本馆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南华大学 |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年06月28日 11:01 | |||||||||||||||||||||||||||||||||||||||||||||||||||||||||||||||||||||||||||||||||||||||||||||||||||||||||||||||||||||||||||||||||||||||||||||||||||||||||||||||||||||||||||||||||||||||||||||||||||||||||||||||||||||||
合并与融合 (2000.7~2002.12)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重点突破阶段,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审时度势,积极汇入改革洪流,推动合并与共建工作。教育部教发[2000]69号文同意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同时撤销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的建制。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2000]78号文决定,南华大学由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学校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衡阳市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南省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南华大学组建后,学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平稳过渡、有序运行,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了实质性融合,被誉为湖南省“高校合并的典范”。与此同时,学校乘势而上,以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契机,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增强办学实力,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第一节 实现合并、融合与共建
一、合并组建南华大学 (一)酝酿和组建南华大学 1999年前后,顺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并校改革工作,分别成立了筹备工作小组;党委多次召开会议,认真讨论并校改革工作并提出了初步方案;积极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并校筹备工作情况,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并校工作的各项指示。 199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向教育部呈送《关于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衡阳大学或湖南科技大学的函》(湘政函[1999]149号)。2000年,湖南省教委向教育部呈送《关于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合并后有关校名问题的补充报告》(湘教报)[2000]3号。 2000年2月17日,教育部向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的通知》(教发[2000]69号)。通知指出: 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关精神,经研究,同意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同时撤销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的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南华大学由你省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你省统筹解决。 2.学校为多科性的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 3.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也应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 4.学校现有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专业的增设,应按我部有关规定办理。 望你省加强对该校的领导,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实现实质性合并的同时,引导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为湖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000年5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向省教育厅和衡阳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组建南华大学的通知》(湘政函[2000]78号)。通知指出: 1.南华大学由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成立后,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的建制即行撤销。省教育厅和衡阳市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做好两校实质性合并工作,确保顺利合并。 2.南华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大学,全日制在校学术规模暂定为8000人。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 3.学校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衡阳市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南省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省负责校级领导的任免、调配,为主筹措办学经费,归口管理教学业务工作。衡阳市负责将学校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筹措部分办学经费,完成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之间147.6亩土地的征用工作,对学校的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并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要努力满足衡阳市的人才需求。 4.省教育厅和衡阳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切实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学校应尽快制定好建设和发展规划,做好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把学校办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多科性大学,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政府研究解决南华大学的规划和建设有关问题 为了加快南华大学的规划和建设,2000年5月19日,唐之享副省长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组建南华大学的有关问题。会议研究议定了以下事项: 1.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之间147.6亩的征地问题,由衡阳市政府行政划拨给学校,一次性征收。征收所需5000万元费用问题,由省、市、学校三家共同解决,即省教育厅负责解决1000万元,省计委、省财政厅各负责解决500万元,衡阳市政府负责解决1000万元,原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各负责解决1000万元。具体征地拆迁工作,由衡阳市政府解决,今年年底完成。 2.衡阳市政府要把南华大学的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并给予学校各项优惠政策。一是认真帮助学校制订规划,着眼长远,分步实施,滚动发展,提高效益,办出特色。二是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为学校的建设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三是穿过原中南工学院的红湘路如规划不能调整,请采用高架路或地下通道办法解决。常胜路的建设规划从支持学校发展出发应予调整,其调整请按程序报省、市政府批准。 3.关于中南工学院实行国防科工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问题,由省教育厅和中南工学院抓紧进一步商国防科工委落实。关于省国土部门每平方米征收21元土地占用费问题,请国土部门视同省重点工程予以免交。 4.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的领导班子要在新班子到任之前继续做好工作,维护稳定,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确保组建工作顺利进行。 (三)组成学校党政领导班子 2000年7月12 日,中共湖南省委研究决定:李湘沅同志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书记;凌球、文格波、邹树梁同志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副书记;陈敏时同志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2000年8月7 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凌球同志任南华大学校长;文格波、荣石泉、邓国扬、廖端芳、王汉青、邹长城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长;张秀云同志任南华大学正校级督导员。南华大学行政领导职务任期四年。 2000年8月15 日,在学校大会堂举行南华大学领导班子宣布大会。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吴向东、省长助理许云昭、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元魁、中共衡阳市委书记梅克保等领导到会并讲话。南华大学党委书记李湘沅和校长凌球分别作了表态性讲话。 2000年10月16 日,学校补选荣石泉、邓国扬、廖端芳、王汉青、邹长城等同志为校党委委员。 2000年11月22日,选举产生首届南华大学纪委委员,他们是:陈敏时、罗建华、王永生、何振佑、何景安、刘红、周谦7位同志。 (四)召开南华大学成立庆典大会 2000年9月20 日,在学校大会堂举行南华大学成立庆典大会。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唐之享、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寿君、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事局局长王占元、衡阳市市长徐明华、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到会并讲话,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启明、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彭涛出席大会。周远清副部长、唐之享副省长为“南华大学”揭牌。
二、加快深度融合 (一)统一思想认识 南华大学成立后,校党委、校行政深刻认识到并校改革对学校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抓住了这一机遇,学校的各项事业就能迅速发展。因此,学校坚持以统一思想认识为先导,以团结协作为旗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深度融合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政策、统一财务、统一规划。为尽快顺利实现“统一”,2000年7月,省委组织部同南华大学领导班子组成人员谈话后,李湘沅在衡阳市委常委会议室和市广播电视局会议室组织新班子成员进行了5天的思想务虚,并安排了暑期工作,组成了3个组赴有关高校调研。 对于新组建的南华大学来说,团结是一个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校党委成员高度重视团结问题,用团结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于规划制定、机构设置、干部调配、职工待遇统一等重大问题,都由党委会或校务会讨论决定。用团结的精神统一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鼓舞振奋全校师生的人心,在全校形成“爱我南华、兴我南华”的强大合力。 针对部分干部职工对并校改革的意义认识模糊并存有种种疑虑的情况,校党委通过召开教师节座谈会、中层干部会、全体教师大会、离退休人员座谈会等方式,在多种场合,要求大家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把握发展机遇的高度,深刻认识并校改革的重大意义。同时,组织开展“跨世纪心连心”歌咏比赛、“知我南华 爱我南华”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振奋精神、增进团结的氛围。 (二)设置并调整党政职能机构 2000年8月,学校完成党政职能机构的设置工作。 党委职能部门设: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党校与组织部合署办公)、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纪委办公室(与监察处合署办公)、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行政职能部门设:校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处(产业办公室与科技处合署办公)、财务处、研究生处、医院工作管理处、规划建设处、物资设备处、后勤处、保卫处(武装部与保卫处合署办公)、审计处。 2001年8月,撤销医院工作管理处,成立临床教学部。 2002年4月,成立总务处,同时撤销后勤处。 (三)设置并调整教学、科研、教辅、后勤和附属机构 2001年2月,教学机构设: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化学化工系、外语系、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研究部、数理教学研究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实验动物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1年7月,成立文法学院,与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合署办公。8月,外语系与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合并组建外国语学院,同时撤销外语系与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成立南华大学船山学院。10月,成立南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署办公。 2002年5月,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 2003年3月,成立医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基础医学院。 2001年2月,科研机构研究所设: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药物药理研究所、肿瘤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人因研究所、热能与空调研究所、铀矿开采优化研究所、病原生物研究所、人文社科研究所。2002年11月,成立船山学研究所和南华律师事务所,挂靠文法学院。同月,设立溶浸采矿研究所;设立化学化工研究所,同时撤销应用化学研究室 2001年2月,研究室设:特种技术加工研究室、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室、应用化学研究室、环境工程研究室、岩土工程数值模拟研究室、企业经济研究室、计算数学研究室、土木工程研究室、可靠性工程研究室、计算机应用研究室、卫生毒理研究室、生化与内分泌研究室、实验动物学研究室、肾移植技术研究室、呼吸疾病研究室、生理学研究室、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室、医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研究室、临床应用解剖研究室、激光医学研究室、应用语言学研究室。 2001年2月,科技服务机构设:科研实验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法医研究与鉴定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工程监理中心、工程技术检测中心、建筑与环境技术开发中心。2002年11月,设立设计研究院,同时撤销建筑设计研究所;设立氡实验室;设立三力公司,隶属科技产业集团公司。 2001年2月,教辅机构设:图书馆、高等教育研究所、期刊社。 2001年4月,南华大学高新技术总公司更名为南华大学科技产业集团公司,归口管理印刷厂、科技开发中心、机械实习工厂、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建筑设计研究所、建设工程监理中心、建筑与环境技术开发中心,这些机构名称均于2001年4月予以变更,冠以“南华大学”字样。产业办公室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处分离出来,与科技产业集团公司合署办公。 2000年11月,成立南华大学后勤服务集团。2002年1月,成立南华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同时撤销南华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合并建校时附属机构设: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002年12月,核工业四一五医院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四)安排并调整处、科级干部 南华大学成立后,校党委认真做好干部的调配工作,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为依据,以高效精干为原则,按照“先消化后优化”的步骤,2000年底完成了院(系)、处级班子的配备和处级干部的调配工作,调整了机关中层干部,安排了51名处级干部;通过采取合并公共教学部门、按照学科组建学院等措施,设置了学院,安排了72名处级干部。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选拔并任命了3名同志为附二医院副院长;顺利完成了对校机关及院(系)、教辅单位科级干部的调配工作。 2001年,出台了《南华大学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南华大学处、科级干部任前公示暂行办法》、《南华大学公开选拔处、科级干部暂行办法》、《南华大学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施办法》等4个文件,使干部工作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2001年,完成了教学、科研机构及其负责人的设置和聘任工作,共聘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201人,研究所所长、研究室主任57人。聘期三年。 为了实现深度融合,2001年,学校以“从消化到优化的深层过渡”为原则,对17名处级党政干部进行了南北交流。为船山学院、外国语学院等新机构配备了干部。 (五)清理原两校校名和形象识别符号 2001年3月,学校下发通知,要求清理原两校校名和形象识别符号,统一冠以“南华大学”字样,在4月1日前完成。 (六)制定“十五”发展规划 2000年底,着手制订“十五”发展规划,初步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把南华大学建设成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总体上达到湖南省高等院校的先进水平,以服务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同时为国防和核工业服务的全国知名的,具有明显办学特色的新型的综合性大学;确定了三项主要奋斗任务:一是办学规模得到扩大,使在校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达到2万人,成教学生1万人,在校研究生500人;二是办学水平、办学效益进入省属高校前五强;三是研究生教育得到较大发展,争取在2002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这一奋斗目标和任务在2001年4月召开的第一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为制定《南华大学“十五”发展规划》和《南华大学2010年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七)明确校名字体、校训、校徽、校庆日期和校歌 2001年9月,学校在组建成立一周年之际,启用新校名字体、校训、校徽。 新校名字体为:辑录毛泽东手书而成。 校训为: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校徽为:圆形,红色基调,侧面如花蕾,平面如绽放的花瓣,三层花瓣间环以汉、英文校名,整体如炽热的火炬,又似东升的旭日,象征南华大学团结奋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确定建校时间为1958年,校庆日为10月16日。 校歌歌词为:沐浴新世纪的阳光,欣欣的南华令人向住,汇聚九州菁华,培育华夏栋梁。国防俊杰在这里诞生,白衣战士在这里成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汇入新世纪的洪流,奋进的南华蓬勃向上,迎接时代挑战,谱写青春华章。人生理想在这里升华,创新精神在这里弘扬,科教兴国,南华争先,开拓进取,永铸辉煌。
三、签署委、省共建协议 (一)明确双方在共建中的责任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甲方)在共建中的责任是: 1.对南华大学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对南华大学有国防特色的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持、指导和帮助。 2.继续支持南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巩固和加强与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的联系与合作,对南华大学为国防系统定向培养学生的有关工作提供帮助与指导。 3.继续支持南华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南华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国防科工委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以得到有关政策优惠。国防科工委所属7所学校毕业生到南华大学就业,按本系统内就业的方式给予指导。 4.支持南华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帮助南华大学保持和发展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有关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以更好地发挥南华大学为国防科技工业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积极作用。 湖南省人民政府(乙方)在共建中的责任是: 1.将南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纳入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和财力的可能,逐年增加对南华大学的投入,同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南华大学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需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支持南华大学面向全国招生。 2.同意南华大学把国防系统作为重要的服务面向。南华大学的毕业生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就业视同于本地区就业,支持南华大学为国防系统定向培养学生。 3.对南华大学国防特色专业或学科点的调整,征求国防科工委同意,报教育部批准。 4.重视南华大学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举行协议签字仪式 2002年2月,中纪委驻国防科工委纪检组长、国防科工委党组成员陈求发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唐之享分别代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湖南长沙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省长助理许云昭、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冯先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事劳动部副主任李泽忠、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等出席签字仪式。
第二节 提升层次、扩大规模、增强实力
一、举全校之力,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2002年,学校成立了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备并先后调整充实了专职工作人员。确定了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等5个学科专业为2002年度申博学科专业。多次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汇报,并邀请国务院学位办和省学位办领导来校视察、指导申博工作。2002年底,完成《单位简况表》和5个申博点《学科专业简况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填写工作。2003年1月将成套申报材料送交国务院学位办。
二、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学校,增强科研实力 (一)酝酿和并入 2000年10月,学校向湖南省人民政府及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提出请示,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学校,将核工业四一五医院划转为学校的直属型附属医院。请示说明了核工业第六研究和四一五医院并入南华大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并入后的运行方式,请示的附件包括:核工业第六研究和四一五医院的基本情况;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矿冶部与南华大学关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的意向书。此后,学校党委多次研究并入方案,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国防科工委、核工业总公司汇报和请示并入工作。 2001年3月,学校再次向省政府请示尽快落实并入事宜。 2002年9月12日,省长助理许云昭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四一五医院并入南华大学问题。会议原则同意《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关于变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核工业四一五医院隶属关系的协议》,并决定在9月下旬选择适当时日正式签订并入协议。 2002年9月19日,学校向省政府报告,学校已向中层干部和教职工代表传达了省政府的会议精神,校党委和全体教职工一致认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和四一五医院并入学校,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学科结构,增强科研实力。并入工作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还报告了两单位的财政户头、住房补贴、养老与失业保险和债权债务问题的解决落实办法。 同日,学校向省政府请示签署变更协议的时间、地点和出席人员等事项。 2002年10月11日,在南华大学大会堂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变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核工业四一五医院隶属关系协议签字仪式。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许云昭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勤在协议书上签字。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定凡、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政研体改办主任王敏、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刘爱华、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放平、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市长贺仁雨等出席签字仪式。 隶属关系变更协议主要内容是: 1.双方同意将核六所和四一五医院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管理变更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六所并入南华大学,四一五医院作为南华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 2.四一五医院为成建制整体划转,包括资产、债权、债务、人员劳动工资关系以及所有财政补贴指标等。具体划转的资产数额以2002年底财务决算为准,职工人数(含离退休职工)以2002年底在册职工为准。人员经费以2002年底财务决算的财政补贴指标为基数(含工交事业费、离退休经费、住房公积金)划转湖南省。 3.六所为成建制整体划转,包括资产、债权、债务、人员劳动工资关系以及所有财政补贴指标等。具体划转的资产数额以2002年底财务决算为准,职工人数(含离退休职工)以2002年底在册职工为准。人员经费以2002年底财务决算的财政补贴指标为基数(含工交事业费、离退休经费、住房公积金)划转湖南省。 4.鉴于六所和四一五医院尚未落实住房补贴,移交后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负责向国家财政部争取六所、四一五医院按政策应得到的住房补贴;六所和四一五医院尚未实行养老、失业保险,移交后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为主、湖南省政府协助向国家财政部争取六所和四一五医院享受养老、失业保险等有关政策。 5.在本协议签署的同时,由中国核工业金原铀业公司与南华大学按照《关于核工业衡阳709大队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的精神签署相关协议。六所划转到南华大学后核工业衡阳709大队安置问题,照此协议执行。 6.本协议签字后生效。生效后六所和四一五医院正式移交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湖南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尽快完成六所和四一五医院资产、债权、债务、人员劳动工资关系的划转交接工作。 7.本协议正本壹式十份,双方各执五份。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同商定。 2002年10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署补充协议,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具体事宜,包括:26名铀矿开采专业技术骨干及其家属调离的有关经费,科研、设计与技术服务等资质证书的使用权限,在研军品和其他类别的科研项目经费的安排处理,军品科研技术档案的安排处理等。 同日,中国核工业金原铀业公司与南华大学签署补充协议,明确了有关人事、科研技术档案问题的处理安排办法。 (二)并入后的人员和资产等安排 2002年10月18日,学校成立并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科技产业组、人事劳资组、财务管理组、后勤设备组和党务政工组。在随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人员、设备、场地、项目等安排和调配工作,做到了平稳并入。 2002年12月17日,学校致函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就若干具体问题进行协商,包括:对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试验场所、设施及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的问题,2003年人员经费划转基数问题,纵向科研经费拨款问题,调入北京化冶院36人有关问题,云南省381地浸基地问题,埃及技术服务费问题等。 2002年12月5日,学校同意将原核工业四一五医院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2003年1月9日,学校同意将核工业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更名为南华大学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
三、新增硕士点和本科专业,扩大办学规模 (一)积极新增硕士点 2001年,新增硕士点6个:核技术及应用、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管理科学及工程、内科学、卫生毒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至此,学校的硕士点达到12个。 2002年,申报29个学科专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2003年被批准新增硕士点12个,使硕士点总数达到24个。 (二)加强专业建设 1.普通高等教育方面 2000年,新增本科专业5个: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生物技术、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至此,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达到33个。核工程与核技术、矿物资源工程、工商管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被列入国管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通过评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新增本科专业4个: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环境工程和麻醉学。核技术及应用和临床医学2个专业通过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评估,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新增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2002年,新增本科专业5个:法学、药学、制药工程、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英语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和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估。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评估全部优秀,获得省级重点专业称号。至此,学校有省级重点专业5个。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生物化学和内科学等4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评估全部优秀。学校确定了50门课程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2.成人教育方面 护理高升本专业经教育部批准2000年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和工商管理等5个专业获省教育厅批准2001年招生。市场营销(专科)、妇幼卫生(高升本、专升本)、英语(专升本)、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升本)等5个专业,获准在2002年招生。口腔医学专科和药学、医学影像学、核工程与核技术、法学专升本以及工商管理、会计学、土木工程两年制脱产专升本等8个专业,获准在2003年招生。 在重点抓好校本部办学同时,进一步扩大校外函授站、点,并加强函授站、点的规范管理,确保函授教育质量。 3.职业技术教育方面 2001年,职业技术教育获准招收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成为湖南省内首批本科院校招收非师资高职本科的学校。 (三)全力扩大招生规模 200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91人(含在职32人),博士研究生2人,全日制本专科生3476人,成教各类学生2588人。2000学年度,各类在校学生达18000余名,其中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44人。 2001年,学校克服医科工科首次合并招生、首次实行网上招生、层次多、批次多、时间长等困难,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生源等措施,顺利完成了扩招任务。共招收各类新生6935名,其中普招本、专科学生4000人,成教本、专科生2765人,硕士研究生170人(含在职研究生82人)。 2002年,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报考南华大学的生源远超过招生计划数,录取分数高出划定分数线20~50分,生源质量有所提高。共招收全日制本科生4300人,硕士研究生159人,成教学生3869人,使在校生达22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14862人,研究生510人,成人教育7000人。学校招生工作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四)成立二级民办学院——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2001年,船山学院迎来首届学生197人,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均步入正轨。2002年,招生专业由原来的4个扩增到8个,在校生由原来的197人增至723人,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 (五)加强体育教育 2000年,召开了南华大学第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学校荣获全国高校体育工作优秀学校称号。2002年,按照“大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体育课教学,完成全校学生素质达标测试,迎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检查评估,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重点抓好“两操”,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积极开展体育竞赛,举办了南华大学2002年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展了篮球、足球、广播操、拔河、环城跑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参加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团体总分第5名,参加湖南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获男子第5名,参加衡阳大专院校大学生篮球赛,男子、女子均获冠军。 (六)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0年,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数模竞赛,获三等奖;参加湖南省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获一等奖;参加湖南省英语演讲比赛,获2个团体第三名,2个个人三等奖。 2001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分获团体一、二等奖;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赛,获三等奖,在湖南省数模竞赛中获团体三等奖;成功承办了第七届全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学校获团体二、三等奖,有3名选手分别获得个人一、二、三等奖;在湖南省第一届田径锦标赛上,有6名运动员进入了前8名。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射击赛,共获8个奖项。 2001年,在湖南省首次研究生论文抽查中,我校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近70%。 2002年参加全国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1个,学校获“优秀高校组织奖”;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获三等奖3个;参加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学校获“优秀组织奖”;获全国“建昊奖学金”1人。 2000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2002届本科毕业生1729人,一次就业率达到97%。200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35人,全部获得硕士学位,9名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余全部就业,就业率为100%。
四、整合科技资源,增强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2001年,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采矿工程3个学科列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核技术及应用、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肿瘤学)、采矿工程、病原微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供热空调、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卫生毒理学、机械制造、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等15个学科确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制定了《南华大学“十五”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在湖南省“十五”重点学科建设年度检查中,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采矿工程评估合格;药理学被增补为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 (二)大力争取科技项目与经费 2000年,学校获纵向科研项目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973子项日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获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及重点学科建设经费276.1万元,其中国家经费82万元。新增横向科研项目16项,总计经费105万元;立项校级课题99项,资助科研经费及重点学科建设经费640.9万元(不含博士后、博士、硕士科研启动经费)。2001年,学校获纵向科研项目11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6项);获得科研项目经费及“十五”重点学科建设经费237.97万元;立项校级课题69项,学校安排预研经费100万元。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经费达133.8万元;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 (三)加快产出科技成果 2000年,组织鉴定科技成果9项,获科技成果奖26项,获批专利1项。2001年,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0项,进行科技成果登记9项,其中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的l项,国内领先的8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第三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1项。2002年,组织鉴定科技成果8项,其中国内首创4项,国际水平4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l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三等奖3项。获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四)推动科技产业顺利发展 2001年,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基本理顺了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积极参与衡阳高新技术科技园的建设,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南华大学科技园进行了初步规划和论证。参加了衡阳市2001年产学研信息交流洽谈会,带去洽谈技术项目24项。瑞尔康防氡涂料与深圳一公司签订了销售合作合同。确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助项目6项。2002年,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瑞尔康环保乳胶漆市场化,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推动南华科技园建设,促进教师和科研人员与衡阳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建立广泛密切联系。 (五)加强学术交流 2000年,应邀来校讲学的国外专家4人次,国内专家、学者16人次,全年共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20余场,累计听众达3000余人次。以医学学报和《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为依托,相继组织召开了全国急重医学研讨会、全国首届动脉硬化防治学术研讨会、全国全科医学学术经验交流会等3个学术性会议。学报(理工版)获全国优秀高校期刊奖。遴选9篇科研论文参加省科协组织的论文评优活动,有1篇获一等奖,3篇获二等奖,5篇获三等奖。学校第一届学术交流会征集科研论文727篇(不含教学研究论文和学生科研论文),有400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评出了一等奖64篇,二等奖104篇。 2001年,邀请国外专家讲学10余次,省内外专家讲学50余次,校内专家学者学术交流10余次,累计听众近万人次。召开了第二届学术交流会,收到论文296篇,评出一等奖27篇,二等奖68篇。组织学生科研小组申报科研课题97项,批准立项资助33项。全年发表各类论文700余篇,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成立了“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理工、医学)3个版面的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并通过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编辑队伍,规范审稿程序,坚持“三审五校”制度等措施,使出刊质量明显提高。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第四届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扩大了学校影响。 2002年,成功举办“环境Rn/Tn的测量与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中国(衡阳)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等国际、全国学术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瑞尔康环保乳胶漆科技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60余次,举办2001年南华大学学术交流会,收到论文400多篇,活跃了校内学术气氛;全年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篇,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52篇,地方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16篇,被SCI、EI、ISTP三大权威检索刊物收录论文66篇;出版科技专著23部、大专院校教科书12部;推荐13篇论文参加湖南省优秀论文评奖,获得二等奖l篇,三等奖8篇;推荐5l篇论文参加衡阳市优秀论文评奖,获得特等奖4篇,一等奖22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篇。做好5种学术刊物的出版发行工作,全年共编辑发行25期。
五、引进与培养并举,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一)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 2000年,对青年教师推行导师制,加强了培养期间的考核与管理,选送5名骨干教师参加WSK培训,选送8各教师定向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4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4名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去重点院校进修,30多名教师参加助教进修班或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2001年,共选送30名教师在职或定向攻读博士学位,211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2002年,举办了临床教师培训、新教师岗前入门培训、新教师转正定级培训、中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培训、教师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等培训班。2002年,选送5名教师赴日本进修。选送7名骨干教师参加湖南省举办的英语进修班。在职培养人员中,有4人获得博士学位、24人获得硕士学位。 (二)加强优秀人才引进与聘用 2000年,共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14人,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4人。 2001年,校本部引进教师51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3人,博士生1人,硕士生7人,副教授5人,紧缺专业教师6人;聘请客座教授7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兼职教授7人)。 2002年,校本部引进教师7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含博士后)4人,硕士研究生26人。聘请兼职院士1人,使兼职两院院士达到3人。聘请客座教授8人、兼职教授15人。 (三)加强优秀人才推荐和职称评审工作 2000年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名,省优秀中青年专家5名。新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5人。 2001年廖端芳教授被中南大学遴选并聘为博士生导师。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省青年骨干教师13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8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9人;组织评审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4人。校本部晋升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31人。 2002年,学校新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新增博士生导师5名,使博士生导师增至9名;3人被确定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7人被确定为湖南省高校学科骨干教师。学校评选出优秀教师107人、优秀教育工作者109人。校本部35人晋升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105人晋升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65人晋升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6人晋升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六、多形式多途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加强和改进留学工作,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作用 2001年11月举办“脆性X综合症国际研讨会”。2002年5月举办“环境氡的监测与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名外国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加强与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支持留学人员在外学习研究,鼓励他们学成归来,对学成回国的42人,创造条件使他们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积极支持仍在国外学习研究的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和医疗等建设和发展服务。 (二)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建立科研合作关系 2001年11月,学校与日本大塚制药厂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11月23日,该厂堤一业博士来校访问、讲学,并提供科研资助经费3万美元。 2001年9月,学校与美国远程教育责任公司(IDL)签订了共同培训护士,开辟在美国就业渠道的合同。 2002年4月,学校与美国犹他州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 (三)聘请外专外教,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师资培训中的作用 自1985年起,学校每年通过美国英语语言协会美国友谊使者协会聘请6名支教专家,来校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同时,承担每学年举办两期的中青年教师英语口语提高班的教学任务。到2003年,先后有64位美籍教师受聘来校教学。
七、加强宣传报道,扩大学校声誉 在合并建校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年国家、省部和市级报刊、电视台发表报导南华大学的新闻稿件200多篇,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著名报刊30多篇。特别是《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发表长篇通讯,《中国高等学校大全》以及4个年鉴进行专版宣传报导,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知名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配合申博,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在北京设立申博办事处,加强对外宣传联络,及时汇报、反馈信息,使得申博工作处于积极主动地位;通过积极争取,申博工作得到了国防科工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湖南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卫生厅等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校领导带队,组成多个调研组,分头到全国各地进行广泛调研,学习、借鉴外校经验;多次邀请国务院学位办和省学位办等有关领导来校视察、指导申博工作。
第三节 大规模改善办学基本条件
一、加快完成征地与校园规划工作 2000年,完成历经数年的北校区70亩地的征购及住户拆迁工作,两校区之间147亩地的征购已首期付款。二期发展规划的536亩土地上报市政府请求纳入征地规划。 2001年,制订出了校园规划蓝图,并努力做好学校校区规划与衡阳市城市规划的协调工作,经过多次争取,基本促成了衡阳市将南华大学区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原两校之间147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200多住户在10天之内全部搬迁完毕,拆迁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并在很短时问内,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平地工作,确保了新生顺利开学和南华广场奠基仪式的如期举行。对校园规划中的538亩预控用地的居住人员、房屋面积、地类面积进行了调查。 2002年,完成了南华大学校园整体规划,并上报省教育厅。
二、大规模兴建教学和学生生活用房 2000年,南校区新建的5号学生公寓楼、实验楼、学生活动中心、体操房,北校区新建的三理楼、25栋学生公寓楼、教学辅助楼、阶梯教室等8个项目已投入使用或即将投入使用;新开工了23栋、24栋学生公寓楼、学生食堂3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扩建了实习工厂、学生澡堂、老干活动中心等项目。 2001年,5号、6号、23号、24号、29号学生公寓峻工验收并交付使用;新图书馆正在抓紧施工;向省计委、省教育厅申报了工科实验楼、教学楼、南华广场、新增学生公寓等项目的立项,均得到了批复,南华广场即将动工。7月,投资1200万元、面积为998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建成;投资850万元、面积为7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建成。 2002年,完成了校外学生公寓小区50亩地的征地,引进社会资金兴建校外学生公寓。南华教学大楼等7个基建工程项目被批准立项。新图书馆、工科实验楼、建资楼正在抓紧建设中。6月,投资500万元、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南华广场建成,南华广场与周围建筑形成了集教学科研、校园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校园中心区。6月,投资100万元,对机械学院、建资学院办公楼的外墙装修完成。7月,投资250万元、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动物教学部楼建成。8月,投资90万元、面积为1100平方米的综合技能楼建成;投资1800万元、面积为24800平方米的三栋校内学生公寓建成。
三、改善道路,美化环境 2000年~2002年,北校区敷设了沥青主干道,修建了文化长廊,对桃蹊园进行了改建、修葺。在校园内大面积地植树种草栽花,增辟了景点和花坛绿地,加强了卫生清扫及保洁工作,校园环境清新。与市有关部门协调,在红湘路上修建了立交桥。
四、统一并改善水电、通讯等设施 2000年,学校为每栋家属区安装了防盗门,做好了全校管道燃气的安装、供应工作,其中北校区已有600余户用上了管道燃气,南校区也正在抓紧施工。新架设供电线路16300多米,新铺各类水管1915米,其中北校区新增变压器5台,使供电容量达到了3375千伏安。为了解决北校区学生宿舍用水紧张及高楼层经常缺水的问题,通过安装压水泵、对供水管道进行改装等措施,使这一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经与衡阳市电信局多次协商,在12月份将原两院两个集团电话合并为一个集团电话,实现了南北校区内部通话并扩容1000门电话。
五、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 2001年,30号、32号两栋职工集资楼和专家公寓楼正在抓紧施工。2002年,建成4栋教工集资楼,33号教工集资楼正在抓紧建设中。2001年~2003年7月,投资1450万元,建成5栋18000平方米的教师住宅楼,390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
六、大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2000年,学校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重点抓了病原学、医学化学两个实验中心的建设整改工作,使这两个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的“双基”实验室评估。同时开始组建机能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以尽快实现实验教学体系的科学组合。新增永州市人民医院为学校协作型附属医院。 2001年,对机械实习工厂和电子实习工厂进行了维修改造。临床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取得预期成效,解决了医科类学生的临床实习全部下医院的问题;新增附属湘潭医院为协作型附属医院。 2002年,新增附属南华医院为直属型附属医院,新增附属邵阳医院为协作型附属医院,至此,直属型附属医院达到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达到4所。机能实验中心经省教育厅评估,确定为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财政部资助的省部共建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编制仪器设备计划经费5350元,当年到位1000万元。 2002年,投入经费3000多万元,完成2800多台件物资设备的采购,完成130多万美金、90多台件免税进口仪器设备报批、报关,保证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申博重点保障的仪器设备及时到位。对全校资产进行清查核对,登记入账,并进行计算机系统管理,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
七、扩大并优化图书文献资源 2001年,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了南北校区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统一和书目数据库合并工作,基本实现了一卡借阅两馆藏书,方便了读者;同时,利用馆藏文献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资源为科研、教学、医疗服务。 2002年,订购中文图书11467种4643l册,中文报刊3700种,外文期刊361种,电子图书56万种,文献数据库6种,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利用图书情报网,开展文献信息检索服务。
八、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2000年,学校投入大量财力,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开通了计算机校园网络,更新了教学手段段;成功研制了教学信息发布系统并已经投入使用,收到了较好效果。 2001年,继续革新教学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新建多媒体教室5个。着手启动现代远程教育,与湖南大学签订了共建湖南省网上教学平台的协议。 2002年,完成了校园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成立了南华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广泛调研,制定了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案。建成了南华大学新闻信息网。南华大学教学信息网、南华大学图书情报网、南华大学办公自动化网等网络建设全面铺开。
第四节 在统一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管理
2000年底至2001年初,学校在充分吸收原两院各自管理制度优点的基础上,对教学、科技、人事、财务和物资设备等方面制定印发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运行。随后,适应情况变化,对规章制度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
一、加强教学管理 2000年,为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于11月中旬组织进行了为期6周的教学大检查,重点检查了教学秩序、教学效果、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摸清了合并后教学工作的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教学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统一并严格了考试制度。12月初,召开了首届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总结成绩和经验,分析临床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今后的目标和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 2001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开展了多项工作。召开了首届教学工作会议,并形成一年一次的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校领导强调指出,要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重点部署了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有关事宜,表彰了合并建校以来在国家、省级比赛或评估中获奖的单位和个人以及80项校级教学成果。学校召开了“贯彻全省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动员大会”,明确要求全校师生围绕“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开展工作,制定了《南华大学加强本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教学督导团及教学质量监控科,对全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在学生中广泛设立教学信息员,及时反馈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制定印发了《南华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及测评标准》、《南华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测评标准》。学校在院(系、部)自评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督导团成员和有关专家开展了院(系、部)教学工作评估,对17个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认真评审。学校举办了临床教师培训班,并从附一、附二两所直属型附属医院抽调专家、教授,赴各实习医院进行巡回教学。学校制订了《南华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文件和制度,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严格进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共遴选出硕士研究生导师115名。 2002年,深入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抓好院、部教学工作评估和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估。对全校101个教研室进行检查评估,评选出13个优秀教研室。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各院、部开展自查,校、院级督导团检查评估,教务处组织查课,广泛收集教师对学生和职能部门的意见以及学生对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继续举办临床教师培训班,抽调专家、教授,赴各实习医院进行巡回教学;召开了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
二、加强科技管理 2000年,召开首届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并举的指导思想,出台了《南华大学纵向科研生费使用和管理办法》(试行)、《南华大学科技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01年,首次发放了科研类校长奖励基金35.5万元。
三、加强人事管理 2000~2002年,相继出台了《南华大学引进优秀人才暂行规定》、《南华大学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暂行规定》、《南华大学选留毕业生和调入教师暂行规定》等制度。制定了“221”人才计划,即到2005年,学校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20名以上,教授200名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者100名以上。
四、加强财务审计管理 (一)财务方面 2000年,一是积极筹措资金,在努力争取上级拨款和银行贷款的同时,认真做好学生学费及其他费用的收取工作,全年共筹集资金16115万元;二是严格财务管理,认真执行财务年度预算计划,尽力杜绝不合理开支。三是在统一收入管理的基础上,完成了两院财务合账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了合并前期财务管理的平稳过渡;四是起草了一系列新的财务规章制度,推动了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001年,加强银校合作,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在尽力争取上级财政拨款、多争取项目的同时,积极向衡阳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寻求全面合作,最终获得了中国农业银行衡阳市分行在“十五”期间给我校授信贷款2亿元人民币,当年首期贷款3000万元。此外,经过努力,学校获得了财政部下拨的共建专向资金800万元,获得日元贷款385万美元(合计人民币3195.5万元)。完成了原两院财务合帐工作、工资统一发放工作;制订了《南华大学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规范了各院、系(部)、处的收费办法;提出了创收提成分配方案;制订了《南华大学学杂费收缴的有关规定》,规范了学生收费的有关问题。 2002年,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认真做好并严格执行财务预算。集中财力,支持申博。多渠道筹措经费,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拨款、收费优惠政策和银行贷款,确保教学、科研等各项经费及时到位,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市场置换资源原则,引进投资,开发“校园一卡通”,促进学校财务统一规范管理。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衡阳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衡阳市分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协议书》,认真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1075名困难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二)审计方面 2000年,积极推行校务、处务公开制度,在原两院推行院务公开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校务、院(系)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大力发挥职代会、审计、监察等监督部门作用,邀请职代会代表参与集资修建职工住宅的全部过程;同时凡大型基建项目、物资采购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和招生工作等,均有审计、监察部门的同志参加。审计处重点抓好基建投资预决算审计,全年对已竣工的51个项日进行了决算审计,审计金额达2827万元,审减金额为75.25万元。另外,成功地承办了全省高校审计工作会议。 2001年,先后制定了《南华大学内部审计工作暂行规定》、《南华大学基建、维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规定》、《南华大学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等9个制度,不断规范学校经济秩序。认真开展帐外资金自查,对全校48个单位财务收支两条线问题进行了全面清理,顺利通过了省里验收。严格做好基建工程监控工作,对立项、选队、预算、招标、合同签订、质量控制、工程验收等重点环节实行跟踪管理,并切实把好工程预决算关,全年共完成决算审计43项,审计金额约4227万元,核减金额为388万余元;完成预算审计25项,审计金额近1028万元,核减金额146万余元。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4名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离任审计。 2002年,严格做好基建工程监控工作,对立项、选队、预算、招标、合同签订、质量控制、工程验收等重点环节实行跟踪管理,并切实把好工程预决算关。全年共完成基建维修预算审计22项,审计金额1734.19万元。完成基建维修决算审计74项,审计金额4806万元。
第五节 稳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一、教学改革 2001年,按照创新及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修订了29个本科专业(34个方向)的教学计划。完善了主、辅修制,开设了人文素质系列选修课27门。 2002年,从2002级新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建立平台式教学模式,按教师、按高考成绩(主要是英语成绩)进行分类,打破专业界限,让学生自选教师、自选课程。建立文化素质选修课平台,把文化素质课作为学生必修基础课,安排素质教育课程64门,有22554人次参加选修。 2002年,新建7个多媒体教室,使全校多媒体教室达到17个,拥有座位2700多个。举办3期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培训300多名教师。举行校内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推荐11个多媒体课件参加湖南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学校获组织奖。建立南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南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网站,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教研、教改信息和技术平台。
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2001年,出台《南华大学校内分配暂行办法》,统一了教师上课的课时系数,实行实验人员按工作量发放任务津贴。积极探索用人制度改革新途径,出台了《南华大学教职工停薪留职暂行办法》和《教职工内退暂行办法》。 2002年,出台《南华大学岗位聘任及岗位津贴制度暂行办法》,开始试行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
三、后勤服务改革 2000年,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及后勤服务保障制度,后勤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医疗保障、伙食管理、物资采购、车辆运输、幼儿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 2001年,推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自8月1日起,学校全面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有正式职工全部参加衡阳市医疗保险。制定了南华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就组织机构、人员安排等问题形成了具体可行的意见。 2002年,印发《南华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南华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细则》等文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成立南华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分离后勤服务人员300多人。
第六节 持续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一、党建工作 (一)建立健全校领导班子 2000年8月15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南华大学宣布了校领导班子。校领导班子一成立,全体成员就集中学习了4天,达成了共识,即: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坚持改革,明确目标,尽快实现实质性合并;狠抓机遇,勇于创新,把南华大学做大做强。 为确立党对学校的领导核心地位,2001年1月8日,党委制订了《南华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了校党委和校长的主要职责。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校党委制定并较好地坚持了领导班子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一整套议事决策制度,班子成员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亲密合作,所有涉及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民主决策。校党委还建立了党委成员联系基层党总支的制度,每个党委成员经常下到所联系的党总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指导和帮助基层党组织搞好党建工作。为确保校领导班子成员集中精力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干实事,2002年6月24日,党委制定了《南华大学党政领导公务活动管理的意见》,对校党政领导公务活动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二)努力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学校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一是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理论教育,较好地坚持了党委、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每两周组织党员进行一次理论学习的制度,每学期各党总支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师团成员做两次以上的学习辅导报告或上两次以上的党课。二是充分发挥党校的职能作用,举办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政治辅导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对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理论培训。三是积极选送党员干部到上级党校脱产学习。四是与上级党校联合办班培训,2001年12月至2002年3月,党委党校与省委高校工委党校联合举办第27期处级干部理论培训班,培训处级干部72人。五是不定期地举办党员学习班,对党员集中进行理论教育。2001年8月24日至27日,校党委组织全校党员集中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请国家行政学院和省委讲师团3位教授授课。2002年12月2日,党委特邀十六大代表、中共湖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为全校党员作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宣讲辅导报告。2003年2月26—29日,校党委又组织全体处级干部集中学习十六大报告,强化广大干部的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六是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坚持自学,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为保证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活动有较充足的经费,校党委还拨给基层党组织每个党员每年30元的学习经费。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校党委坚持倡导并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党委中心组每次专题学习前,都确立了一批调研课题,并明确到人,让每一位成员都“带着问题学、围绕中心学、根据需要学、适应形势学”,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统一认识,与研究学校合并、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使理论学习的过程成为改造和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指导工作、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使校党委领导班子真正成为了一个团结民主、与时俱进的集体。在校党委的带动下,各单位(部门)党组织也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建立健全了与本单位(部门)工作实际相适应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在学习中注重结合本单位(部门)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学习中武装,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001年,通过开展“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认真落实“三讲”教育整改措施,受到了省高校工委的好评。 (三)扎实抓好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总支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2000年,全校设有22个党总支、2个直属党支部。合并伊始,在组建各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同时,校党委按照《党章》规定和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设置了24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3个附属医院党委和135个党支部。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和核工业四一五医院并入学校后,学校共有24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4个附属医院党委和139个党支部。
2002年底南华大学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附属医院党委)、党支部设置情况表
在建立党总支、党支部的同时,选配了一批党性强、作风正、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工作认真负责,有奉献精神的党员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学校注重对党总支书记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建立了新任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上岗前培训制度,坚持举办新任党总支书记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党总支书记的受训率达到100%。学校还积极选送党总支书记到省委高校工委党校进行学习培训;组织党总支书记去各地高校调研考察、开拓视野,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干部教育机制。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校党委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中注重抓好党支部设置、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管理三个环节。在党支部设置环节上,学校明确以业务相近的教研室、实验室、办公室为单位,使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紧密相连,更有效地发挥党支部在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支部书记这一环节上,一是抓好党支部书记的选配,大胆选用党性强的业务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使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是强化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合并以来学校对所有的党支部书记进行了教育培训。三是重视落实党支部书记的待遇,给党支部书记每月发放了55元的津贴;四是对党支部书记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如其所在的党支部党建工作不合格,党支部书记本人当年不能评先评优或提拔任用。在党支部管理这一环节上,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教工党支部工作细则》和《南华大学学生党支部工作细则》,对党支部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各党支部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认真落实政治学习、组织生活、民主评议等一系列制度,积极实施“双先工程”,教育、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积极承担工作任务,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多作贡献,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四)大力强化党的作风建设 校党委始终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并通过作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深度融合和改革发展。 在作风建设上,校党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始终把严格党内生活、贯彻民主集中制、强化集体领导作为加强党委班子作风建设的基本原则。校党委建立并较好地坚持了党委会、校务会、书记办公会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党委一把手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和协调各方面不同意见,集思广益,班子成员识大体、顾大局、讲原则,整个班子团结和谐,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校党委的指导和带动下,全校各单位(部门)的党组织较好地坚持了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来切实查找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搞好作风建设。每年各党总支、党支部都要采取群众评、党员之间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通过民主评议党员加强了对学校党员的教育和监督,促进了党的作风建设;另外,学校实行了民主评议干部活动,通过群众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对处以上干部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及廉政建设等进行全面的评议,广大干部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好转。 校党委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和审计工作,重视对班子自身和全校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学校每年都召开了一次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党风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学校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提出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制定了《校务处务公开实施办法》、《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经济合同管理与监督办法》等,建立了党委成员联系单位党风廉政工作制,实施了廉政承诺制,与院(部、处)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责任书,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全校各级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校纪委还特聘了9位特邀监督员,对学校的工作,对党委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的廉政勤政进行监督。学校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 2001年以来,学校每年对机关作风进行严肃认真的评议。通过作风评议,增强了广大机关干部的廉政、勤政意识,推动了全校机关干部作风的好转。 学校根据省委高校工委《湖南省普通高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检查评估方案》,制定了《南华大学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体系》,对党总支实行目标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在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检查评估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重视抓“两头”,大力弘扬先进,激励和帮助后进;在总支的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使基层党总支工作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学校涌现了基础医学院党总支、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等一批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建立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立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围绕思想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好评。 (一)加强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党委重视加强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健全领导体制,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和专职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党办、校办、宣传统战部、组织部、学工部、教务处、人事处、工会、团委负责同志为成员。学校还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普法教育领导小组、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龄工作委员会等领导机构。 校党委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和部署。 校党委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度,每学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每月召开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听取职能部门关于党员、群众和学生思想动态的情况汇报,及时解决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或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校党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通过校内办班、外出进修等多种途径接受教育培训,得到提高。 校党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每年都安排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保证了阵地、设施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开展了多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校、院两级中心组的学习。中心组每年都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每年集中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5天,每次集中学习都有明确的专题、有重点发言、有讨论交流。学校建立了干部学习考核档案,中心组成员每年撰写的学习论文或调查报告不少于2篇,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处级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二是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由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附属医院党委制定计划,由党支部和科室组织落实。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每月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两小时。每次学习都有明确的主题、有具体的学习内容、有详细的学习记录。为指导基层的政治理论学习,2000年10月,学校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讲师团。讲师团每学期举办1—2次全校性的政治理论学习辅导报告或形势政策报告,并到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进行巡回辅导。 三是教书育人。广大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把教书育人工作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实践的始终。学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较完善的教书育人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是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学校加强了校报、广播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建设,建立了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了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多方位的政治理论教育。 五是发挥区域教育资源的作用。学校利用区域独特的教育资源,在韶山毛泽东故居、衡东罗荣桓故居以及衡南县工联村、衡阳烧碱厂、驻衡空军某部等地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六是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学党章、学马列、学邓小平理论活动,全校有学生“三学”小组580个,参加“三学”活动人数达8200人。加强“三观”教育,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聆听衡阳市英模报告团的事迹报告。开展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深入揭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反动本质。以建党80周年为契机,举办知识竞赛、大合唱、图片展、黑板报、征文等活动,增加了师生员工对党的知识的了解。开展“我为党增光辉”、“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六大献礼”、“南华兴旺我光荣”等爱党、爱国、爱校活动。 七是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继续抓好“两课”建设,“两课”教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教育为中心,通过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认真做好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改革“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理论灌输与形象化教育相结合,推出了主体教学法、多重组合式教学法等,加强“两课”教学。组织“两课”精彩一课评选推荐活动,在省高校工委组织的“两课”精彩一课评选活动中,我校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积极参加省高校工委组织的“两课”教学公开讲评与观摩活动,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八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校开展了以“创文明校风、创优良教风、创优良学风、创优质服务、争当文明标兵”为主题的文明素质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文明高校” 创建活动。2001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文明高校。 九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制度,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审批立项一批课题,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方法、途径等,每年召开一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交流学术论文和工作经验。近3年,学校获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省级课题20个,学校下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费20多万元,立项课题50多个,编辑出版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专集3期,组织了3次全校师生员工思想状况调查,2次网络思想状况调查。 十是树立“大德育观”。 学校召开德育工作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并校以来的德育工作情况,提出要坚持德育首位、创新管理体制,以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等对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强调要树立全员大德育观,即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等有机契合的系统工程;要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精神,引导全校师生员工为南华的改革、发展尽心尽力。 (三)进行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师生员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学校通过“三进”工程等深入开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深入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出发,对师生员工进行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传统、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奉献的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是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三德”为落脚点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引导师生员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四是民主法制教育。学校按“三五”、“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认真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师生员工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有效地促进了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校。学校被评为“三五”普法先进单位和稳定工作先进集体。 (四)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制定了《南华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和利用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师资,组成心理咨询骨干队伍,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统战工作 合并以前,原衡阳医学院(包括附一、附二)有民主党派成员108人,原中南工学院有民主党派成员40多人;合并以来,统战工作范围和对象(即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随学校的发展不断扩大。统战对象分布在校本部、附一、附二、附三、南华附属医院5个单位,现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7个民主党派,2个基层委员会,16个支部,共有民主党派人士282人。 (一)注重党的统战理论政策的学习、宣传 1.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贯彻全国、省、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 一是在党委会上传达、贯彻上级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意见。二是把上级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纳入校、院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全校副处以上干部认真学习领会新时期党的统战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和参与统战工作。三是利用橱窗、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统战工作会议精神。 2.开展多种形式的统战知识竞赛 几年来先后开展了多次书面统战知识竞赛和一次统战知识抢答赛,并两次组织师生员工参加衡阳市统战知识电视大赛和全国统战知识竞赛,取得了好成绩。 3.把统战知识的宣传教育纳入党校培训计划 坚持在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中开设统战知识专题讲座,近几年来共举办统战知识专题讲座8次,先后在党支部书记、科级干部、统战干部等培训班上,宣讲新时期党的统战方针、政策等统战知识。 4.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民主党派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及其有意义活动的宣传。 校报开辟了统战知识园地,刊登了40期的"统战知识问答";橱窗刊介民主党派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医疗等工作中所作的贡献;电视新闻及时报道民主党派的工作、活动、先进事迹、典型人物,先后有40余件稿件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播发。 (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 1.召开情况通报会,让党外代表人士了解学校工作全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近几年来,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学校工作情况通报会,主动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重大工作情况,介绍有关工作设想,取得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2.召开征求意见会 凡有关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重大举措和政策的出台,学校都及时征求民主党派人士意见。 3. 特邀监督员 聘请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学校特邀监督员,现学校聘请的9位特邀监督员中有6位是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他们每年都参加校纪委扩大会议、校机关作风评议、医院行风评议等工作。 4.支持民主党派人士以专题调研等形式建言献策 学校每年组织民主党派成员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工作开展调查研究。2000年6个民主党派12个支部确定调研课题8个,写出调查研究报告10篇,宣传统战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评选,学校党委给予了表彰,并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对调研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落实。2001年7个党派16个支部共确定调研课题10个,写出调研报告20篇,年底表彰了一批优秀调研论文; 2002年4月份又组织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我为申博添光彩”、“一人一计”献计献策活动和有代表性的课题申报,民主党派成员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共提出建议103条;同时组织民主党派申报校级课题2项。 (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的优势,为学校发展服务 1.在政治上信任 2001年新提拔的10名处级干部就有2名是民主党派人士;一些学院的负责人是由民主人士担任,如核技术学院副院长由九三学社成员龚学余教授担任,经管学院院长由民盟成员朱开悉教授担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由九三学社成员尹卫东教授和民盟成员吴端生教授担任。 2.在工作上支持 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优秀人士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在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学习深造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医疗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3.在生活上关心 关心尊重民主党派人士,主动为民主党派人士办实事。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生病住院,学校党政领导到医院看望。 (四)积极支持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为衡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2003年之前,学校有省政协委员2名,市人大代表5名,市政协委员8名,市监察局特邀监察员1名,区人大代表6名、区政协委员3名。 到2003年,学校有省政协委员1名,省人大代表1名;市人大代表4名,市政协委员11名,市监察局特邀监察员1名,区人大代表6名、区政协委员10名。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民主人士。学校为在市、区兼职的民主党派负责同志解决相应的待遇,并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给予补贴,提供方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积极支持他们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参加社会活动。 (五)重视民主党派组织、思想建设 一是坚持政治领导,加强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学校每年都选派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和优秀成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与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近几年选派了10多名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各类学习与培训。每年为各民主党派支部订有一报或一刊;还不定时地分发理论学习资料,共产党员支部每季度的学习资料,同时也分发给民主党派支部1份。 二是改善民主党派工作条件。在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下,学校拨付专项资金为民主党派活动室购买了空调;在办公用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优先解决了民主党派的活动用房问题;在民主党派活动用车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三是落实统战经费。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2万元用于统战工作,民主党派成员的活动经费与共产党员同等标准,人平20元/年。 四是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活动。如附一九三支社、附二九三支社组织的送医送药下乡义诊、咨询活动,学校九三支社为九三省委顾问王齐家老人组织的“九十寿诞”庆祝活动,农工基层委员会组织的"端午节"参观彭德怀故居等活动,学校党委宣传统战部为这些活动的开展给予指导并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组织的活动的特色化,得到了各党派市委的充分肯定和民主党派成员的好评。2001年,有1个民主党派组织被评为省先进基层组织,5人被评为省先进个人。民主党派工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工会工作 在省教育工会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校工会团结带领全体工会会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工会法》,不断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工会的自身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履行工会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努力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 2001年4月24日,学校召开第一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经过代表民主选举,上报省教育工会批准,产生了第一届南华大学工会委员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校工会委员会由17名委员组成,主席由校党委副书记邹树梁同志兼任,何景安同志任常务副主席,傅戈雁、陈晓坚同志任副主席。校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刘光华同志任主任,章雄同志任副主任。工会设立了财务工作委员会、女职工工作委员会,教代会设立了提案工作委员会、民主管理委员会、“三育人” 工作委员会、福利工作委员会、住房管理委员会。基层单位在党总支、党支部领导下,组建了分工会委员会和基层工会小组,学校现有21个分工会、140个工会小组、2100名工会会员。各分工会组织机构健全,活动开展顺利。 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工会委员会职责》、《南华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南华大学基层分工会工作条例》以及《南华大学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职责》、《南华大学女职工委员会工作条例》、《南华大学“三育人”委员会工作条例》、《南华大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条例》、《南华大学职工福利费管理办法》、《南华大学工会经费管理办法》、《南华大学公有住房出售出租计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工会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 不断推进民主化建设,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发挥好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是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把学校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工会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一届一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听取和审议了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校长工作报告以及《南华大学校内津贴分配暂行方案》、《南华大学专业技术人员校内专项津贴实施意见》、《南华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维修暂行规定》、《南华大学关于建立教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几点意见》等,并就学校规划与发展、教育教学、职工福利、子女就业、校园管理等向大会提交提案99件。在一届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听取、审议了校长工作报告、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审议通过了《南华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南华大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条例》、《南华大学公有住房出售出租计分办法》等,代表们还就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教学科研、内部管理、教职工福利等向大会递交提案82件。在一届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听取、审议了校长关于《加强内部管理,推动教育创新,努力提高我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工作报告和两位副校长关于学校后勤改革工作、财务工作的报告,并就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内部管理等向大会提交提案113件。学校党政领导认真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审阅每一件提案并作出批示,对于涉及面广的重要提案,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调查研究论证,反复征求群众意见,提出解决方案。李湘沅书记、凌球校长还亲自督办有关重要提案的落实工作。各职能部门能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件提案,所以历次会议的代表提案,基本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校工会积极参与学校基建、大宗物资设备采购以及学校其他有关重要工作的监督,较好地履行了监督职能。工会各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针对涉及学校建设发展和教职工普遍关注的问题及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各分工会也都积极参与了本单位民主管理和院务、处务公开工作。 (三)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生活 工会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生活作为一件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真诚地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学校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集资建房方案等,工会都积极参与讨论、审议,以适当的形式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工会严格执行福利费管理办法,认真管好、用好福利费,使广大教职工受益。工会督办落实了增加女职工卫生福利费的文件;争取学校拨款50万元扩建附属小学的校舍,改善了附属小学的教学条件,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工会每年都精心组织“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护士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老年节”、“春节”等的庆祝、慰问活动。 工会以及各分工会还特别注意了解教职工的生活、身体情况,发现有生活困难的,及时给予关怀,经济上予以一定的补助;对于因病住院或在家卧床休养的教职工进行慰问。 (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教职工综合素质 工会积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组织教职工和工会会员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创建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活动,在女职工中开展评选“女职工标兵”和“模范女职工”活动,组织了教案展评、教学观摩、教学沙龙、技能竞赛、十佳教师评选以及女性成才报告会、“芙蓉杯” 女职工素质达标竞赛活动等。2002年制定《南华大学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南华大学师生员工道德行为规范五十条》,规范师生员工文明道德行为。
五、团的工作 南华大学团委在团省委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的中心工作,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青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并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的肯定。 (一)组织建设 2002年底,学校团员12520人,其中教工团员512人(含附属医院),学生团员12008人;下设分团委24个,全校共有241个团支部。 学校党委十分重视共青团工作,按照省委[1999]8号文件的精神,配齐配强团的干部,校团委机构独立设置,并配备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过硬、工作出色、专兼结合的团干队伍,提高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1年5月12日,召开了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校党委副书记邹树梁作了《着眼新世纪,谋求新发展,创造性地作好我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讲话,校团委书记罗成翼作了团委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书记罗成翼,副书记黄昕。2002年底,学校有专兼职团干37名,其中正处级1人,副处级1人,正科级8人,副科级4人。 校团委按照“重心下移,活跃支部”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对团支部的领导和管理。校团委制定了《南华大学基层团组织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对支部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按照分数高低评出优秀团支部,并在每年的“五四”时给予表彰。校团委对团支部的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检查和评比,真正使支部生活落到实处。校团委每学期都组织特色团日活动答辩会,对优秀、可行的团日活动予以经费支持,并在每年“五四”时表彰一批特色团日活动,此举大大激发了团支部的工作热情,活跃了团支部的组织生活,增强了支部的凝集力和吸引力。 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发挥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团员保持先进性,是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十分重视对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团校培训、专家讲座、支部学习、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青年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青年的强大精神支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团员青年的先进性。 2001年,以团支部为单位,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要求每人写出一篇心得体会,并从中挑选优秀作品编印成书,下发到各团支部。2002年,党的十六大闭幕以后,校团委响应团省委的号召,在全校开展了“高举团旗跟党走,学习贯彻十六大”的主题活动,通过十六大精神宣讲、演讲比赛、征文、知识抢答赛、“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在全校掀起了学习十六大精神的热潮,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校团委在全省共青团系统最先下发文件,要求全校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委的号召,服从学校封闭管理,防止“非典”在校园传播。校学生会向湖南省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发出了慰问信,向北京小汤山医院寄去了千纸鹤、幸运星,组织开展了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校团委还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发扬“五四”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非典”。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团组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学校团委一直都重视推优入党工作,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推荐思想进步、表现优秀的共青团员。2002年,校团委共向党组织推荐1100多名优秀团员作为党员的培养发展对象,有263名优秀团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3年,校团委将根据学校实行学分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新形式,创新团的组织建设,在学生公寓建立团工委,在学生社团建立团支部,扩大团的覆盖面,加强对团员的管理。 (二)特色活动 团委根据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的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按照“贴近时代,贴近青年,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宗旨,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三下乡”活动形成自身特色 团委根据团中央、团省委的指示精神,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长才干、受锻炼、作贡献,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2001年,学校按照团省委的指示,组织了一支“红色之旅”湖南省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沿途在革命老区衡山县、湘乡市、韶山、醴陵、井冈山等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走访革命圣地,重温入党誓词,宣传“三个代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校“红色之旅”活动进行了报道。2001年9月,学校学生姬广锋作为湖南省高校的学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作了经验介绍,同年12月,学校荣获全国和全省“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 2002年暑期,湖南省大部分地区都遭受了水灾,根据团省委的安排,学校组织了一支“青年志愿者灾区医疗服务队”,奔赴衡阳市受灾严重的衡东县开展卫生、防疫、水源消毒、送医送药活动,免费发放价值4万元的药品,深受灾区群众的欢迎。团省委谭平书记、严华副书记还亲自冒雨到灾区看望、慰问我们的队员,使队员深受鼓舞。学校还组织了一支“研究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到洞口县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向当地捐赠计算机60台,文艺演出4场,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新闻媒体对此做了充分报道。学校继2001年之后再次被评为全国、全省“三下乡”先进集体。 2003年暑期,学校以“实践‘三个代表’,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组织了一支“走进西部”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远赴陕西延安和甘肃酒泉、核工业504厂、404厂等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青年志愿者活动影响广泛 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过去的几年中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基地化、网络化、经常化的特点,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从1999年开始,实施三大工程,即爱心工程、环保工程、科普工程,并围绕这三大工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医学院的青年志愿者长年坚持义务护理瘫痪在床的曹克敏教授,为病人喂饭喂药,接屎接尿,寒暑假都安排人护理,一天也没有间断,为病人减轻了痛苦。他们的感人事迹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健康报》等媒体报道。2000年,被团省委评为“雷锋家乡学雷锋先进集体”,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百个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 学校志愿者还在湘江设立了“湘江河南华大学保护段”,每月都派志愿者去保护段打捞白色垃圾、检测水质。我校还在衡南县泉溪镇挂牌成立“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实践基地”,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据统计,学校2002年共开展志愿者活动60多次,参与者4000多人,《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新闻媒体对学校志愿者活动均作了报道。 3.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团委按照“一体两翼”的思路,重视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学校于2002年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年底有学生社团56个。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社团文化节,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评比,对精品活动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每年的5月评选、表彰一批“明星社团”。两年来,京剧协会举办的京剧演唱会,音乐协会举办的“露天音乐会”,演讲协会举办的辩论赛,以及话剧社的话剧专场等社团活动已经在我校学生中深入人心,倍受学生欢迎。校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卧虎山文学社参加全省、全国比赛获二等奖、三等奖十多项,校学生通讯社在首届全国“十佳百优”文学社团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称号。 社团活动活跃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生科技活动成绩显著 校团委十分重视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大学生科技节”,科技节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学校每年下拨学生科技活动费8万元,用于学生科研课题的研究。 学校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一个三等奖,在2002年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全国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铜奖一个,学校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 并校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学校已经营造出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参与学生学术科研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中国教育报》以长篇通讯进行了报道。 5.校园文化精彩纷呈 学校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校园文化节,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学校推出了“百名专家讲座”,从2000年开始,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张楚汉院士、苏州大学阮长耿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樊明武院士、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陈赫教授,湖南师大张楚庭教授、吴跃跃教授等专家和李兵、王艳等社会名人给大学生做讲座或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学校还投资30多万元组建了学生铜管乐队和电声乐队,使一大批学生在乐队里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许多艺术人才。 学校艺术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为文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2001年,学校艺术团编排的舞蹈《山谷》在湖南省大学生艺术节中获二等奖,2002年,学校艺术团的舞蹈《枯滴》在衡阳市舞蹈大赛中获金奖,学校艺术团还应邀参加了省、市许多重要演出。 (三)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 校团委受校党委委托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在过去几年里,校团委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引导学生会、研究生会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在探索中稳步前进,在改革中阔步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校学生会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设有办公室、宣传部、学习部、科技部、生活部、自律部、文艺部、体育部、女生部、公关策划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大学生权益维护中心等12个部门。制定了《南华大学学生会章程》、《学生会干部管理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校学生代表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研究生会也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学校学生会的工作,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品牌。校学生会的权益维护中心、自律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等部门的工作在湖南高校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做经验交流。湖南师大、中南林学院、湘潭大学、衡阳师院等学校的学生会就有关工作来校学习和交流。2002年7月,在湖南省学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南华大学学生会顺利当选为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主席团单位、省学联六大常委,奠定了在省内的地位。 (四)阵地建设 学校党委十分重视共青团的阵地建设,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文化中心、大学生音乐厅,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为团委开展文艺、科技、学术、体育、思政活动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为团委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地。三个阵地较好地发挥了育人功能和娱乐作用,活跃了校园生活。
六、离退休工作 2000年,学校聘请部分老同志继续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使离退休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12月27日召开的离退休同志“喜迎新世纪座谈会”上,校领导通报了并校以来校党委、行政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认真听取了老同志就学校发展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工作交换了意见。 2001年,学校多次召开离退休老同志大会和座谈会,通报学校情况,征求老同志意见。学校还举行了市校老领导共商南华发展恳谈会,邀请衡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学校部分离退休老领导,共谋南华发展大计。鼓励老同志老有所为,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不少退休教师返聘又回到了教学和学生管理第一线。学校关工委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省关工委表扬。此外,学校组织开展适合老同志特点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成立诗、书、画协会,太极拳队、腰鼓队、秧歌队等;举行迎春联欢、重阳节系列活动,增强了老同志的身心健康。 2002年,举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TO基本规则、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外交政策等专题讲座,鼓励老同志到老年大学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为离退休同志调拨40台电脑用于学习电脑知识,使离退休同志活到老、学到老。经常向离退休同志通报学校情况,使老同志了解、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继续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京剧协会、书法协会的老同志利用星期日给大学生上京剧课和书法课;许多老教授继续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为青年教师修改讲稿,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校关工委开展的学生保险工作,被湖南省评为教育系统学生保险工作先进集体。
七、综合治理与安全稳定工作 (一)坚持与“法轮功” 邪教组织作斗争 根据与“法轮功”邪教组织作斗争的发展形势,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在禁止“法轮功”练习者外出串联、进京上访以及在校园内公开练功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校内的几位“法轮功”练习者的思想和立场得到了根本转变。 举行“拒绝邪教”万人签名活动、组织观看录像、召开揭批邪教座谈会、展览与法轮功作斗争的宣传图片资料,加强教育,正面引导。举办教育转化班,做好“法轮功”练习者的帮教工作,经过艰苦、细致的劝说帮教,促成了2名顽固分子的彻底转化。不惜代价,将“法轮功”骨干分子张鹏追捕归案。 对新生和新进教师进行摸底排查,对原法轮功练习者建立信息台帐,严格按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跟踪帮教转化和监控措施;对经法制学习班转化的原法轮功顽固分子经常与其本人或其亲属保持联系,了解情况,关心慰问。 (二)维护校园稳定 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并与他们签订责任状,强化责任意识。 学校拔出专款,建设和完善保卫部门的情报信息网络。加强值日和巡逻,及时、妥善地处置突发事件,避免事态扩大,维护安定团结。 建成各学院总支书记和学生工作干部组成的信息渠道以及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渠道,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稳定工作的基本信息。对中国大学网、校园网、学院网、学生社团网建立信息台帐,收集网络信息情报,加强网络监控,为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争取了主动。 (三)加强综合治理 持续加大校园环境整治力度,营建良好的治安环境。对校园内乱摆摊点、搭建违章建筑、住房经商和煤房出租住人、擅自养鸡养狗等现象进行大力整治。严格门卫管理制度,基本上杜绝了外来出租车辆进入校园、校外人员涌入校内早锻炼的现象。彻底整治了原六所与学校毗邻路段非法摆摊设点、违章建筑等脏乱差局面,使之成为绿化路、美化路。 在市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清查了校园周边的黑网吧、地下电游室等非法娱乐场所,整治了校园周边乱停车辆、乱摆摊点、违章建筑等违章行为,使校园环境得到净化,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五章 建设与发展 (2003.1-2005.6)
合校并所的顺利完成,为南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校积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狠抓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明显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003年,学校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幅增加;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南华大学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
第一节 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申报一举成功
为跻身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行列,全校上下统一思想,群策群力,发扬“特别振奋的精神,特别超前的眼光,特别务实的思路,特别出色的工作,特别明显的效果”的精神风貌,围绕博士点申报积极工作,使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工作一举成功,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加强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为满足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大的工程相继竣工交付使用,一些新的项目陆续开工。至2003年7月,工科实验楼建成,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完成投资1600万元;建资楼扩建工程竣工,扩建面积4500平方米,完成投资400万元。8月,新的图书馆落成,建筑面积25320平方米,完成投资2500万元,馆内设有学术报告厅、专家阅览室、素质教育阅览室、电子阅览室(320台微机)、图书阅览室等。全馆能同时为5000名读者提供阅览服务。9月,校外学生公寓——弘辰学生公寓建成投入使用,弘辰学生公寓是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新成果,公寓总建筑面积62800平方米,共有11栋1590间宿舍,可容纳6280名学生,它由衡阳市辰飞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在协议框架内实行全社会化、全市场化经营和管理,学校派驻的“弘辰公寓学生管理办公室”代表校方行使监督和精神文明建设职能。这些新的设施大大缓解了教学、实验用房和学生宿舍不足的矛盾,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2003年7月,22000平方米的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破土动工,计划投资700万元。8月,日元贷款2.86亿日元,自筹资金2455万元的30000平方米教学行政办公大楼进入招投标阶段。同月,完成了体育馆设计方案,计划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拟投资金3000万元。2004年,完成了牌楼山地域50亩土地的征购,新建学生宿舍(公寓)7397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8200平方米,完成了田径运动场的施工,完成了南华大楼20000平方米的群楼主体施工,新建了简易运动场和一批篮球场、网球场等,新增活动场地1000余平方米,学生的生活以及活动条件进一步改善。组织职工集资建设商品房560余套,缓解了职工住房紧张问题。拆除影响校容及违章建筑物10余处,对卧虎山及校园内绿化地进行了修整,新增绿化面积1万余平方米,达到了省级园林式单位的标准。另外,生命科学楼批准立项,体育馆立项进入审批环节。 2003年,省部共建第一期五个双基实验室的建设与评审工作圆满完成,获得国家财政部检查组的好评。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前提下,学校第二次获得湖南省示范实验室建设项目——显微形态实验中心,至此学校已有机能学和显微形态两个实验中心成为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项目。当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2600万元,新增一般图书27万册、电子图书5万片。2004年,争取到2004-2006省部共建实验室专项经费2800万元,其中2004年到帐900万元。购置仪器设备4963台件,价值2323万元;新增一般图书34万册、电子图书10万片,学校图书资料达到169万册,电子图书66万册。另外,学校购置了《中国期刊网》、《清华同方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方正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方正论文提交系统》、《维普期刊》等5个电子文献网库,建成了有380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2个。 2003年,学校努力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基本安装完毕,校园一卡通正式投入使用。2004年,学校制定了投资3000万元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资源库和教学管理系统、数字迎评系统的建设正式启动。对原有校园网进行了改造和扩容,将原架设在空中的光缆全部敷设到地下,共敷设光缆近29千米,共计安装室内节点2300余个,校内大部分办公室、教研室、实验室已通过宽带接入校园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狠抓在职培养和人才引进,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003年,有8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73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在职教师硕士学位课程班,有177人参加学习。当年学校培养在职博士毕业生6名、硕士毕业生27名,校本部新进教师137名,其中博士6名、硕士35名,副教授4名;聘请兼职院士1名(兼职两院院士达到4名),聘请客座教授24名、兼职教授31名。新评审通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22名、副高专业技术职务82名,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申报并通过省高校学科青年骨干教师7名。2003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221名,其中教授171名,副教授420名。 2004年2月26日,学校召开了人事工作会议。会议全面回顾了我校并校改革以来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的人才工作,并对今后的人才工作作了规划,提出了“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措施”,确立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221”工程建设目标:到2005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博士导师达20名以上,教授200名以上,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0名以上;中期目标——“135”工程建设目标:到2010年,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博士生导师达100名以上,教授300名以上,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0名以上,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健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整合队伍,激发活力,加快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人员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调整、建立规范合理、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业务机构;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的用人制度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实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人力保障。会议确定了七条具体措施:第一要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二要改革用人与分配管理模式,完善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制度;第三要完成“221”人才工程建设任务、启动“135”高层次人才工程,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第四要全面实施青年教师“硕士化”、部分学科“博士化”工程,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第五要强化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第六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地位,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第七要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保证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如期实现。会后,学校制订了《南华大学2003—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南华大学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暂行办法》等,并修订了《南华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南华大学关于教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研究的暂行规定》。当年,校本部在职培养研究生5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9名,选送赴日研修教师3名;引进研究生114名(校本部74名),其中回国博士、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14名(含博士后2名);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7名;新评审通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47名,副高专业技术职务109名。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500余名,博士研究生从并校时的20名增至82名,正高职称由并校时的85名增至204名,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明显改善。 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建设,制订了《南华大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评选表彰了学校师德标兵10名。丁德馨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侨联“成功创业人士”,吴移谋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 (三)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对首批申博学科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新设专业分别给予专项投入,2002年、2003年,学校相继安排教学、科研设备经费3000万元和2600万元。高强度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学科专业的办学条件,增强了学科专业的实力,为申博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 2003年,“核技术及应用”学科被批准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专业)“十五”期间建设项目;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预防医学的中期评审获得专家组高度赞扬;建筑学专业顺利通过专业办学水平评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学校按照建成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积极创造条件,调整专业结构,在申报新专业时加大文、理、艺术类专业的申报力度,当年被批准新增了艺术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学和通信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使学校本科专业达到39个,涵盖工、医、管理、经济、理、文、法、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 2004年,新增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安全工程2个本科专业,学校本科专业达到41个。工业设计、生物技术、护理学和市场营销专业顺利通过了学位与办学水平评估。另外还新申报了5个本科专业。
二、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学校党委把“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作为工作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使内部管理不断加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2003年,学校制定下发了《南华大学院、部、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全校各院、部、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实施了《南华大学关于校内岗位津贴制度的补充意见》,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实行择优聘任、优岗优酬,调动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了基层单位会计人员委派制,制定了《南华大学临床教学与实习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关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费开支的规定》等,特别是对“9.24”文霞职务侵占案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以此为切入点,要求各单位定措施、出方案、抓落实,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重点部门和敏感科室严格管理,防止出现漏洞;要求中层干部要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强化内部管理。10月27日-11月5日,学校组织专门检查小组对机关25个部门和基层22个院部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收到了良好效果。 2004年,学校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开通了南华大学校务公开网站,整理发布图文资料10万余字,学校的各类决策、行政会议纪要、规章制度等都按规定及时向师生员工公开。学校积极推进网上办公,教育行政办公系统自2003年4月试运行以来,已完成近300个客户端的安装工作。10月,网上办公系统正式运行,校本部各单位已全部连上行政办公系统,实现行政办公无纸化,全校校级呈批件、校政发文件和各类日常发文均通过网上办公系统流转,大大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学校不断加强财务管理,重新制订了财务部门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正式启用“校园一卡通”,方便了学生缴费,提高了管理效益,全年利用校园卡收取学费6057万元,学生个人消费1058万元。从9月份起共催缴学生欠费3425万元,总欠费率下降34.89%。加强了水电管理,全年回收水电费260余万元,比去年增加40万元,相对节约了水电费160余万元。审计预算项目29个,核减预算经费77.13万元;审计决算项目42个,核减决算经费262.62万元。学校稳步推进后勤管理改革,顺利通过了湖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阶段性评估。后勤服务集团在省内高校后勤中率先开展ISO9001贯标工作,11月份顺利通过北京世标认证中心的审核认证,取得国际、国内ISO9001质量体系双认证证书,实现了我省高校推行ISO9001质量体系零的突破,标志着我校后勤质量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精心组织,努力争取申博成功 2001年9月3日,学校成立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申博办公室(校政发[2001]152号)。领导小组组长:凌球,副组长:廖端芳、王汉青,成员:张元钟、肖建华、何淑雅、王永生、唐振平、李双极、彭新和,秘书:张元钟(兼)。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处,由张元钟、何淑雅、石建军、唐龙同志组成。10月11日,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申博工作。整个申博工作从内涵建设、资料整理和申报表填写、学校的宣传推介等方面有序地扎扎实实地展开。11月1日,张新华到研究生处报到,作为副主任常驻申博办工作。 2002年2月25日,学校召开部门负责人会议,李湘沅书记布置上半年党委督办的9项主要工作,申博工作列为第一项。会上正式提出申博工作“五个特别”的总体要求。4月4日,由副校长廖端芳、社科部党总支书记李晓衡、科技处副处长何淑雅三位同志组成的学校驻京申博工作小组进驻北京。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该小组为了解国家有关精神、学习兄弟单位经验、宣传学校发展成就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4月8日,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自评工作开始。5月18日,国家自然基金委批准我校8个项目立项,说明学校的科研实力特别是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能力有了较大增强。10月,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核工业415医院划转湖南省作为南华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的并入,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特色,壮大了学校的实力,为申博创造了重要条件。12月,申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12月3日,学校再次召开申博工作动员会,申博办开始集中办公,凌球校长提出“穷尽资源、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志在必得”的申博工作方针。12月6日上午,学校召开会议,讨论落实申博工作方案,会议决定调整成立工作组,组长:凌球;副组长:邹长城、王汉青;成员:张元钟、张新华、袁中华、李建军、丁德馨、陈海利、李晓衡、彭新和、彭巧云、刘兵、刘赟。5个申博点分别由一位副校长负责。工作组成员的分工为:资料组组长:丁德馨,副组长:张新华,执笔:张新华,成员:陈海利、刘兵;联络组组长:李晓衡,副组长:李建军,成员:袁中华;协调组组长:张元钟,副组长:彭新和,成员:彭巧云、刘赟。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修订,2003年1月16日,南华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表、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申报表定稿,并报送国务院学位办。 作为新合并的高校,为加强对自身的宣传,除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展示新的风貌和发展成就外,自2001年11月至2003年1月,学校相继邀请了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周其凤院士、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议秘书处秘书廖小玲、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谢桂华,国务院学位办工农学科处处长梁国雄,国务院学位办质量监督与信息处副处长任增林,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国务院学位办文理医学科处副处长黄宝印以及省学位办主任肖湘愚率领的专家组来校视察并指导申博工作。 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间,校党委书记李湘沅、校长凌球等校领导多次赴长沙、赴京向省政府,向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国防科工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汇报我校申博工作,得到以上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2003年1月,学校相继以校政发[2003]1号、校政发[2003]2号、校政发[2003]12号文件,向省政府、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和核工业集团公司请示支持我校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1月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向教育部行文,重点支持南华大学申博。2003年1月11日-16日,国防科工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相继向教育部行文,优先支持南华大学申博。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下,在“申博办”、“申博工作小组”以及各“申博点”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认真扎实、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务院第九次增列博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03年9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文件(学位[2003]56号),批准南华大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增列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硕士点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新增加了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12个硕士点,使学校的硕士点数量增加到24个,扩大了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的覆盖面。另外,还新增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硕士专业学位零的突破,拓宽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途径。2004年,学校作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共有11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遴选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使我校博导数达到14名;学校增选了硕士生导师121名,硕导数达到302名。 2003年10月中旬,学校隆重举行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暨建校45周年庆祝活动。10月16日,校园里彩旗飘扬,鲜花盛放。学校在大会堂隆重举行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暨建校45周年庆祝大会。湖南大常委会副主任颜永盛,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勤,中核建设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时传清,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高校工委委员申纪云,衡阳市常务副市长王宏,衡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王雄飞等有关领导,樊明武、张楚汉、阮长耿、古德生等院士,学校领导李湘沅、凌球、文格波、荣石泉、廖端芳、邹长城、陈敏时,正校级督导员张秀云,副校级督导员张百川,校长助理丁德馨等出席大会。大会由校长凌球主持。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高校工委委员申纪云首先宣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通知》。接着,校党委书记李湘沅向大会致词,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南华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李书记向大会介绍了南华并校组建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专业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好保证;科研与技术开发取得长足进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喜人。南华在社会各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加快发展前进的步伐。李书记说,下一步,南华将以申博成功为契机,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学术强校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充分彰显“核”、“医”特色,到2010年办成一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教学科研型的多科性大学,为办成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代表前来参加庆典的各兄弟院校; 衡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王雄飞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勤代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对我校申博成功和建校45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南华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国防和医疗卫生事业及湖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颜永盛作重要讲话。他说,新组建的南华大学秉承原两院优良的办学传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坚持走改革之路,以改革促发展,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今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办学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颜永盛说,申博成功是南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南华45周年校庆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这也是南华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他希望南华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荣使命中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再攀新高峰, 再创新辉煌。 此前两天,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应邀来我校举办了两场交响音乐会,在校园引起极大反响,以此拉开了“南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暨建校4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序幕。 10月15日,学校新图书馆举行开馆仪式。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衡阳市委副书记谢青生,校党委书记李湘沅、校长凌球出席仪式并欣然为图书馆新馆开馆剪彩。开馆仪式由副校长廖端芳主持。出席开馆仪式的校领导还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文格波,副校长荣石泉、邹长城,纪委书记陈敏时以及正校级督导员张秀云,副校级督导员张百川等。 10月15日,学校还举行了校训石刻揭幕仪式。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衡阳市委副书记谢青生欣然为学校校训石刻揭幕。校领导李湘沅、凌球、文格波、荣石泉、廖端芳、邹长城、陈敏时,正校级督导员张秀云,副校级督导员张百川出席揭幕仪式。揭幕仪式由校党委书记李湘沅主持。校训石刻座落于南华广场东端,面向校门,由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学校名誉校长唐之享题写。在揭幕仪式上,校长凌球作了重要讲话。 10月16日,南华楼奠基仪式于上午11时8分隆重举行。湖南省人大副主任颜永盛、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勤、中核建设集团副总经理时传清等有关省、市的领导,樊明武、张楚汉、阮长耿、古德生等院士,兄弟单位的领导和校领导李湘沅、凌球、文格波、荣石泉、廖端芳、邹长城、陈敏时,正校级督导员张秀云,副校级督导员张百川,校长助理丁德馨等出席了奠基仪式。校长凌球在奠基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奠基仪式由副校长邹长城主持。 10月16日晚,学校举行了盛大的文艺晚会和焰火晚会.校领导李湘沅、凌球、文格波、荣石泉、廖端芳、邹长城、陈敏时,正校级督导张秀云,副校级督导张百川,校长助理丁德馨与师生高唱《南华大学校歌》,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文艺晚会和焰火晚会。 庆典前后几天,樊明武、阮长耿、张楚汉、古德生、郑钧正、包尚联、刘旭阳等国内外知名教授应邀来我校举办了一系列讲座,使学校师生聆听了高品位的学术报告。
第二节 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2003年春,部分国家,包括我国的部分省、市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学校党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湖南省政府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指示精神,按照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卫生厅以及衡阳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广泛开展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宣传教育工作,周密部署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预案,采取果断措施,有力开展预防与控制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防非”)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防非”工作,早在2月14日,党委书记李湘沅、副书记邹树梁就召集学校有关部门及附属医院,专题讨论和研究预防春季流行性疾病,尤其是“防非”等问题,并针对广东发生的非典型肺炎提出了学校预防工作的7条措施。4-5月,学校先后召开党委会、校务会、书记办公会、处级干部会、学生团干会等各种会议14次,传达上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学校“防非”工作,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打好“防非”的硬仗。
一、成立专门机构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凌球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文格波、副校长荣石泉任副组长,党办、校办、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总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等1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防非”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抽调13名处级干部组建“防非”领导小组办公室,荣石泉副校长兼办公室主任,贺炳卿为常务副主任,彭新和、万卫民为副主任。宣传部、学工部、总务处、保卫处、规划建设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各1名负责人及公共卫生学院1名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医疗服务中心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下设医疗救护组(组长万卫民)、预防控制组(组长李华荣)、流动人员管理组(组长邹笃青)、宣传教育组(组长刘镇江)和综合组(组长彭新和)。办公室集中时间、精力,开展预防工作,协调处理有关问题。各院(系)部处也相应地成立了工作小组。
二、建立相关制度 一是建立全日值班制度。从4月22日起,学校“防非”办公室双休日不休息,坚持实行24小时值班,明确值班领导和值班员,及时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二是建立报告制度。学校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实行疫情零报告制。校属各单位每天向学校“防非”办公室报告当天情况,学校以文字形式按时向省教育厅报告情况。三是建立督查制度。学校“防非”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全校“防非”情况进行核查,尤其是对预案中的各项措施逐项进行检查、督促、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公布。4月23日,校党委书记李湘沅、校长凌球、副校长文格波、荣石泉、纪委书记陈敏时率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总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医疗中心、体育部、幼儿园、附小等人群密集地和有关单位、部门进行了全面检查。四是建立疫情发布归口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校内疫情发布统一归口学校“防非”领导小组,由组长签发,各单位各部门不得擅自对外发布疫情信息。
三、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学校组建了非典型肺炎疫情防治应急预备队,随时待命参加疫点或疫区病人的救治及疫情防治与控制工作。二是技术保障。学校附属医院与校内医疗中心加强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和贯彻卫生部发布的《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完善监测、诊断等手段。三是物质保障。学校购买了消毒液1600瓶,过氧乙酸3万毫升,配发了消毒器、喷雾器182台,安装紫外线消毒灯300余盏,对校园室内外66万平方米的公共场所进行了消毒,并给教职工配发口罩3000多个,给师生配发体温计2614只。四是资金保障。为切实做好“防非”工作,学校增列了财务预算,首期即拨出专款10万元,并明确:经费要保证学校“防非”工作需要。
四、加强宣传教育 学校“防非”领导小组及时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举办全校师生员工“防非”知识讲座,增强自我防患意识;加强正面宣传,重点介绍和报道学校的“防非”工作会议精神、 “防非”工作的重大措施以及各院部的“防非”工作情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墙报、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媒体和工具,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防非”指示精神,宣传有关卫生知识,以提高师生员工科学防病的能力,消除对非典型肺炎的恐惧心理,避免乱投医、乱用药。学校印发了《非典型肺炎常见问题解答》宣传资料3万余份,做到师生人手一份;制作宣传牌70块,悬挂横幅标语10余条,张贴湖南省政府公告9张。在校园新闻网、校报、电视台、广播台刊发“防非”工作稿件213余篇,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防非”工作信息和掌握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
五、保证卫生安全 一是大力搞好环境卫生。早在4月初,学校就开展了爱国卫生活动,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大扫除。在“防非”期间,学校加强了环境卫生保洁机构的力量,由其具体负责安排、检查、落实校园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组织150余人的专门清扫队伍,对全校60多万平方米的公共场所进行清扫,不留卫生死角;专业队伍坚持每天对178间教室、2600多间宿舍以及办公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二是加强水源、电源、饮食源的安全管理。食堂建立安全员、卫生员责任制,对炊具、餐具、餐厅坚持每天三次消毒,确保饮食卫生安全;水电服务部门加强水源、电源管理,确保饮水卫生和用电安全。
六、落实防控预案 面对“防非”工作的严峻形势,学校党委根据学校人员集中、流动量大的特点,迅速制定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措施和应对预案,先后印发了《南华大学预防与控制非典型肺炎预案》(校政发[2003]55号)、《加强预防与控制“非典”工作的特别通知》(校政发[2003]57号、《防治“非典”期间加强学生就地学习管理的紧急通知》(校政发[2003]62号)等文件,学校纪委也发出了《积极行动,严明纪律,确保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紧急通知》,果断采取特别措施,预防和控制学校疫情的发生及蔓延。一是实行校园封闭管理。教职工及家属凭证出入;谢绝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全体学生不准出校门,不得进入网吧及娱乐场所,不得在外租房住宿,一律就地学习。对外来工作人员逐一进行健康登记。二是实行隔离观察制度。学校腾出了两栋楼62间房子作为专门留观室。对外出返校师生员工实行7天隔离观察,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登记,发现发热病例及时送到医疗中心进行治疗。对因留观、治疗而不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调整其课程,对因留观、治疗而影响上课、考试的学生安排其补课、补考。三是决定“五一节”不放假。照常上班上课,只休双休日。节日期间,全校师生不得擅自离开学校,一切活动均在校内进行。四是推迟医科学生实习返校及下点实习的时间。对在外地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广州、怀化等地实习期满的学生,推迟两周返校;原计划安排近期下点实习的学生推迟两周下点实习。五是不举行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推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两个会议。从简安排在美国因公考察因交通事故去世的副校长邓国扬的丧事,4月25日的告别仪式仅由治丧委员会成员及各方面的代表100人参加,尽可能减少集中人员,避免疾病传播。六是加强对基建、维修民工的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先后三次召开基建和维修施工单位负责人会议,宣传上级精神和学校关于“防非”工作的具体措施,并与驻校22个施工单位签订了“防非”责任书,向600多名民工发放了宣传资料,动员广大民工全力抗击非典型肺炎。
七、担当防控重任 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南华医院作为衡阳市防控非典型肺炎的定点医院,附属第三医院作为南岳区防控非典型肺炎的定点医院,无条件地担当起了市、区防控非典型肺炎的重任。2003年4~6月,当SARS袭来的时候,附属第一医院从发热门诊、发热留观室的定位到隔离病房的布置,从医务人员的组建、调度到全院各科室的协调,从SARS防治知识的培训到各项诊疗流程的建立,各项工作都做到应对自如,为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附属南华医院接到紧急任务后,自筹经费160万元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病区调整、病人疏散、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改造工作,先后接诊和排查发热病人273人,留观病人57人、治疗疑似病人2人。附属第三医院也为南岳区防控非典型肺炎作出了重要贡献。 4月23日下午,湖南省“防非”检查团来校检查“防非”工作,对我校的“防非”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4月29日上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颜永盛在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贺仁雨等的陪同下,来校视察“防非”工作,赞扬我校在“防非”工作中,领导重视,工作细致,措施具体,效果良好,希望学校在“防非”工作中创造经验。5月3日,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伯华在省政府办公厅主任袁建尧、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省卫生厅厅长刘家望和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贺仁雨的陪同下,视察我校“防非”工作。他首先对我校按上级的各项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做好“防非”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强调指出,南华大学有3万多名师生员工,“防非”工作的责任重大,学校领导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学校后期的“防非”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学校领导和学生要进一步提高对“防非”工作的认识,立足防大疫、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二是对学生的防疫措施要做到十分严密、万无一失。学校要把学生的健康安全工作做好做实,要把学生的自我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与防止厌烦的情况结合起来,提高警惕。三是在“防非”过程中,学校要为地方政府作贡献。学校要加强校办工厂“84”消毒液生产线和两所指定“防非”医院的管理,切实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和防护工作,为地方作贡献。四是要一手抓“非典”防治工作,一手抓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周伯华指出,南华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学校的办学资源整合得很好、学校的变化很大,改革得很成功,得到了教育部和湖南省委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南华是合并高校的典范。同时,他指出,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吸收名师,培养名人,与时俱进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最后,他强调,南华大学座落在衡阳市,它既是衡阳市的一个亮点,也是衡阳的财富,南华大学对促进衡阳的经济建设和提高城市文化品味有着重要的意义。省、市领导将进一步支持南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5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谢康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张文雄、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陈叔红、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赵湘平、省农办党组书记武吉海、省经贸委主任林武和衡阳市市长贺仁雨等的陪同下来到我校视察。杨正午书记还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南华广场,边走边与校领导亲切交谈。校党委书记李湘沅、校长凌球向杨正午介绍了学校概况以及当前“防非”工作情况。校党委书记李湘沅汇报说,全校师生员工正团结一致,勤奋工作,以特别振奋的精神,特别超前的眼光,特别务实的思路、特别出色的工作、特别明显的效果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杨正午书记称赞我校发展有目标,建设有规划,工作有成绩。 由于党委高度重视,工作准备早、认识到位、机构健全、措施得力,学校夺取了“防非”工作的重大胜利,保持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好势头。学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防非”工作先进单位,附一医院、附属南华医院被评为衡阳市先进单位,附一医院谢爱秀和附属南华医院刘康桐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附一医院全智华、附属南华医院刘康桐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荣记二等功。另外,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退休教授、主任医师谢金魁,在受聘于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主持呼吸内科工作期间,正值非典发生时期。他最先发现、最先报告“非典”,最先拟订正确治疗方案,最先提供非典病人康复期血清抢救非典危重病人,运用纤支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给药术,成功抢救了“非典”合并ARDS垂危病人。收治的19例非典确诊病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发生后遗症。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他特记一等功。
第三节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稳步推进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正式启动 2003年9月,学校党委决定正式启动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分别在处级干部大会、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宣传动员。9月23日,学校成立了“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南华校政发[2003]136号、137号)。领导小组组长:李湘沅,副组长:凌球,成员:文格波、邹树梁、荣石泉、廖端芳、邹长城、陈敏时、张秀云、张百川、丁德馨。工作小组组长:凌球,副组长:廖端芳,成员:涂玉林、伍衡山、王永生、殷伟民、黄芬远、陈国民、刘韵清、唐振平、陈振富、罗成翼、张新华。办公室主任:涂玉林(兼),副主任:伍衡山(兼)、张新华(兼),成员:彭巧云、谭臻、李子荣、杨金辉、陈秀梅(因工作原因,杨金辉、陈秀梅实际未到评估办工作)。按照党委的部署,学校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分别组织院部以上领导对评估实施方案进行了学习,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004年,各学院(部)建立了评估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学校以责任状的形式建立了责任考核制度。采取集中讲解、知识竞赛、报刊介绍、悬挂标语等形式,广泛学习评估方案,评估氛围初步形成。按照摸清家底、加强建设的要求,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的现状分析,对师资队伍、办学物质条件等需要有一定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计划,并得到初步落实。开展了迎评情况的检查和复查,各部门的年度迎评任务基本按计划完成。2004年3月~12月,张新华、李子荣、寇广孝、李一琴、李传乙、刘慧玲、戴慧敏、汤晓兰陆续到评估办工作。 2005年3月15日,学校发布《关于调整校“迎评”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南华校政发[2005]33号)和《关于调整校“迎评”工作小组成员的通知》(南华校政发[2005]31号),将学校“迎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调整为: “迎评”领导小组组长:李湘沅,副组长:凌球,成员:文格波、邹树梁、荣石泉、廖端芳、邹长城、陈敏时、张百川、袁德平、丁德馨、涂玉林、袁国安。 “迎评”工作小组组长:凌球,副组长:廖端芳,成员:涂玉林、阳小华、王永生、刘升学、彭新和、陈国民、王剑彬、刘韵清、唐振平、陈振富、罗成翼、熊哲琰、张新华。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涂玉林(兼),副主任:阳小华(兼)、张新华(常务),成员:刘慧玲、李传乙、李子荣、谭臻、汤晓兰、戴慧敏。
二、教学基本建设及教研教改取得新进展 (一)教学基本建设取得新成效 学校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和临床教学工作会议,制订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临床教学规范等文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2003~2004年,对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新设专业,校级第一批50门重点课程和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了专项投入,收到了较好成效。2004年,在校级50门重点建设课程中评出优秀课程27门,24门列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全校148个教研室进行了检查评估,评定甲等教研室35个。1个省级示范实验室和 5个省部共建实验室,分别通过中期验收和检查评估。 (二)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 学分制管理进展顺利,2003年已开课程做到了均按学分计,确定了任意选修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25门、科学素质课程15门,在部分公共基础课中实行了教师挂牌上课、学生选择教师或师生双向选择,开辟了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渠道等。为确保毕业生质量,2003年首次实行了校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其后即全面铺开。为促进教学改革,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2003年组织申报校级教研项目225项,立项16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10项,其中国家“十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课题3项,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2项,结束了我校无国家级教研课题的历史。获省级教研成果奖2项,教学成果奖4项。2004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3项、省级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4项。学校评出教学成果一等奖19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三、办学渠道及规模不断扩大 (一)建立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2004年7月,学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遴选为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7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南华大学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签字暨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学校隆重举行。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少将张宗银、海军潜艇第一基地政委、海军少将曲卫平、海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海军大校叶朝明、海军政治部干部部人才办主任、海军大校徐太勇,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谢康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之享、副省长甘霖等出席了签字仪式。根据协议,从2004年起,海军政治部与南华大学将以6种方式为海军培养干部。南华大学由此成为湖南省第一所为海军培养国防生的高校。协议签署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设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简称选培办),选派了曲凤桐(海军上校)、王永杰(海军上尉)、胡东(海军中尉)三位同志驻校工作,曲凤桐同志任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永杰、胡东两位同志任干事。三位同志到校后立即开展工作,当年学校就在9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国防生60名,从在校生中遴选国防生70名,首批国防生即达到130名,其后规模逐年扩大。选培办三位同志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在他们的统率下,国防生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与中国核工业四〇四厂合作办学 2004年10月,中国核工业四〇四厂与我校共同签署了关于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的协议:我校选拔优秀学生为四〇四厂定向培养;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四〇四厂就业;为四〇四厂选派的生产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向四〇四厂招收本科预科生。协议的签订加强了我校与中国核工业四〇四厂的联系和合作,更加凸显了我校的“核”特色。 (三)扩大普通本科教育规模 在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校采取得力措施,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教学管理和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声誉,积极拓展生源市场。2003年,圆满完成了4850名的统招本科招生计划,生源质量好,在校学生达到17635名。2004年,除上海外,各省生源都满足计划数,其中江苏、浙江、广西、甘肃、新疆、山东、四川均追加了计划,有6200人第一志愿填报我校,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学校招收普通全日制新生6410名,在校本科生达到18806名。 (四)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 200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24名;2004年,申报工程硕士学位培养单位获得批准,并获得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权,招收博士研究生1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21名,在职研究生180名,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学位授权点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40名。 (五)改进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抓住机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2003年,7个本科专业、1个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1个专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902名。 (六)稳步发展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在尽量挖掘校内办学资源的同时,稳步发展校外办学站点,2003年,新增了东莞、肇庆、深圳大亚湾等校外站点。适应社会需要,申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5个专升本专业,使成人教育招生专业达到60余个,形成了科类齐全、结构完整、具有特色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体系,招收新生4393名,在籍学生8987名。2004年,调整了专业层次结构。继续坚持以业余、函授为主,以专升本为主,逐步减少全日制招生,停招高升本的办学格局。招收新生3736名,在籍学生7274名。
四、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一)科研课题申报 2003年,积极拓宽科研项目申报渠道,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92项,项目申报数较2002年增加12%,科研项目中标率较往年提升1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申请项目获准立项资助,经费104万元,名列省属高校前茅。2004年,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3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项,总经费达159万元,创了新高,在省属高校仍名列前茅。 (二)科技成果鉴定与登记 2003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评价)2项,结论为国内领先1项,国际先进1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项,申报各级政府科技进步(社会成果)奖共计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04年,被30余种国内外知名文献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刊发论文600余篇,鉴定(评价)科技成果6项,结论为国内领先1项,国际先进1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项,申报各级政府科技进步(社会成果)奖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市社科成果二等奖6项。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三)成果转化与产学研结合 2003年,科技产业系统完成产值和收入2306万元,其中三力公司完成产值1100万元。2004年,科技产业完成合同经费5000万元,到账资金3000万元,创历史新高。 (四)学术交流 2003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讲座50余场次,累计听众12000多人次;协办了“室内氡检测现场比对”国际会议 、“Tn及其子体测量国际比对”国际会议、“湖南省核学会2003年年会”、“湖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举办了南华大学首届大学生科技节和第三届大学生学术论文交流会等活动,参与学生达8000余人次。2004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60余场次,累计听众达15000多人次。组织申报湖南省优秀学术论文奖参评论文4篇,其中获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衡阳市优秀学术论文奖参评论文9篇,获一等奖4篇、二等奖5篇。组织学生科研小组申报学生科研课题150项,立项30项。
五、学生工作不断加强且形成特色 (一)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成立了“两课”教学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李湘沅亲自担任组长,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两课”教学专家听课小组。学校加大对“两课”建设的投入力度,“两课”经费逐年增加, 2004年达到40万元。学校重视“两课”教师队伍建设,2004年马列教学研究部专职“两课”教师达到35名,另有兼职教师85名。学校不断加大对“两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近三年共选派了42名“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参加各类进修班的学习。学校大力推进“两课”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一二三四五”教改工程,即:突出一条主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靠两个基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三个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解决四个难点——经费、师资、课时、教学效果;实现五个创新——教学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认真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努力深化教学方法改革,许多教师采用“讨论式”、“辩论式”、“提问式”、“案例分析式”、“演讲式”等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一批德育基地,每年都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并进行社会调查,还深入学生中进行思想调查,收集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从中精选了148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撰写了《理论聚焦——高校“两课”理论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一书。另外,改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采用在大礼堂集中授课,在若干大教室设立分场的教学模式,从反馈的信息看,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较好。根据学生抽样问卷调查, 96%的学生对“两课”教学效果整体评价为满意和基本满意,89.6%的学生表示对“两课”学习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近92%的学生认为学习“两课”以后,思想政治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在湖南省开展的“两课”“精彩一课”比赛活动中,我校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光明日报》等报刊对我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给予了专题报道。中央16号文件颁发后,校党委多次召开党委会、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会、学生工作例会、党总支书记会、团学干部会等专题会议学习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校党委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校党委宣传部汇编了《南华大学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精神》学习资料。校党委书记李湘沅给各单位负责人、科以上干部及学生辅导员、“两课”教师作学习贯彻16文件辅导报告;同时,学校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广大师生以会议、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各学院相继召开了师生座谈会进行学习贯彻,把文件精神迅速传达到每个班、每个学生。学校把16号文件学习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贯穿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工作和后勤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合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省委高校工委对我校学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尤其对我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的大德育观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学风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作,成立了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风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学校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每年召开学风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总结学风建设的成绩,查问题、找原因、议对策,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学风建设工作。每学期召开学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征集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校规范了早、晚自习制度,明确自习时间不得在学生宿舍从事非学习活动;坚持开展优良学风班创建活动,不断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努力降低考试违纪率;加强英语考级和考研的组织发动工作,修改和完善学生英语考级和考研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的考研氛围;加强文明宿舍(公寓)创建工作,使宿舍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学生日常管理。严禁学生校外租房,加强“零点”抽查等日常管理工作,加强校外学生公寓管理,实现学生辅导员与学生“三同”制度(同吃、同住、同学习);组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学术论文交流等,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学风建设,活跃了学术气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三)素质拓展 2003年学校制定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改革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开设素质教育课,并明确了《关于加强素质教育选修课管理的若干意见》,2003年开出文化、科学素质课40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2003年11月4日,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训中心在校团委成立,标志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我校全面推行。2004年,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开出人文素质课100门以上。2004年3月6日,学校团委组建了“行知学堂”,副校长荣石泉、廖端芳,校长助理丁德馨、知名学者陈赫教授等出席了成立大会。其后“行知学堂”以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技能、职业技能和发展潜能为目标,以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宗旨,通过讲座、培训、考证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素质培训与素质拓展,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2004年11月2日,“南华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现场推进会”在核科学技术学院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邹树梁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四)贫困生资助 学校十分重视资助贫困生工作,2003年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落实了学费10%的资助经费,建立起奖、勤、助、补、免的立体资助体系。设立了勤工助学中心,安排了专项勤工助学经费,成立了大学生自强协会,学校设立助学岗位1300多个,在衡阳市香江百货、晶珠商业城、衡阳电脑城等单位设立了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每年可安排1100多个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专人、专项经费,设立专门机构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优越性,也激发了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五)心理健康教育 2003年,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了心理咨询室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心理咨询、心理知识系列讲座、心理健康普查、网上心理咨询等工作,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每周安排专家定点、定时为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对有重大心理障碍、精神失常的同学派专人进行重点教育,加强保护措施,成功化解了多起因精神失常而可能出现的事故。 (六)就业指导 学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凌球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邹树梁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廖端芳任副组长。新设立就业指导处,从学工部剥离,负责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构建集服务、教育、管理于一体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并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高素质的要求建设一支就业工作指导队伍。各学院配备或明确了专职人员,使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形成了“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学院、教研室层层落实”的管理体制。学校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加大就业经费投入,确保毕业生就业经费不低于学生全部经费的1%,教学院的年度教学配套经费明确就业经费开支项目。学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就业工作规范制度,对毕业指导、市场建设、质量监控、推荐与签约过程、就业工作考评以及毕业生离校等一系列工作环节作出具体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开展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争先创优工作,实行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学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学业、毕业、择业、创业”和“职业观”教育,就业指导课列入了素质教育选修课,分两个阶段共36学时开设。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全员化、系统化、规范化。低年级侧重“成才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的引导;高年级侧重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创业教育,形式上采取集体上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增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广开渠道,积极拓展就业市场。稳住原核工业和省内医疗市场,开拓国防市场、外省医疗市场。同时,启动校企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及订单式培养大学生的模式。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2003届毕业生实际能参与就业派遣的共计240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0名,本科毕业生2133名,专科毕业生208名;实际就业率为95.5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本科就业率为95.82%,专科就业率为92.44%。2004届毕业生实际能参与就业派遣的共计357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9名,本科毕业生3363名,专科毕业生108名;实际就业率为95.59%,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本科就业率为95.81%,专科就业率为88.89%。 (七)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多年来始终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坚持社会实践课程化、基地化、项目化、日常化,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德育功能和载体作用,使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学校建立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基地60多个。一是德育基地。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衡东罗荣桓同志纪念馆、湘南学联旧址、衡南县工联村等,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学习。二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学校青年志愿者在衡阳市太平小区、青山街道、雁峰街道、石鼓区敬老院、湘江河市区段等26个地方建立了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基地开展义诊、体检、电器维修、文艺演出、环境保护等活动。三是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如衡阳市香江百货、衡阳电脑城、百信仓行等企业,这些基地每年为我校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1000多个,既部分解决了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又让学生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教育。四是各二级学院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如衡阳钢管厂、衡阳风顺车桥公司、湘衡盐矿等大型企业,相关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交流,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攻关,受到了实践基地的热烈欢迎。学校的“三下乡”活动有声有色。2003年,组织了一支由13名骨干教师和33名优秀学生组成的“走进西部”大学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赴甘肃兰州、核工业504厂、404厂开展服务活动;2004年,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 “红丝带”防艾先锋队,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四进社区”活动,组织了一支由58名师生组成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总队赴贵州省遵义市开展 “三下乡”活动,受到服务地广大群众的热诚欢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核工业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作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学校连年被评为湖南省和全国大中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连续扩招、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补充不足的条件下,学校始终坚持以质量为重,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教学管理。2003年6月9日,学校调整了南华大学教学督导团成员(南华校政发[2003]102号),团长:陈国清,成员:丁联池、余麟、陈俊杰、高仕英、徐伟昌、张明亮、杨君佑。教学督导团以对人才培养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督导职责,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了教学计划,而且通过狠抓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和提高。2003年,学校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三等奖各1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赛区二等奖5个,三等奖1个;全国数模竞赛湖南赛区三等奖1个;全省英语演讲赛个人一等奖1个;第三届湖南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5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6个和组织奖;学校代表队获湖南省计算机应用知识电视抢答赛一等奖,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赛第四名;学校继续保持湖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校称号;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在全省“双盲”抽检中全部合格,被抽的8篇论文,3篇为A,3篇为B,2篇为C,优良率居全省高校前列,有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004年,学校获全国数模竞赛省级三等奖1个;全国部分高校研究生数模竞赛三等奖1个;中南地区机械创新设计三等奖1个;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第四届湖南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4个和组织奖。研究生教育质量稳定,又有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
七、对外交流合作力度加大 学校积极同国外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学校国际化的步伐。2004年,我校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德比大学等签署协议,开展实质性的合作;5月13日,肯尼亚、博茨瓦纳两国国家艺术团40多位艺术家来我校访问献艺,学校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科教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加快了学科专业建设及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八、附属医院发展形势喜人 各附属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和医疗、教学、科研并重的工作方针,围绕提高医护质量、教学水平、办院效益这个工作重点,努力加强学科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管理,积极改革,向管理要效益,在改革中求发展,从而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03年,附一医院全年业务收入接近2.2亿元,完成学校临床理论教学课5608学时、见习课17442学时、强化训练课2420学时,申报省级教研、科研课题36项,获准16项,发表学术论文165篇,主编国家统编教材1部。刘映霞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谢宛玉副院长被中国女医师协会评为“巾帼建功立业女院长”;胸外科团总支荣获湖南省“青年文明号”称号。附二医院业务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完成学校临床理论教学课4908学时、见习课11666学时,申报省级教研、科研课题20余项,获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39篇,开展了肾穿刺活检术、舌癌舌颌颈联合根治+舌再造术及椎间盘镜等新技术、新项目。院长罗志刚博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全省医院管理“优秀院长”三项殊荣。朱柏梅副教授被评为省建功立业明星,儿科成为全国巾帼建功文明示范科室。附三医院总收入接近1500多万元。附属南华医院业务收入6300多万元,认真完成了学校下达的临床教学任务,并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获得省级科研课题1项 ,承办了省第四届手外科年会。四所医院都在SARS防治以及衡阳市11.3特大火灾事故、衡阳市12.27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等的抢险、救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出色地完成了地方政府下达的任务。 2004年,附一医院接治门诊病人592071人次、住院病人28722人次,病床使用率93%,病床周转率33.7%,人均住院天数10天,有效率94.9,全年业务收入超过2.7亿元;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3次;申报各级科研课题79项,中标省厅以上课题2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0余篇;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及学术讲座23次;60余位同志在国家、省、市各专业委员会任职。完成临床理论教学课6200学时,见习课15940学时,脊柱外科获得省“青年文明号”、市“十大杰出青年文明号”殊荣,王文军博士获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刘厂辉博士获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院团委获全市“青年志愿服务杰出集体”、市“十佳青年文明号活动优秀组织”称号。附二医院接治门诊病人188075人次,住院病人15127人次,总收入达到1.12亿元,,完成临床理论教学5618学时,实践教学8142学时,申报各级科研课题42项,立项省厅以上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大外科、胸外科主任曾和平副教授被评为“湖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肾移植中心主任王毅博士被评为“省高教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监察室主任朱义琮同志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个人”,医院被评为“湖南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单位”、“全国诚信光荣榜上榜荣誉单位”、“全国医疗优质高效百姓放心医院”、“中国质量信誉之星金榜展示单位”。附三医院接治门诊病人 39073 人次,住院病人3298 人,完成总收入 1600多万元。附属南华医院收治门诊病人同比上年增加52099人次,住院病人同比上年增加2602人次,床位使用率64.26%,周转率22.3次/床,业务收入达到8400余万元,申报科研课题18项,获得省级科研立项3项,发表论文107篇。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喜结硕果
校党委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学校生存、发展和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出发,将精神文明建设置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长抓不懈,坚持从大局着想,从小处入手,始终不渝、扎扎实实地推进精神 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文明建设推动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一、制定总体规划 2002年10月,学校党委制定下发了《南华大学关于开展湖南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2004年3月,学校党委又制定下发了《南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开展湖南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决定在荣获“湖南省文明高校”称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湖南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三年内成为“湖南省文明单位”,并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方针。工作思路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师生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为前提、以师生员工为工作主体、以提高师生员工文明素质为根本、以道德文化价值建设为重点、以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以严格规范管理为手段、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增加投入为保证,确保省文明单位创建成功,为确保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奋斗目标是:通过各种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南华大学开展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使南华大学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育人环境明显改善,真正形成“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优良校风,确保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优秀。努力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全省先进、具有明显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工作方针为:实事求是,立足校情;紧扣中心,突出重点;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拾遗补缺,优化提高。
二、健全工作机制 学校专门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创建湖南省文明单位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李湘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校长凌球和党委副书记邹树梁任副组长,党办、校办、宣传部、组织部、纪委、党校、学工部、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财务处、校工会、校团委、总务处、规划处、保卫处、社科部、机关党总支、体育部、图书馆、产业办、后勤服务集团等部门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并分工负责,实行责任制。同时,按照党委的要求,各学院、部、处党政负责同志为本单位、本部门的文明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从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工团各方面齐心协力、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各项创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证。
三、进行全面动员 2004年5月13日,学校在大会堂召开干部教师大会,就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党委书记李湘沅和党委副书记、校长凌球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对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会上,各院、部、处所领导签订了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状,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瑛、人事处处长王永生、后勤集团公司总经理彭世洪、机关党总支书记陈志衡先后发言,介绍了各自单位、部门创建工作的思路和安排,一致表示坚决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和部署,扎扎实实地开展创建工作,向校党委、校行政和全校师生员工交上满意答卷。 2004年5月28日晚,学校在大会堂召开学生干部大会,就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党委书记李湘沅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学生干部积极行动起来,以身作则带动广大同学刻苦学习、文明修身、成才报国。会上,校学生会主席李谋星代表全体学生向学校郑重承诺,一定按照校党委、校行政的部署和要求,搞好学风建设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个人创建,交出优秀答卷。 学校还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橱窗等媒体,广泛宣传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意义、目的、途径、要求等,营造出了人人知晓创建、个个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四、精心组织创建 (一)分解任务 根据《南华大学关于开展湖南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学校按照评估体系把创建工作的各项指标逐条逐项分解到相应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规定完成时间,分阶段下达创建工作任务书,并把创建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各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保障投入 作为合并学校,建设、发展的任务很重,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学校却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证了必要的经费投入。 (三)精心创建 2003年7月,按照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对湖南省文明高校进行复查考核的通知》精神,学校主动向省委高校工委提出文明高校复查考核申请。2003年下半年,学校顺利通过复查考核,获得省考核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为创建省文明单位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后,党委书记李湘沅和党委副书记、校长凌球等校领导亲自带着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走遍了学校每一个角落,进行现场考察和办公,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学校还成立了自评专家组,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察,从而保证了以“创建省文明单位”为目标的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系统、广泛、深入地展开。 (四)务求实效 学校高起点制定了校园整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改造了校园道路,新铺草皮面积36000平方米,栽种花草树木6000余株,兴建了南华广场,改造了桃蹊园、卧虎山、展望园、荷花池等十几处人文景观,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被湖南省和衡阳市列为园林式单位。学校重视文明行为养成,致力于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制定了《南华大学教职工文明规范》、《南华大学大学生文明规范》、《南华大学教室文明守则》、《南华大学文明教室标准及管理规定》、《南华大学宿舍文明公约》、《南华大学食堂文明公约》等各项制度,设置了文明监督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明修身”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南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具体任务和主要措施,改善校园文化设施,组建了44个文化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综合治理委员会,坚持在师生员工中开展普法教育,并将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制定了《消防安全实施办法》和各种应急预案,组建了校卫队、夜间巡逻队,遇重大节日或突发事件,学校组织机关干部协助保卫人员值班,共同维护校园秩序;建立了比较健全系统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动态,将问题控制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了学校安全稳定、文明卫生、秩序井然,2003年6月,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教育转化法轮功练习人员先进单位”。 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校容、校风及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有13个单位被评为校级文明单位,10位教师被评为师德标兵,7栋楼栋被评为文明楼栋,43个家庭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690多个学生宿舍被评为文明宿舍。学校的文明创建工作获得省委高校工委的高度评价,被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免检向省文明办推荐,并顺利获得“湖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第五节 党的建设工作成绩显著
2003~2004年,学校相继被中共衡阳市委和中共湖南省委确定为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单位。在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和衡阳市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校党委严格按照《湖南省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考评办法》(湘组[2004]46号)中“五个好”的要求,认真扎实地开展各项创建工作,使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4年,学校党委分别被评为湖南省、衡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 (一)党委高度重视 党委接到市委、省委文件后,高度重视,反映迅速,立即召开了党委会传达文件精神,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创建措施。2004年10月25日,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李湘沅为组长,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凌球、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文格波、校党委副书记邹树梁为副组长,其他校领导、党务部门负责人、党总支书记、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部长兼主任的办公室,明确了领导责任,建立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工作机制;同时还成立了由正校级督导员、党建督导团团长张秀云为组长,党建督导团成员贺炳卿、黄正文、李智超、周爱莲等为成员的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检查组;印发了《南华大学创建湖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实施方案》。接着召开了由全体处级干部、党支部书记参加的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层层动员,大力营造创建工作氛围;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兄弟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借鉴创建经验,并结合我校具体实际,出台了具体的创建方案;设立了12万元的专项创建经费,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党委先后召开了5次总支书记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及时汇总信息、寻找差距、协调解决问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了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创新活动载体 党委通过创建各具特色的党建载体,使创建工作生动活拨,明显增强了创建实效。一方面,积极营造创建阵地,每个党总支都建立了党员活动室,统一配备党旗、入党誓词、规章制度、资料橱柜等,全面规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创建主题活动。结合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开展了“争先进,促教评”的主题活动;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结合建设节约型高校工作开展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寓创建工作于各种载体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打造党建品牌 在党建示范点创建过程中,各党总支注重与所辖专业相结合,与党建工作历史积淀相结合,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在现有基础上认真进行挖掘、总结和概括,形成各自的特色雏形,并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对特色加以培育、强化和发展,逐步创建出符合各总支自身工作实际的党建品牌。正是各个总支创建自身的党建品牌,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又充满活力,力求规范又具特色,展现共性又富个性。经过一年多的创建工作,学校各党总支,特别是各学院总支的党建工作特色基本形成,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服务师生员工 党委坚持办学为民的观念,以创建工作为契机,为全体师生员工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得实惠。促成了南华住宅小区建设,解决教职工住房紧张问题;公开聘用14名教职工子女到学校工作,解决了部分教职工子女就业难问题;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生活,2005年,我校老同志生活补贴平均提高了每人每月300余元。党委深入贯彻16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好贫困生资助、大学生就业和心理咨询等工作。党委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拥护,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在2005年10月21日的创建湖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中,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工作机制、发展成效、群众反映等五项创建指标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 (五)加强检查落实 为确保学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党委的各项创建举措能落到实处,2003年9月5日,学校成立了由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处级干部组成的南华大学党建工作督导团(校发[2003]40号),团长:张秀云,成员:贺炳卿、李智超、黄正文。2005年又补充了周爱莲。以党建督导团为主组成的创建工作检查组,协助党委加强对各基层单位创建工作的检查落实,使每一阶段的工作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确保了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体检查组成员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各项检查督察工作中,不仅完成党委安排的各个阶段的大检查,平时还经常分别下到各自联系的基层党组织进行指导,检查各基层党组织的创建材料是否规范,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党员活动室建设是否达到要求,党建特色是否明显,党建促中心工作是否到位,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是否充分,等等。正是他们认真负责,勤奋敬业,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的工作,确保了创建工作深入推进。 经过深入扎实的创建,我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党建特色进一步显现、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4年顺利通过衡阳市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验收。
二、日常党建工作 (一)领导班子建设 学校党委十分重视班子的思想理论和工作作风建设。2003年,紧密联系学校改革、发展以及班子的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校形成了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党委中心组成员还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举行了“牢记一个宗旨、坚持两个务必、践行三个代表”专题学习。党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学校改革发展的形势,制定了《南华大学2010年发展规划》,更加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2004年,根据中共湖南省委要求,进一步规范了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制度,使班子民主生活会成为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规范班子民主生活会,班子领导能力得到加强,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和规范了干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学期开学时组织全体处级干部进行为期3至5天的集中学习。2003年8月25日~27日,校党委举办了在职副处以上处级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学习班,全校180余名处级干部以及全体学校领导参加了此次学习班。学习班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等9份资料为学习内容,以 “9.24”文霞职务侵占案的责任追究为这次学习教育的切入点,采取集中听取辅导报告、分组学习讨论、大会交流学习体会、会后检查落实等形式,全面而系统地学习、讨论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干部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等问题。2004年,举办了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并组织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赴八所高校进行学习考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被评为“全省高校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二是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2003年,对干部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调整,有17名处级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提拔任用正处级干部15名,提拔副处级干部23名,调配干部16名。同时,提拔任用了一批优秀的科级干部。2004年,有 2名处级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提拔任用正处级干部4名,提拔副处级干部4名,调配干部12名。学校还积极推荐优秀青年干部到校外任职,2003年共组织15名教师报名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处级干部公开选拔考试,有5名教师获得面试资格,最后有1名教师被选拔到衡东县担任副县长。通过调整,使干部队伍结构趋向合理,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活力得到增强。三是重视后备干部工作,2004年协助省委组织部完成了地厅级后备干部考察工作,确定6位优秀同志为湖南省地厅级后备干部。为进一步培养、发掘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年轻干部,形成合理的干部梯队,建立了校级后备干部人才库,93名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入选。四是加强了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实行公示制、试用制以及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坚持了机关作风评议活动、述职述廉制度和干部年终考核制;充分发挥党建督导团的作用,经常了解督查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加强对各级干部平时表现的考核;加强对干部使用后的跟踪教育,对使用后的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党员教育与管理进一步加强。2003年,在全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中开展了“把党的声音响起来,把党的旗帜举起来,把党的形象树起来” 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取得抗“非典”胜利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04年,进行了换届选举,调整设置党总支28个、直属党支部2个、附属医院党委4个、党支部172个,使基层党组织设置更趋合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观看《郑培民》宣传片、到罗荣桓故居参观学习、参观井冈山革命圣地等形式,锤炼了党性。着手规范党员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规范党费收缴与使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还重点加强了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组织举办了毕业生党员学习班,对全校419名本科毕业生党员进行了培训。二是加大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力度,2003年,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7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433名;2004年,学校党校成立了10个分党校,实施了两级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机制,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6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956名。三是加大了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2003年,发展教工党员51名(校本部), 60名教工党员按期转正(校本部);发展大学生党员669名;2004年,发展教工党员 53名(校本部),54名教工党员按期转正(校本部);发展大学生党员946名,党员队伍稳步壮大。四是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03年,学校表彰了7个先进党总支(附属医院党委)、19个先进党支部、74名优秀共产党员,刘映霞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志刚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全省医院管理“优秀院长”,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李为付被评为全省组织工作先进个人,谢爱秀、刘康桐被评为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学校表彰了在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创建党建示范点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党总支6个、先进党支部19个、优秀共产党员66名。南华大学党委、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附属第一医院党委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校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黄泽民、孔成舟、戈玲玲、罗建华、王毅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赵红、周爱莲、王秀娥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吴移谋被评为衡阳市模范共产党员,朱忠祥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优秀个人。 (四)党风廉政建设 学校党委和纪委始终坚持党风廉政教育与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相结合,把教育防范放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首位。2003年,组织全校处以上干部参加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知识测试”的考试,推动了党员干部学习党纪条规的热情。为配合“改进作风,拒腐防变”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责任的呼唤 》、《慕绥新马向东腐败案》和《慕绥新马向东等案件透析》等正反典型电视教育片,增强勤政廉政意识和党性党纪、法制观念,切实解决思想作风建设上和勤政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体,进行广泛、系统、深入的党风廉政教育,营造了浓厚的党风廉政建设氛围。坚持廉政谈话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对1名科级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对2名处级干部、3名科级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诫勉谈话。2004年,从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着手,积极开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党纪条规的学习活动,精心组织了党内法规知识竞赛。加大了廉政教育、办事公开和内部监督等环节的工作力度,增强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将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干部培训内容。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加强对基建维修工程、物资设备招投标、招生考试监察等工作的监督,严格按程序办事;妥善处理纪检监察来信来访,严肃查处个别违纪事件,机关工作作风不断得到改进。
三、群团、统战、老干工作 (一)群团工作 1.工会工作 学校工会团结和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修改后的《工会法》等,贯彻落实上级工会组织的工作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履行维护职能, 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这个中心,全面推进工会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工会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促进教职工队伍建设。学校工会积极配合校党委、校行政,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成立了“三育人”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三育人”工作条例》,以“三育人”工作为主线,组织教职工投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投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活动。2003年选派选手参加省教育工会组织的高校教职工“庆七一”颂师德演讲比赛获二等奖;2004年会同教务处先后开展了全校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青年教师多媒体授课比赛活动;配合其他部门开展了法律知识、书法、摄影竞赛等活动, 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参与职能,推进学校民主建设。坚持教代会制度,履行教代会职能,2003年5月召开一届三次教代会,报告了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通过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条例;2004年4月召开一届四次教代会,深入讨论了学校申博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全面推进二级教代会工作,2004年学校下发了《南华大学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实施细则》,有18个分工会在同级党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二级教代会制度,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较好地发挥了民主管理作用。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校工会主席或常务副主席参加校务会议,听取、讨论、审议学校的重大问题。推行校务公开,有效实现了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切实推进了学校的民主建设。三是送温暖、办实事、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四是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丰富了教职工课余生活,增强了凝聚力。2003年,健身协会获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健身队”称号;集邮协会被省邮政局集邮协会评为“先进单位”,校工会被省体育局评为“先进集体”。五是女职工工作成绩显著,积极开展“芙蓉杯”素质达标活动,组织全校女教职工参加全省“芙蓉杯”女职工素质达标竞赛,达标率达90%以上,促进了女职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涌现出一批“芙蓉标兵岗”、“芙蓉百岗明星”等先进单位和个人。有5名女职工被湖南省、湖南省教育工会授予 “芙蓉百岗明星”; 2名女职工被衡阳市总工会授予 “芙蓉百岗明星”;1个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湖南省教育工会 “芙蓉标兵岗”;2个教研室被衡阳市总工会授予“芙蓉标兵岗” 。学校女职工委员会多次得到上级工会组织的表彰,获得市女职工委员会百优先进集体称号。 2.共青团工作 2003年,学校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突出重点,重在落实,力求创新,整体推进”的方针,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将“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的学习、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风创建、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活动等纳入团的基层组织考核范围,有步骤地组织并指导广大团员青年开展了各种活动,评选表彰了经济管理学院分团委等8个“五四红旗分团委”,同时还表彰了“先进团支部”40个、“优秀团干364名、优秀团员421名。成立弘辰公寓团工委,创新了团的组织建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湖南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媒体都报道了我校团学工作。2004年,学校共青团组织团结带领全校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学校团的工作实际,发挥团组织的优势,服务学校发展建设的大局,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评选表彰了医学院分团委等8个“五四红旗分团委”,应用技术学院分团委、研究生处分团委2个“先进分团委”,机械工程学院过控011班等55个“先进团支部”,金远志等398名“优秀团学干部”和赵文虎等484名“优秀团员”。4月23~24日,学校召开了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审议了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对未来三年的共青团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5月,校团委被团省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10月,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二)统战工作 学校党委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加强统战工作。一是抓好民主党派工作,积极支持和协助各民主党派搞好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党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若干意见》,成立了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选派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和优秀成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与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协助民主党派支部搞好换届政治交接工作,力求把政治素质好、思想水平高、领导能力强、人品好、作风正、与共产党一心一意合作的民主党派优秀人才推荐到民主党派的领导岗位。支持民主党派开展有特色的活动,使民主党派成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发挥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党委坚持情况通报和列席会议制度,每年都要召开1~2次情况通报会,主动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全局性工作,介绍学校工作设想,取得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意见和建议。坚持征求意见制度,党委每年都召开2~3次党外代表人士参加的意见征求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对地方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003年、2004年组织参加推进省“三化”进程献计献策活动,我校党外人士提出建议和意见35条,有5篇报告得到省政府采纳,受到省委统战部表彰,分别获得优秀建议二、三等奖,党委统战部荣获优秀组织奖。每次人大、政协会议前,学校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建议和提案,贾德江等多名同志荣获市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区、市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我校党外人大代表工作做到了协商有依据,监督有尺度,参政参在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受到各级政府的好评,同时也扩大了南华的声誉与影响。三是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推荐工作,学校坚持“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怀照顾”三原则,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在领导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抓好统战宣传和统战理论调查研究工作。五是重视、关心党外人士的工作与生活,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老干工作 校党委关心、重视老干部工作,注意发挥离退休同志的积极作用,组织动员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政治学习活动,开展各种主题座谈会,通报学校情况,征求老同志意见,鼓励老同志老有所为,不少退休教师返聘回到了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第一线。学校组织专人赴有关高校实地考察,就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妥善解决了离退休人员医疗铺底资金及相关报销问题;学校针对离退休人员津贴待遇问题,根据省厅文件精神,参照湖南省内同类高校的运作情况,结合学校的财力,给予了规范性补贴。学校支持老年科协、老年大学等的建设,结合老同志特点,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系列活动,深受老同志欢迎。老同志思想稳定,团结一致,发挥余热,全力支持学校文明单位创建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离退休工作办公室被衡阳市委、市政府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被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并受省关工委表彰。
第六节 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合并以来,经过几年的融合与建设,学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005年,新的发展形势,以及学校党建工作本身,都将召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上了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于2005年6月下旬顺利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圆满实现了各项预定目标,为学校新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精心筹备 (一)筹划、请示、决定与动员 2005年3月1日,学校召开党委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于2005年6月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拟定了大会的指导思想、主要议程、代表名额及其分配原则、产生办法等重要事项。同日,校党委向中共衡阳市委等呈报了《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请示》(校发[2005]11号)。3月14日,中共衡阳市委以衡委干[2005]17号文件正式批复我校,同意我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及召开党代会的有关事项。4月4 日,党委决定成立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湘沅,副组长:凌球,成员:文格波、邹树梁、荣石泉、廖端芳、邹长城、陈敏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组织部,赵红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熊哲琰同志任副主任。办公室下设三个工作组。组织组由赵红、刘启文、李建军、苏玲、旷勇、宁曼荣等六位同志组成,赵红同志任组长,刘启文同志任副组长;秘书组由熊哲琰、黄芬远、彭新和、龙志坚、谢四平、赵蓉、李喜玲、朱可可、陈健平等九位同志组成,熊哲琰同志任组长,黄芬远同志任副组长;宣传组由刘韵清、黄昕、陈七三、肖月生、何小英、曹正平等六位同志组成,刘韵清同志任组长,黄昕同志任副组长。党委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小组,组长:李湘沅,副组长:凌球,成员:文格波、邹树梁、陈敏时、赵红、熊哲琰。4月4 日,党委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校发[2005]25号),明确了代表条件、代表人数及比例、代表产生的程序和具体要求,其后,党委相继召开了处级干部大会、党总支书记会等,就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进行全面动员,就党代会的整个筹备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二)选出党委、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 根据中央有关规定、中共衡阳市委批复和省委组织部干部考察组的意见,校党委确定党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10名(差额1名),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8名(差额1名)。5月9日,学校以校发[2005]37号文件形式,报请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中共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并呈送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湖南省委教育工委纪工委备案。6月22日,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以湘组干[2005]86号文件, 6月24日,中共衡阳市委组织部以衡委干[2005]74号文件,分别下发了《关于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候选人的批复》,同意我校党委上报的邹树梁、文格波、廖端芳、赵红、荣石泉、邹长城、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全智华等10名党委委员候选人和荣石泉、黄芬远、王瑛、王成松、汤永红、陈志衡、曾祥月、李双极等8名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同意邹树梁同志为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书记候选人,文格波、廖端芳、赵红同志为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副书记候选人;同意荣石泉同志为纪委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 (三)选举大会代表 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大会规模和代表产生的原则及学校党委《关于做好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院26个党总支、2个直属党支部、4个附属医院党委共32个选举单位,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到正式选举代表,坚持按照代表产生的程序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确定了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235名。5月16日,学校党委召开会议,审查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党委组织部下发了批复。正式选举中,各选举单位都采用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的方式进行选举,共选出代表192名。代表中各方面的比例符合校党委文件的要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先进性。 (四)开展相关宣传工作 根据筹备领导小组的安排,宣传组摄制了展示学校发展风貌的电视专题片《辉煌五年》,筹备了《永远跟党走》的主题晚会,全校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了“以优异成绩迎接党代会,以高度责任感开好党代会”的系列宣传。 (五)起草“两委”工作报告 为了开好这次代表大会,秘书组熊哲琰、黄芬远、谢四平同志自3月份开始,在日常工作之余着手调研并加班起草党委和纪委工作报告。4月下旬,形成了初稿,经党委领导审阅后,作为讨论稿,于5月初印发到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附属医院党委和机关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听取意见。校党委和纪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两委”的工作报告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修改。6月10日,校党委对“两委”工作报告和大会文件材料以及日程安排等进行了最后审定。会议的其他准备工作也已就绪。 在大会的整个筹备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全体代表按照党委和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认真做好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积极地参加了“两委”工作报告的讨论,对“两委”候选人建议名单进行了认真的酝酿。参与大会筹备工作的同志,认真负责,加班加点,做了大量严谨细致的工作,为大会的如期召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隆重召开 (一)会议组织 1.会议通知 2005年6月25日,党委下发了《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通知》,决定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定于2005年6月27日至6月28日在南校区大会堂召开。 2.会议日程 6月27日下午3:00~5:00,大会代表报到,领取会议资料;6月27日晚上7:30 ,召开大会预备会议;6月28日上午8:00,大会开幕式(各代表团组织代表以及所属单位不是代表的党员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6月28日上午10:30,代表讨论;6月28日下午3:00,大会选举;大会闭幕式。 3.主要议程 听取和审议校党委工作报告;审议校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选举中共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4.代表团 192名正式代表,编为11个代表团:第一代表团(18人):机械工程学院、船山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研究生处、体育教学研究部,团长:杨世贤,副团长:王吉春;第二代表团(18人):电气工程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图书馆,团长:谢来锦,副团长:向正新;第三代表团(19人):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期刊社,团长:王瑛(女),副团长:殷伟民;第四代表团(17人):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法学院,团长:陈炳炎,副团长:吕昌银;第五代表团(19人):医学院、数理学院、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团长:阳翔,副团长:胡满生;第六代表团(15人):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离退休工作办公室,团长:邓学良,副团长:戴开忠;第七代表团(15人):后勤服务集团、科技产业集团公司,团长:王成松,副团长:刘进新(女);第八代表团(19人):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南华医院,团长:王秀娥(女),副团长:王诚铨;第九代表团(18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团长:杨年喜,副团长:张树友;第十代表团(17人): 机关党总支,团长:何庆涛,副团长:王永生;第十一代表团(17人):机关党总支,团长:陈志衡,副团长:刘韵清。 5.主席团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德馨、王瑛(女)、王成松、王秀娥(女)、文格波、邓学良、阳翔、李湘沅(女)、杨世贤、杨年喜、吴移谋、何庆涛、邹长城、邹树梁、张百川、陈志衡、陈炳炎、陈敏时、罗成翼、赵红、荣石泉、袁德平、凌球、谢来锦、廖端芳。 大会由大会主席团领导,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二人。秘书长:陈敏时,副秘书长:熊哲琰、彭新和。 6.会议秘书处 大会秘书处下设四个工作组:秘书组组长:熊哲琰,副组长:黄芬远,成员:谢四平、陈健平;组织组组长:赵红,副组长:刘启文,成员:李建军、苏玲、旷勇、宁曼荣;会务组组长:彭新和,副组长:龙志坚,成员:李喜玲、赵蓉、朱可可;宣传保卫组组长:刘韵清,副组长:黄昕,成员:任锡光、陈七三、肖月生、何小英、曹正平。 7.列席人员 徐其昌、张秀云、丁联池、杨永宗、甘润良、贾德江,以及不是代表的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 8.各次会议主持人 大会预备会议主持人:李湘沅;第一次主席团会议主持人:陈敏时;大会开幕式及第一次全体会议主持人:凌球;第二次主席团会议主持人:李湘沅;第三次主席团会议主持人:凌球;第二次全体会议及闭幕式主持人:李湘沅。 9.大会选举总监票人、监票人、计票人 大会选举设总监票人1名,监票人2名、计票人6名。总监票人:陈海利;监票人:黄昕、田生军;计票人:刘启文、李建军、苏玲、旷勇、宁曼荣、谢四平。 (二)会议盛况 1.预备会议 6月27日20:00,全体代表在大会堂召开了党代会预备会议。议程为:1.宣布衡阳市委组织部关于同意中共南华大学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批复;2.大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3.通过大会代表资格审查报告;4.通过大会主席团成员名单;5.通过大会秘书长名单;6.通过大会议程;7.宣布大会注意事项;8.领导讲话。 2.主席团第一次会议 6月27日21:30,主席团召开第一次会议,议程为:1.宣布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湖南省纪委关于“两委”委员候选人的批复;2.通过大会副秘书长名单;3.进行大会列席人员、来宾情况说明,并通过名单;4.通过大会日程安排; 5.通过大会秘书处工作机构;6.通过各次大会执行主席名单。 3.开幕式及第一次全体会议 6月28日上午8:00,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出席大会的有正式代表186名(应到代表192人,6人因事请假),列席代表85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启明、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丽、中共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中共衡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自银、中共衡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宏、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干部四处副处长黎池、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纪工委副书记田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教部教育人事处处长尹清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国防科工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刘家望、中共衡阳师范学院委员会等单位和领导向大会发来了贺电、贺信。 4.各代表团会议 6月28日10:30~12:00,11个代表团分别讨论党委工作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酝酿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候选人名单;讨论大会选举办法(草案);审议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报告。在各个分会场,代表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认真履行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师生员工负责的态度,就各项议题直抒已见、畅所欲言。经过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两委报告成绩讲得实、问题说得透、方向指得明,全面客观、深入人心、符合民意;一致认为这次党代会是一次民主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奋进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一致认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新一届党委正确领导下,真抓实干,就一定能顺利完成党代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 5.主席团第二次会议 6月28日14:00,主席团召开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各代表团讨论党委、纪委工作报告情况的汇报;通过了党委、纪委候选人建议名单;通过了大会选举办法(草案);通过了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确定了计票人名单;通过了关于党委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通过了关于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6.第二次全体会议 6月28日15:00,大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议程为:1.讨论、审议党委工作报告;2.讨论、审议纪委工作报告;3.通过大会选举办法;4.通过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宣布计票人名单;5.选举第一届党委、纪委委员。在讨论、审议党委和纪委工作报告后,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大会选举办法和监票人、总监票人名单,接着代表们开始认真填写选票,其后是投票、计票。在计票期间,大会为代表们播放了“向党代会献礼电视专题片”《辉煌五年》。 7.主席团第三次会议 6月28日16:10,主席团召开第二次会议,听取总监票人关于选举结果的报告,确定当选人名单;通过了第一届党委、第一届纪委第一次全委会日程和会议召集人。 8.闭幕式 6月28日16:30,总监票人向大会报告党委、纪委候选人计票结果;大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李湘沅向大会宣布选举结果(以姓氏笔划为序):丁德馨、文格波、吴移谋、邹长城、邹树梁、罗成翼、赵红、荣石泉、廖端芳等9人当选为新一届党委委员。王瑛、王成松、汤永红、李双极、陈志衡、荣石泉、黄芬远等7人当选为新一届纪委委员。代表们对两委委员的当选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大会进入闭幕式程序。 6月28日17:00,随着《国际歌》最后一个音符的终止,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代表们轻松、自信地走出会堂,与全体师生员工一道去迎接南华大学又一个崭新的明天。 大会结束后,新一届党委和新一届纪委按有关规定分别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分别选举邹树梁为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书记,文格波、廖端芳、赵红为副书记;荣石泉为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黄芬远为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新当选的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上一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师生员工对于新一届党委成员和班子的信任表示感谢,并着重指出,新一届党委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抓好三件大事:第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和宣传,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把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朝着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第二是要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是积极申报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切实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陈敏时、凌球、李湘沅同志也先后讲了话,对新当选的校党委班子表示祝贺,并寄予厚望。李湘沅在讲话中对新一届党委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二是强化全局观念;三是和衷共济、精诚团结。她同时表示相信,新一届党委班子充满生机活力,朝气蓬勃,深受群众信赖,富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一定能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完成党代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开创南华大学的新局面。
三、重要成果 (一)回顾过去、总结经验 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奋斗为主题,会议听取、审议并通过了李湘沅同志所作的党委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陈敏时同志所作的纪委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五年来的工作和党委执政兴校的基本经验。几年来,学校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抓住并校、申博、创建文明单位等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凝聚人心求改革,团结一致谋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学校下一步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几年来,在办学中形成了以理论武装统领全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快速发展,以实事求是精神促进协调发展,以加强民主集中制促进班子和谐等四个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规划未来、迎接挑战 党代会规划部署了未来一个时期学校的工作,明确了今后几年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创建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学科建设、扩大对外交流、推进医院建设、加强党的全面建设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未来几年的工作任务。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为全校师生员工指明了前进方向。会议也客观分析了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正视挑战、迎接挑战,努力寻求学校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方法,牢牢把握学校未来发展的机遇,全力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顺利地实现了新老交替,很好地贯彻了组织意图和党的干部政策,反映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充分体现了大会民主、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7月21日上午,南华大学新一届领导班子宣布大会在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召开。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四处处长李世宏、副处长冯宗君、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洪秋,以及我校老领导凌球教授、在校的新班子成员邹树梁、廖端芳、赵红、荣石泉、邹长城、罗成翼,副校级督导张百川、袁德平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校长助理涂玉林、袁国安及全校副处以上干部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廖端芳主持。省委组织部四处处长李世宏首先宣读了《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批复)(湘委干[2005]87号)《关于中共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结果的批复》。省委同意我校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中共南华大学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意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选举邹树梁同志为书记,文格波、廖端芳、赵红同志为副书记。同意中共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选举荣石泉同志为书记。李世宏同志还宣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文件(湘政人[2005]11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邱伯安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文格波同志任南华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凌球同志的南华大学校长职务;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任南华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荣石泉同志副校长职务。李世宏同志在会上讲了话。他在讲话中对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产生作了说明,同时肯定了由于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校领导的老校领导李湘沅、凌球、陈敏时对学校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他最后代表省委组织部向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牢固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二是集中精力抓好学校的管理;三是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四是努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代表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会上讲了话,代表学校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衷心感谢省委、省委组织部的栽培和信任,衷心感谢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关怀和支持,衷心感谢衡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对上一届党委为南华大学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作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衷心感谢湘沅书记和凌球校长、敏时书记等同志的关爱、帮助和鼓励,衷心感谢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对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的信任和厚望。 邹树梁同志指出,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描绘了学校未来几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大会明确提出,要把南华大学建成省内先进、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要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要在高校间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任重而道远。作为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深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他代表南华大学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向省委、省委组织部,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表态:一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不辜负同志们的信任,向老领导请教,向同志们学习,求真务实,忠于职守,勤政廉政,努力工作,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兴校能力,充分凝聚大家的智慧才华,带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按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高举团结的旗帜,坚持创新的品格,牢记神圣的使命,为实现南华大学新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学校前任校长凌球在会上发了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工作体会,由衷地感谢组织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真切地希望同志们全力支持新班子的工作,衷心地祝愿学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新一届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是全校师生员工信任的领导集体,是一个能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党代会吹响了向建设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进军的号角。
第六章 创新与提升 (2005.7~2008.6)
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揭开了南华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面对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学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推进学校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大幅提升,社会影响明显扩大。2005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的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学校被中共湖南省委命名为基层党建示范点,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十一五”共建南华大学协议,决定将南华大学作为重点高校进行建设;2007年,学校获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格,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层次完整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还获国防科工委军工二级保密单位资格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一级许可证,并获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等五个资质认证,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学校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以及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专业涵盖工、医、理、文、法、经济、管理、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拥有本科专业55个(其中国家管理专业6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防紧缺专业2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3类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14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设有20个学院(部),47个研究所(室)、30个学科实验室(中心),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十一五”部省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20个、省级示范实验室5个,拥有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8所协作型附属医院、17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省级优秀基地9个),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国防支撑学科1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产学研示范基地等9个。在校学生30000余名,校本部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34人、副教授61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者8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78名。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获得“湖南省文明单位”、“‘十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第一节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2005年7月~12月,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的要求,紧密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特别是本科教学评价工作的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精心组织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促进了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自评自建、建设节约型高校、博士硕士点申报等重要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受到市委督导组、省委巡视组和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也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好评。
一、基本情况 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5年7月11日召开动员大会开始历时近6个月,全校26个党总支、2个直属党支部、4个附属医院党委,173个党支部,共4449名党员(包括学生党员)除个别党员由于身体原因外,全部参加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十三个环节的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参与率接近100%。在学习动员阶段,全体党员按照党委实施方案的规定,认真学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章》和胡锦涛同志讲话等学习书目及资料,集中学习时间都达到40小时以上,完成了规定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在分析评议阶段,每个党员都能从理想信念、宗旨精神、纪律、作风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对照查摆出来的问题,联系思想实际,撰写了3000字以上的党性分析材料;学校各级党组织利用座谈会、个别访谈、设意见箱、热线电话等方式广泛征求对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意见,共召开座谈会182个,设置意见箱46个,发放征求意见表6696份,个别走访2406人次,征求到意见和建议5784条,归纳为1284条,其中对学校及有关职能部门158条;学校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征求意见,在边学边议边改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意见。在整改提高阶段,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查摆出的问题,制定了内容详细、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能具体操作的整改提高方案和措施,建立了重点问题整改台帐,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学校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严要求,自选动作有创新,中心工作有保障,全面发展有成效;做到了领导有方,组织得力,计划有序,程序规范,全员参与,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效果明显,基本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
二、主要特点 学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呈现了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高度重视,部署周密行动快 新一届党委成立伊始,便在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着重研究学校的先进性教育工作,并确定了“认识上求高,行动上求快,工作上求实,效果上求优”的工作原则,各项工作全面铺开。 1.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7月10日,党委成立了南华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邹树梁,副组长:文格波、荣石泉,成员:廖端芳、赵红、邹长城、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张百川、袁德平。为了精心组织,有效领导、协调和督查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党委还组建了学校先进性教育工作组、办公室和督导组。工作组由下列人员组成:组长:袁德平,副组长:熊哲琰、黄芬远,成员:刘韵清、刘升学、刘启文、李建军、朱忠祥、何庆涛、李华荣、王秀娥、张树友、陈端阳、王诚铨。办公室由下列人员组成:主任:熊哲琰,副主任:刘韵清、刘启文、李建军,办公室下设四个小组:秘书组:龙志坚、谢四平、王莉芬、陈健平;指导组:刘启文、唐长青、宁曼荣、旷勇;宣传组:刘韵清、肖月生、贺才琼、禹丽华;综合组:李建军、尹检龙、刘红、刘华。督导组由下列人员组成:组长:荣石泉,副组长:黄芬远,成员:贺炳卿、李智超、黄正文、周爱莲、隆金珠、龙章忠、何景安、何振佑、李为付、曾祥月,督导组秘书长由李为付同志兼任。全校32个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附属医院党委也相继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此前,7月8日下午,以原衡阳市科技局局长周绪和为组长,衡阳市华兴检察院副处级检察员姚宇发为副组长,衡阳市发改委科级干部张晋衡为秘书的衡阳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第十一督导组已进驻我校,学校在校领导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专题会议,周绪和组长作了重要讲话,邹树梁书记介绍了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关工作安排。 2.制定实施方案 7月1日上午,校党委召开一届二次会议,研究和部署暑假工作,党委书记邹树梁要求在安排迎评工作的同时,要认真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指示党委办起草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党办主任熊哲琰按照党委的要求,起草了《实施方案》等。7月7日下午,邹树梁书记主持会议,讨论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初稿。党办主任熊哲琰,宣传统战部部长刘韵清,纪委副书记黄芬远,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刘启文、李建军,党校正处级组织员李为付等参与讨论。7月10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主持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审定、印发了《南华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校发[2005]48号)、《南华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具体操作方案》(校发[2005]50号)、《南华大学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阶段实施方案》(校发[2005]51号),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实施方案》、《具体操作方案》,制定了工作流程。党委还分别制定了校领导班子和学生党员的实施方案。其后,每一阶段,学校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基层党组织参照学校方案,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方案,确保了活动的有序开展。 学校党委于7月11日上午,在大会堂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校党委委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邹树梁、文格波、廖端芳、赵红、荣石泉、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市委督导组组长周绪和、秘书张晋衡,副校级督导张百川、袁德平等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全校共产党员、非党员教师代表等共计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文格波主持。文格波同志首先宣读了校党委关于成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等机构的决定,接着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作题为《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力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动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廖端芳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建工作报告;市委督导组组长周绪和发表重要讲话,最后,文格波同志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作了总结讲话。 邹树梁同志的动员报告,对学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四个问题: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二是明确目标、精心组织,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稳妥地推进;三是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以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四是建立机制、强化措施,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廖端芳同志在报告中回顾了两年来的主要工作,并重点结合教育部评估专家钱仁根应邀来校指导评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客观地分析了评建工作的现状、差距及其原因、整改措施,最后就下一阶段的评建工作作了详细安排。周绪和同志在讲话中阐述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并重点就市委督导组的主要职能与工作作了介绍。文格波同志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从现在开始到今年11月份是我校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先进性教育活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目标,必将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必将焕发南华大学全新的活力与生机。他号召大家,本着“事事是评估内容,人人是评估对象”,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苦干实干加巧干,以高质量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促高水平教学质量,为力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而积极工作、努力奋斗。 7月11日下午~14日,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附属医院党委按照方案的要求,也分别召开了党员大会,进行了层层动员。 党委十分重视骨干培训。7月11、12、13日,党委相继举办了三个层次的培训班,分别对工作组、督导组、办公室等人员,对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和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认真的培训。市委督导组的领导出席培训活动,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各附属医院党委等也举办了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为先进性教育开展准备了骨干队伍,为基层先进性教育扎实有效地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横幅、简报、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学习心得园地等媒体营造教育声势,建立了先进性教育专题网站,校内各种媒体刊(播)发先进性教育活动报道500多篇(条),制作宣传板报20期,编发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16期,在校外媒体刊(播)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新闻25篇(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人心。 (二)创新方法,学习活动抓得实 学校结合实际,既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精心组织好40小时以上的集中学习,又注重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实效。 1.组织党课辅导“带学” 学校举办党课和形势政策报告30多场,其中全校性的党课6场、形势政策报告3场。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和校长文格波分别给全校党员上党课多堂,其他校领导也给自己分管或联系的单位和部门做了专题辅导报告或上党课,很好地带动和指导了全校的学习。学校党委班子还特邀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易建华等专家来校作专题辅导报告,有效地提升了学习层次。 2.利用红色资源“帮学” 2005年8月上、中旬,学校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抗战老战士座谈会,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升旗仪式,党委中心学习组成员集体拜谒忠烈祠等学习纪念活动。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省内、市内红色旅游资源,组织党员前往参观学习,接受直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医学院、文法学院等总支组织党员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故居参观学习,开展讨论,撰写心得体会,收到了好的效果。通过利用红色资源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使学习方式得到延伸,学习内涵得到丰富,学习效果得到增强。 3.弘扬先进典型“引学” 学校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组织全校党员观看了郑培民、牛玉如、任长霞等优秀楷模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录象以及电影或电视,邀请了市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的4位优秀党员来校作报告,通过广播、校报、新闻网等集中报道了学校40多名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大力宣传典型的优秀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向先进典型学习,不断提升境界,增强学习实效。 (三)广泛讨论,先进性要求更明确 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是党员对照先进,查找自身两个“不相适应”,进行分析评议的“标尺”。学校组织开展了校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党员、教师党员、后勤服务岗位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医疗人员等七类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大讨论。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撰写书面材料等形式,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中发2 0号文件精神、特别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什么?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内涵和要求是什么?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应当做什么?”三个问题,深入进行思考,认真开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反复讨论,并坚持做到了“三个不通过”,即党员没发言不通过,不触及实际问题不通过,不提炼形成统一的具体要求不通过。经过广泛的讨论学习,学校层面形成了统一的先进性标准;各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侧重点,进行广泛的讨论提炼。例如:机关总支广泛开展了“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先进性标准大讨论;经济管理学院总支开展了“发挥先进性,争创评估优秀”为主题的先进性标准大讨论;后勤总支提出了“提高服务能力,为学校发展提供高质量后勤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标准;学校四所附属医院党委根据人员的岗位分类,分别制定了临床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三类人员的先进性具体标准。 (四)领导垂范,表率作用发挥好 党员领导干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始终做到率先垂范,模范带头,认真学习,深入评议,加强整改,自觉为广大共产党员树立标竿,带动了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1.带头参加学习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做到了人员到位、时间到位、内容到位,写出了近20000字的读书笔记和3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校领导在坚持40小时以上的集中学习的同时,还深入到联系的学院或分管的部门上党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带动了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2.带头进行党性分析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进行党性分析,认真撰写了3000字以上的党性分析材料;坚持做到党性分析材料“四不过关”,即联系个人实际不够的不过关,问题没找准的不过关,剖析不深不透的不过关,征求到的意见没有得到反映的不过关。 3.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各级领导班子都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能在民主生活会上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剖析自己不怕严,亮出问题不怕丑,听取意见不怕剌”,加强沟通,消除隔阂,增进感情,促进工作。10月11日,校党委班子召开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受到到会指导的省委教育工委领导和市委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全校各单位的组织生活会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普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带头整改提高 党委班子带头出台了具体的整改方案,建立了具体整改台帐;班子成员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带头进行整改,制定了个人整改措施,做到能马上整改的立即着手进行整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整改的提出具体的整改时限和目标,需要较长时间整改的制定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整改举措。各党总支和支部党员干部也带头修订班子的整改方案和个人的整改措施、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带头接受群众监督、带头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广大党员积极参与,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确保了活动实效。 (五)拓展载体,主题活动效果佳 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边学边议边改,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推进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求的贯彻落实。 1.广泛开展“争先进,促教评”主题活动 按照先进性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和关键要取得实效的要求,学校组织了“争先进,促教评”主题实践活动,将先进性教育与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先进性教育的成效,关键是看教评各项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广大党员积极响应,自觉叫响“我是共产党员”,带领广大群众一起,加班加点,攻克难关,有力地促进了教评工作。 2.广泛开展文明修身活动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在全校广泛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大力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求全体师生员工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爱心,讲道德,树形象。广大党员率先垂范,带领广大职工和学生一起参加文明监督岗值班工作,对不佩戴校徽上班、上课,随身携带早餐、穿拖鞋进出教学区,乱丢乱扔、践踏花草树木,男女勾肩搭背、在公共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察纠正。通过文明修身活动的持续开展,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高,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营造了一个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 3.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学校活动 学校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创建节约型学校的主题活动。学校各个单位、部门以及广大党员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建设和谐校园,纷纷制订节约措施,千方百计搞好节约。工会发出了厉行节约的倡议书;物资设备处、规划建设处,规范程序,加强管理,杜绝暗箱操作,为学校节约设备工程款;总务处盘活学校现有房源,科学调配,为学校节约建房资金1000余万元;车队精心设计行车路线,减少开支;学工部减少招生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招生费用比往年下降30%。广大党员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在创建节约型学校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了全校师生员工共建节约型学校。
三、主要成效 经过近半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宗旨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作风有了明显改进,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学校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的成绩。 (一)党员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实践工作能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 通过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加深了对我们党的成长发展历程的了解,深刻体会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明确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件泽被万代的千秋伟业,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 学校各单位和部门,无论是机关还是基层,无论是教学部门还是教辅部门,无论是校本部还是附属医院,广大党员同志在部门工作异常紧张繁忙的情况下,妥善安排教育活动,做到了先进性教育和工作“两不误”;少数以前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无所谓、无所为、无所求”的“三无”党员,通过学习,变成了“有理想、有追求、有干劲”的“三有”党员。师生员工普遍反映: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员的精神面貌更好了,工作热情更高了,工作作风更实了,奉献精神更强了。 3.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意识和党性觉悟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了《先进性教育读本》、《党章》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等有关文献,不断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标准,从而结合自身思想、工作实际,认真进行理性思考,深入剖析,寻找差距,使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锻炼,触及思想,净化心灵,增强了党员意识和党性觉悟。例如:94岁的离休副厅级干部马子厚同志坚持在家人的搀护下参加学习,反映了一个老党员崇高的党性觉悟。 (二)基层组织建设有明显加强 各级党组织按照校党委的要求,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学校把党员先进性教育与创建湖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实施了“规范工程”、“堡垒工程”、“活力工程”,健全、规范各项制度,强化评估考核,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加大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增强了总支、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1.以实施“规范工程”来健全制度 学校制定下发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等8项党内工作制度和20余项工作制度,并组织4个检查组,对各部门落实学校各项制度的情况进行督察,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实施“堡垒工程”来夯实组织基础 建立了学校党委领导成员联系基层党总支部工作制度。全体党委委员在本人所在支部以外每人定点联系学院、部门,联系次数每学年不得少于6次;实施“抓两头”的工作方法,着力抓好总支和支部建设。一方面大力弘扬先进和典型,达到“以点带面”,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重视对个别战斗力不强、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的党总支的建设,校领导曾先后多次深入个别凝聚力不够强的总支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情况,协调矛盾,解决问题,使该总支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在“七一”表彰前夕开展深入细致的党建评估活动,表彰先进,激励后进,2005年学校共有7个党总支和19个党支部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3.以实施“活力工程”来壮大党员队伍 学校加大了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壮大了党员队伍,实行入党积极分子两级培训体制,各党总支都设立了分党校,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严格实行了党员发展工作的审查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党员占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47.5%;大学生党员占大学生总数的9.8%,学校党组织富有生机与活力。 通过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成为了狠抓先进性教育,推动学校教学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改进作风,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全校上下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的新局面,即图发展、求实效的动能多了,谋私利、贪享受的杂念少了;讲协作、讲贡献的热情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解决问题的心思多了,无所事事的现象少了。11月4日,学校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接受了省委组织部考评组的考评验收,考评组对学校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经过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评估检查,学校党委被批准为湖南省党建示范点。 (三)服务人民群众取得明显成效 服务人民群众是先进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为全体师生员工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得实惠。 1.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学校大力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着力解决师生员工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方面,全校广大党员踊跃捐款159640元,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68户,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46对,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219件,解决了788名特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学校及各学院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化解“心结”,解除心理疾患,增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干部作风有明显转变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以学促改,边学边改,集中整改,积极查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从思想深处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督导检查制度、重点问题整改台帐等制度。广大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关注民意,努力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抓起,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改起。通过先进性教育,群众普遍反映:广大干部的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工作态度端正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3.附属医院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附属医院深入贯彻党委精神,以先进性教育和医院管理年为契机,励精图治,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主动让利于民,全心全意为广大群众服务。附属第二医院的药费占医院收入比例在全省最低;附属南华医院的门诊费用在全省最低,得到省卫生厅的公开表扬。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还极大地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新的进步。 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以周绪和局长为组长的市委督导组对学校先进性教育每一阶段的工作都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指导。督导组主动与党委沟通,参加每一阶段的各类会议,深入了解工作进展,出主意、提建议。市委督导组的这些指导和帮助,对我校先进性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5年是学校完成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第一阶段自评自建和第二阶段专家进校现场考察最关键的一年。新一届党委和行政对此高度重视,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硬件建设为起点,以软件建设为重点,注重可持续发展,全力推进评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工作 (一)调整机构,加强领导 2005年8月11日,学校印发《关于调整南华大学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南华校政发[2005]123号)、《关于调整南华大学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建设工作组成员的通知》(南华校政发[2005]124号),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和自评建设工作组成员调整为: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组长:邹树梁,副组长:文格波,成员:廖端芳、赵红、荣石泉、邹长城、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张百川、袁德平、涂玉林、袁国安。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建设工作组组长:文格波,副组长:廖端芳、吴移谋,成员:涂玉林、阳小华、王永生、刘升学、彭新和、陈国民、王剑彬、刘韵清、唐振平、陈振富、李华荣、熊哲琰、张新华、黄昕、廖力。工作组下设自评建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涂玉林,副主任:阳小华、张新华。办公室下设三个工作小组,专家督查组组长:涂玉林,成员:教学督导团成员;整改建设组组长:阳小华,成员:陈熙、伍衡山、何啸峰、申小平、彭建南、陈文波、罗晨晖、陈善柳、李勇;材料建设组组长:张新华,成员:刘慧玲、李传乙、李子荣、谭臻、汤晓兰、彭巧云、曾艳。 2005年9月5日,党委根据学校自评自建工作状况和省教育厅专家诊断性评价反馈意见,按照“确保优秀”的奋斗目标,制订了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前冲刺阶段的工作方案,决定设立评估整改工作工作组、专家组、督察组。工作组组长:廖端芳,副组长:吴移谋;专家组组长:文格波,副组长:涂玉林;督察组组长:荣石泉,副组长:袁德平。并明确了三组的具体分工。工作组,组织并承担整改工作,成员在原评估办的基础上予以调整充实,形成6个小组:材料与联络小组组长:廖端芳,副组长:丁德馨,成员:张新华、熊哲琰、陈也平、廖碧波、刘镇江、凌均卫、刘慧玲、谢四平及全体支撑材料工作人员;教学整改与建设小组组长:吴移谋,副组长:阳小华,成员:王永生、陈熙、伍衡山、各学院(部)院长(主任);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小组组长:赵红,副组长:张百川,成员:曲凤桐、黄昕、李华荣、廖力,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校园环境综合建设小组组长:罗成翼,副组长:刘升学,成员:陈振富、王成松、彭世洪、尹检龙;校园文化策划小组组长:李代华,副组长:袁国安,成员:刘韵清、陈海利、何淑雅、陈七三、肖月生、黄知常、唐长青、苏玲、简世德;接待与安全保卫小组组长:邹长城,副组长:彭新和,成员:任锡光、龙志坚等。专家组,负责对各部门、全校师生员工的整改工作的质量、水平、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评价意见和处理建议,成员在教学督导团基础上予以扩充,组长:文格波,副组长:涂玉林,成员:教学督导团成员等。督察组,负责对各部门、全校师生员工的整改工作的态度、进度、程度等情况进行督察,提出督察意见和处理建议,督察组组长:荣石泉,副组长:袁德平,成员:纪委办、监察处、组织部负责人,党建督导团成员等。 2005年11月13日,党委确定了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期间学校的指挥系统,总指挥:邹树梁、文格波,副总指挥:廖端芳、赵红、吴移谋,总调度:廖端芳(工作地点主要在宾馆),副总调度:赵红、吴移谋(工作地点主要在学校),涂玉林(工作地点主要在附属医院)。前线指挥中心(指令接受及处理系统)指挥:邹树梁、廖端芳、邹长城,负责人:熊哲琰、彭新和、张新华、龙志坚、尹检龙,工作人员:接待组人员,联络组人员,材料组人员。校内指挥中心(指令实施系统)指挥:文格波、赵红、吴移谋等,负责人:阳小华、李华荣等,工作人员:工作联络一组,工作联络二组,宣传与安全保卫小组,校园环境与后勤保障小组,督察组。 (二)深入学习,广泛动员 为使整个评估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评估文件、教育部领导和专家讲话、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内涵要求,充分发挥评估方案在自评自建中的导向作用。评估办编印了一系列的学习参考资料,各部门组织了认真的学习。学校相继邀请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钱仁根教授,资深专家、湖南省教育厅原高教处长易建华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马陆亭博士,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等多位高等教育管理专家、评估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和学术讲座。学校多次组织部门、院部负责人集中学习,举办了诸如院长学习班、总支书记学习班、教研室主任学习班、青年教师学习班、离退休干部学习班、学生系统学习班、医科类专题学习班等一系列学习班,解读评估方案。宣传、学工、团委等部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橱窗、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形式,宣传评估意义、原则、程序和要求,使评估要求深入人心。各部门还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活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 在动员方面,学校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作为总结办学经验、明确办学思路、谋求长远发展的难得机遇,明确提出:要抓住机遇,以评促建,推动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学校强调,评估是手段,建设是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的。人人都是评估对象,事事都是评估内容,处处都是评估范围。在自评自建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做到与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相结合、与创建省市党建工作示范点相结合、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统一了目标,增强了动力。学校在自评自建的不同阶段适时召开了动员大会、工作部署大会和誓师大会,使整个评建工作保持了适当而必要的张力和压力,较好地把握了兴奋点和兴奋度。 (三)周密计划,有序实施 根据教育部关于评估工作的原则和程序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评建工作计划。提出将自评自建分为迎评和临评两个阶段,做到年度有部署,学期有安排,月度有布置,阶段有检查。学校把整个评建工作分为“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和“需要经费投入才能完成的工作”两大类,前一类如师资队伍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等;后一类如教学行政用房、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等,对每一项工作列出了进度表和经费预算表。对其中的重要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项布置,使这些工作的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2005年7月11日,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及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动员大会在大会堂召开,党委副书记文格波主持会议,党委书记邹树梁作了《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力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动员报告,党委副书记廖端芳作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建工作小结及下段工作安排》的报告。 2005年7月23日~24日,学校举办了自我诊断性评估专家学习班。7月25日~8月1日,学校自我诊断性评估专家组对全校50个部处院部进行自我诊断性评估检查。8月5日~7日,在南岳召开医科类支撑材料协调会。8月11日上午,在学校先进性教育转段会议上,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廖端芳通报了自我诊断性评估情况,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了安排。8月28日~9月2日,湖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进校,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诊断性评价。专家组成员共10人。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高教处处长彭小奇于8月29日、9月2日到校指导工作,高教处王文斌同志自始至终参加评价工作。9月5日~6日,校领导集中学习教育厅诊断性评价意见,形成整改工作方案。9月12日下午,学校召开教师节表彰暨评估誓师大会,党委书记邹树梁主持大会,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作誓师动员,5位师生代表发言,表示要全力投身教评工作,为学校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10月18日~11月4日,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率校内专家组对全校各部门的整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10月19日,党委书记邹树梁率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30多人,前往教评优秀学校中南林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参观学习。10月20日下午,在先进性教育转段会议上,党委书记邹树梁、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提出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的具体要求。10月25日下午、26日下午,学校分批召开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专题部署教评工作,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作具体安排,党委书记邹树梁作了重要讲话。 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自2005年5月16日,评估办整理相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以44个观测点为顺序结构,形成《自评报告》第一稿至10月15日《自评报告》和《特色项目》最终定稿,前后经过了8次大的修改,党委多次组织校领导集体讨论,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众多专家多次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自第5 稿开始,还请校外资深专家进行了审阅和指导。10月17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廖端芳赴北京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呈送了《自评报告》(含《特色项目》等)。 (四)明确责任,严格要求 学校根据教育部两个版本的评估方案要求,先后编制了《各部门迎评任务分解书》和《各指标迎评任务分解书》,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操作规范,使各项工作系统而具体地落实到了各部门、各岗位。2004年5月,学校与各部门党政负责人就创建省文明单位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签订了责任状。根据干部异动情况,2005年8月,学校又与异动单位的负责人补签了责任状。责任状明确了部门负责人在评建工作任务、质量、进度、纪律4个方面的责任和相关承诺。 2005年9月5日,党委进一步明确:1.校领导对分管部门和联系部门的整改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2.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对相应指标及其观测点的自评依据、支撑材料和备查材料的收集整理,负直接工作责任;对本部门职工的行为规范和完成任务状况,负领导责任。3.教学部门对教学运行、教学规范、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及其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负直接工作责任;对本部门教师的行为规范和完成任务状况,负领导责任。4.师生员工对相应的备查材料的准备、应知应会知识的准备和行为规范,负个人责任。5.运用经济的、组织的和舆论的手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整改过程中,对专家组和督察组发现的问题,一经查实,要依据教师法有关规定、干部管理有关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有关规定、教职工管理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当事人和所在部门负责人以检讨、通报批评、扣减津贴、高职低聘、缓聘等处理。 与责任制实施相适应,学校建立了各部门迎评工作通报制度。学校将集中检查、分别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通过网上公布、会议通报、个别交换意见等形式,进行了通报和交流。通报制度的实施,起到了互通情报、互相鞭策、共同促进的作用,也使责任制度落到了实处。 (五)接受评价,认真整改 2005年11月19日~25日,以同济大学副校长李国强教授为组长、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郑文堂教授为副组长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一行15人进驻我校,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 11月21日上午9:00,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会在校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国强教授,专家组副组长、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郑文堂教授,专家组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云昭,国防科工委人教司副司长崔锐捷,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纪检组组长冯先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李泽忠,湖南省国防科工办主任罗月林,中共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衡阳市政府副市长许满意,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南华大学校长文格波等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 会议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会议由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主持。 首先,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致欢迎辞。邹树梁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南华大学党委、行政,代表南华大学3万余名师生员工,对莅临南华大学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邹树梁书记指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既是对我校建校以来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一次全方位评价和全面检阅,更是推进学校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对于我校今后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华大学在近三年的评建过程中,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努力规范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办学思路,评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们莅临我校进行评估,又将为我们带来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学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邹树梁书记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在评估期间,对我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汇报会结束以后,专家组即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 考察期间,评估专家组以教育部评估方案为依据,认真审阅了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听取了校长文格波的汇报;参观了南华大学校史陈列室;考察了图书馆、网络与现代教育中心、体育教学部、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单位(部门)和教学生活设施;走访了教务处、人事处、宣传统战部等12个职能部门,核科学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19个教学单位;组织召开了校领导、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团学干部、离退休人员、用人单位等12个专题座谈会;专家组随机选听理论课44门次,调阅了53门课程2084份试卷和13个专业的892份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金工、临床、化学、物理等基本技能测试;查看了学生晨读、早操、晚自习情况。 11月25日上午,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意见反馈会在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组长李国强教授,专家组副组长郑文堂教授,专家组成员,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校名誉校长唐之享,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湖南省教育工委书记张放平,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等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会议由申纪云主持。 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结束后,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系统地回顾了学校的评建工作,认真研究了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对《自评报告》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并制定了全面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整改计划》,对整改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2005年12月15日、25日,学校《自评报告》(修定版)、《整改计划》相继报送教育部。
二、主要成效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 围绕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学校组织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和认真的讨论。通过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办学定位,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办学思路;提炼了办学特色,即以德育为先导、以学科为基础,为国防科技事业尤其是为核工业培养大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前几年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力度,继续优化生师比,改善学历与职称结构。2005年新进教师156名(校本部11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7名,具有硕士学位者130名。新增外聘教授30名。通过在职培养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取得硕士学位者76名。申报国家公派留学人员16名,录取4名;赴日研修教师8名。选派去格拉摩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4名。归国博士、学科带头人2名。晋升正高专业技术职称者44名,副高166名,中级88名。参加岗前培训的教师320名,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教师409名。学校正式启动了“135高层次人才建设计划”,首次组织了南华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遴选推荐工作,有5名教师通过评审;组织推荐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5名,全部通过;组织推荐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7名,其中6人通过。推荐评选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各1名。学校开展了十佳师德标兵评选、十佳青年教师多媒体授课和十佳教案评比活动,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005年底,学校教师总数1386名,其中专任教师1272名,外聘教师228名,生师比为15.5:1。9个优势和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26个新建专业师资得到保证,基础课和主干课师资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师资满足教学需要。专任教师中有教授级200人,副教授级442人;有博士学位者96人,硕士学位者555人,二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51.2%。主讲教师1093人,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996人,占主讲教师的比例为91.1%。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有在读博士137人,在读硕士322人,届时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可达70%左右。有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357名;留学归国人员6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5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省(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中青年专家14名;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名;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1名;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11名;全国优秀教师9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83名;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名。 (三)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继图书馆、工科楼投入使用后,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田径运动场、南华大楼相继落成,教学行政用房大幅度增加;实验室状况明显改善,仪器设备明显增加;图书文献资源进一步丰富;数字化校园建设按期进行;校园环境不断优化、美化和人文化。四项教学经费得到充分保证。全校教学条件状况满足教学及发展需要,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 (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 新增专业4个,使学校本科专业达到45个。组织申报2006年新增专业4个;申报国防核类专业4个。新专业的师资、用房、图书等教学条件得到重点保证,4个新专业通过学位与办学水平评估。省重点建设专业预防医学顺利通过评估。开展了首批校级重点专业评审,确定重点专业7个,重点建设专业4个。 制订了新开课程、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分类建设计划。对第一批24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进行了评选,确定了19门校级精品课程。推荐其中8门,参评省级精品课程;两门获得通过,被推荐参评国家精品课程。开展了第二批校级优秀课程和精品建设课程的评定,确定了39门优秀课程和19门精品建设课程。开展了首届优秀教材评选工作,评选出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5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3个。组织出版了6本自编教材,并对11本自编教材进行了立项资助。 完成了2004年度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的实施工作和2005年度共建项目的预评,并向教育厅报送了“十一五”共建实验室项目计划。机能实验中心和显微形态实验中心已经通过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验收评估,获得了授牌。新增协作型附属医院3所,使协作型附属医院达到7所,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的10所附属医院开设病床7080张。启动了非医科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完成了各专业实习基地的协议核签和挂牌工作;4个实习基地获得省优秀实习基地称号。 (五)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 学校调整充实了教学管理队伍,目前98名教学管理人员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召开了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和临床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完善了2002年版,形成了2005年版。修订了课程、课堂、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案。修订、制订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32项。以考试试卷、教案讲稿、毕业设计(论文)和教研活动为重点,对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进行了三轮检查和及时整改。召开了首届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会,明确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构。立足于建立长效机制,制订了《教学院部档案分类目录》和《职能部门档案收集范围》。通过上述工作,教学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2005年,获得教育厅教改课题7项,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3项。学校教改课题立项142项。参加首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评选,获一、二等奖和优胜奖各1篇。 (六)学风进一步改善 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精神,修改了学生奖励、综合测评、违纪处理等条例。 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开展了系列学风建设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了“零点”抽查、学风考评竞赛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参与学生超过2万人次,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了120项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召开了多方面的学风建设座谈会;开展了“我为评估做贡献”主题团日活动;举办了以“爱校兴校、成才报国”为主题的2005年校园文化节;开展了学生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知识竞赛、学术讲座、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纪念“一二·九”演讲比赛、新生才艺大赛等活动;举办了以“科技与强国”为主题的第四届大学生校园辩论赛。学生社团增至61个,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各类社团的管理和考核进一步规范,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了促进作用。行知学堂活动富有成效,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阵地。 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4位同学分别获湖南省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干部和三好学生称号,2个班获湖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1个班获国家先进班集体称号。获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助学金、特困生奖学金以及希望之星奖学金1271人次。 总之,通过认真扎实的自评自建,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第三节 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新一届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首先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几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在改进内部管理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6年4月,学校发出《南华大学关于开展管理年活动的通知》(校发[2006]22号),决定自2006年2月至2007年6月开展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管理年活动,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更新管理理念 经过广泛的学习、讨论,基本确立了“管理就是服务”、“领导也是服务,而且是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广泛深远的服务”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管理应守规则、重质量、讲效率、讲效益、促发展、促和谐”的管理意识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所接受。
二、理顺管理体制 学校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会、校务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等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机制,形成了党委会议—决策,校务会议—指挥,书记办公会—通气,校长办公会—协调的工作格局。2006年12月27日,在原《南华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基础上,校党委印发了《南华大学党委会议事规则》(校发[2006]92号)、《南华大学校务会议事规则》(校发[2006]93号)、《南华大学党委书记办公会议事规则》(校发[2006]90号)、《南华大学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校发[2006 ]91号),对上述会议的议事内容与范围、议题准备、议事程序、议事要求、议事纪律等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几年来,党委认真执行《湖南省高等学校党委工作细则》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按照“抓住大事定议题、调查论证做准备、提出原则拿预案,个别酝酿求共识、集体讨论作决断、分工负责抓落实”的方式开展工作,营造了一个“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和环境,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保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稳定。 学校坚持和不断完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具体办法,建立了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各种专家小组等学术机构,学术权力均由学术机构和专家按相关规则、规定行使;学校建立健全了校、院两级教代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凡发展规划、人事分配等重大事项和福利待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经过教代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学校基层组织具有生机和活力,院、部党政联系会议制度比较落实,院、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了进一步调动院(部)办学的积极性、创造性,2007年,学校启动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性调研和设计工作。2007年4月,学校成立校院两级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75号)。校院两级管理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文格波,副组长:廖端芳、荣石泉、吴移谋,成员:黄芬远、熊哲琰、唐振平、李晓衡、阳小华、肖建华、何淑雅、肖东生、蔡亚平、伍衡山、尹德齐、李双极、刘升学、陈志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唐振平兼办公室主任。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工作小组组长:廖端芳,副组长:唐振平、尹德齐,成员: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学工处、科技处、研究生处、资产管理处、总务处、政研室各派一至二人,经济管理学院相关课题组成员。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2008年5月,学校出台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全面试行校院两级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和科学治校的水平,学校全面进行了整章建制工作。2006年11月,学校发布南华校政发[2006]154号文件,调整了学校整章建制工作组。调整后的整章建制工作组为:组长:廖端芳,副组长:荣石泉,成员:黄芬远、熊哲琰、唐振平、李晓衡、刘韵清、尹德齐、阳小华、何淑雅、肖建华、廖力、陈海利、伍衡山、蔡亚平、李双极、刘升学、陈志衡、彭世洪、王成松、张新华、陈七三、苏玲。工作组下设:1、综合组:黄芬远、李晓衡、陈志衡、张新华、张炜,负责资料收集、分类、整体把关协调;2、第1小组:组长:唐振平,成员:熊哲琰、刘升学、刘韵清、尹德齐、李双极、李望平,负责有关党务、干部、人事、财务、廉政建设规划规章制度的修订;3、第2小组:组长:阳小华,成员:肖建华、陈海利、潘本衡、苏玲、李云忠,负责有关教学、学生、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的修订;4、第3小组:组长:何淑雅,成员:蔡亚平、伍衡山、王成松、彭世洪、陈七三、刘赟,负责有关科技、产业、总务、后勤、校园管理规章制度的修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整章建制工作组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对学校历年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修订、制订和完善了从基本制度、专门制度到部门制度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依法依规治校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加强管理工作 (一)加强干部人事管理 1.干部管理方面 学校以思想理论武装为基础,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为手段,以提高干部创造力和执行力为重点,以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保障,不断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管理,为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一是抓学习,党委每年都组织一级、二级中心组学习活动7次以上,每次中心组学习都有主题、有材料、有专家讲座、有中心发言、有心得交流、有研究讨论、有实际收获,对提高理论素养、统一思想认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二是抓规范,学校从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教育培训、干部监督管理、干部考核考察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干部工作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南华大学处、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南华大学干部民主推荐及考察工作实施细则》、《中共南华大学委员会关于处级领导干部诫免的实施办法》、《南华大学“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南华大学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南华大学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南华大学党政领导干部外出请示报告制度》等20余个干部管理文件,明确了干部任期制与聘任制、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谈话制度、干部试用期制度、干部交流回避制、干部届中、离任审计制、干部考核评议制、干部诫勉制、干部退休制、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制、干部辞职降职制、干部教育培训制、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干部外出请示报告制等干部管理的基本制度,使学校干部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大大推进了干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干部队伍管理水平。三是抓改革,学校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严格干部职数管理,严格干部选用程序,加大干部交流力度(2006年至2008年,学校先后对86位处级干部、95位科级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让他们在多个岗位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干部公开竞聘,改进干部考核办法。四是抓培训,近三年,共推荐校领导16人次和52名处级干部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省委教育工委党校等各级各类培训机构脱产进修学习,与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联合培训处级干部68名,组织部党校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培训处、科级干部530余人次。五是抓督导,2006年4月学校印发了《南华大学党政督导团工作条例(试行)》(校发[2006]21号),10月学校成立南华大学党政督导团(校发[2006]66号),团长:王瑛,副团长:杨世贤,成员:(以姓氏笔划为序)方佑华、宁正庭、向正新、何日生、何庆涛、何振佑、邹笃青、郭仁杰、唐至颖、戴开忠。督导团在督促、指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六是抓监管,建立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对干部严格教育,严格要求,有一大批干部受到学校和上级表彰,也有22名党员干部因违规违纪受到查处。 2.人事管理方面 以制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着力点,通过整章建制,强化人员编制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措施,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支持。一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强化编制管理,合理安排人才计划,重视智力引进工作。按照“设置机构以发挥效能,使用人员以治理事物”的原则,自2005年以来不断加强编制管理工作,颁布了《关于南华大学校属机构调整的通知》(南华校发[2006]45号)、《关于南华大学科级机构设置的通知》(南华校发[2006]89号)和《南华大学编制管理和核定暂行办法》(校发[2008]19号)等文件,使我校在湖南省编办下达的总编制数内,有效紧缩党政管理人员编制12%,工勤人员减少140多人,扩充一线教师编制300余名。二是按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队伍数量的扩张向质量的提高转变,从撒胡椒面式的安排引进人才计划向体现学校办学核特色和基础公共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思路引进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人才的学缘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和学科比例结构均得到优化。三是加强了整章建制工作,制订或准备修订出台《南华大学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关于南华大学科级机构设置的通知》、《南华大学教学基层组织设置暂行办法》、《南华大学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聘任条例》、《南华大学科研机构设置暂行办法》、《南华大学科研机构负责人聘任条例》、《南华大学教职员报考在职定向研究生暂行规定》、《南华大学临时工管理办法》、《南华大学考勤管理办法》、《关于推行重要岗位一般工作人员轮岗工作实施办法》、《南华大学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南华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南华大学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南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暂行规定》、《南华大学关于规范“以考代评”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相关人员聘任的暂行规定》、《南华大学新进教学科研和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录用办法》等。 (二)加强教学管理 坚持从严治教、热诚服务、规范管理,狠抓教风、学风、考风建设,严格执行教学纪律、学习纪律、考试纪律和生活纪律,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1.教师管理方面 2005年,学校发布了《南华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实施办法》(校政发[2005]148号)和《南华大学教学与教学管理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校政发[2005]147号),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作用,对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监控,对教师职务评聘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2006年,学校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各学院教务管理机构,加强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明确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启动了教学工作评价专项督导工作,开展了“课程考核质量月”活动。9月,根据人员变化,学校调整了校级教学督导团(南华校政发[2006]133号),团长:凌均卫,副团长:张明亮,成员:陈国清、余麟、陈敏时、娄金生、曹颂尧、徐伟昌、杨君佑、严悦卿、周笃宝、王前裕、谭立志、邓万俊、张多来、唐耀庚,秘书:朱荣辉。督导团下设四个组:文管组:周笃宝(组长)陈国清、陈敏时、张多来;理工组:王前裕(组长)、徐伟昌、娄金生、凌均卫、朱荣辉、唐耀庚;医科组:杨君佑(组长)、余麟、严悦卿、谭立志;临床组:张明亮(组长)、曹颂尧、邓万俊。12月28日-29日,学校召开了首届教学工作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作了《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题报告,对学校“十五”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了简要回顾,总结了2006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分析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安排、部署了今后两年必须做好的主要工作。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要正确认识学校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增强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与使命感;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树立教育教学中心地位;要积极实施“一提三优”工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切实整顿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治学办校水平。2007年,学校修订了《南华大学教师手册》等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初步推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教学管理职责,强化了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中的宏观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学分制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教务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以及相关基础性工作,为学分制下教学工作网络化管理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强化了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对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运行过程的检查,坚持了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开展了课程考核和毕业设计(论文)专项质量评价工作。2007年3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成立了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36号),成员如下:组长:文格波,副组长: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成员:涂玉林、阳小华、肖建华、何淑雅、廖力、王剑彬、王文涛、陈也平、尹德齐、伍衡山、蔡亚平,办公室设在教务处。2007年9月,学校将校级教学督导团进一步调整(南华校政发[2007]154号)为:团长:凌均卫,副团长:张明亮,成员:陈敏时、娄金生、曹颂尧、徐伟昌、杨君佑、严悦卿、王前裕、谭立志、邓万俊、张多来、唐耀庚、黄知常、何景安、陈锋、刘礼恩,秘书: 朱荣辉。督导团下设四个组:文管组:张多来(组长)、陈敏时、黄知常、何景安;理工组:王前裕(组长)、徐伟昌、娄金生、凌均卫、朱荣辉、唐耀庚、刘礼恩;医科组:杨君佑(组长)、陈锋、严悦卿、谭立志;临床组:张明亮(组长)、曹颂尧、邓万俊。几年来,教学督导团认真负责地开展教学督导,为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8年5月5日,学校召开了2008年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由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主持。副校长吴移谋作了《贯彻落实“质量工程”,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强化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报告。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作重要讲话,就贯彻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和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正确确定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认真思考在目前较高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要坚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加强教学基础性工作为抓手,重点是要抓好系、教研室、实验室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培养、引进一批优秀的教师,培养拔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优秀的教学团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要规范、高效地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上新台阶。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聂绍芳,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段功香,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朱翠明,数理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管亮分别在会上发言,交流了各自单位的工作经验 。 会议表彰了一批在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与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2.学生管理方面 2005年,学校修订了《南华大学学生手册》,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考试等多种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学习、领会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南华大学学生手册》,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成立了南华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校政发[2005]146号),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对2005级新生做了心理状况测评,建立了新生心理档案,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勤工助学岗位拓展、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中,加强了学生的自强精神教育和诚信教育;注重发挥管理育人作用,加强了宿舍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和第五届研究生代表大会,产生了新一届学生会和研究生会;7月,校学生会主席许太相同学参加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2006年,试行新进专业教师担任1-2年专职学生辅导员的制度,专职学生辅导员由56名增加到107名,使辅导员与学生比降至1:230;进一步完善了助学体系,拓展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2100个,共有17935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金、困难补助1740.29万元,比05年的1462万元增加了278.3万元,增幅19%;下半年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预防了学生心理危机与事故;改进了研究生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处(工作部)与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责与分工,强化导师负责制,进一步规范了学位论文管理和答辩要求。2007年,推行了学生辅导员进宿舍、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心理咨询工作进宿舍工作,全年没有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和非正常群体性事件,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心理咨询先进单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奖、贷、助、补、免”学生资助体系,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1200个,比上年增加500个,助学金额42.5万元;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近4600人次,为600余名困难新生开辟绿色通道,全年资助总额达4249万元,比上年增加144%。全年获国家奖助学金总额达1552.5万元,资助学生6276名;全校优秀学生奖学金总额达350余万元,奖励学生6500余名;助学贷款金额2304万元,资助学生4336名,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助学贷款先进单位。学校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推行校院两级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管理重心下移。 (三)加强科技管理 1.科学研究方面 学校一直致力于强化学科交叉优势,凝练学术课题方向,搭建科研学术平台,造就高水平学术团队,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科研,加强科研管理。学校重点建设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大学科科研平台,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承担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学校建立了科研数据库及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序,研制了科研投入产出与科技开发评价模型。2007年1月,学校印发了《南华大学科研机构设置暂行办法》(校发[2007]12号)、《南华大学科研机构负责人聘任条例》(校发[2007]13号),进一步加强了对科研机构及其负责人的管理。 2.科技产业方面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我校科技产业的发展,2007年2月,学校成立了南华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南华校政发[2007]21号),由该委员会负责研究、审议科技产业改革改制和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代表学校行使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代表学校作为唯一出资人组建南华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行使对公司的出资人权利,履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所应承担的其他责任和义务。该委员会的组成为:主任:文格波,副主任:邹长城,成员:荣石泉、李代华、袁国安、彭世洪、陈志衡、尹德齐、刘升学、伍衡山、蔡亚平、李双极,各经营公司经理。学校还成立了南华大学科技产业改革改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22号),领导组织协调全校科技产业的改革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文格波,副组长:荣石泉、邹长城,成员:丁德馨、袁国安、黄芬远、熊哲琰、唐振平、伍衡山、尹德齐、刘升学、李双极,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工作小组组长:邹长城,副组长:袁国安,成员:黄芬远、刘升学、熊哲琰、蔡亚平、何淑雅、彭世洪、廖碧波、刘伟业、李国荣、戴石良。办公室设在高新技术产业集团。2007年3月,学校成立了南华大学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25号),组织领导校办产业的清产核资工作,成员名单如下:组长:邹长城,副组长:袁国安,成 员:刘升学、尹德齐、李双极、唐振平、伍衡山、蔡亚平、彭世洪、刘伟业,校属各企业负责人,办公室设在资产管理处,伍衡山兼办公室主任。 (四)加强财务管理 2006年以来,学校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强化了预算管理,优化了支出结构,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的情况明显减少;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了部门服务性收费和创收提成标准;优化了债务结构,减少了利息支出;加强了学费收缴工作,应缴学费入库率逐年提高,欠费率逐年下降,实现了年度财务的收支平衡。2007年3月,学校成立南华大学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32号),组长:文格波,副组长:李代华、邹长城,成员:尹德齐、阳小华、何淑雅、廖力、肖建华、陈海利、伍衡山、蔡亚平、刘升学、陈志衡、李双极、黄芬远、钟文胜、阳秋林、蒋小定、陈熙、陈国民;办公室设在财务处。为了规范接待经费开支,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接待费管理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34号),为了规范公务用车管理,节支增效,学校相继制定了《南华大学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35号)、《南华大学车辆运行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南华校政发[2007]53号)、《南华大学车辆调度管理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54号)、《南华大学车辆维护与保养管理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55号)。200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学校成立了南华大学预算委员会(南华校政发[2008]16号)。该委员会的组成是:主任:校长,副主任:分管财务工作和纪检工作的校领导,成员:财务处、党政办、学工处、监察处、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科技处、总务处、审计处、工会、政研室负责人,专家代表;秘书:财务处分管财务预算的负责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学校的财务状况逐年好转。为了进一步理顺学校与院(部)之间,以及各院(部)之间的经济关系,提高学院(部)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2008年5月16日,学校印发了《南华大学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校发[2008]24号)。该《办法》明确了校院两级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财务管理体制及机构、财务管理权限划分、预决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实施步骤等,这标志着学校财务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五)加强基建、维修管理 学校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学校有关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安装、维修工程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2007年3月,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安装维修工程管理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28号),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建筑安装、维修和绿化工程计价和结算行为,确保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建设高效、节约型学校,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建筑安装、维修和绿化工程计价和结算试行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29号)。 (六)加强资产管理 学校建立了资产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并多次组织资产清查。2005年,学校成立了校产清查领导小组(南华校政发[2005]189号),组长:文格波,副组长:荣石泉、邹长城、罗成翼,成员:校办、纪检办、监察处、财务处、总务处、物资设备处、规划建设处、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后勤集团等部门负责人。2007年4月,学校成立南华大学资产清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69号),组长:文格波,副组长:邹长城,成员:黄芬远、伍衡山、蔡亚平、刘升学、唐振平、尹德齐、李双极、王剑彬、陈也平、刘永、彭世洪、王成松、陈熙、谭敏生。领导小组下设南华大学资产清查工作小组,组长:尹德齐,副组长:伍衡山,成员:党政办、学工部、人事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总务处、图书馆、网络中心、船山学院、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后勤服务集团、计算机学院等部门指定的专人。工作小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资产清查工作。 (七)加强档案管理 2007年4月,成立了南华大学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和档案鉴定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65号)。南华大学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廖端芳,副组长:吴移谋、罗成翼,成员:涂玉林、黄芬远、阳小华、肖建华、何淑雅、唐振平、熊哲琰、陈海利、尹德齐、刘升学、伍衡山、蔡亚平、陈熙、陈国民、张新华,办公室设在档案馆。南华大学档案鉴定小组组长:涂玉林,副组长:黄芬远、张新华,成员:阳小华、何淑雅、唐振平、陈海利、尹德齐、刘升学、蔡亚平、伍衡山、陈熙、陈国民、张新华。为了规范档案管理,学校发布了《南华大学档案管理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60号)、《南华大学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61号)、《南华大学实物类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南华校政发[2007]62号),促进了学校的档案建设与管理。 (八)加强后勤管理 2005年,在总结过去三年实施的第一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后勤改革,完成了水电设施连通改造和校园道路与景点命名,开展了ISO9001贯标工作,后者由省教育厅组织在全省高校推广。2006年,学校发布了《南华大学建设节约型学校实施意见》(南华校政发[2006]31号),全方位地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压缩了后勤集团投入310万元。2006年12月,为全面加强水电管理,降低水电消耗,学校成立了南华大学水电改革领导小组,其组成为:组长:文格波,副组长:李代华,成员:黄芬远、陈志衡、刘升学、阳小华、何淑雅、肖建华、尹德齐、李双极、伍衡山、蔡亚平、陈国民、陈熙、曾祥月,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总务处,办公室主任:曾祥月(兼)。2007年4月,为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学校成立了南华大学后勤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67号),领导组织协调后勤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后勤改革方案及相关政策,组织落实后勤改革的各项工作。后勤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廖端芳,副组长:李代华、荣石泉,成员:蔡亚平、刘升学、黄芬远、唐振平、李双极、阳小华、尹德齐、王成松、黄建美、陈七三;南华大学后勤改革工作小组组长:李代华,副组长:蔡亚平、刘升学,成员:黄芬远、唐振平、李双极、阳小华、尹德齐、朱忠祥、王成松、黄建美、陈七三、曾祥月、王芳秋,办公室设在总务处。2007年7月,为适应后勤服务改革的需要,完善后勤管理体制,不断改进后勤服务质量,学校设置了南华大学总务处后勤服务监督管理科(校发[2007]57号)。后勤集团加强内部管理和减员增效改革,进行水电管理改革和设施技改工程,在校内家属区及经营场所安装IC卡电表,水电费比06年减少支出约150万元;合并南北苑幼儿园,将附属小学移交政府;狠抓食堂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保证了饮食质量,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维持食堂合理价格,获“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注册资格。为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2008年5月,学校进一步调整了南华大学后勤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后勤改革工作小组(南华政发〔2008〕54号),后勤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邹长城,副组长:龚学余、荣石泉,成员:成员:蔡亚平、刘升学、阳小华、唐振平、李双极、张春良、尹德齐、王成松、黄建美、陈七三;后勤改革工作小组组长:龚学余,副组长:蔡亚平、刘升学,成员:阳小华、唐振平、李双极、张春良、尹德齐、朱忠祥、王成松、黄建美、陈七三、曾祥月、王芳秋,办公室设在总务处。 (九)加强安全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工作,2004年12月27日,学校聘请衡阳市公安局副局长聂运生为我校法制副校长。2005年11月,调整了南华大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校发[2005]71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邹树梁,副主任:李代华、罗成翼、聂运生,委员:任锡光、熊哲琰、彭新和、耿勇、刘韵清、陈海利、刘升学、章雄、陈振富、李华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保卫处,任锡光兼任主任。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邹树梁,副组长:文格波、李代华,成员:任锡光、熊哲琰、彭新和、刘韵清、阳小华、陈海利、戴开忠、刘升学、章雄、李华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保卫处,任锡光兼任主任。调解委员会主任:李代华,副主任:陈志衡,委员:任锡光、黄芬远、王永生、戴开忠、李华荣。国家安全小组组长:邹树梁,副组长:李代华,成员:任锡光、熊哲琰、刘启文、何淑雅、王永生、张治英。防火安全委员会主任:李代华,副主任:罗成翼,委员:任锡光、彭新和、陈志衡、陈海利、刘升学、陈振富、章雄、李华荣。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食物中毒事故,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2007年5月,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食品卫生安全预案》(南华校政发[2007]86号)。为了提高校内对于火灾事故的快速反映能力,全面加强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2007年9月,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防范处置重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南华校政发[2007]149号)。为了加强校内暂住人口管理,维护学校治安秩序,优化校园育人环境,2007年10月,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暂住人口管理规定》(南华校政发[2007]166号)。2008年4月18日,衡阳市公安局蒸湘分局红湘派出所驻南华大学警务室正式挂牌成立,这将有利于切实抓好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构建平安、稳定的和谐校园。几年来,学校建立健全了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校园安全联防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切实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广泛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2008年3月,校保卫处被省公安厅记集体三等功一次,校保卫处陈七三、廖石头、谭伟建、谢有的、周忠昌、胡光华、彭兴明、王振岩、石宇琪等9位同志受到记功或嘉奖。
第四节 突出学校内涵建设
新一届党委清醒地认识到,面临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国防科工委加快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核工业、环保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面临学校自身的诸多实际困难,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学校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突出内涵建设。几年来,学校不断明晰发展思路、发展战略,狠抓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组织效能、学校文化等的建设,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一、明晰发展方略 2006年,党委制定了《南华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五年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认真讨论、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党委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 (一)理清发展思路 1.提高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要创建成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把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不断突出和强化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坚持既要提高普通高等教育质量,又要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既要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又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既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要提高科学研究质量;既要提高学校内部管理质量,又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从而实现学校办学水平质的飞跃。 2.彰显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学校的核类学科专业和医类学科专业已有50年的经验积累和建设积淀,学校必须把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特别是核工业作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任务,不断突出和强化核特色,通过强核固本、工医结合、文理渗透、科技创新,进一步凝练核学科提升方向,进一步强化核专业特色,在巩固医学品牌专业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生命科学新的成果增长点。在彰显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建设教育强省的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服务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贡献率。 3.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创新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和整个事业,要以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学校管理创新这条主线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特别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学校发展方式的创新,积极引进、努力培养和放手使用高层次领军人才,积极争取高新尖和重特大科研项目,努力突破国家级高水平科研成果,增强学校服务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强化内涵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就要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把握发展节奏,优化发展结构,强化发展措施,实现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创建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就是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办出水平;就是要民主办学,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就是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与条件、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要遵循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有效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就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与集约化管理。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模式,培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创建高水平大学。 (二)厘定发展战略 学校发展战略:全面实施“123456”系统工程。 1.明确一个奋斗目标 努力创建全省先进、全国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把握两个发展机遇 把握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省战略的机遇;把握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和核工业、环保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的机遇。 3.建设三个服务基地 以核学科专业为龙头,努力建设成为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特别是核工业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军工文化引领的特色鲜明的服务基地;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依托,努力建设成为湖南省医疗卫生行业、环保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优势凸显基地;立足衡阳,面向全省,辐射黔东、赣西、粤北、桂东北,努力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的带动与辐射基地。 4.实施四项工程 认真实施国防科工委提出的“一提三优”工程,即本科教育优秀工程、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党建创优工程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 5.深化五项基本改革 不断深化和完善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后勤服务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干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的改革。 6.做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二是努力建设一支节俭奉公、廉洁高效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三是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特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级专门人才;四是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的学科发展格局;五是努力加强大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力争产生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科研成果;六是努力培育和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弘扬刚健自强、敢为人先、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南华精神,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热爱自然的和谐校园。
二、学科专业建设 为科学统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2007年6月1日,学校成立了南华大学学科和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南华校政发[2007]103号)。南华大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文格波,副组长:丁德馨,成员:科技处、研究生处、资产管理处、人事处、财务处、党政办负责人。办公室设在科技处,主任:何淑雅(兼)。南华大学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文格波,副组长:吴移谋,成员:教务处、研究生处、招生就业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处)、资产管理处、人事处、财务处、党政办、船山学院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主任:阳小华(兼)。 (一)专业建设 2005年,学校的专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见于第二节) 2006年,学校本科专业增加到48个,申报了5个核类新专业。新增省级重点专业4个,总数为10个。首批审定校级重点专业7个,重点建设专业4个。8个新专业通过学位授予权与合格评估。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门。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4门。申报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特色专业教材19门、专著9本。出版了5本自编教材,并立项和资助了15本自编教材。出版了300多万字的全国性丛书《乡村医生诊疗常规》。新增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3个,在建2个,建设资金1600万元;部省共建实验室达到19个。新增“十一五”规划省级示范实验室3个,总数达到5个。通过国家“三合一”合格评审实践教学基地1个;新增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新增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3个,总数达到7个。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开设实验课程240门,实验项目数1385个;指导教师提供221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科研课题1774个,占总数的80%;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及考核,对31所实习医院的1038名实习生进行了临床技能多站式考试和临床理论考试。 2007年,学校新增了核反应堆工程、核物理、核燃料与核化工、核技术、辐射防护和环境工程等核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所有核类专业。获得了核工程与核技术、矿物资源工程、临床医学、给水排水工程、工商管理、预防医学等6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省内普通高校中名列第五。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4个新专业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办学水平合格评估。英语专业通过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被评为良好。获得大学计算机基础、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国际金融4门省级精品课程, 目前已有9门省级精品课程,总数列全省普通高校第五位。新评选出32门校级优秀课程,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有校级精品课程37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60门、校级优秀课程116门。实现了60门课程资源上网,为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提供了条件。获国家规划教材立项2门、“十一五”国防科学特色专业教材立项7门、专著立项3部及职教教材立项2门、教育部规划教材立项2门、卫生部规划教材立项3门;主编或参编出版的教材达35门。学校获得“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14项。今年首批实施核工程与核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等4个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达900万元。召开了第四届临床教学工作会议,总结了两年来的临床教学工作,布置了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估工作;新增了浏阳市人民医院作为学校协作型附属医院;新增了附属南华医院和大唐耒阳发电厂两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实习基地”。获湖南省教改课题立项5项。学校批准资助教研教改课题132项。全面总结多年教学督导工作经验,组织出版了《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研究与实践》专著。学分制改革全面启动,组织制订了学分制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学籍、学位管理等6个有关文件。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完善了考风考纪联合办公机制,加强了考风考纪宣传,试行“无人监考诚信考试”制度,推行“材料力学”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继续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行AA班、A 班和B班分级教学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二年二期通过率达50%,较去年提高5%,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开展了校级公开(示范)课活动,唐耀庚等9位教师讲授的课程被评为校级示范课。在进一步加强医学专业“3+2”培养模式的同时,积极推进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4项;获湖南省第七届“大成杯”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二)学科建设 2005年,学校完善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的管理规定,按期完成了湖南省“十五”重点学科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采矿工程和药理学的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验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学科管理水平等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50项,获得科研项目21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申请项目立项资助10项,资助总经费达222万元,创历史新高,在省属高校仍名列前茅。首次获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基础科研项目立项资助和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立项资助。本年度纵向课题经费达到1357.9万元。组织学生科研小组申报学生科研课题150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31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评价)11项,科技成果登记8项,获得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含社科成果)奖37项。学校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全年组织学术交流及学术讲座60余次,累计师生听众达16000多人次。5种学术杂志出刊28期,刊出论文1164篇;影响因子水平继续提高。组织50篇论文参加衡阳市优秀学术论文评审,获特等奖5篇、一等奖22篇、二等奖7篇。 2006年,学校制订了南华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与核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整合全校学科资源,设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有3个“十五”省级重点学科通过验收并进入“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申报获批“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3个;获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获省创新基地和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各1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总数增加到4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总数增加到45个;学科门类增加到8个。新增工程硕士培养领域3个,总数增加到5个。加强了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改造与维修了军工科研楼。学校纵向科研课题立项234项,获准资助率为38%,科研经费1086万元。纵向课题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总经费达216万元;国防“十一五”计划科研项目5项,经费495万元,比2005年增加83.3%。全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评价)8项。退休研究员王西文同志的“512矿床地浸采铀工业试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校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省级人文社科应用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591篇,比去年增加3%;其中SCI、EI、ISTP分别收录109、30、55篇,增幅76.3%。科技产业集团共完成产值收入约3500万元,比2005年增加32%。其中三力公司夺得长沙卷烟厂1000万余元的技改项目,全年共创下合同金额3000余万元的中标记录,完成生产任务2000余万元。 2007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取得突破。学校获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格,该站还成为国家环保总局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授权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培训机构”。至此,学校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层次完整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军工科研条件大为改善,获国防科工委军工二级保密单位资格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一级许可证;并获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辐射安全许可证、安全生产达标许可证、消防安全达标许可证等五个资质认证。学校已拥有核技术及应用、采矿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市政工程等6个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为国防支撑学科,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溶浸采矿实验室是部级重点实验室,氡实验室、动脉硬化学实验室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当年获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180余项,获准立项率为31%;立项经费超过6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5项,资助总经费377万元,创历史新高,名列省属高校前茅。2007年,学校首次以合作单位之一进入“973项目”。全年各类科研项目共结题140余项。参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项目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获得衡阳市科技进步奖3项。“卷接机风力送丝经济部分方法”发明专利获国家正式授权。全年发表学术论文1921篇,增幅20%,其中SCI、EI、ISTP分别收录122、55、60篇,比06年增长22%。学校推进科技产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对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印刷厂等10家校办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三力公司合同总金额突破6000万元,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瑞尔康防氡乳胶漆实现产值150万元;氡室、建设工程监理中心等“学科性公司”实现服务收入200余万元;横向科研项目金额417万元。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为落实学校的发展战略,学校以制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加强编制管理 按照“设置机构以发挥效能,使用人员以治理事物”的原则,自2005年以来即着手开展学校机关和教学院部科学合理定编工作,在对省内高校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南华大学科级机构设置的通知》和《南华大学编制管理和核定暂行办法》等加强编制管理的文件,有效紧缩党政管理人员编制12%,工勤人员减少140多人,扩充一线教师编制300余名。 (二)规范人才引进 师资队伍建设“从队伍数量的扩张向质量的提高转变,从撒胡椒面式的引进向体现学校特色倾斜”。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采用教学工作量等量化指标科学核算各单位专任教师需求情况,使教师引进计划更科学合理。在引进过程中,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备程序上,充分尊重学院对拟引进人才的学术水平评价意见。与此同时,为了保障人才引进标准,坚持人才引进工作公开透明,学校成立了由各教学单位、学校教学督导团、心理测试中心等组成的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使相关人员的学术水平评价和试讲环节井然有序。 2003~2005年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4名,其中本校毕业生112名,占33.5%,外校毕业生222名,占66.5%;博士研究生22名,占6.6%,硕士研究生184名,占35%。以上人员中,理工科117名,占35%;医科91名,占27.3%;人文社科类人才126名,占37.7%。 2006年以来,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本校毕业生36名,占25.7%,外校毕业生104名,占74.3%;博士研究生9名,占6.4%,硕士研究生119名,占85%。以上人员中,理工科49名,占35%;医科23名,占16.4%;人文社科类人才68名,占48.6%。 以上数据表明,经过近几年的规范化管理,引进人才的学缘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和学科比例结构均得到优化。 (三)积极外聘院士 在科学规划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学校先后聘请了阮长耿、张楚汉、曾益新等三名院士为我校的外聘院士,还加强了与格拉摩根大学唐大伟教授的联系,聘请了军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毛新宇、国际原子能机构前副总干事钱积惠、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医学院教授项建华、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祥、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平坤、中南大学副校长李桂源、北京大学生理与病理学系教授唐朝枢、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徐顺清、美国著名华人终生教授李凯等各学科顶尖专家为我校的客座教授。外聘高级专家和学者的到来,极大地促进我校科研教学工作的发展。 (四)稳定、培养人才 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内部人才的稳定、教学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近三年来,有1389人次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选派国内访问学者56人,国内进修人员89人次,利用日元贷款资助中青年教师赴日本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进修、从事访问研究19人,此外,学校还有38名教师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到世界各地20多所著名学术机构出国留学,有13人自费公派出国留学。经过近几年的培养,学校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31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77人,现有正高职称人员163名,副高职称人员55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96名,其中引进34名,具有硕士学位人员684名,其中引进304名。2005~2007年,有2人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二层次人选3人,三层次人选13人;5人被遴选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被列为南华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1人成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被评为湖南省教学名师;铀矿冶生物技术、核设施安全管理与可靠性分析技术被评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技术、动脉硬化学被评为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被评为“首届湖南十大杰出青年科技集体”和“首届湖南青年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四、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办学条件 2006年,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投入基础建设经费6700万元,除清偿了历年工程项目欠款3000余万元外,新建了多媒体教室15间,多媒体教室总数达到94间,座位数达到12034个;完成了南华楼、军工楼、重点实验室以及教学行政办公用房的维修与改造。加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新了CNKI等数据,购置了会议论文数据库和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实现了与湖南省高校公共数字图书馆共享。新建了3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和东西向主干道及西大门,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条件。 2007年,新建学生公寓2万平方米,入住新生2300余人;对船山学生公寓等进行了土方平整、道路硬化及围墙砌筑,对学生宿舍一、二楼安装了防盗设施。对全校房产、仪器设备等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解决了教授和在读博士生住房问题50余户。 (二)启动征地工作 2007年,征地工作正式启动,为解决学校发展与校园面积严重不足的矛盾,拟征购1200亩土地作为新校区发展用地。2007年5月23日,学校决定成立“南华大学发展用地征购工作领导小组”( 南华校政发[2007]99号),组长:文格波,副组长:荣石泉、李代华(常务副组长)、邹长城,成员:党政办、总务处、资产管理处、审计处、监察处、财务处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总务处,成员由党政办、总务处、资产管理处、审计处、监察处、财务处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担任,并组织人员成立专门的“南华大学发展用地征购工作小组”。学校征地工作得到了湖南省政府、湖南省教育厅、衡阳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正抓紧立项。
五、组织效能建设 (一)机构设置与调整 学校坚持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科学设置各类机构,并随着事业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对部分机构适时进行调整。 1.党群机构 2003年—2005年,设有党委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党校、党委宣传统战部、党委学生工作部、离退休工作办公室、工会、团委。 2006年,党委办公室、校办公室合并组建党政办公室;党委党校与党委组织部合署办公;统战部与宣传部分设,合署办公,撤销党委宣传统战部;监察处与纪委办合署办公,武装部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增设党委政策法规研究室(与高等教育研究所合署办公)、研究生工作部(与研究生工作处合署办公)。 2.行政机构 2003~2004年,设有校办公室、监察处、外事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处、财务处、研究生处、规划建设处、物资设备处、总务处、保卫处、审计处。 2005年,增设就业指导处,外事办公室更名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2006年,设立招生就业处,撤消就业指导处;设立驻京联络办事处(副处级,挂靠党政办);物资设备处、产业办公室合并组建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规划建设处合并组建总务处。 2008年5月,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处级机构),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 3.教学机构 2003年,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船山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文法学院、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文法学院与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合署办公)、体育教学研究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2004年,增设设计与艺术学院、附属南华临床学院。 2006年,增设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撤消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与应用技术学院合署办公。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加挂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牌子。 4.教辅机构 2003年,设有图书馆、高等教育研究所、实验动物学部(副处级)、期刊社、产业办、科技产业集团公司、后勤服务总公司。 2004年,增设网络中心。 2005年,网络中心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整合为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6年,设立档案馆(副处级);设立网络与信息中心(正处级);科技产业集团公司更名为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机械实习工厂与电子实习工厂合并组建工程训练中心(副处级),归口教务处管理;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正科级),归口教务处管理;撤销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5.直属机构 2003年以来,设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南华医院。 (二)领导班子建设 2005年6月29日,中共湖南省委《关于中共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结果的批复》(湘委干[2005]87号),同意我校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意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选举邹树梁同志为书记,文格波、廖端芳、赵红同志为副书记。同意中共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选举荣石泉同志为书记。 2005年7月1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文格波同志任南华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凌球同志的南华大学校长职务;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荣石泉同志的南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湘政人[2005]11号)2006年10月23日,中共湖南省委同意文格波同志正式任南华大学校长,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同志正式任南华大学副校长。(湘组干函[2006]250号) 2005年7月21日,中共湖南省委同意李代华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副书记。(湘委干[2005]107号) 2004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袁德平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级督导员,免去其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校长职务。(湘政人[2004]8号) 2006年9月2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免去张百川同志的南华大学副校级督导员职务。(湘政人[2006]24号) 2007年11月1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荣石泉同志任南华大学正校级督导员,黄芬远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级督导员。(湘政人[2007]22号) 2008年2月2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龚学余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湘政人[2008]3号) 2003年4月7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邓国扬在美国考察因车祸去世。 2003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王汉青同志调湖南工业大学(筹)工作,不再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湘组干[2003]146号等) 2004年7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同意南华大学正校级督导员张秀云同志退休。(湘委干[2004]72号) 2006年10月12日,中共湖南省委同意南华大学原副校级督导员张百川同志退休。(湘委干[2006]187号) 2007年8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同意南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李湘沅同志退休。(湘委干[2007]111号) 学校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忠实履行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形成了讲学习、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奉献精神强,民主作风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并实实在在创造了突出工作业绩的坚强领导集体。学校党委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文格波同志2001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陈敏时同志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个人。王汉青同志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李湘沅同志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邹长城同志2003年被评为与“法轮功”作斗争的全国先进个人。廖端芳同志2004年被评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邹树梁同志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荣石泉同志2006年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突出贡献奖。赵红同志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转化工作”先进个人。丁德馨同志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教学名师。 (三)干部队伍建设 学校党委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对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等,有力地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 2005年,完成了60名科级干部转正的考察、任命工作。 2006年,完成了处、科级干部换届。实行干部轮岗交流制,对61位处级干部、90位科级干部进行了调整和交流,并在校本部首次公开聘任4位处级干部。充实基层学院干部的力量,每个学院都增配了党总支副书记。干部学历结构明显优化,具有硕士学位的处级干部比例由23%上升到30%,科级干部由10.6%上升到19.7%,具有博士学位的处级干部比例由7.6%上升到12%。举办了5个专题培训班,选送处级干部脱产培训15人。 2007年,对9名处级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完成了57名处级干部、78名科级干部的转正考核工作;对文法学院、附二医院、附属南华医院南岳分院等单位干部进行了充实、调整。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大,选送了3名校领导、8名处级干部分别到省委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脱产学习;举办了3期处级干部培训班、1期新提拔科级干部培训班、1期党支部书记任前培训班等,培训处、科级干部320名。其中与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联合举办的湖南省高等学校第62期处级干部进修班,为期三个月(4月~6月),参训学员68名,被认为是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迄今为止与高校合办的培训班中管理最严谨、最规范的处级干部进修班。干部推荐工作加强。组织了符合条件的同志参加省公开选拔省管干部的工作,1名同志被选拔出任南华大学副校长,1名同志任正校级督导员,1名同志任副校级督导员;进行了区、市、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的推荐工作。 (四)基层组织建设 2003年,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部、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部、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党总支部、核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部、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部、医学院党总支部、公共卫生学院党总支部、护理学院党总支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部、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部、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部、数理学院党总支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部、研究生处党总支部、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党总支部、应用技术学院党总支部、体育教学研究部党总支部、船山学院党总支部、成人教育学院党总支部、图书馆党总支部、机关党总支部、离退休党总支部、科技产业集团党总支部、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党总支部、附属第一医院党委、附属第二医院党委、附属第三医院党委、附属南华医院党委。12月25日,党委调整了部分党总支设置(校发[2003]46号),设立文法学院党总支部,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党总支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党总支部,后勤服务总公司党总支部更名为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部。 2004年,增设设计与艺术学院党总支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直属党支部、期刊社直属党支部。 2005年,增设党建督导团(非编机构)。 2006年,设立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党总支部、城市建设学院党总支部,撤消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党总支部、应用技术学院党总支部。 2007年,增设国防生大队党总支部,撤消研究生处党总支部,设立研究生处直属党支部,撤消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直属党支部。撤消党建督导团,改设党政督导团。 2008年4月,设立机械工程学院党委、电气工程学院党委、核科学技术学院党委、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城市建设学院党委、设计与艺术学院党委、化学化工学院党委、数理学院党委、医学院党委、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公共卫生学院党委、护理学院党委、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外国语学院党委、文法学院党委、国防生大队党委、船山学院党委、机关党委、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后勤服务集团党委等21个二级党委,相应的原党总支部撤消。 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增强组织活力。各基层组织积极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七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展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专题理论研讨活动,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衡阳市、湖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实施党建工作“规范工程”、“堡垒工程”、“活力工程”、 “先锋工程”和创优工程,健全、规范各项制度,强化评估考核,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加大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总支部、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
六、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深知,文化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文化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内涵建设。这些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都已有不俗的建树。 原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都十分重视各自的文化建设,形成了较厚重的积淀。南华大学承接了这一宝贵的财富,并悉心发掘、大力弘扬、积极创新,构建了南华大学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科学规划 2001年2月17日,时任中共衡阳市委书记梅克保一行来学校现场办公,即与学校达成重要共识:充分认识南华大学对提升衡阳城市品位,促进衡阳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具有的重大作用,精心编制南华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把南华大学建设成为衡阳市的一个亮点,成为衡阳市的文化、科技中心,为衡阳市的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2月28日,《南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五年规划》(校发[2001]92号)颁布实施。《规划》明确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具体任务、主要措施等。决定兴建、改造一批文化设施,培养、造就一批有一定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创作、生产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全校师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2002年底,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人文景点规划》、《南华大学园林绿化管理规定和校园绿化总体规划》。2003年8月5日,学校制定并向湖南省教育厅呈报了《南华大学2010年发展规划》(校发[2003]34号)。2007年12月7 日,学校发布了《关于服务建设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方案》(校发[2007]93号),在指导思想中明确:切实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办学实力,为湖南省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富民强省战略作出贡献。学校的远期目标之一确定为:省会城市以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区域性辐射中心。“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专门确定了文化建设的指标,即:“3.文化引领。弘扬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培育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凝炼与宣扬湖湘文化和核工业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主要任务中,对文化建设任务作了具体的阐述,即:“(三)4.加强区域和行业文化研究,提升文化引领功能:立足衡阳,服务湖南,发挥湖湘文化和衡岳文化的特色,在县域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作出贡献,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传承和弘扬以“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为主的国防科技文化,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核文化传承与辐射中心;传承和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建设成为区域性和谐社会与创新型社会的社区文化辐射中心;传承和弘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疗行业文化,建设成为区域性医疗卫生文化辐射中心。” (二)全面实施 学校文化建设按照坚持特色、丰富个性,整合资源、强化优势,与时俱进、创新内涵,长期坚守、铸就品牌的思路,从各方面、各层次有序展开,课堂教学——灌输学校文化,主题教育——渗透学校文化,人文研究——突出学校文化,社团活动——融入学校文化,社会实践——体验学校文化,人文景观——蕴涵学校文化,对外合作——凸显学校文化。2001年3月7日,学校发布《关于清理原两校校名和形象识别符号的通知》(校政发[2001]40号),对原两校校名和形象识别符号进行了集中清理,统一以南华大学的名义出现。9月22日,学校发布《关于确定南华大学校训、校徽、校庆日和校名字体的通知》(校发[2001]71号),决定:南华大学校名:辑录毛泽东手书而成;南华大学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南华大学校徽;圆形,红色基调,侧面如花蕾,平面如绽放的花瓣,三层花瓣间环以汉、英文校名,整体如炽热的火炬,又似东升的旭日,象征南华大学团结奋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10月16日,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文化艺术节历时2个多月,活动涵盖文化、科技、体育、艺术等多方面。其后每年一届,坚持不懈。 2002年,学校制定、实施了《南华大学关于开展湖南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校发[2002]41号),3月22日,南华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集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4月13日,学校首届社团文化节开幕。社团文化节历时1个月,其后每年一届,持之以恒。4月27日,全国首家以研究“两弹一星”精神为宗旨的“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在我校核科学技术学院成立。10月26日~29日,湖南省文化建设研讨会暨哲学学会2002年年会在我校展开,会议着重研讨了新世纪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态势及湖南省文化发展大计。10月30日,南华大学学生记者通讯社在由湖南省作家协会和《小溪流》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十佳百优”文学社团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称号。11月8日,2002中国(衡阳)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3年9月,学校确定了校歌;10月,组织了全校性的校歌演唱大赛。10月14日,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在我校大会堂举办了两场交响音乐会。当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申博成功暨建校45周年庆典活动。 2004年3月22日,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湖南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校发[2004]19号);5月10日,学校发布了《关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知》(校发[2004]29号)及《南华大学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细则》、《南华大学创建湖南省文明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南华大学创建湖南省文明单位工作小组成员名单》;6月6日,学校发出《南华大学关于开展“文明单位”创建评比活动的通知》(校发[2004]35号)。9月23日,我校湖南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获得湖南省高校工委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同意向湖南省文明办推荐我校为湖南省文明单位首选学校。11月29日,学生京剧协会在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京剧晚会,受到不少学生青睐。年底,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 2005年1月5日,学校对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校工会、教务处、离退休工作处等13个校级文明单位予以表彰(校发[2005]8号)。3月22日,学校作出《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活动的决定》(校发[2005]14号),根据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教社政[2004]7号)以及湖南省综治委关于印发《湖南省全国安全文明校园考评细则》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已经取得省级文明单位、符合申报资格的实际情况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学校党委决定:要抓住机遇、努力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同时成立了南华大学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领导小组,组长:李湘沅,副组长:凌球,成员:荣石泉、邹长城、聂运生(衡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南华大学兼职法制副校长)、任锡光、熊哲琰、刘韵清、彭新和、罗成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保卫处,任锡光任办公室主任。4月18日,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开展“全国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校发[2005]34号)。11月,学校发布《关于校园命名的通知》(校政发[2005]165号),对校园命名进行了规范。 2006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为更好地肩负起学校的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2月11日,在共青团中央等8部门联合开展的2005年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我校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称号,建资学院辅导员刘振中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称号。3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来我校视察文化建设情况,对我校所做的扎实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4月8日,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组织开展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及其标兵评选中,我校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这是该队继2005年被评为“首届湖南省十佳大学生社团”后获得的又一荣誉。9月27日,由湖南省社科联主办的湖南高层学术论坛——“三湘论坛”移师南华,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邹树梁教授设坛演讲,受到以一批院士为首的专家的广泛好评。12月13日,由学校承办的“三湘防艾”——湖南省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网站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十佳高校学生网站”。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周长奎评价该网站“非常专业,很有特色”。 2007年4月,学校被韶山评为共建德育基地的先进单位。5月13日,为纪念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臣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院士诞辰一百周年, 由核科学技术学院发起的为期近一个月的纪念王淦昌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暨深入学习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系列纪念活动拉开了帷幕。核科学技术学院百余名师生代表齐聚王淦昌铜像前,开展了纪念王淦昌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主题团日。王老的学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罗璋林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他详细而生动地讲述了王淦昌的生平事迹,以及以王淦昌为代表的老一辈核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在艰苦的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并号召大家深入学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争作贡献。师生代表踊跃发言,大家一致表示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作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紧紧抓住核电产业大发展和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富民强省战略的两大良机,为做强南华大学的核特色和国防特色争作贡献。8月22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会。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王思远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国务委员陈至立等的亲切接见。王思远同学自2004年以来,独立完成与纳米TiO2相关的科研课题2项。在研究过程中,王思远充分利用国内外同行已取得的成果作为基础,进行了多项自主创新, 2005年,其《沸石负载型和芦荟复合型TiO2对甲醛的降解》获长沙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二十六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6年,其《纳米TiO2对敌敌畏的降解及纳米农药制剂的研究》获长沙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二十七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其承担的“光降解源环境友好型纳米农药”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以吴文俊、杨乐等多名院士为评审委员会的第四届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的高度评价。9月28日,学校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0月13日,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校大礼堂举行。“全国道德模范” 中国男孩洪战辉——历经艰难,在风雨中为亲人撑出一片蓝天;中国女孩文花枝——临危不惧,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孝子杨怀保——上学期间兼7份职,带着家人上大学以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提名奖获得者格桑花高春娜——见义勇为,让顽石低头。他们在报告中希望同学们能珍惜生命,做有责任、有爱心、重诚信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以全国道德模范为榜样,从他们的先进事迹中汲取动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道德模范为标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取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栋梁之材。 2007年以来,学校加强顶层制度的设计,进一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南华大学章程》(草案)的制定,已广泛听取了专家、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等各个层面的意见,数易其稿,已比较成熟,拟提交2008年的党委一届二次全会正式讨论通过。学校启动了南华大学形象工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简称UIS)。南华大学形象工程以提炼南华大学精神、塑造新形象为核心,对学校的办学理念(MI)、行为规范(B1)和视觉识别系统(VI)进行系统、规范地全面设计,在南华大学办学理念更新、品牌创立、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重新进行战略定位。通过对学校各层次人员的深入会谈和调查,以及对南华大学50年来办学传统的深入挖掘和精心整理,对现代高等教育文化精神的内涵与走向的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着重研究、设计并确定了南华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方针、南华校训、南华校风、南华学风、南华教风、南华精神、学校价值观、南华愿景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并通过视觉传达系统对以上非视觉事物进行静态可视性转换,设计了一整套规范的南华大学视觉识别系统。在总体运作上,通过形象识别系统,实现了 “一体两翼”的鲜明特征,即以大学理念为主体,以行为识别为一翼,以视、听觉表达为另一翼,使南华大学形象能够有机、协调、整体地展开。2008年初,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经学校第二届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于2008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3月17日,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实施工作会在西苑办公楼会议室召开。会后,学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赵红为组长,宣传部部长黄昕、政研室主任李晓衡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宣传部正着手制定《形象识别系统的管理实施办法》,以保障形象识别系统的顺利推广和使用。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
七、附属医院建设 2005年,四所直属型附属医院,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的部署要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附一医院脊柱外科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附二医院被评为“湖南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单位”。附三医院荣获了“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称号。各附属医院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附一医院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持续改善。附二医院固定资产总值突破2亿元,新院建设按期推进。附三医院投入100多万元添置仪器设备。附属南华医院筹资1800万元明显改善了就医环境,筹资1300多万元添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各附属医院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拓展医疗市场,使医疗业务稳步扩大,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任务,学科建设继续推进,临床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6年,四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开展了反商业贿赂专项整治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了三级医疗质量体系,规范了服务和行业作风。医疗收入比重加大,收入结构日趋合理。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圆满了完成教学、临床见习与实习、研究生培养与教育任务。附属第一医院荣获卫生部“全国青年文明号”等3项全国性荣誉;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ABO血型不相容保留脾脏亲体肾移植”手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附属南华医院荣获香港第十九届手外科科学技术大会“杰出学术贡献奖”;附属第三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和病人回访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2007年,四所附属医院完成门诊137.9万人次,住院就治7.5万人次;完成了7万余教学、见习学时和600余人的临床教学任务,医院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附一医院被评为湖南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卫生质量信得过单位”。附二医院与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生殖移植医院。附三医院通过了医院管理年活动阶段性验收评估。
第五节 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学校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家高等教育、核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形势,围绕建设全省先进、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抢抓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国家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的机遇,积极创建教科文卫三个平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国核工业转型升级和湖南新型工业化的人才库、企业研发与技术创新的科技库、企事业和社会管理的思想库,学校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一、本科教育规模稳步扩大 2005年,学校招收普通全日制本科生5216名、专科生276名,当年在校本科生19809名,专科生693名。2006年,学校在海南、山西、内蒙、河南四省被列为“一本”招生院校,当年学校招收本科生7199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24571名。2007年,学校在全国31个省、市、区招收本科生7013名,除北京、天津、上海三直辖市外,其余各省考生均为第一志愿填报南华大学,占总人数的96%,其中在江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海南省、内蒙古等五省、区为一本招生院校。当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28300余名。 船山学院2005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当年招收新生687名,在校学生2414名。2006年招收新生1203名,在校学生3220名。2007年招收新生1563名,在校学生4200多名。
二、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 2005年,学校新增博士点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21个,新增了哲学、法学和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从原来的5个学科门类增加到8个学科门类;学校还被新增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矿业工程两个领域获得工程硕士授予权。当年有博士点4个、硕士点45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2个,新遴选硕士生导师121名,当年有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358名,招收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392名、在职研究生190名、首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24名。当年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922名。2006年,学校新增工程硕士培养领域3个,总数增加到5个。遴选了1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当年有博士生导师24名、硕士生导师381名,招收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545名,当年有在校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1234名。2007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生549名、专业学位硕士生300余名、博士生13名,当年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2000余名。
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取得突破 2007年,学校获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格。至此,学校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层次完整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2008年,招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站人员2 名。
四、成人(继续)教育层次结构得到调整 2005年,继续坚持以业余、函授为主,以专升本为主,逐步减少全日制招生,停招高升本的办学格局。当年招收成教函授、业余和脱产学生3756名,有在籍学生6121名。2006年,成人学历教育招生3200名,首批招收自考全日制助学班校外班学员2000余名。2007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4390名,高等教育自考新增注册人数4800余名,总注册6818名,居全省第三位。
五、委(部)、省共建工作积极推进 (一)推进委、省共建 2006年12月2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北京举行 “十一五”共建南华大学协议签字仪式。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开朗,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求发等领导同志出席签字仪式,郭开朗、陈求发分别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工委签署了共建协议,并给南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授牌。根据协议,“十一五 ”期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南华大学作为重点高校进行建设,对南华大学,特别是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及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在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南华大学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防特色,特别是核学科专业特色,整合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其他国防科技资源,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国防科工委将把南华大学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纳入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建设规划,予以重点支持,对南华大学科研立项、成果申报、成果转化等给予指导和支持。继续支持南华大学在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军队的联系与合作,支持和鼓励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协议的签署,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好的平台。 (二)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学院 2006年12月,根据委省共建协议,整合全校特色资源和优势学科专业,学校正式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学院。为加强对国防科学技术学院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把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办成特色明显、国内先进的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防科技成果创新基地,成立了以委、省、校等领导组成的管理委员会。2007年2月5日,学校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党政领导机构。文格波同志任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书记,邹树梁同志任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廖端芳、邹长城、吴移谋、丁德馨、曲凤桐同志任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校发[2007]15号);邹树梁同志任国防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邹长城、吴移谋同志任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南华校政发[2007]21号)。国防科学技术学院下设核反应堆工程系等19个教学系,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3个科研机构,附属南华医院核应急医疗中心和学院办公室。学校聘任了各系、所、中心、室的主任,明确了管理职责。2007年4月3日,国防科工委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楼宇光来我校视察,了解共建工作进展情况,亲切看望了我校海军国防生,并与校领导及我校部分单位(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4月13日,国防科工委与各地共建的8所高校负责人齐聚我校,座谈国防科技工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2007年,学校新增了核反应堆工程、核物理、核燃料与核化工、核技术、辐射防护和环境工程等核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所有核类专业,学校正成为核工业、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三)实施共建实验室项目 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国家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项目。2005年1月,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中心、病原学实验中心等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经专家组现场考评顺利通过。2006年,新增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3个,在建2个,建设资金1600万元;当年,部省共建实验室达19个。2007年,学校获得“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14项,当年首批实施核工程与核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等4个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为900万元。 (四)加强环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国家环保部的科研、培训等项目。2005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原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保部的多个科研、培训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授权制定了4个国家标准,获得“空气除湿器” 等12项环保技术国家专利。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原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保部委托,由核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 培训班,每年举办1-2期,为国家培训了大批辐射安全与防护领域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骨干。2008年5月8日,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力伟一行来校考察,对学校在环保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学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继续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再上新台阶,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为国家培养更多环保、核电专业人才,特别是在标准制定方面,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李干杰副部长还希望环保部与南华大学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了进一步凝练学校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加强对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与国家环保部的进一步合作,5月13日,学校发布《关于成立环境保护与治理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南华政发〔2008〕53号),成立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治理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文格波,副组长:丁德馨、吴移谋,成员: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核科学技术学院、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高新技术产业集团、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负责人。学校将组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治理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全力推进与国家环保部的合作。
六、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成员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一)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合作 2005年9月19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南华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杨映璜主持仪式,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寿君与南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在合作框架协议上签字,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寿君、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在仪式上分别发表讲话。协议的签署,翻开了南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合作的崭新篇章,为促进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强化南华大学的核特色奠定了基础。 (二)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的合作 2005年10月25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培训班在我校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学员接受培训,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总经济师兼计划经营部主任王开华、我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副校长丁德馨等出席开班仪式。2006年5月16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第二期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培训班在我校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 60多名项目经理参加了本期培训班学习。 (三)与中国核工业四○四厂、五○四厂的合作 自2004年10月学校与中国核工业四○四厂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2007年以来,学校为中国核工业四○四厂举办了4期中层干部培训班。 2006年4月4日,南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五○四厂正式签订关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协议书。协议的签定标志着我校与中国核工业五○四厂的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广、更实的层面。 (四)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合作 2006年10月16日,我校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签订“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协议”。我校副校长吴移谋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多年以来,学校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核工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和科研攻关,取得良好成效。2007年,学校与该院合作承担了国家“973”重大课题。 (五)其他方面的支持与合作 近年来,学校还与国家核电技术总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较密切的合作。学校参与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和国际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双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还与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中核金原铀业有限公司、秦山核电公司、中核陕西铀浓缩公司、北京核仪器厂、西安核仪器厂、中国兰州铀浓缩厂、核工业新疆矿冶局、中国核工业建中燃料元件公司等单位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学校还先后到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核工业812厂、405厂、524厂、262厂以及哈尔滨工程技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单位和高校,进行互访和交流,并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达成了有关合作协议。 2007年4月18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校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一同当选为理事单位,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当选为理事。 2007年11月26日~27日,国防科工委专家组一行5人来到我校进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现场审查评定。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对口审查、现场考察等方式进行审查,从组织机构与职责、基础设备与设施、人力资源、科研技术及管理、生产技术及管理、财务、质量、保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誉等11个方面进行评分。专家组对我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我校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健全,基础工作扎实,保密措施得力,已具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专业(产品)的科研、生产能力与条件,符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评定条件,建议国防科工委给我校发放许可证。 2007年11月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前副总干事、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国家发改委核电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钱积惠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欣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2007年12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学校设立了“核动力奖学金、助学金”,自2007年至2010年,将每年投入12万元,奖、助20名品学兼优或家庭困难的核类专业大学生。首批获奖者中,5人获一等奖,每人奖金8000元,10人获二等奖,每人奖金6000元,另有5人各获得4000元助学金。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还向学校赠送了该院自主设计、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反应堆及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和主设备模型”。 2008年 5月26日,深圳中核集团公司学习十七大精神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培训班在我校开班。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邹树梁教授,深核集团党委书记唐建刚、集团副总经理黄先义、高清安等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此次培训班由经济管理学院主办,在为期一个星期的培训时间里,学员们接受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劳动合同法、公司治理、企业营销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发展战略、投资理论与分析等相关专题的学习,并进行了实地参观与考察。
七、与海军等方面的共建合作富有成效 (一)成为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自2004年7月学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以来,我校的国防生从无到有,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学校在9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国防生52名,从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86名,当年共有国防生137名;2005年,在11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国防生127名,从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50名,当年共有国防生325名;2006年,在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国防生78名,从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9名,当年共有国防生407名;2007年,在8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国防生64名,从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11名,当年共有国防生416名。 (二)加强军队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不断加强对军队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驻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办公室成立之初,挂靠在校党委学生工作部。2005年1月31日,学校发布《关于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驻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办公室工作关系的通知》(南华校政发[2005]21号),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驻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办公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在我校设立的驻校工作机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和南华大学双重领导,不再挂靠学生工作部。2005年4月21日,学校发布《关于成立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大队的通知》(南华校政发[2005]59号),决定成立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大队,负责全校海军国防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大队大队长由解放军驻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主任曲凤桐同志担任,政治委员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罗成翼同志担任。4月23日,学校举行南华大学国防生大队成立仪式。2006年11月23日,党委将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组长:邹树梁,副组长:罗成翼,成员:黄芬远、熊哲琰、刘韵清、廖力、曲凤桐、陈海利、周晓东、陈南岳、苏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选培办。办公室主任曲凤桐(兼)(校发[2006]79号);同时设立了南华大学国防生大队党总支部,下设4个党支部(校发[2006]78号)。11月28日,校党委发布《关于调整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大队领导成员的通知》(校发[2006]83号),决定: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大队大队长由选培办主任曲凤桐同志担任,政治委员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廖力同志担任。2007年1月15日,学校党委批复了国防生大队党总支部关于党支部、党总支部选举结果的请示,同意国防生大队一、三中队党支部委员会由王永杰、林佳立、张帅、冯帅、黄琦等五位同志组成,王永杰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国防生大队二、四中队党支部委员会由李子荣、欧阳海波、米巧丽、刘海波、袁勇等五位同志组成,李子荣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同意国防生大队党总支部委员会由曲凤桐、李子荣、王永杰、胡东四位同志组成。曲凤桐同志任党总支部书记,李子荣同志任组织委员,王永杰同志任纪检委员兼保卫保密委员,胡东同志任宣传委员兼青年委员。2008年4月24日,学校党委决定设立中共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大队委员会。 (三)加强国防生教学、训练和管理 学校严格按照解放军总政治部、教育部以及海军关于海军国防生培养的要求组织教学、训练和管理。学校成立了军事教研室,编制了系统的教学计划,编写了专门的教材,认真、规范地组织教学和训练,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2005年11月27日,我校2005年国防生签约仪式暨表彰大会在大会堂隆重举行,189名新生获准加入海军国防生大队,12名国防生标兵受到表彰。2006年 8月19日~8月24日,我校61名国防生赴青岛北海舰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航海实习。实习军舰跨越多个海区和军港,航程近1000公里。同在一艘舰上参加航海实习的还有中国海洋大学100名国防生和西北工业大学的40国防生。9月,国防生大队的学员首次担任2006级新生军政训练的教官,在军政训练中,他们认真贯彻学校党委的决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精心组织,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军训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军训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展示了国防生优良的政治素质、严格的组织纪律、良好的施训技能。为了表彰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9月30日,学校发布《关于给予国防生大队军训教员的嘉奖令》(南华校政发[2006]135号),对国防生大队的军训教员们予以嘉奖。11月11日下午,我校2006年国防生签约仪式暨表彰大会在大会堂举行,93名学生签约成为海军后备军官。2007年 6月14日,南华大学2007届毕业国防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海军优秀国防生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校长文格波宣读授予国防生学位决定;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与校长文格波为毕业国防生颁发了学位证书;副校长吴移谋宣读了2007年“海军优秀国防生标兵”及“海军优秀国防生”表彰文件;校领导为22名佩戴绶带获得殊荣的国防生颁发了证书和奖金;选培办主任曲凤桐宣布了《南华大学2007届国防生毕业派遣命令》。8月17~20日,我校47名2004级海军国防生在校长文格波、副校级督导袁德平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率领下赴青岛北海舰队,进行了为期4天的海上体验实习。9月,国防生大队的学员再次担任2007级新生军政训练的教官,出色地完成了军训任务。10月5日,学校又一次对国防生大队的军训教员予以嘉奖。 (四)基地建设和国防生选录培养倍受重视和支持 海军政治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潜艇第一基地以及湖南省军区等对我校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国防生的选录、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05年4月23日,海军潜艇第一基地政委、海军少将曲卫平第二次来我校视察国防生教育工作,出席了学校举行的纪念人民海军诞生56周年暨南华大学国防生大队成立仪式,并为部分干部及全体国防生举办了一场关于“09精神”的精彩讲座。 6月19日,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张振华少将来我校视察。10月29,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政委李光中将,海军潜艇第一基地政委曲卫平少将等来我校视察。 2006年6月8日,海军政治部人才办崔国副主任、张红蕾干事、刘伟干事、北海舰队政治部干部处郑忠华副处长、驻中国海洋大学选培办江守波干事组成的考核工作组来我校考核国防生选培工作。11月18日下午,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杨忠民将军一行6人来我校视察,对我校海军国防生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6月9日, 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保卫处处长李文春大校和舰队所属92330部队党委常委、后勤部部长朱海东大校来我校检查指导国防生选培工作。11月5日,海军92330部队副政委王殿斌大校、政治部干部处处长魏道彬上校来我校视察指导国防生工作,王殿斌副政委在学校大礼堂为全体国防生作了一场生动的军事学术报告。11月12日下午,衡阳市警备区薛桂华政委一行来我校考察。12月7日,海军92330部队副司令员薛法玉大校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2008年4月28日,海军人才工作办公室率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等有关单位组成的海军招聘团来到我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招聘团由海军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红蕾带队。学校选培办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国防生的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南海舰队航空兵干部处负责同志说:2004年以来南华大学已有近50名毕业生到南海舰队工作,他们都能安心服役,扎根军营,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
八、与地方的联系日益密切 为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校立足衡阳、服务湖南、面向全国,依托核特色和工、医优势,努力打造长株潭之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科、文、卫区域辐射中心,为湖南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积极构建与地方政府全面合作的创新平台 2007年9月,学校成立南华大学建设教育强省、服务富民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廖端芳任副组长。2007年12月,学校制定了《关于服务建设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方案》(校发[2007]93号),明确了“到2020年,把南华大学建设成为省内先进、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建成全国核科技战略人才和核工业建设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湖南省医疗卫生人才和新型工业化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省会城市以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区域性辐射中心。发展主要指标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成为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生力军”的战略目标,决定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集中学校优质办学资源,发挥学校特色与优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切实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实力,为湖南省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富民强省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学校已研究制定并正在组织实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行动计划。 (二)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根据湖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发展与湖南新型工业化紧密相关的核电、铀矿采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金融保险、物流、商务等学科专业;巩固临床医疗、预防、生物医药等学科专业在湖南省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城镇、乡村(社区)医师临床理论与技能培训、特殊医疗检测和生命科学知识普及;落实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化“基础理论扎实、学科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三)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学校积极适应湖南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需要,加强同省、市、州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组建相应的研究机构,设立专项科技研发经费,发布《南华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项目指南》,引导学校广大科技工作者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地方技术攻关、技术改造项目,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每年为地方创造的GDP在10亿元以上。 1.智力支持 组建于2004年7月的南华大学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系湖南省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基地,是国内最早从事核电经济及项目管理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中心依托南华大学鲜明的核特色、雄厚的核类专业办学与科研实力和显著的核类专业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优势,以核能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为突破点,近三年来多次参与国防科工委、湖南省重大经济项目的攻关,以及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的管理策划工作,深核集团的发展战略策划,湖南省核电站的论证工作以及核工业系统干部培训项目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核工业企业委托课题3项,科研经费累计近300万元;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湖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集体奖”、第四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创新奖”。 2005年4月,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邹树梁教授应邀参加中国工程院与中共中央组织部主办的“院士专家服务中部活动”,被聘为株洲市人民政府顾问。2006年9月27日,湖南高峰学术论坛——“三湘论坛”移师南华,邹树梁教授作题为《中国核电产业发展战略与湖南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的学术报告,畅谈了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科技、教育等行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王乃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科技委主任潘自强教授,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他们肯定了该报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对邹树梁教授关于在湖南积极发展核电产业的观点完全赞同,并对湖南省核电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和殷切的希望。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筹建处主任石述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南华学子毕业后到湖南省首座核电站工作,献身祖国核电事业。邹树梁教授还在《湖南日报》上撰文,力陈湖南发展核电产业的迫切性和核电产业建设与湖南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得到了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的好评;2006年,他陪同原湖南省副省长肖捷奔走于国防科工委和中核集团公司,积极推动湖南桃花江核电项目的启动前期工作,并承担了湖南桃花江核电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2007年3月,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被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审定为第三批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2008年4月,南华大学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前副总干事,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中国核工业集团科技委高级顾问、国家发改委核电专家组成员、著名核能专家钱积惠教授担任;副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秦山二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核工程公司前副总经理、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委员、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叶奇蓁教授,和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中国核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南华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著名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专家邹树梁教授担任。成员有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国家核安全委员会成员吴宗鑫教授,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路风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高阳教授,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一心高级工程师,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核经济分析研究室主任程萍研究员,南华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丁德馨教授,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肖东生教授等,均为长期从事核能、核电、经济等领域的战略研究、研究开发与经营管理、行业指导等工作的知名专家。 4月10日,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在南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体成员及湖南省社科规划办邓清柯主任等与会。会议确定研究中心将力求在核能经济与核能发展战略研究、核设施的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核电站运营与项目管理研究、核污染与环境安全管理研究等四个领域与方向有所突破和建树,计划在近五年内发展成为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的科技库、人才库、信息库、思想库和服务地方经济与国防事业的智囊团。 学校还在机电、信息、经济、管理、生物医药、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与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湖南省心理卫生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衡阳市经济学会、经济管理学会、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学会、计算机学会、制冷学会、医学会、内科学专业委员会、普通内科专业委员会、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手外科专业委员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骨科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烧伤专业委员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放射诊断专业委员会、检验专业委员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心电学专业委员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急诊专业委员会、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以及抗癌协会、翻译工作者协会等均挂靠在学校,为主任委员或理事长单位。2008年初,学校制定了科技服务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决定进一步加强与衡阳市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5月召开了南华大学服务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会。近期,学校主要领导将率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赴湘西南、赣南、粤北、楚东、黔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和实施一批适应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项目及课题,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2.技术支撑 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集团三力公司拥有的曾荣获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和“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的“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及其模块化系统”、“卷烟机风力送丝经济补风方法及装置”等先进技术和国家发明专利等已广泛应用于全国烟草等行业,目前,我国生产的每三支卷烟,就有一支在其生产过程中采用了这些专利技术,为企业创造了上百亿元的行业经济效益。退休教授田志恒教授创办的衡阳镭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衡阳市第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其铯源型钢水液面控制仪目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5%以上,年产值过亿元。 学校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20多年来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心肌梗死)病因学、发病学与防治的实验研究,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长单位和《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主编单位,研究所依托的学科病理生理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湖南省精品课程,2007年以研究所为主体组建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以研究所为主体的动脉硬化学研究团队被评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卫生部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省卫生厅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厅级、校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课题经费总额达800万元以上,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等省级、厅级科研成果奖16项。研究所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研究所与国内外的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非常活跃,与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包括: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基础研究所、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心血管科学研究所、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肝病研究所、美国耶鲁大学血液研究所、日本大冢制药厂药物研究所等。 学校四所直属型附属医院为湖南省、特别是为衡阳市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健事业和抢险救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4~2007年四所直属型附属医院服务社会基本情况表
3.产学研合作 2007年12月22日,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学校附二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将在衡阳组建生殖移植医院。 12月22日上午,双方合作意向签约仪式在附二医院举行。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卢光琇教授与附二医院院长罗志刚博士签署合作意向书并互换文本。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干细胞的临床研究与移植应用、生殖和遗传医学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以提高我国卫生机构利用干细胞生物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规范干细胞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丰富湖南省乃至全国卫生机构的疾病治疗手段和模式,提高医疗水平,改善人民健康。 2006年5月12日,学校与共创实业集团举行了关于设立“共创科技奖励基金”的签字仪式。根据协议内容,共创实业集团在我校设立“共创科技奖励基金”,以鼓励我校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促进学校科技创新。 2006年7月1日,“南极光战略管理研究基金”在我校设立并首次颁奖,以鼓舞和激励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与钻研精神,推动和提升“战略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 2007年11月25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衡阳分公司在我校设立移动助学金。今后,衡阳移动每年将出资10万元资助我校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2006年9月21日,南华大学与湖南省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获得批准,湖南省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为我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基地。2007年12月6日,南华大学与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获得批准的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于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校管理以及经济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基地。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与湖南省对口支援的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西部地区,已连续多年派遣技术专家支援吐鲁番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等。2007年9月25日,与新疆吐鲁番地区职教中心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商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共同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加速推进 (一)与国际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和乌克兰国立医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2005年4月4日,学校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签订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协定。2005年9月,学校向格拉摩根大学派遣了8名教师和学生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格拉摩根大学也派遣了一名教授到我校讲学,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2005年12月22日,格拉摩根大学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系主任谭大维教授来校访问,就有关合作事宜进行调研和磋商,并与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2006年7月3日~5日,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我校客座教授谭大维博士来我校进行第二批赴英国留学生选拔工作,录取了4名学生去英国留学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9月11日,我校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签定进一步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南华大学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校互派学生学习深造和互派访问学者等。2007年,学校先后选送了13名教师到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修、4名本科学生留学攻读硕士学位;9月,我校选派的马家宇、刘文娟等七位双语教师完成了在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的进修学习任务返校。近期,学校还将选送多批教师赴格拉摩根大学进修学习;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将长期坚持下去。 2007年4月21日,学校与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举行了“南华大学中乌文化中心”揭牌仪式。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开展至少三个方面的合作:一是南华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赴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攻读包括采矿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地质学、经济与企业管理等学科专业在内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优秀者可享受一定的奖学金;二是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到南华大学学习汉语及其它专业或开展实习;三是两校互派访问学者。与此同时,两校互设中乌文化中心或乌中文化中心,为双方留学生、交流人员及核工业所需俄语人才提供语言培训及留学服务。当年,学校已派出学生赴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二)与国际科研学术组织的交流合作 2005年9月14日,由瑞典公共卫生研究院Gunllo Rado博士、Per先生,瑞典伦德大学传染科Benst Andersson医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办彭凯蒂博士组成的专家组在湖南省疾控中心负责人的陪同下来我校考察大学生防艾宣传工作。10月10日,美国范登比尔特大学病理系教授、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实验室主任陈剑雄博士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10月22日—23日,学校主办了第二届亚洲及第六届中国支原体学术会议。学校副校长、亚洲支原体学组织常务理事、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支原体学组织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学专业委员、湖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吴移谋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有129人,除了我国大陆的专家学者外,还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和台湾地区的代表,世界著名的支原体研究专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导师Bashman教授和世界支原体学组织主席奥地利的Rosengarden女士等出席了会议。2006年,学校举办与承办了2个国际学术会议; 6月13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Alfred k.Neumann博士和 Bryant博士在湖南省和衡阳市疾控中心负责人的陪同下来我校考察大学生防艾宣传工作。美国专家就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关问题作了HIV/AIDS预防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11月26日,罗马尼亚格勒拉什县Calarsi(省级)县长塞班· 简勒(Serban Jenel)率县议长乔治以及格勒拉什市市长尼古拉一行10人访问我校,期待在环境管理等方面与我校密切合作。2007年4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学苏小游博士、顾菁博士来我校考察交流。10月17日,英国伦敦帝国大学陈大新博士来我校讲学。12月12日,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易亚军博士来我校讲学。2007年,学校派出留学、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0多人(次),其中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国外学习深造的9人,获国家和省外专局引智项目3项。2008年4月22日,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UCSF)教授Julius Schachter博士、加拿大麦克马克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教授Max Chernesky博士和美国得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UTHSCSA)教授钟光明博士应邀来我院访问和讲学。 (三)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2005年,即有加拿大留学生来我校进修语言。2007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批复了我校关于申报“招收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的请示,同意我校为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的院校。这标志着我校办学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与国内高校的交流合作 学校与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加强。近几年,学校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就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走访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省内高校,与之在多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还先后走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西华大学等众多高校,加强了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学校相继聘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多位院士和著名专家为我校的兼职院士或客座教授。 2005年4月1日~2日,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工作交流暨年度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12月6日,湖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座谈会在我校举行。12月10日,湖南省第五届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赛颁奖与经验交流会在我校举行。12月24日~25日,湖南省遗传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12月26日~27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廖端芳参加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工作会议,作了《适应国防科技事业战略需求,突出核特色,发展核专业,努力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书面经验交流。 2006年7月25日~29日,中华医学会医学化学第九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我国医学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大会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先生,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教授、985工程首席科学家谭蔚泓先生等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8月20日~24日,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和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在我校联合召开全国学术会议。这是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和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首次联合举办全国学术会议。 12月11日,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在我校举行。12月21日,湖南省2006年高校科技社科统计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2007年1月18日,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研究会(本科院校)2006年年会在我校召开。3月26日,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谢伯端一行7人来我校,主要就本科教学评建工作等进行了交流。6月11日, 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申振东(正厅级),贵州大学副校长高克新一行来校考察交流工作。10月30日,桂林工学院院长赵艳林一行来校考察与交流。11月30日到12月2日,湖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12月初,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由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唐朝枢教授主持,苏州大学阮长耿院士、中南大学肖献忠教授、南华大学杨永宗教授、廖端芳教授、苏琦教授、姜志胜教授等7名学术委员参加了会议。12月15日,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07年会在我校举行。 2008年 3月12日,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主持的在衡高校贯彻落实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在我校举行。3月17日,温州医学院院长龚永生一行5人来我校进行调研、交流。3月18日,西华大学校长罗中先一行7人来我校进行考察、交流。4月18日,咸宁学院党委书记李友清一行7人来我校进行调研、交流。5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应邀出席在天津举办的全国“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并作重要发言,受到与会高层领导、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均进行了报道。 5月23日,全省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学校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六所高校先后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第七章 院部风采
第一节 教学院部、独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具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创建于1959年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后相继更名为衡阳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中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2000年3月,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组建成立南华大学,同年11月,成立了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及理论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硕士研究生45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63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6名;博士后2名,博士8 名,硕士18 名,在读博士 7名,在读硕士 10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7名;先后有7人被选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有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湖南省优秀教师,2人获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国管专业。 学院下设5个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2个教研室:机械基础教研室、工程图学教研室,1个实验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3个办公室: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室、教务办公室;3个研究所:现代制造工程与激光技术研究所、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化工过程机械研究所。 学院拥有数控加工中心、5kW横流CO2气体激光器、500W YAG固体激光器和奥林巴斯金相显微镜等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100万元,教学科研实验用房面积达3300平方米。机械基础实验室现已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CAD/CAM中心是全国CAD培训基地,也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学院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教学管理与改革,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工程设计、生产实践和机械设计大奖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多次在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家三维CAD--Solid3000设计作品大赛、国家及省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级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部分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本科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高达98%;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近20年来,先后为国家培养机械类高级人才3000余名。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产学研相结合。广大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影响。近5年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企事业单位委托及其他横向课题20多项,全国高等教育研究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学院在大功率激光表面加工技术、热喷涂技术、数控技术、过程与设备工况的监测与控制、CAD/CAM、网络制造、可靠性设计、模糊设计、反求设计、核动力装备等方向和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若干科研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30多部,在各种公开出版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0余篇,12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获得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级多媒体软件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5年来先后选派4名教师赴澳大利亚、瑞典和英国留学,邀请国外学者来院讲学,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0余次。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先后与华菱管线股份公司、特变电工股份公司、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巴陵分公司、水口山矿务局、湖南湘东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衡阳冶金机械厂、三一重工娄底中兴液压件股份公司、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衡阳衡器电气有限公司、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衡阳运输机械总厂等几十家工矿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与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11月,其前身为原中南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已有4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现有教职工65名,专任教师50余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 32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0名,博士6名,在读博士6名,湖南省学科带头人 1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名,湖南省“121”人才工程2名。学院现有物理电子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个硕士点,硕士研究生12名。学院下设4个系: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通信工程系;2个中心:电工电子教学中心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其中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为部省共建示范实验室;1个研究所: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现有本科学生1916名。 学院除承担本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外,还承担全校其它工科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类课程,以及电工电子实习教学任务。几年来,电气工程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院各方面的建设工作也随之同步发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学生考研率逐年增加。 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并多次修订了在学分制条件下的培养计划,制定了较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一支效率较高管理有效的教学管理队伍。学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专业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各专业的课程做了大范围的调整,开发了LANSTAR远程教学系统,加大了EDA和单片机技术的教学。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初步形成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基地。由于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办事务实,吃苦耐劳,用人单位反映良好,近年来,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973”子课题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项,国防预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攻关项目3项,省级其它科研项目18项;获得了多项横向科研课题,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教研成果奖8项,其中省部级教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被EI、SCIISTP收录20多篇,有多篇论文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三等奖2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湖南赛区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 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2006至2007年上半年,学院李兰君、陈文光、洪镇南、陈忠泽等老师先后赴日本学习交流。2007年 7月,邀请了日本学者藤田吾郎先生一行3人来学院作学术报告。通过一系列对外学术活动的开展,大大拓展了学院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学术水平。
核科学技术学院
核科学技术学院组建于2000年11月,其前身为创建于1959年的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核电子系,后相继更名为衡阳工学院环境工程系、技术物理系,中南工学院技术物理系。2000年10月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学院更名为核科学技术学院。2002年10月,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其氡实验室也同时划归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5名,博士生导师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芙蓉学者岗位1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名。现有在校本科生近千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在站人员100多名。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占地面积共6000余平方米。学院图书馆藏有专业书籍10余万册,国内外专业期刊40余种。实验中心下设辐射防护、核技术应用、核辐射探测、核电子学、放射化学、医学仪器仪表、传感器及测量、成像技术及图像处理8个实验室和微机室,教学、科研仪器总价值2000多万元。 学院设有办公室、学工室、教务室3个行政科室,设有核工程系、核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中心、“核类专业基础”省部共建实验室、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所等业务机构。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2个硕士点、核技术及应用博士点及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具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2001年被湖南省评定为优秀重点专业,核技术及应用学科为湖南省和国防科工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是IAEA和国家环保总局“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定点机构。 目前学院承担本科课程53门,硕士研究生课程16门,博士研究生课程9门和本科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学院始终坚持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使教学质量和专业学术水平齐头并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出成果,出人才,为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作贡献是学院一直追求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知识面广、实际动手能力强,实习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得了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毕业生可以从事核科学、核工程、核技术、核安全、核医学、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环境保护、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工作。40多年来,学院已培养10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自1996年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以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其中,41%的学生就业于国防系统。 学院先后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7部。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973子项目4项,省部级及国防预研重点项目4项,共计经费700多万元。研制的“瑞尔康防氡乳胶漆”、“PCMR-1被动式连续测氡仪”、“电源式氡采样器”、“钢水液面控制仪”、“13N监测系统”等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氡实验室是IAEA国际氡计量组织的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国家氡及其子体专项计量核定授权实验室和国防放射性计量的“矿冶放射性计量站”,氡的计量标准是亚洲区域氡量值传递的最高标准,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单位提供了比对测量、刻度、检定、仪器测试和科研试验等技术服务。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日本北海道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上海申核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等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知名学府访问、进修。先后成功地举办了“亚太地区测氡研讨会”和“环境Rn/Tn测量与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等4次国际学术会议。学院“齐心协力建设重点学科,明德博学培养中华英才”,努力开创美好灿烂的明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9年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计算机系。2000年10月,原中南工学院与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原中南工学院计算机系与原衡阳医学院计算机中心合并组建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全院现有教职工80名,其中专任教师58名,教授6名,副教授25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2名。入选湖南省第一批“121”人才1名,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名。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67名,全日制本科学生1400 余名。 学院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开发、设计和研制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为目标,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3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与信息安全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等5个教学单位,以及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室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室等3个研究机构。 学院依托学科建设的优势,努力改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拥有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和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其中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学院实验室占地面积3100余平方米,拥有1320余套教学实验设施,其中包括IBM Rational Software、Weblogic、Oracle数据库、高档服务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实验设备总价值达到1100余万元。 学院担负着本院专业课程教学和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成教等教学层次。学院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现有湖南省级精品课程1门,湖南省优秀课程1门。本科生实行大类通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运用能力,熟练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与软件开发技能。学院注重营造文明、健康和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教学风气和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抓住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逐年稳步提高。截止2007年6月,学院为国家、地方、军队等社会各界培养了3100余名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活跃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国际知名大企业,他们以科学理论基础扎实、软硬件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强、工作踏实勤奋肯干、为人朴实诚信等特点而赢得广泛好评,在各行各业成为社会栋梁和技术骨干,为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注重实际,强调创新。在应用软件研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2000年以来,学院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60余项,承担并完成横向课题50多项。一些研究成果投入实际应用,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在已取得的成果中,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收入 SCI检索论文20篇,EI检索论文26篇,ISTP检索论文19篇;出版专著与教材40 部;获专利3项。 学院与社会联系广泛,有多人担任政府顾问、学术团体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等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几年来,有多人次出访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进修等。与国内外许多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是国家考试中心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点,是微软认证培训、考试点和省、市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基地。学院除了招收全日制本科、硕士外,还有辅修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等多种教育形式。
城市建设学院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前身是中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2006年12月,根据发展需要,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分成城市建设学院和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学院具有硕士、学士二级学位授予权,同时招收工程硕士,接受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并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和本科生。学科专业涵盖了土木、环境二个一级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5名,其中兼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研究员)18名,副教授31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1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5名,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员3名,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名。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2000名,硕士研究生140余名。学院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中心,学院实验室面积8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工程设计与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心有微机100余台。 学院设有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系。给水排水工程教研室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为湖南省优秀教研室,建筑工程教研室、给水排水教研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为学校甲等教研室。学院设有三力空调与热能利用研究所、岩土与结构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室等研究机构,以及南华大学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工程技术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含4个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工程项目管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省重点学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省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为校级重点专业。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3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授予权。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教育教学放在第一位。重视团队建设,以学科为核心建立专业团队、以课程组为核心建立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有成效,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在学校率先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竞争性;通过整合资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衡阳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开展了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紧密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10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等纵横向课题,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与教学成果40余项,国家专利10余项。在高效节能水处理技术及产品、空调环保与热能利用技术、岩土工程、数值仿真、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组合结构、高效能环保建材、微机CAD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研方向。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50余部,其中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 学院重视教师的工程能力锻炼,教师通过设计院、监理中心、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工程实践,为湖南尤其是衡阳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设计、检测、监理、评价等多种技术服务,业务量较大,技术水平受到业界和用户的好评。通过学科学会,积极参与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决策、咨询、评估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院与英国哥拉摩根大学土木系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已选派了近10名毕业生或教师到哥拉摩根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邀请了日本京都大学、新泻大学、哥拉摩根大学的知名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有8位教师已或即将到国外大学访问学习;近年来,有近30人次参加了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设计与艺术学院
设计与艺术学院成立于 2004年10月,现有教职工52名,其中硕土9名、在读博士1名,在读硕士6名;硕士生导师1名;教授及相应职称2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1名、讲师及相应职称14名。学院拥有实训基地教学设备总资产近2000万元,一批专用设备达到了国内外高校一流水平。学院有专业图书资料室、阅览室,共有藏书1万余册,专业期刊50余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院设有院办公室、学工室、院计算机中心、资料室、建筑学系、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其中艺术设计系分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4个方向) 、美术教研室等8个行政、业务部门,并设有南华大学建筑工程设计研究所,全院共有3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647名。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作风踏实、勇于创新的优秀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他们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研究设计院(所)及文化文艺、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上为繁荣我国的艺术与设计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学生就业率每年98%以上。 学院不断加强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过程规范有序。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次选送作品参加全省主要高校相关专业毕业设计汇展获得铜奖1项、优秀奖5项。毕业论文公开答辩获得优秀。《建筑设计》被评为校精品建设课程,《园林景观设计》和《产品形态设计》被评为校优秀建设课程。学院在广州、杭州、湘西凤凰、安徽(黄山、宏村)等地和衡阳市区南郊公园、鑫茂园林有限公司、衡阳旭龙广告有限公司、衡阳怡家装饰广告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 学院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核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出版了特色教材《艺术设计概论》和《建筑工程类计算机辅助设计》,发表论文、作品100余篇(件)。 学院聘请了一批国内著名教授、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专家顾问或兼职教师,参与和指导学院专业教学活动并来校授课或讲学。近年来,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6次。师生参加全国各类的设计大赛取得好成绩,2007年艺术设计系的专业教师参加第二届“高教杯全国广告艺术大赛”获一、二等奖各1项,优秀奖5项。 学院各系室都有相应的工作室,积极服务社会,先后高质量完成了 “南华园”雕塑设计,校党政办公室会议室室内设计,南华大学学生宿舍EFGH栋工程设计和室外设计等服务项目,得到学校高度评价。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组建于1993年,2000年由原中南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与原衡阳医学院化学教研室合并组成南华大学化学化工系,2002年1月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同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其化工实验室也同时划归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59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4名,讲师及相应职称24名,其中博士8名,硕士生导师12名。学院除了承担本学院4个本科专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制药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外,还承担了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卫生检验、环境工程等20多个相关专业的多门基础课教学任务。 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实验室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设有办公室、学工室、教务室等3个行政科室,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制药工程系、有机及物化教研室、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化学实验中心、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研究所等8个业务部门。学院化学实验中心和化工实验中心下设无机及基础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精密仪器检测室、化工原理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开发实验、制药工程开发实验、高分子材料工程开发实验室、高分子物理实验室、合成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实验设备600余台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530多万元。学院图书资料室共有图书7000余册,国内专业期刊50余种。学院建有多媒体学术报告厅1个,研究生工作室1个。 学院现有“应用化学”“分析化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1100 余名。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经委、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课题共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及交流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60篇。在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基础化学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胜奖。 学院积极开展与校外企业合作,承接外来样品检测、分析近百余次。产学研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湘衡盐矿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同湘衡盐矿签定了“真空制盐技术改造合作”框架协议。并与清华紫光古汉集团公司开展“中药提取工艺技术”合作。 学院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聘请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华人科学家谭蔚泓教授、纽约州立大学钟传健教授来学院进行学术讲座。院长聂长明教授去日本作访问学者,开展科学研究。派出刘文娟副教授去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学习深造。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其前身是南华大学数理教学研究部,于2000年10月由原中南工学院基础部和原衡阳医学院数理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1月更名为数理学院。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数学、物理和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学院从2002年起开始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现有在校学生360名。2007年下半年核物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获得“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80名,专任教师64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32名,目前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5名,省青年骨干教师3名。2003年3名教师获得学校优秀主讲教师称号,1名教师被学校评为第一届“教学名师”。 学院下设信息科学与数学、核物理2个系,数学、基础物理、力学3个教研室和物理、力学及信息与计算科学3个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和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500多万元。教学和实验用房面积4000平方米,图书资料室藏书10000余册,中外文期刊50多种。 学院承担全校数学、物理、力学等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程17门,专业课程43门),完成本科教学30000余课时;学院试行了指导教师负责制度,新生入学后,即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全程负责该生的学习、生活,直到毕业,并由指导教师制定毕业生就业规划。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7-2008年学生相继获得全国数模竞赛一等奖、全国数模竞赛二等奖及湖南省一、二、三等奖各1项。2名教师获得“南华大学教学名师”称号,高等数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南华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统编教材10余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程获“湖南省优秀重点建设课程”称号,《材料力学》课程获“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一类课程”称号。1996年以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二等奖、湖南省一、二、三等奖等10余项。
医学院
原中南工学院与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后,2003年成立了南华大学医学院。历经50年的发展,学院在医学教学、科研、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11名,其中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6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70名,讲师及相应职称人员83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44名;具有博士学位者26 名,硕士学位者10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7名。 学院现有2个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基础医学)和6个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生理学,法医学)硕士点,在校研究生200余人;有临床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口腔医学、肿瘤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急诊医学等8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本科学生6000余名。全院设有4个办公室,13个教研室,5个实验中心,3个研究所,7个研究室。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专业(临床医学),1个省级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6个校级重点学科(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门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5 门省级重点课程(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2门校级重点课程(生理学、诊断学)。 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始终坚持精英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性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近三年,获湖南省教研教改重点研究项目 3 项,湖南省教研教改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不断完善专业结构,在坚持办好湖南省重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专业方向,注重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在校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重点实现省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突破;依托学科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得以长足稳步发展,截止2008年,学院5个实验中心均获“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其中,3个实验中心被列为湖南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学院临床教学、实习阶段学生分布于3所直属型附属医院、8所协作型附属医院和38所教学医院,其中有4所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毕业生分布在省内外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药卫生科研机构及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等,许多已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知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确立了血管闭塞性疾病病因发病学与防治、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与防治、糖尿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及防治、致病病原体的致病机制与分子诊断及防治4个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学院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及湖南省科技厅、教育厅及卫生厅重大攻关项目或重点项目等各级课题8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6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及厅级科技成果奖1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ISTP收录80余篇,获得专利 15项;获国家第二届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1项,编写教材5部,主要研究人员曾被邀请参加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在国际心脏研究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Research, ISHR)北美分会的年度学术会议上(2002年5月,Madison, USA)及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年度学术会议上(2004年11月, New Orleans, USA)进行专题报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现为湖南省执业医师考前培训基地,承担湖南省执业医师考前培训与乡村(社区)医师临床理论与技能培训工作。学院拥有从美国进口的、湘南地区唯一的流式细胞仪,可进行机体免疫状态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血小板活化分析、多药耐药性分析、造血干细胞检测、肿瘤相关蛋白分析等多项临床项目检测和服务。开展了病原体检测及治疗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重视对外科研协作。近年来,学院聘请了阮长耿院士、曾益新院士、唐朝枢教授、李桂源教授、曹德良教授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院交流80余人次;先后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德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知名学府访问、进修;主持国际性学术会议2次,主持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25人次,其中12人次作大会报告,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00余人次,其中15人次作大会专题报告。 病理学学科是湖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病原生物学科是亚洲支原体学会常务副主席单位、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支原体学组主任委员单位;学院病理生理学学科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长单位,主办的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其影响因子接近1.0,是本专业重要的专业性期刊。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科为主申报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被批准为首批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并在2007年中期检查中获得优秀。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顺应我国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人才短缺的形势,于2003年3月新成立的学院,由医学院部分教学、研究机构和原实验动物学部组建而成。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8名,其中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18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21名,讲师及相应职称人员5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7名;获博士学位者18 名,获硕士学位者4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术学科带头人2名,省“21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2名。 学院现有药学、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等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近500名;全院设有1个学部(实验动物学部)、3个办公室(办公室、学工室与教务室),3个学系(药学系、生物技术系和生物科学学系),3个教研室(药理学教研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实验动物学教研室),3个实验中心(药学实验中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生物学实验中心),3个研究所(药物药理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所),1个药物研究开发基地(与美国康采恩制药有限公司合作)。 学院现有湖南省重点学科(药理学)1个、南华大学重点学科(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个;湖南省精品课程(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门、湖南省重点课程(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 门、南华大学精品课程(遗传学)1门、南华大学重点课程(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植物生物学、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与动物生物学)8门;有2个二级学科(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开始与中南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生,在校研究生100余名。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要求。目前学院承担了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护理、核技、卫检、妇幼等专业21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学院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近三年来,承担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计划项目、卫生部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课题共有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28篇,其中被SCI、ISTP收录的有7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省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得衡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4项。 学院开展了许多对外交流活动,积极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学习。学院先后多次承办湖南省医学遗传学年会等各种大型学术会议,邀请了肯塔基大学戴信雄、刘振国等十几位教授来学院做学术讲座。学院唐圣松、尹卫东、欧和生等老师分赴日本、意大利和美国访问学习;学院庹勤惠等一批研究生也先后赴美国学习深造。
公共卫生学院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衡阳医学院建院时所创办的公共卫生专业,1994年成立预防医学系,2000年,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后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 学院下设4个系(预防医学系、卫生检验系、妇幼卫生系和放射医学系)、3个研究所(环境医学与放射卫生研究所、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中心)。现有2个本科专业,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包括预防医学方向和妇幼卫生方向)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卫生检验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继华西医科大学之后全国第二家创办卫生检验专业的学校)。学院自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有“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校学生647名,其中本科生586名,硕士研究生61名。 学院目前在职教职工63名,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9名、讲师及相应职称18名;硕士生导师22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6名,在读博士5名。有一批教师兼任全国或湖南省各专业学会常务理事、评审专家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对预防医学专业(含妇幼卫生方向)和卫生检验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逐渐形成了“四三二”培养模式。所谓“四”,即专业学习分为“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四段式教学体系。所谓“三”,即建设好“三种类型”的教学实习基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五年不断线。三种类型的教学实习基地是指:疾病控制中心实习基地、临床实习基地、妇幼保健实习基地。所谓“二”,即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先后建立了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等13个联系培养研究生单位或实习基地,同时,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省疾控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确保了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教学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学院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率达到100%,为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职业病防治院、药检所、海关、环保局等单位输送了高级卫生技术人才2000余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预防医学战线的骨干力量。 学院建设了一批湖南省重点建设课程和校级重点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其中《卫生学》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空气理化检验学》、《卫生毒理学》为校级重点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微生物及其检验》、《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为校级重点课程。主编了卫生检验专业《空气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等一系列全国统编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和卫生部成人教育规划教材《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科研设计》等。 近3年来,学院获各级科研及教改课题90余项,其中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国家973子课题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51项,纵向科研经费达300多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被SCI收录32篇;获省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 在对外服务方面,学院具有国家公共营养师培训资质,并由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国家公共营养师职业鉴定考点单位。现已举办多期培训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公共营养师。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多次选派老师到国内、外相关高校进行深造、访问和学术交流,同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做学术讲座,提升了学院教学科研水平。
护理学院
护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其前身是衡阳医学院护理系,1985年开始招收专科成人教育护理学专业学生,1995年改招全日制专科护理学专业学生,1999年获准招收5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2004年获得护理学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准招收4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设有综合办公室、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内科儿科传染病护理学教研室、外科妇产科五官科护理学教研室及护理学实验中心等5个行政、业务科室。学院本部共有专业教师16名,其中正高职称4名,在读博士学位教师1名,有硕士学位和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14名,承担全校1500多名(包括船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教学任务,已为省内外医院和医学院校输送高级护理人才数千人,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共2000余平方米。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4千余册,专业期刊15种。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护理学基础》和《临床护理》两门课程分别为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优秀课程。学院现有本科生603名、研究生9名。 学院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院在全国率先主编和出版了《护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学教材,该教材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护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学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深受学生欢迎。学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角色扮演、案例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教学;在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中采取“小老师负责制”,定期开放实验室;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采用反思性学习等。为了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学院开发了《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网络课程。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对外影响,学院又在广东开辟了深圳福田区妇幼保健院、顺德区龙江医院两个教学基地。 学院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办学目标。在强化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英语、科研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连续4年获“优良学风组织奖”,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居全校第一,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分队”。 学院近年来申报各类科研与教改课题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4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二等奖2项。 学院注重加强对外交流和服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护士、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等职称考试的考前培训,高、中层护理领导知识、艺术培训,护士长管理技术与方法培训,社区护理人才培训等服务项目,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经济管理学院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2年,涵盖了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现有教职工82名,专任教师67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8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36名。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产业经济学4个硕士点;有项目管理、工业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2700余名,研究生200余名。 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计系、信息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和经济学教研室。工商管理专业为国家重点特色学科;会计学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有国际金融、财务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10余门课程评为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实验中心下设人机工程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管理决策实验室等。学院图书资料室拥有藏书4万余册,报刊杂志400余种。有校外固定实习基地30余个,其中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和衡阳钢管集团公司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学院研究机构有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人因研究所、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企业经济研究所、对外贸易研究所、会计理论研究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其中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人因工程研究所位列国内学术研究前列。学院拥有湖南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和湖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多个基地。设立了“‘南极光’奖励基金”和“南华共创科研奖励基金”。 学院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支撑、博士点建设为目标的格局。突出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狠抓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学院在教学实践中确立了以专业素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依托多学科大学的优势,强调文理工医的渗透,注重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与人共事能力。 学院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是紧密结合核工业发展,为核工业经济服务。通过开设“核工业生产概论”“核工业经济概论”、“核电站项目管理”“人因工程学”等课程,建立了服务核工业的特色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在核工业系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二是培养学生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人才素质。学院坚持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人才培养坚持以德为本,品德为先。通过多年的努力,经管学生形成了“团结、奉献、拼搏”的“经管”精神。在学校表现在处处争第一的精神风貌和昂扬的斗志;在地方各条战线上生动体现在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三是形成了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促进教学的机制。通过承担培训任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科研课题、参与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论证、参与企业改制的策划和咨询等,有利地促进了教学。 近几年,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防科工委基金与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EI、ISTP、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转摘50余篇。 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学院承担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多项科研课题,在工业集群运作和管理模式的设计、物流中心的运作模式设计、工业行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设计、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策划、企业成本控制模式及评价、企业发展模式设计、企业品牌战略策划、企业激励—约束方案的策划等方面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2006年开始,学院取得了成人自学考试会计学、经济信息管理、企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和1个会计(电算方向)专科专业的自主招生。超前的培训思路、精致的科学管理、优异的授课质量和诚恳的社会服务,受到公司企业界的欢迎和赞誉,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学院一直把继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自1983年开始,举办了6期核工业系统国家厂矿长统考培训班、5期管理技术培训班。近几年,为衡阳市烟草局、湖南衡钢集团、湘衡盐矿、北方光电、衡阳纺织机械厂等企事业单位举办了10余期脱产或不脱产干部培训班、经理培训班。2006年被湖南省经济委员会、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湖南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 学院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党总支连续多年被校党委评为先进党总支。多次被湖南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多次被学校评为“学风建设优秀组织奖”、“文明宿舍创建优秀组织奖”、“勤工助学工作先进集体奖”;学院分团委、学生分会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五四’红旗分团委”、“文明分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
外国语学院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由原中南工学院外语系和原衡阳医学院大学外语部于2001年8月合并组建而成。现有教职员工100余名,其中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23名;湖南省优秀教师2名;常年聘请外籍教师6至8名。 学院下设1系3个教研室:英语系,研究生外语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2个研究室: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1个教学中心: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在校学生500余名。学院现有英语专业本科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在读硕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正在筹建日本语专业本科和申报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调整了英语专业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完善了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英语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和教育部英语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现正在积极引进师资准备开设第二外语:日语和法语。 学院现有完好设备价值550万元。其中包括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同声传译系统一套,价值40万元,多媒体语言实验室2个价值60万元,另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30个(总座位数达到1700个),外语教学专用频道1个以及英语在线英语互动网络学习平台。学院图书资料室拥有藏书2万余册,中外学术期刊、报纸260余种,图书资料向广大教师和研究生开放,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出台了多项措施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同时加强科学研究,确保“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学院积极鼓励教师边教学边从事科研、教学活动,每年都能获得2至3项省、厅级课题和10余项校级课题。近几年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同时主编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16部。学院重视师资培养工作,支持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每年都选送部分青年教师外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7至2008年先后选送了3批共15名青年骨干教师赴英国进修。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各项英语统考和竞赛中均有上佳表现。2007年6月本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并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在2007年5月举行的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中,2005级学生二年二期一次性通过率达到82.14%,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在2007年10月举行的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2005级选手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一、二等奖。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经济,引领社会文化是学院另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以英语口语培训和英语口译为主要内容,兼顾俄语、日语、法语等语种,加大服务社会的力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为资兴矿物局、衡阳华菱钢管集团公司技术人员、湘南地区某大型企业出国人员提供英语培训;为衡阳市某四星级宾馆服务人员提供英语口语培训与西方礼仪培训服务。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创建于2001年7月,最初与社科部合署办公。2004年1月,学院开始独立运行。目前有法学、汉语言文学两个新办专业。法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3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学生,两个专业分别于2006年、2007年通过了新办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办学水平评估。学院现有学生近800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40名,其中专任教师34名。34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17名,讲师14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6名,其中博士7名(含3名在读博士),占76.5%。学院现设办公室、教务室、学工室、图书资料室等行政、教辅科室,设有中文、法学两个系,中文实践教学、法学实践教学、卫生法学与伦理学、大学语文等4个教研室,设衡湘文化、公法理论与人权等2个研究所。 学院拥有模拟法庭、多媒体语音室、电脑写作室等专业教学场地,科研、教学、办公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并先后在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衡阳市检察院、湖南南舫律师事务所、湖南业达律师事务所、南岳区人民法院、南岳衡山、衡阳日报、衡阳晚报、衡阳电视台及南华大学期刊社、宣传部等校内外单位和部门建立了10多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学院图书资料室拥有藏书2万余册,各类学术期刊、报纸260余种。 学院确定了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推行教学研究与改革。目前学院承担了本院、船山和继续教育学院等学院100多门本科课程教学、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以及全校大学语文、卫生法学与伦理学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学院要求教师不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学会思考,学会提问,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教师注重将国内外科研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教研室为单位,认真执行集体备课、师生座谈会和互相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学院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共同进步。 学院重视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邀请文学专家范培松、谭桂林、季水河等教授、国家一级作家郭林春教授和法学专家李步云、徐卉、张起淮等教授以及姚国华等国内著名学者来院讲学,积极营造学术氛围。学院相关学科带头人多次接受衡阳电视台,湖南都市频道等媒体的采访。近年有多位教师应邀前往广州、上海、贵州、零陵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学院办学质量、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近年来,学院先后举办了公益诉讼法研讨会和李升平杂文研讨会,成立了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人权与公法理论研究所。衡阳市宗教界、文学界、法学界、新闻界、学术界、校内外专家、教师应邀参加了这些活动,衡阳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学院活动的开展给予大力支持。这些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大大提升了学校中文、法学专业的知名度。 学院非常重视推进学科建设,成立了专门的筹建班子,在客观分析文法学院现有学科建设现状和师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细致的讨论 ,精心组织了多个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现有学校精品课程1项,学校优秀课程立项4项,学院正在积极准备省优秀课程的申报。 教研、科研活动成绩斐然。近5年来,出版专著5部,合著4部,主编教材3部,参与编写教材多部;获得省级课题15个、厅级课题26个、校级课题35个,校级教改课题20个;在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40篇,其中核心期刊90篇,教研论文18篇;教研教改论文获国家奖2项,省级奖7项,市级奖13项,校级奖17项。这些教研、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学院为了更好地为衡阳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成立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和衡岳文化研究中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由法学专业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组成。法学专业现有教师资格和律师资格 “双师型教师”10名,其中邹鲁军、罗万里已成为衡阳市知名律师。邹鲁军教授曾担任国内闻名的“11.3”衡阳大火案辩护律师;他与罗万里教授等应邀为衡阳市、耒阳市、衡南县、蒸湘区等国家机关(人大、政府、公检法)作关于行政许可法、宪法修正案、司法救济、新闻与宣传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民办教育的发展等问题作学术报告30余场次,参加有关法制建设座谈会20余场次,为衡阳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司法援助和人员培训,得到社会广泛好评。衡湘文化研究所由中文专业学有专长的博士或副高以上专家组成,他们深入整合衡阳市研究地域文化的专家,共同研究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为衡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
解放军驻南华大学选培办
根据总政干部2004年4月6日批复和海军机关的指示精神,海军驻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选培办)于2004年5月10日成立,5月13日,选培办主任曲凤桐、干事王永杰、胡东进驻学校。选培办在上级党委机关的领导下,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根本目标,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打基础、谋创新、求发展,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国防生招收、选拔、培养等各项工作。选培办自成立以来,共招收国防生348名,选拔151名,毕业67名,毕业生中考上研究生19名。目前,在校国防生415名,分布学校11个学院,21个专业(方向),其中党员166名,团员249名,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选培办现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主任1名,干事2名,学校教师1名。 学校2005年4月成立了国防生大队,按专业分设4个中队,先后有4名国防生荣获海军“优秀国防生标兵”,46名国防生荣获海军“优秀国防生”等荣誉称号;3名国防生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10名国防生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9名国防生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 64名国防生被评为“ 三好学生”;成立了国防生大队党委,现有4个党支部,2007届毕业国防生党员人数占到毕业人数的98.4%;国防生大队分团委,先后被评为南华大学“五四红旗分团委”、“先进分团委”、“文明分会”,并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先进团支部”3个;荣获校“优秀分团委书记”1名,校优秀团员标兵1名,优秀团干18名,优秀团员21名,校“十佳大学生”1名,校科技创新奖1名,校见义勇为奖1名。成立了军事教研室,由教务处、马列部、体育部等部门教师和选培办人员组成,军政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做到了规范化;筹建了军事知识图书室,订购了报刊、军事杂志等刊物,由国防生自行管理,每周定期开放。编写了《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手册》,制定了《南华大学国防生国防奖学金评定、发放暂行办法》,建立了国防生个人挡案。参照军队院校学员队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实现了“训”、“管”、“育”一体化。 选培办严格加强国防生的军政训练,培树军人优良作风。多次邀请军队首长和专家为国防生做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先后组织国防生到衡阳市空军气象训练团进行暑期集训,完成了03、04级国防生赴北海舰队海上实习,学习一线部队作风,提高了国防生的身心素质。2005至2007年,国防生担任了南华大学新生入学军政训练任务,连续三年学校向国防生大队颁发了《关于给予国防生大队军训教员的嘉奖令》。2005年10月,成立了以国防生为成员的校园纠察队,每晚分三组在学校巡逻,负责维护校园生活秩序安全环境,被学校授予2005年度综合治理奖。组建了以国防生为成员的南华大学国旗队,圆满完成了学校各项升国旗礼仪任务。 选培办时刻把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积极组织国防生参加各类教育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曾获驻湘国防生首届“国防杯”比赛精神文明奖;荣获校级各类文化活动一等奖6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5次,优胜奖3次,最佳组织奖7次,最佳人气奖1次,精神文明奖5次;荣获“最佳团日活动”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曾获南华大学大学生运动会团体第四名、第五名;荣获2005年度南华大学篮球赛第六名、2006年度南华大学乒乓球比赛第一名、拔河比赛第七名;国防生青年志愿者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在文明修身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文明监督岗”,在学校放映露天电影、广场汇演、双选会等活动中认真执勤,多次清扫学校广场,打扫教职工食堂和学生食堂,得到了保卫处、后勤集团等部门领导的赞誉;国防生积极踊跃参加义务献血、捐款等爱心活动。 选培办同志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改进选培工作,共发表有关国防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16篇。通过不断努力,几位同志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的肯定,曲凤桐同志被评为南华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王永杰同志被评为南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胡东同志被评为南华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通讯员、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分团委书记。李子荣同志被评南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南华大学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由原中南工学院社科部与原衡阳医学院社科部于2000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42名,其中专任教师33名。在专任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含在读博士)4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1名;衡阳市社会科学专家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有硕士研究生23名。部内现有教学科研办公面积1000平方米,资料室专业书籍1.6万余册、国内外专业期刊120余种。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设办公室、6个教研室和2个研究所。6个教研室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和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2个研究所分别为:人文社科研究所和船山学研究所。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教学方面,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成教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省级“精彩一课”奖4项,省级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二等奖1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形势与政策》分别被评为南华大学“精品课程”和“精品建设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评为南华大学“优秀课程”。先后承担各级教研教改课题32项,主编或参编教材15部,发表教研论文65篇。 在科研方面,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共36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458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全文转载或收录65篇,获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6项、市级优秀社科成果奖18项。根据南华大学的专业优势,围绕本部的三个硕士点,发挥高校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上的作用,本部将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人口问题研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研究、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研究等确立为本部学术研究领域,并且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科建设方面,现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三个硕士点。伦理学硕士点设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医学伦理学、核伦理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其中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与核伦理研究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及其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著及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与发展等三个研究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特色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先进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特色优势。 在为社会服务方面,围绕湖南省衡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大目标,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研究和服务尤其突出衡阳特色,为衡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起到引领地方文化发展的作用。本部张多来、周良荣教授被评为衡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张多来、刘韵清、周晓阳等教授应邀到衡阳市各单位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形势政策,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张多来、周良荣等教授与湖南省、衡阳市人口和卫生管理部门合作完成了10多项科研项目,为地方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周晓阳、肖宗志等教授研究衡阳地方传统文化,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在对外交流方面,学部(院)曾协助衡阳市社科联举办中国(衡阳)王船山学术研讨会(2002年),与省有关部门合作,主办湖南省哲学年会(2002年)、湖南省形势与政策研讨会(2007年),收到很好的效果。学校是湖南省“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会的会长单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单位。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派专家教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 在办学特色方面:学部(院)注重先进文化建设,起到了引导文化的作用。撰写出版《“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现化文化哲学》、《理论聚焦》等学术专著,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获省级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市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这些成果在省内外有较好地反响。
体育教学研究部
南华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是由原中南工学院体育部和原衡阳医学院体育教研组合并而成,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原衡阳工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在学校长达50年的办学历程中,体育教学已形成了与学校整体办学定位相匹配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教学为主,运动训练为辅,教学科研并进,努力提高大学生体质和体育技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体育教学研究部下设第一、第二、运动训练三个教研室,现有在职职工46名,专业教师39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2名,讲师1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名,在读博士2名,在读硕士6名,学院形成了以教授为核心、副教授为中坚,硕士生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体育教学研究部通过50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南校区、北校区、西校区布局合理、使用方便的体育设施群落。特别是学校合并以来,加大了对体育运动场馆的投入力度,运动场馆面积逐年增加,设施不断完善,设施功能齐全,数量充足,完全满足公共体育教学、学生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的需要,为学生体质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现有标准田径场2个、简易田径场1 个、越野训练场1个(5400平方米)、篮球馆1个、游泳池1个、室外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35个、羽毛球场15个、乒乓球馆1个、健美操训练馆1个,运动场馆总面积已达到84600平方米、生均4平方米以上,在国内同类学校中已属较高水平。 体育教学研究部始终坚持教学质量第一的理念,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学生体育合格率通过湖南省体育局的抽样检查,优秀率一直都保持在98%以上。学校先后10次被湖南省体育局评为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先进单位,2000年被教育部评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竞技体育也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提高,于2002年组建了自己的运动队,并坚持以田径、篮球等传统项目为主,兼顾健美操、足球等项目,保持了特色,保证了重点,体现了优势,在历年的省大学生体育运动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荣获团体总分前四名和女子5000m第一名的好成绩。 体育部教师的科研意识逐年增强,队伍不断扩大,教研教改课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课题的研究水平逐步提高,老师们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近年先后获得国家高教十五规划课题2项,省厅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1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省级高校多媒体大赛一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37篇,出版专著5部。 体育教学研究部运动场地充裕,运动器材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广泛开展运动竞赛和群体活动,营造学校体育氛围,服务地方体育,推动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功举办过学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大学生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根据学校师生及地方需求,多次开办过篮球培训班、健美操培训班、武术培训班、游泳培训班、跆拳道培训班、瑜伽培训班以及球类运动裁判员培训班等;多次成功承办过衡阳市举办的高校篮球赛、足球赛等大型赛事的开幕式与闭幕式。
继续教育学院
20世纪70年代末,学校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2006年6月学校将应用技术学院与成人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29名,其中:教授2名,在读博士生1名,在职硕士生3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4名,讲师及相应中级职称5名。学院现设院办公室、招生办、教务科(实习科)、学生科、自考办、继续教育科(函授办)等6个职能科室。 继续教育学院全面负责成人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助学班以及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人学历教育招生专业达67个,其中:专升本专业25个,专科专业42个,涵盖工、医、理、文、经济、管理、法学、教育等8大门类;开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班本科11个专业,专科2个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有29个专业。 自2000年10月南华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各类学科成人教育毕业生达21000多名,就业率达100%,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生的达150人之多,为社会输送了急需人才。 学院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学习,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联合办学,在近1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60多个成人教育函授站、教学站点;在全省设立30多个全日制自考助学站;与学校各院系联合开办了全国营养师培训班、执业医师考前培训等各种培训班。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现有成教在籍学生5000多名,自学考试在籍学员6800余名,初步形成了以高等学历教育为核心、以岗位资格培训为重点的终身教育体系。 学院面向核工业和全国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核工业“军转民”的转型,学院多次举办了核工业厂矿矿长培训班、核工业总会计师培训班、核工业总经济师培训班、核工业中青年管理骨干人员培训班等系列对口培训班。学院在承担学生教学和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每年发表省级以上的科研论文2至3篇,多次获奖。2007年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奋斗与成才《金航杯》演讲大赛”,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学院多次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成人教育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学院负责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考点。
船山学院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是2001年8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由南华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衡阳市,与南华大学校区紧密相联,环境优美。学院依托南华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学资源,结合独立学院特有的灵活高效的运作优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院秉承和发扬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是、致远”校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因材施教,视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为生命,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院自成立以来,为国家输送本科毕业生1000多名。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纳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学生修满本科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颁发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待遇。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设有党总支、分工会、团委等党群组织。目前设有院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财务科、招生就业办等管理机构。学院现有管理人员30名,其中院领导成员5名,科级干部及教务员、学生辅导员等管理人员25名。学院教学基层组织齐全,设立了基础课部、机械工程与土木建筑系、医学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经济管理与文法系等5个系部,聘任学校本部相应学院负责人兼任正、副系(部)主任;下设40多个教研室,聘任学校本部相应教研室负责人兼任教研室主任。聘任教师215名,教辅人员20名。 学院现有33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等七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学生4200多名。学院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可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要求,与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为企事业单位输送急需、实用的合格人才。学院十一五期间发展规模为在校学生8000名,校舍占地面积400亩。 学院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07年我院学生承担的“光降解源环境友好型纳米农药”研究成果,得到了吴文俊、杨乐等多名院士的高度评价,并荣获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4年本院学生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艺术歌曲大赛银奖;2007年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个人二等奖,参加全国会计知识抢答赛获衡阳赛区三等奖。学院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上国内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第二节 教辅部门
图书馆
一、历史沿革 南华大学图书馆由原中南工学院图书馆和衡阳医学院图书馆于2000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原核六所情报室同时并入南华大学图书馆。 (一)中南工学院图书馆 中南工学院图书馆最初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9年。1962年,图书馆正式开放,馆舍面积约2000 平方米,拥有藏书约10万册,成立了采编组和流通组,采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1964年,馆内成立科技情报室,把保密资料、内部资料、技术档案以及外刊特刊、缩微资料等归入科技情报室管理。1965年,成立文献检索室,当年即为66届采矿毕业班学生开展了文献检索讲座。经过数年艰苦创业、辛勤积累,到1966年底,馆减图书馆资料已近30万册,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图书馆已初具规模。1969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撤销、馆藏图书资料及设备设施严重散失。 1980年,核工业部决定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原址建设衡阳工学院,衡阳工学院图书馆迈上了新起点。学院对二次建馆确定了较高的起点,要求按照国家教委规定,把图书馆建成学院的文献情报中心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到1984年首届招生时,馆内已有专业藏书4万余册,基本保证了首届招生开学时的图书资料需要。1986年购书经费22万元,衡阳工学院新馆于1987年8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至1990年底馆藏已增至25万余册,其中中外文期刊合订本2-3万余册,馆内职工达50名。 1993年,国家教委批准衡阳工学院更名为中南工学院,更名后的中南工学院图书馆决定启动自动化建设工程:一是按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局部署,实现核工业科技情报远程检索联网。联网开通后,在学院的计算机终端,可直接检索和下载INLS(国际原子能检索数据库)的文献信息,这一工程于1993年10月完成。二是实施图书馆微机集成管理系统,确定选用东南大学研制的微机集成管理系统,于1994年10月实现编目加工和流通管理子系统。1999年,学院投入20万元,对自动化管理系统升级换代,采用深图ILAS管理系统,实现了全馆管理和业务工作自动化。1999年购书经费120万元,至1999年底,馆内藏书37万册,各类电子文献1450余件,中外文期刊3900余种,阅览座位626个,各类现代化设备基本齐全。馆内工作人员37名,其中正、副职称人员6名。下设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电子信息部、技术服务部等6个管理和业务部门。 1980年以前,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图书馆采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1980年恢复衡阳工学院,图书馆改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采购图书进行分类,并对原有馆藏逐一改类。1994年,对馆藏书目信息建立数据库,实行计算机管理。 (二)衡阳医学院图书馆 1958年上半年,中共湖南省委作出决定:建立衡阳医学院。同时衡阳医学院图书馆创办,地址暂借衡阳医士学校。当时主要任务是争取和接收湖南医学院图书馆支援的数千册图书。1959年9月,图书馆随学院迁入新建校址,学院图书管理室是学院首次建立的8个管理科室之一。图书馆已正常开展采编、借阅等项业务工作。1962年6月,湖南省下文决定“衡阳医学院改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从1962年秋季起停办三年”。并决定图书馆的图书15529册,同学院其它设备、家具一道造具清单,分别借给湖南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劳动卫生研究所、衡阳医士学校等单位。 1965年9月,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复办,首届学生开学,图书馆同时恢复筹办。原借出的图书资料部分收回。1966年“文革”开始,1967年1月,在“上海风暴”影响下,群众组织夺取了学校的领导权,图书馆一些珍贵资料被哄抢当废物出卖,损失很大。 1972年~1976年,学校招收三年制医疗和卫生专业的工农兵学员,学校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在此期间图书馆购进图书42837册,馆藏总量达到了84057册。 1977年7月26日,湖南省委下文决定将衡阳医学专科学校改为衡阳医学院,恢复五年制本科招生。衡阳医学院图书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1977年至1981年间,学院投入21.185万元,购置中外文图书66421册,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15万册。 1983年,学院新建图书馆落成开放,总面积4080 平方米,其中阅览室面积为1210平方米,阅览座位628个。馆藏中外文书刊20.7万册。1985年6月,学院成立医学文献检索教研室,由图书馆领导和管理,当年即开始为学生开设医学英语和医学文献检索课程。1996年,图书馆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开通了编目子系统和流通子系统,以及中外文光盘文献检索系统。 至1999年底,衡阳医学院图书馆共有职工40名,拥有中外文馆藏4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800种。年书刊购置费130万元,拥有放像机、高速磁带复制机、复印机及日本产830AK同步幻灯机等现代化设备。设立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文献检索教研室等5个管理和业务部门。 原衡阳医学院图书馆一直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并于1981年,对原有部分按《科图法》分类的藏书进行改类和统一。1996年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实行计算机管理。 2000年合校时,两馆公务目录和读者目录均建立了分类目录、题名目录和主题目录。 (三)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情报室 核工业六所情报室成立于1976年,共有职工10名,担负着研究所的科研课题调研、检索、科技资料翻译、《铀矿开采》内部刊物的编辑出版、图书资料采购、借阅管理等工作,是核工业系统《铀矿开采情报网》网长单位。情报室共有藏书5万余册,包括溶浸采铀、常规采矿、核技术、物理、化学、机械等学科,原版期刊10余种,影印版期刊30余种,中文专业杂志200余种,专业报纸30余种,以及相关设备。
二、南华大学图书馆 南华大学是由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两所本科院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2003年南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 南华大学图书馆总面积26000 平方米,设各类阅览室25个,专家研究室12间,密集型书库5间,多功能学术报告厅1个,多媒体学术会议室1个。阅览座位4000座,可同时容纳读者5000名。 南华大学图书馆总藏书183万册(件),中外文期刊3800种。图书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已初步建立以理工、医药、管理、人文社科为主的藏书体系。馆内藏书按学科布局,实行分借统还,收藏、阅览、外借一条龙服务,对所有读者实行全方位开架,最大限度方便读者。 南华大学新馆投入使用后,全馆采用ILAS—II系统编目,并通过馆内局域网、校园网查询计算机目录。 南华大学图书馆使用ILAS管理系统,对采访、分编、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办证等业务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馆内站点已初具规模,馆内信息资源和服务与校园网使用速率为1000MB/秒光纤联通。馆内拥有“超星”数字图书66万种,“维普”、“CNKI”期刊数据库以及人大复印资料、专利、EI、INIS、MEDLINE等大型检索数据库等各类电子信息资源,并与湖南省高校公共数字图书馆联接。馆内设有大型电子阅览区,阅览座位达380座。能基本满足读者对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的需求。 南华大学图书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办馆宗旨,管理和服务工作以方便读者为原则。图书馆在各楼层设立自学、交流空间,每日6:30~22:00向读者开放,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特色。馆内还设立图书代销、文献复印、打印,光盘复制、磁带转录等服务项目,全方位满足读者要求。 南华大学图书馆设有办公室、采编室、读者服务室、流通阅览室、期刊室、电子信息服务中心、系统维护中心、文献检索教研室等8个科室。现有职工93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6名,本科49名;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24名,中级职称29名,初级及其它38名。近年来,图书馆争取国家、省、校级科研课题8项,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年完成研究生、本科生文献信息检索课1500余课时。 图书馆健全了管理和业务机构,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保证了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障了读者权益,提高了图书馆的使用效益。 图书馆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对所有中外文图书、期刊均实行开架借阅。各借阅室共设阅览座位3040个,自修空间设1100座。大多数借阅室周开放时问超过70小时。电子阅览室共380座,年接待读者80万人次。 为了及时报道最新馆藏文献信息,从1990年起编印《医学文献信息》,2000年改为《南华文献信息》(2004年起挂图书馆网页上),内容包括馆藏新书目、外文期刊篇名索引、科技动态、进展等,深受校内外专家教授好评。近年来,年均解答读者咨询6000余人次,为校内外科技项目提供检索服务。 南华大学图书馆正在向以工、医、管为特色的综合性图书馆迈进。到2010年,争取把南华大学图书馆建设成为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中心和文明建设基地,为衡阳市各社区提供文献资源服务。
档案馆
南华大学档案馆其前身是原中南工学院、原衡阳医学院所设立的档案室,2000年两院合并后组成综合档案室。2002年10月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学校,所接收的档案归并到综合档案室。2003年8月,学校设立档案馆(正科级),隶属校长办公室。2004年6月,将3个档案室的档案馆藏、档案设施集中搬迁,实现库房集中、办公集中和管理集中。2006年6月,学校将档案馆从校办公室分立出来,成为副处级建制单位。 档案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业务机构。现设置档案管理室和技术编研室。档案管理室,负责全校档案工作业务指导、有关档案工作法规宣传、档案收集与征集、档案整理、全校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全馆档案借阅和利用、库房管理等工作。技术编研室,负责档案统计、档案检索工具与工作简报编写,档案编研工作的计划与组织、档案工作信息发送与宣传、档案馆主页的维护、全馆计算机维护与工作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 现有工作人员4名,设馆长1名,馆办公室主任1名;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名。学校设有组织人事、科技和学工档案分室。各归档部门明确了1名负责人分管档案工作,并配备了1~2名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移交档案并管理利用本部门的档案。 综合档案馆馆舍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660平方米,阅档室和操作室100平方米。配置计算机6台、复印机2台、打印机3台、数码相机1台、A3和 A4扫描仪各1台、去湿机4台、空调 8台、防磁柜和消毒柜各1台、档案密集架和档案柜210组等配套设施。 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规定,学校党群、行政、教学、科学研究、基本建设、财会、外事、出版、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设备、声像等11类档案资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了原三个单位的具体要求,实行11个一级类目分类。学校档案分为4个全宗,文书档案以“件”为单位,其他档案以“卷”为单位,采用“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的复式分类法,编目编号系统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档案局等部门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和细则,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覆盖档案体制、机构、人员、经费、业务建设等方面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研各环节。 目前,档案馆共存有自1958年以来原中南工学院、原衡阳医学院、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和南华大学等4个全宗的各类档案71590卷件。其中原中南工学院(1980~2000.9)7855卷,原衡阳医学院(1958~2000.9)11471卷,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1976~2002.9)10060卷。南华大学自2000年10月-2007年12月,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36150件;立卷档案资料6054卷。照片档案15120张。近年,对电子档案、实物类档案和地下隐蔽性工程档案加大了收集整理力度。 积极推进档案业务现代化,购置安装了“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数据录入工作全面开展,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了案卷和文件目录数据库。实现了馆藏档案案卷目录级计算机检索,文书、教学、科技等档案卷内目录级计算机检索达98%以上,较少部分档案达到文件级检索,机读目录达到4.7万条。开展了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实行了网上归档,初步实现了档案信息与纸质档案同步归档的网络化管理。 档案馆重视现有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价值,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学校和社会的水平和效益。编有《全宗介绍》、《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专题目录》、《文书档案全引目录》、《照片目录》、《学报扫描目录》等检索工具,基本做到科学、系统、准确,能满足利用者需要。 学校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和档案鉴定小组,制订了《档案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按照湖南省一级档案馆建设标准,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力度,加速创造数字化条件,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高档案信息支持。
期刊社
南华大学期刊社其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的原衡阳医学院期刊社,2000年由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随之更名为南华大学期刊社。现举办4种杂志,即《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4种杂志年收稿件约2500余篇,刊发论文约1000余篇。期刊社现有职工24名,其中教授3名,编审1名,副高职称10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创办于1993年12月,国内刊号:CN43-1262/R,国际刊号:ISSN 1007-3949,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主办单位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二主办单位为衡阳医学院。2000年合并建校,第二主办单位为南华大学。《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由季刊逐步发展为月刊,杂志主编为杨永宗教授。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曾获第三届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并多次被评为湖南省科技期刊一级刊物。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10月创刊,原名为《衡阳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国内刊号为CN43-1324/C,国际刊号为ISSN 1009-4504。2000年合并建校,于2000年12月改为《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内刊号为CN43-1357/C,国际刊号为ISSN 1673-0755。学报主编为邹树梁教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2005-2007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中心全文转载20篇。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于1973年创刊,原为衡阳医学院创办,称《衡医通讯》,1986年改为《衡阳医学院学报》,国内刊号为CN-1063/R,国际刊号为ISSN 1000-2510。2000年合并建校,改为《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刊号改为国内刊号CN43-1430/R,国际刊号为ISSN 1672-7444。学报主编为廖端芳教授。《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为双月刊。1990年纳入中国高等学报文献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系统(CUJA),获得了清华大学图书馆CUJA中心颁发的CUJA成员证书,当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优秀学报。1995年在全国高校学报评比中获三等奖。1998年获湖南省高校学报一等奖。1999年,被《CA》收录。2001年起连续三届被湖南省科技厅、省出版局评为“省一级科技期刊”。2003年起被美国《CA》收录。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南华大学主办的自然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前身为《衡阳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7月,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180;1994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学报》,刊号为:ISSN1006-737X,CN43-1248/T;2000年合并建校,2001年原《中南工学院学报》更名为《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刊号为:ISSN1006-737X,CN43-1248/T;2004年6月更名为《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本为十六开,每期96页,印、发行数1000册,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为CN43-1442/N,国际刊号为ISSN1673-0062。国内邮发代号:42-102,国外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理,国外发行代号:Q-4210。学报主编为丁德馨教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季刊。
网络信息中心
一、中心概况 网络信息中心源于1998 年成立的中南工学院网络中心和衡阳医学院网络中心,人员编制各2名,分别由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院办公室主管。2002年南、北校区网络中心合并,归属科技处主管,部门名称为校园网络管理中心,人员为3名(2003年为8人),负责人为梁冰;2004年随着校区的进一步扩大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校领导对校园网的重视,将校园网络管理中心从科级部门升格为处级部门,并将部门名称改为南华大学网络中心,人员增加到了10名,负责人为谭敏生、梁冰;2005年网络中心与现代教育中心合并成立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扩大到24名,负责人为陈也平、梁冰;2006年7月现代教育中心划归到教务处,网络部分仍为独立处级部门,名称改为网络与信息中心,人员为14名,负责人为陈也平、梁冰(2007年7月为陈也平、刘振宇),2008年初负责人为刘振宇,部门名称变更为网络信息中心,人员为12名。 南华大学校园网络于1998 年开始投资建设,经过2002年和2004年的改造、扩建和不断发展,目前的校园网络,是中国教育网CERNET中的一个子节点,采用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目前已形成核心交换层、楼栋汇聚层、终端用户接入层三个层次。全网使用两台核心交换机网状互联,汇聚交换机与核心层采用双链路连接,1000M到楼栋汇聚, 100M到用户桌面,1000M主干节点数量达到15个。网络设备采用的有国外著名厂商CISCO、国内著名厂商华为和锐捷网络的网络产品,服务器主要采用的是SUN、IBM、Compaq、HP、戴尔和新浪潮公司的产品。校园网络具有很好的网络交换性能,很高的网络容错能力和很好的网络扩充能力。 至2007年底,我校校园网络拥有CERNET和CHINANET两个出口,总出口带宽达到了2260M,其中CERNET出口26M,CHINANET出口200M。我校申请到的CERNET网IP地址有8128个,CHINANET网的IP地址16个。连接到校园网络的服务器有30余台,终端用户计算机5000多台,邮箱用户800多个,学校的WWW门户网站每天有接近2万人次的访问量。校园网络为我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服务,为学校老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二、网络结构 南华大学校园网总体采用环型和星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主干采用1000M网络技术组网。全校所有上网计算机均通过各个院系大楼的楼栋汇聚交换机与该区域的汇聚层交换机相连,区域汇聚交换机分别连接到两台不同的核心交换机上,再通过硬件防火墙同CHINANET连接,与CERNET连通是通过专用VPN设备,详见图1。
图1 南华大学校园网络拓扑示意图
1.核心交换层 现有核心交换机2台,其中网络信息中心一台思科6513和一台华为8505。 2.楼栋汇聚层 从汇聚层交换机向下以1000M光纤连接到校园每栋楼的楼栋汇聚交换机,这部分楼栋汇聚交换机构成了校园网络的楼栋汇聚层,即校园网络的主干节点。主干节点千兆光纤交换机主要有思科3500/2950系列、华为5900/3950系列、锐捷S3550-24/S2150G系列等。目前,1000M主干节点全部覆盖了我校各教学、科研、办公大楼,院系主楼及实验室等,全校1000M主干节点总数为15个。 3.终端用户接入层 从楼栋汇聚层交换机向下以100M双绞线连接到终端用户接入交换机,再以10/100M的带宽使用双绞线连接到终端用户,交换机主要有华为2403H系列、思科3500系列等。全校的网络信息点总数为5000个。 4.网络出口 我校现有到互联网出口两个,分别为到教育网(CERNET)和中国电信出口,其中CERNET出口带宽为26M,中国电信出口为200M,校园网络信息中心为确保我校校园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学校网络的出口安装了透明硬件防火墙,配置外部访问内部规则,做到即能开放正常服务,又能有效隔离与外部网络的其他连接。
三、网络服务
网络中心目前对校内外提供的主要服务与应用有:E-MAIL服务、WEB服务、DNS及代理服务。 1.E-MAIL服务 邮件系统基于一台高性能且内核稳定的LINUX服务器,软件购买于北京亿邮公司,并采用美讯智安全信息网关(MessageSoft SMG)作为邮件网关。美讯智专业邮件系统防火墙针对泛滥于互联网之间的电子邮件病毒在邮件服务器端进行过滤以及查杀,能有效的阻挡垃圾邮件与邮件炸弹对邮件服务器的攻击。实现了对校内师生长期提供稳定安全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5000用户级别,目前我校共拥有800个校内电子邮件用户。 2.WEB服务 南华大学门户网站USC.EDU.CN域名服务采用网站建设平台软件。WEB服务器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 server、Linux、Solaris等几种,采用IIS5.0、Apache等WEB server为各个部门、院系提供WEB服务。 3.DNS域名解析服务 目前校内DNS服务器共有两台,采用SUN OS和solaris9操作系统,提供对校内的域名查询服务。
四、应用服务
目前,基于南华大学校园网的应用服务主要有:全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连接教育部的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各单位基于WEB的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如:数字化图书馆网站、校新闻中心网站等。另外,以一卡通为基础,人事、教务、科技、资产、财务、研究生院等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为总框架,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为总指导思想而构建的南华大学数字化校园系统已建设过半,随着这些校园信息化项目的陆续启用,南华大学校园网所提供的应用服务必将更加丰富。
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南华大学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走过了初创、发展和规范的艰难历程。2001年,南华大学产业办成立,归口管理校办科技产业,2006年撤销,同时成立南华大学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该机构行使原产业办的部分行政职能,代表学校归口管理全校科技产业。目前,集团下设办公室和财务室,管理10个法人实体:南华大学科技产业总公司、衡阳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核工业衡阳三力技术工程公司、衡阳市南华瑞尔康高科技有限公司、南华大学科技开发中心、南华大学建筑工程设计研究所、南华大学工程技术检测中心、南华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衡阳南华大学爆破有限公司、南华大学建设工程监理中心。另在业务上管理两个非法人实体:南华大学核技术开发中心、南华大学氡实验室。现有专职员工43名,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14名,中级职称人员15名。 一、创业历程 学校的科技产业历经多年发展,产业实体逐步增设并得到调整。
学校科技产业结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开展产业项目。1984年,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成功研制了第一台空气等离子切割机,填补了国内焊接切割设备空白。1987年,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共同投资合办高岭土精选厂和硫酸锌厂。1990年,原衡阳工学院研制的连铸机Cs液面计和微机饲料加工系统均投入应用;同年,衡阳医学院与祁东肉联厂联营成立生化制药厂,生产胆红素和工业胰酶。1992-1995年,原衡阳医学院相继投产WD复合碘、神力消洗剂、洋宝口服液、性病检测试剂盒等项目。
近年来,科技企业实现产值(收入)和利润逐步增加。
南华大学科技产业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积极为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业务范围包括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技术开发、转让与服务;学科范围涉及核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领域。2000年以来,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项目数千余项(次)。科技咨询与服务涉及卷烟厂技术改造、工业自动控制、司法鉴定、工程设计与监理、工程技术检测、计算机系统集成、核电站与采铀矿山安全工程、氡计量、溶浸采矿技术、采矿工程、矿山地质等领域;咨询与服务区域包括日本、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包括北京、上海、湖南、广东、新疆等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咨询与服务形式有单项合同和全面合作。目前,科技咨询与服务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宽区域、多形式的格局。 现阶段学校科技产业以资产经营为主,正在向资本经营过渡,整体上处于初创期。为了规范和促进学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学校先后制订了《南华大学关于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决定》、《南华大学技术贸易管理办法》、《南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办法》、《南华大学科技企业孵化管理办法》,这些决定和管理办法在产业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文件精神和学校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集团重点开展了校办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目的是“积极发展学校科技产业,稳步推进科技产业改制和资产重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造血功能,提高筹资能力和经营效益,规避学校风险”。为保障产业规范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南华大学科技产业改革改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南华大学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及“南华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时间表,确定科技产业总公司、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瑞尔康高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开发中心、蓝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研究所、建设工程监理中心、爆破公司、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印刷厂等10家校办企业列入改革改制范围,并通过招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述企业进行清产核资。 学校开展科技产业工作,始终做到:坚持教学、科研、科技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途径。坚持总体跟进、重点突破、高起点建设,力求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办产业和结合学科、专业办产业,发展有特色、有技术含量、有竞争力的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产品为载体,效益为目标,整合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力争做大做强,服务社会,回报学校。
二、企业风采 (一)南华大学科技产业总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 (二)南华大学衡阳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 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致力于烟草行业流体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化技术公司,是湖南省科委认定的全民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卷烟厂卷烟集中工艺风力除尘与风力送丝系统、中央空调及空调自控系统、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数据采集及信息系统集成、楼宇(小区)智能化系统、信息工程和社会公共安防等领域的研究、设计、销售与服务。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形成从事烟草工艺风力、暖通空调、机械、电气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专业的研究与综合设计能力,拥有“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叁级”和“信息工程设计、施工壹级”资质。 公司在册正式职工31名,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7名,高级工程师12名。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和条件,自行研发两项发明专利及多项专有技术,如卷接工艺风力供给方法及装置、空气调节方法及其设备、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卷烟机风力送丝经济补风方法和装置、风送烟丝品牌自动切换的方法及装置、卷烟厂能量回收控制系统等。“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及其模块化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每年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和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公司已与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十家卷烟厂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到2007年底止共完成150多项技术服务项目,合同产值约为近2亿元,给卷烟厂带来了百亿元计的经济效益,在烟草行业具有较高声誉。 (三)南华瑞尔康高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0年,是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生产、销售瑞尔康环保防氡内墙漆的股份制企业。公司产品的质量品质经过市场的检验,得到用户肯定,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近年迅速扩大,已在十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代理网络。 (四)南华大学科技开发中心 成立于1992年,主要生产和销售消毒剂、洗涤剂、医疗药盒,经销医疗器械、科教仪器设备,加工卫生用品及服装等。 (五)南华大学蓝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是由原核工业六所机电设备总厂(1993年成立)与南华大学机械实习工厂(1987年成立)合并,于2003年4月30日组建的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空气等离子切割机系列产品,并兼有技术贸易、电子部件制造及冷作等各类机加工业务。 (六)南华大学设计研究所 是在原中南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所(1984年成立)的基础上,于2002年与核工业衡阳设计院(1984年成立)合并组建而成,具有乙级工程设计证书和丙级建筑设计证书。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精心设计,优质服务的宗旨,可承担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环保、采矿、地质、化工、总图、机械、技术经济等十多个专业种类的综合设计,先后承担了许多民用建筑工程、中小型矿山工程、环保工程等设计与咨询服务,获2001年度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项,200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1项,获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1项,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3项。 (七)南华大学建设工程监理中心 由原中南工学院建设工程监理中心与原核工业衡阳设计院的部分项目于1996年合并而成,具有矿山工程监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机电安装工程监理乙级资质。中心的业务范围包括:建设工程监理、建设工程技术咨询、培训,建设工程检测与评定,矿山建设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环境、有色冶金、化工等领域。中心成立至今已承担了大量的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所有监理项目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98%,省优监理2项,获得了用户、设计、施工单位,特别是中核集团公司、省、市、局委的好评。 (八)南华大学工程技术检测中心 成立于1984年,2005年10月获得了国家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的三合一评审委员会颁发的资质。2006年获得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资格。2007年2月获得湖南省建设厅认定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中心下设建筑材料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桩基检测实验室、放射性检测室等5个实验室。中心目前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2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8人。中心技术力量雄厚,检测门类齐全,试验设备完善,且配备了高精确度智能化设备,日常管理科学、规范,具有很强的土建工程方面检测、新产品开发和科研能力。业务范围包括: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检验;砂、碎石、卵石常规检验;混凝土、建筑砂浆、砖物理力学性能检验;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检验;金属材料(含焊件)力学性能检验;预应力钢绞线、锚夹具检验;沥青及沥青制品、防水材料检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检验;简易土工试验;土工原位测试;岩石、天然饰面石材物理力学性能检验;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检测;桩的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锚杆锁定力检测;混凝土构件结构检测;放射性检测等。 多年来,中心为西电东送±500kv三峡至广东直流输电线路、京珠和衡枣高速公路、衡西外环线、衡州大市场“11.3”火灾、衡阳进步电影院火灾、衡阳市商住楼消防安全普查、附一医院新门诊大楼深基坑监测仪以及湖南省桃江核电站(筹)等工程建设开展工程材料试验、土力学试验、基桩及梁、板等结构检测、施工测量及测量仪器检校、放射性检测与监测等工作,得到了建设、临理和施工单位的好评。 (九)南华大学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 是一家专业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硬件销售服务、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和信息项目规划咨询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01年11月。主持、参与过近20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网络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经验。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以信誉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宗旨,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确保公司产品的高质量和服务的可靠性。 (十)南华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是经湖南省司法厅批准,于2002年1月18日正式成立,是湘南第一家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中心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为法医物证、临床法医、法医病理、法医毒物及法医精神病等提供公正准确、科学规范的法医鉴定服务。中心开业以来各类司法鉴定总计800余件,为当事人澄清事实真相提供了科学依据,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和法院的认可,中心及鉴定人员多次被省市主管单位授予优秀鉴定机构及优秀鉴定人。司法鉴定中心充分发挥法医学教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协助带教了多名法医学研究生。 (十一)南华大学爆破公司 成立于1989年,其前身是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爆破技术开发部,主要从事爆破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及爆破安全管理等业务。公司初始阶段仍以科研为主、兼顾地方民用爆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公司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十多人获得了国家公安部颁发的《工程爆破技术人员作业证》。并已取得了涉爆企业A级爆破作业等级资格和资质证书,可承担大、中、小型地下露天开采设计与施工;可承接城市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大型土石方基建工程的中深孔与峒室大爆破和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各种类型的拆除爆破设计与施工。 在20世纪90年代 ,其主要技术力量投入到核工业部重点科研课题——“×××30#矿体原地破碎采浸出采铀方法”的研究课题,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原地破筑堆,成功地完成了20吨级炸药量井下中深孔大爆破的地下原地破碎筑堆任务。近几年,被誉为“衡阳第一爆”的莲花大厦拆除爆破工程获得成功,承担了贵新高等级公路七标段86万m3硐室爆破的技术设计工作,尤其是大保坎110吨级药量的四个分层一次性峒室大爆破的设计与施工,被誉为贵州公路建设史上的第一爆。2006-2007年在南岳景区拆违工程中成功爆破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9栋共计15300余平方,工程质量优良。公司将以学校为依托,尽快取得A级爆破资质,立足衡阳,面向全国,逐步向产业化推进。 (十二)南华大学技术开发部 成立于2003年,以服务为经营方式,主要从事本校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并开展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三、名牌名品 (一)瑞尔康环保防氡乳胶漆 本品采用获得国家专利的交叉聚合成膜技术配制而成,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生产工艺简便。本品可防潮、防霉变、耐酸、耐碱、耐刷洗,环保品质一流。有效地降低居室氡气含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类身心健康,是本品在同类产品中独具的特殊功能,因而是国内唯一经国家建设部评定和推荐的高品质防氡环保产品,已批量生产。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火炬计划项目,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产品研讨会,国家领导人王光英副委员长出席。2003年1月通过国家绿色环境标志认证。 (二)康尔络合碘 本品系湖南省省长基金资助的重大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具有高效、广谱和消毒、杀菌等特点,对肝炎病毒、爱滋病毒、细菌、真菌、芽孢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刺激,着色浅,褪色快,毒性极低,无腐蚀,稳定性好。已批量生产。 (三)蓝光切割机 应用等离子技术,于1984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空气等离子切割机,填补国内空白。现已开发出系列产品,包括LG-30K、LG-40K、LG-60K、LG-100K、LG-120K、LG-200K、LG-315K 、LG-300K-1、LG-160K、PC-30等,1986年获得第三十五届尤里卡金奖。1988年研制出CNC-3000PF数控等离子/火焰切割机,随后开发出系列产品,包括CNC-4000PF、CNC-4500PF、CNC-6000PF等。上述系列产品已批量生产。“LG”(蓝光牌)品牌在用户中获得一致好评,是切割设备同行中的先驱品牌。 (四)法医物证DNA检测试剂盒 本试剂盒研制技术已申请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本试剂盒的研制与生产应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DNA基因角度分型,进行法医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临床诊断、组织移植等,填补国内空白,作为国外进口的替代产品,可在法医物证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遗传学、临床诊断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五)计算机系统集成 利用在软件开发技术上多年研究的积累,为办公自动化、企业核心业务管理等领域提供优秀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软件项目开发管理制度严格,项目开发计划规范而标准,软件质量受到用户好评。 (六)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简称氡室) 氡室创建于1988年,1990年通过核工业部鉴定。同年经国防计量标准考核,被评为一级计量标准。先后与两个国际氡刻度中心(ARL和NRPB)进行比对,验证了氡室所建立的氡及氡子体计量的国际溯源性和量值传递技术已十分成熟。目前,氡室具有以下资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防科工委授权最高氡计量标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CMA计量认证,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环境评价乙级资质证书,国家建筑设计乙级资质证书,湖南省信息产业厅资讯工程综合壹级资质。 以氡计量和α、β平面源检定为主要项目的核工业矿冶放射性计量站,1990年通过国防计量认可,1991年正式建立计量站。1995年受国际原子能机构邀请成为国际氡计量组织(IRMP)的亚洲地区协调实验室,负责亚洲地区氡测量量值的国际溯源、氡测量仪的刻度、试验以及人员培训,已为亚洲的日本、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氡测量仪的计量检定与测试服务,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氡基准计量实验室考察官员的高度评价。本计量站是我国唯一一家通过国家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授权的计量站,也是国防科工委授权的二级计量站,面向全国开展氡及氡子体测量仪器检定,用户已遍布北京、上海、湖南、广东、新疆等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近年来,氡室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还研制和生产了与氡测量相关的各类仪器,主要有:KF-618B型氡/氡子体连续测量仪、KF-602D型氡子体测量仪、KF-606型无源式氡累积测量仪、KF-602C型氡气氡子体测量仪、KF-603A型热释光氡子体个体剂量计、KF-6093型环境氡气氡子体测量仪、G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含铀砂岩标准物质等。 (七)溶浸采矿技术 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隶属于原核工业总公司,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铀矿溶浸技术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1993年开始筹建,1998年5月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本室以科学研究为主,并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同时,利用专业技术和实验条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能在以下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服务: 1.岩矿鉴定和理化分析测试研究与应用。 研究岩石、矿物组成、结构以及矿物的工艺特性。可承担有机物、无机物的结构分析、岩矿鉴定、物质表面微区分析、物质组成分析、铀矿物及其它各类岩石、矿物、钢铁、合金及各种金属、医药及土壤、环境水质、大气、环保样品的多元素同时测定;超微量分析方法研究。 2.浸出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承担矿石样品的破碎、筛分、缩分、制样和矿石样品的浸出工艺条件试验;测定试验样品的渗透系数及有效孔隙度以及加压柱浸试验,承担从浸出液中分离、纯化、回收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等的工业流程试验;进行某些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的化学反应试验研究、合成工艺试验;微生物助浸在溶浸采矿技术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艺微生物发酵试验研究;微生物或其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及分析单元操作技术。 3.溶浸范围和流程自控研究与应用。 开展溶浸采矿的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研究以及溶浸技术和矿山常规开采的应用软件开发;模拟现场条件进行地浸井场的溶液流动范围控制研究。 4.原地破碎浸出和钻孔结构研究与应用。 可承担矿山爆破粒度模拟、炮眼设计与施工、松散矿堆、钻孔设备与钻孔方法研究和硬岩原地爆破技术研究;采切工程的优化布置;井下爆破矿体布液与集液系统的设计;进行钻孔冲洗液及封孔水泥浆的配制工艺和性能测定、钻孔结构设计和施工;承担民用爆破器材性能测定、爆破振动测试。 (八)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 该技术是1990年研究开发的一项具有国际独创性的技术,广泛适用于各类卷接设备风力与除尘技术改造。“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供给方法与装置”199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993年获第42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经全国数十家卷烟厂应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通过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的技术鉴定,项目整体水平处于国内烟草行业领先地位,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技术现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的40多家卷烟厂得到了成功应用。 (九)卷烟厂风力送丝技术 卷烟机风力送丝技术于1998年开始研发,2002年9月申请发明专利。2007年,“卷烟机风力送丝经济补风方法”获得国家正式授权。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烟草行业物料的风力输送,已成功地在长沙、常德、杭州、郴州、淮阴、遵义、重庆、安阳、济南、保定等数十家卷烟厂进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已同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一起,发展成为学校科技产业一个具有行业特点的专有技术。
后勤服务集团
按照国务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及湖南省教育厅有关高校后勤改革的文件精神,2002年3月,南华大学制定《南华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全面推行后勤改革,组建了南华大学后勤服务集团。集团主要任务是:为南华大学提供饮食、水电供应与管理、土建维修、报刊邮件收发、门岗保卫、卫生保洁、绿化等校园物业管理,商贸经营、印刷、教材和图书采购及供应、幼儿园、招待所、医疗中心等管理与服务工作。集团现有正式职工264名,下设3个职能部门、14个经济实体。 改革以来,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总经理王成松、党总支书记朱忠祥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三服务、三育人”为宗旨,大力推进“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转换机制为重点、以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为目的的后勤改革,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七年来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了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后勤的整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按照企业管理模式,集团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按照“人尽其才,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与工作技能、学识、绩效挂钩的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新型分配制度,后勤员工的观念和思想有了较大转变,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2004年,集团在湖南省高校后勤中率先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贯标工作,按照ISO9001质量标准,制定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手册》,并在当年12月率先在全省高校后勤中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2007年已连续三年通过北京世标认证中心监督审核和复审。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集团全面推行了“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各部门(中心)严格按照标准条款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质量记录,实行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与服务,广泛开展了阳光台服务、维修责任制、24小时值班制、服务承诺制等优质服务活动,以日趋专业化的服务水准分别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标准化食堂”、“十佳印刷企业”、“一级幼儿园”、“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优秀大客户”等,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净化、绿化,后勤服务更加高效、优质、便捷,形成了“讲服务、讲奉献、讲荣耻”的新风气,涌现出了一批后勤服务优质品牌。集团以高效优质的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历年来学校赋予的抗冰救灾、迎接“本科评估”、抗击“非典”、校庆、申博、扩招等各项后勤保障任务,师生满意率逐年提高。 2006年以来,集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一是实施 “定岗、定员、定效益”改革。精简聘用工110名,保留198名,仅为聘用工最多时445名的45%;25%的正式工增加了工作量,15%的正式工充实到生产、经营第一线;100%的中层干部增加了具体工作量;集团运行经费与往年相比下降5%。二是全面推行水电改革。进一步规范水电使用管理,杜绝“长明灯、长流水” 现象,完成家属区、各网点门面及生产经营单位安装IC卡电表2500余块,一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20万元,有效抑制了学校水电费快速上升势头。三是饮食供应努力做到“四个确保”。2006年以来市场物价大幅上涨,集团认真贯彻校党委、校行政的指示和要求,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积极采取增收节支措施,调整和保持合理的高、中、低档菜品配置,饮食保障工作始终做到“确保饭菜价格不上涨,确保质量不下降,确保数量不减少,确保饮食卫生安全”,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高度稳定。 在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的同时,集团依托学校市场,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开办新的服务项目,以优质服务开拓校内外服务市场。七年来共投入资金600万元,引进社会资金300万元,开办了纯净水厂、书店、邮政代办所、超市、电脑培训中心,及职业技能培训、汽车驾驶培训等服务。集团开发的“虎山”牌纯净水成功进入学生公寓;合办的“南华生活超市”以诚信经营稳稳占据了学校和社区的商业市场;邮政代办所使师生员工在校内就能享受到邮政储蓄、电话缴费、邮件收发等服务;教育培训中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学员人数逐年上升;接待中心(南华园)经过多年建设,软硬件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接待能力大大增强。集团还引导、规范校园内的商业市场,建立了三个学生生活服务区,服务种类齐全、设施完善,较好地满足了师生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经营项目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日益受到学校师生员工和社区群众欢迎,创造的经济收益占集团经济总值的比例逐年增加。2002年—2007年,集团每年生产经营总值均达到400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身造血功能逐步增强,大大减轻了学校负担,较好地适应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我校后勤改革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根据高校后勤改革的总体思路,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起“资本多元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为创造南华大学和后勤服务集团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三节 直属性附属医院
附属第一医院 (第一临床学院)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座落在衡阳市繁华的蒸湘北路与船山路交汇处。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省级大型综合性医院,1994年被国家卫生部首批授予“三级甲等医院”称号,是湘南地区的龙头医院。 医院于1943年10月始建于南岳,名为省立中正医院,后几经沧桑,于1946年定址衡阳,改称省立衡阳医院,1953年更名为衡阳人民医院。60年代后期,更名为衡阳地区人民医院。1983年更名为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8月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10625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936.03平方米。医院现有病床1000张,设有60多个专业,30多个临床科室,20多个医技科室。在编职工1187名,其中高级职称300余名、博士后8名、博士40余名、硕士200余名,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0名。每年收治住院病人4万人次,年门诊量70万人次。医院以其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优良的服务、合理的价格、先进的管理模式深受患者赞誉。 医院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临床教研室15个,能承担研究生、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医院重视临床教学工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每年都添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了设施齐备的现代实验室,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医院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学效果得到各方好评。医院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医院每年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数十项,一大批科研论文在国际国内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多项科研成果在省市获奖。 医院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医院已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分科精细的现代化学科新格局,能开展心、脑、胸、腹、泌尿、生殖系统、脊柱、四肢、颌面、眼、耳、鼻、喉、口腔等人体各个部位高难度手术和各种疑难杂症诊治。特别是血液干细胞移植、心脑、脊柱、泌尿系统结石的微创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的介入治疗,大面积烧伤等治疗技术已步入国内先进行列。无痛分娩、无痛胃镜等无痛诊疗技术为减轻病友的痛苦带来了福音。集手术、化疗、放疗、中医等学科优势于一体的肿瘤防治中心,是湘南地区最早设科、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的重点学科。设施精良的医疗服务中心,面向社区积极开展外延性医疗服务和院前急救工作,成为医院亮丽的窗口。 医院拥有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如磁共振(MRI)、高档螺旋CT、ECT、电子直线加速器、X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彩色B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脑血流图机、脑地形图机、诱发地位、各种电子内窥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钴60、后装机、碎石机、血透机、高压氧治疗机、1000毫安X光机、体外循环机、多功能麻醉呼吸机及各种监护仪等等,目前医院设备固定资产达1.9亿元。 近年来,医院在构筑设备、人才、技术优势的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自筹资金投资1.25亿元兴建了4栋现代化住院大楼,改建了放射科等四栋楼房,筹资300多万元修建了中心花园,实施了多项医院绿化工程。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的新门诊楼正在施工建设中,如此大力度的基础建设施建设投入,大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环境。 医院重视与世界医学发达国家医学机构的学术交流,紧跟现代医学发展前沿,不断提高医院医学发展水平,先后与荷兰阿姆斯特丹HVA大学康复物理治疗学院、英国皇家骨科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皇家GLAM工学院等国外医疗机构建立友好关系,每年互派学者访问、交流和研修。荷兰阿姆斯特丹HVA大学康复物理治疗学院院长Elsa教授及Ton sturm教授、美国南伊利诺州大学曹德良教授,英国伦敦帝国大学陈大新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廖二元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医学专家先后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医院还先后聘请美国Wright州立大学药理与毒理系资深研究员陈颜芳博士和澳大利亚查尔斯大学心脏病研究所王乐信博士为客座教授,定期来院讲学、坐诊。我院近年来先后选派多人赴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些出访活动,大大促进了我院自身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改革及学术水平的提高,并且增进了国际友谊,拓宽了医院发展视野,也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以大手笔描绘现代化医院的宏伟蓝图,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病人至上的办院宗旨,以高超的诊疗技术、出色的教学医疗,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附属第二医院 (第二临床学院)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始建于1949年12月,是一所隶属于湖南省卫生厅、南华大学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坐落在衡阳市解放路30号繁华的商业区,原名为衡阳市立医院。1951年11月更名为市立一医院。1969年文革期间,市一、二、三、四医院合并为市防治院,医院更名为市防治院总门诊部,1970年复名。1972年6月划为衡阳医专,更名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1977年7月医专恢复本科建制,更名为衡阳医学院附属医院,1983年10月地市合并,衡阳医学院接收地区人民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医院随之更名为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0年8月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医院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医院开放床位500余张,医疗业务覆盖28个一级临床科室。其中泌尿外科、眼科、心血内科、神经内科、儿科、耳鼻喉科在省内享有盛名,肾移植中心是首批获得国家卫生部认证的器官移植中心。现拥有一批著名专家群体和优秀中青技术专家队伍,现有在岗正式职工631名,其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0余名,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0余名。拥有国际先进的16排螺旋CT、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仪(DSA)、核磁共振仪、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系列电子内窥镜, EMS第三代碎石清石系统、全自动生化仪等大型先进设备。肾移植中心开展的ABO血型不相容亲体肾移植术为国内首创。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医院在华新开发区购地约 137 亩,投资近3亿元,新建一所医院。内科住院大楼、临床医技、门诊综合大楼分别于2007年4月和5月封顶,预计2008年8月投入使用,届时,一所开设病床800张以上,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将耸立于湘江之滨,更好造福于民。 医院一贯重视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设内科学、诊断学、外科学、等15个教研室。医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97级本科学生谢江涛、谢莉、梁俊、郭倩等同学的作品荣获省第四届“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三等奖和优胜奖。医院近几年培养本科生1963人,研究生362人。为培养跨世纪的医学人才,改善医院长期以来教学用房紧张,教学设施陈旧的局面,医院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一栋6800平方米的教学及学生生活用房,为全面提高南华大学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医院注重以科学研究提高医疗水平,先后在泌尿外科、眼科、耳鼻喉科、普外科、血液内科等科室广泛开展了系列临床研究工作,使临床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2006年开展的ABO血型不相容亲体肾移植术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内首例ABO血型不相容亲体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消息发布后,国内外各主流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香港大公报》、《湖南日报》等重要报纸,《网易》、《雅虎》、《搜虎》、《百度》、《红网》等主要门户网站都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走进科学》栏目、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2008年1月,医院将与干细胞移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湖南海利惠霖公司合作举办“干细胞移植、生殖医院”。此项目已签订合作意向书。近年来,医院科研项目也显著增加,仅2007年医院被批准立项科研课题10项,医院配套经费15万元。全院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共46项,经院内评审,评出了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7个鼓励奖,并按医院规定进行了奖励。2007年全院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03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40多篇。 医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7年,医院门急诊人次达到28万人次,住院病人达到2.1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122%,全年手术台次达到7000多台次,业务收入达到1.6亿多元,医院固定资产由2000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1.36亿元,总资产接近3个亿。 医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邀请了湖南省消化系统疾病医学会主任委员,湘雅医院凌奇荷教授、全国知名医院管理专家叶煜荣教授、中科院候选院士马廉亭教授等著名学者来院讲学。聘请了知名眼科专家李伟力、世界著名疼痛专家莫世煌为我院客座教授。积极开展援藏、援疆和援非工作,先后派遣了郭秀英、杨德敏、雷冬梅等医师参加湖南省援藏医疗队,派遣了杨德敏、徐经大、朱志全、刘增华、杨俊涛、李天祥等同志参加了湖南省赴津巴布韦医疗队。
附属第三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始建于1951年。当时基于抗美援朝的需要,湖南省军分区借用南岳大庙创建了正团级框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8预备医院,可接收伤病员1200多名。第二年,随着朝鲜战场形势的转变,医院集体划转地方,交由省卫生厅管理。先后于1953年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康复医院、1956年更名为湖南省干部疗养院,1969年湖南省卫生厅把医院与湖南省工人疗养院整合,组成湖南省结核病防治医院。在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医院先后分支、搬迁7次。1997年底,医院由省卫生厅成建制移交给衡阳医学院,2000年8月中原南工学院与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医院随之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27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240余名,其中高、中级职称95名,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6.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950.92平方米,绿化面积85%,院内鸟语花香、景色秀丽,有天然氧吧之称,是治病疗养的好地方。 医院从解放初期建院,一直从事结核病的专科医疗,1957年开展了首例肺叶切除手术,是湖南省首家开展胸外科手术和低温麻醉的医院。1958年,建立了完整的病案、病理、生理、生物标本室,开展了支气管造影、肺功能、心电图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检查,开办了护士学校,担负着全省农村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结核病预防指导工作,培养了国内外、省内外知名的胸外科专家孙培吾、防痨专家彭达平、麻醉专家周靖夷等一批著名专家,虽历尽变迁的磨难,但结核病防治的优势一直居全省前列。 成为附属医院后,医院加快了综合性医院的建设进程。在原有结核、内科、外科、妇产等科的基础上,1998年,先后购买了进口彩色B超、多功能麻醉机、彩色经颅多普勒(脑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设备,设立了呼吸内科、创伤外科、肝胆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性病科、口腔科等医疗科室;2002年前后,医院成立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骨外科,组建了血液净化中心和湘南地区一流的电子内窥镜中心,购买了电子胃镜、结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阴道镜、血液透析机、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2004年更新了西门子螺旋CT机,2005-2006年又新购置了腹腔镜、柯达CR机、X线数字胃肠机、红外线乳透仪、LeeP刀、手术显微镜、高能聚焦刀、狼牌鼻窦内窥镜等设备。医院现有医疗设备总值达3000多万元,住院大楼拥有套间病房、计算机网络、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等现代化设备。 “病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了给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医院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造就了一支本区最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肝胆外科、骨外科、中西医结合、结核专科、内窥镜诊疗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本院开展的二尖瓣狭窄扩张、断肢断指再植、髋关节置换与椎间盘小切口摘除、全胃切除、肝癌手术切除等手术在湘南地区占有一席之地;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对各种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享有较高声誉;妇产科对各种妇科、产科疾病、妇科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支气管哮喘专科,对中西结合治疗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病有独特的疗效;结核科有50多年的结核病治疗史,诊治经验丰富。医疗服务覆盖南岳、衡山、衡东,辐射衡阳、湘潭、茶陵、攸县、双峰等县市。近几年,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倡导先进的服务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开拓创新,努力营造方便、合理、快捷、温馨、安全的医疗环境,经过三年的创建,2005年医院荣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称号。全院实行病人选择医师、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实施以“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患关系、治疗收费、社会建议”为内容的质控措施,全面营造让百姓放心看病的诊疗环境。 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一项重要功能。1998年秋,医院在多方支持下,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教育专科班,首届招生148人。8年来,医院累计招收成教学生915人。医院已建立了保证医疗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临床带教能力及带教条件正逐步提高,教学工作不但造就了广大医疗人才,同时也推动了医院各项医疗技术工作的深入,2005年,医院教学因故停办。 近几年,医院的科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完成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等课题11项,有两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的研究,正在研究的省部级课题3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杂志发表科研论文55篇,其中有5篇被SCI收录,科研成果获奖5项。
附属南华医院 (南华临床学院)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原核工业四一五医院),位于衡阳市珠晖区东风南路336号。医院始建于1958年,1959年2月,医院命名为衡阳医院,隶属中南矿冶公司。1959年9月,医院更名为415医院。1961年,医院划归二机部十七局(安防卫生局)领导,1964年1月,医院更名为“湖南415医院”,1984年6月,“湖南415医院”更名为“核工业415医院”。 2002年10月,415医院由中核集团公司管理变更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作为南华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原核工业四一五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为卫生部认定的三级乙等医院,湖南省爱婴医院、首批医保定点医院,全国“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医院”,南华大学临床学院,衡阳市二星级文明单位。医院占地面积24.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南临湘江,北临107国道,院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医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余名,教授、主任医师1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6名,中级职称23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名(含退休专家),硕士生导师10余名。开放病床位650张,设有15个病区、16个一级临床科室、29个二级临床专业和24个医技科室、两个临床医学实验室,12个临床教研室。医院设施设备先进,拥有先进的MRI磁共振成像系统、美国GE公司8层螺旋CT、大型C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直线加速器、西门子ECT、以色列全身CT、GE全身数字化彩超、德国高档显微镜、强生超声刀、进口全套手术动力系统等1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60余台件。2003年至2006年,医院自筹资金先后建成了湘南一流的外科住院大楼,改造了医院综合楼,绿化、美化了医院内部的就医环境,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特色立院,以打造强势品牌、占领医疗制高点,至今已逐步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分科精细的新格局。经过半个世纪的沉淀和积累,手外科、肝胆胰外科、介入治疗中心发展势头强劲,开展手术难度、病例数及成功率均进入省市先进行列,成为省市有影响的学科;急诊医学、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神经内外科、核医学科、五官科、乳腺外科等发展迅速,先后开展如断指再植、拇指再造、手再造、骨皮瓣移植、手功能重建、巨大肝癌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胰头癌切除,心脏起搏器安装、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食道静脉套扎、食管支架置入术、经口鼻蝶鞍垂体腺瘤摘除、松果体区肿瘤摘除、听神经瘤摘除等300余项新技术和高难度技术,其中填补省市技术空白80余项。 成为附属医院来,医院教学工作已步入较为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的轨道,教学机构经过调整和充实,已保持稳定,员工的教学意识得到强化,形成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长效机制,医院年承担400余名各类医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实训基地”、“湖南省优秀临床教学基地”,是衡阳地区唯一一家“全省乡村医师培训基地”。 医院坚持科技兴院,科研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医院把奖励科技进步作为一件常抓不懈的大事,积极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年来,医院共获得全国新科技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现为衡阳市医学会大外科专业委员会、手外科专业委员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属地化以来的5年,医院承担各级科研课题7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1000余篇。 附属南华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恪守“厚德博爱、精业创新”院训,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合理的收费,竭诚为广大病人提供全程、优质服务;注重服务理念、服务流程和服务举措的创新,开展“母亲式”服务,推行“感动服务”,赢得了病人的理解信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第八章 大事辑要 一、中南工学院 (一)衡阳矿冶工程学院(1959~1969) 1959年 2月 二机部党组致函冶金部党组,拟请冶金部将中南矿冶学院在1958年为二机部招收的200名新生和矿冶工程系二、三、四年级铀矿冶各专业的238名学生以及该系的师资、干部原则上全部转至衡阳办的学院。 3月 经国务院批准,创办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同月 二机部决定以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为基础,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院址定于衡阳市西郊的卧虎山一带。 5月15日 二机部根据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正式发出(59)二机字55号文,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发展规模为7500人,设置放射性冶金、放射性采矿、放射性选矿、放射性地质、放射性矿物分析、矿山机电等六个专业,学制五年。 5月 二机部派张克俭来学院统一领导,魏忠信参加筹建的领导工作。 6月20日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正式命名。 10月7日 二机部党组决定由张克俭、魏忠信、苏鸿伯、陈健、王中明五位同志组成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临时党委,张克俭任书记。 10月15日 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次日正式上课,共有学生818人。
1960年 3月 中共衡阳矿治工程学院委员会成立,张克俭、魏忠信、王中明、陈健、苏鸿伯任委员,张克俭任党委书记。 5月28日 二机部党组任命魏忠信为副院长。 11月21日 二机部党组任命徐其昌为副院长。
1961年 5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二机部部长刘杰来院视察。 5月29日 二机部党组任命严诚为副院长。 12月 学院传达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
1962年 年初 学院机构设置基本趋于完善,党群系统设置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行政系统设置院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保卫处、行政处、基建办、图书馆;教学系统设置采矿系(一系)、选矿系(二系)、冶金系(三系)、马列主义教研室。 11月25日 中共湖南省委任命徐其昌为党委副书记,免去其副院长职务。 12月 学院教学大楼(现第二教学楼)落成。
1963年 5月2日 共青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6月29日 国家计委、国防工办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补批衡阳矿治工程学院建设规模压缩为学生1200人,由原来3个系调整为2个系,电子专业划归一系。地质专业转到抚州地质专科学校(现东华理工大学)。 9月18日 学院成立院务委员会,张克俭任主任委员,严诚任副主任委员。 10月 学院举行首届教学研讨会。
1964年 4月3日 学院设立政治部,由党委副书记徐其昌兼任政治部主任。 12月20日 学院人事和保卫工作并入政治部,撤消人事处。 12月26日 学院工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通过,陈德录担任工会主席,徐其昌不再兼任工会主席。
1965年 1月 共青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共青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朱秋林为团委副书记。 同月 学院二系204661班学生黄东娣代表全院学生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学生第十八届代表会议, 17日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7月 学院冶金专业部分毕业生到衡阳建衡化工厂进行钛白粉车间的工艺设计。该厂钛白粉车间建成后试产成功,生产出了衡阳的第一批钛白粉。
1966年1月1日~1969年10月31日(资料缺)
1969年11月1日~1978年12月31日(学院停办) 1969年11月12日,二机部军管会派干部部部长耿宏等8人工作组到院,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宣布二军字[69]597号文件:撤销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按文件规定,六九届、七0届学生不作毕业分配,全部去厂矿劳动;干部和教师全部下放二机部湖北“五·七”干校;工人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调往有关单位,年老体衰的按国家规定劝退;学院房产移交接收单位。学院撤销后,户头仍保留。 1969年11月22日,二机部工作组组长、干部部部长耿宏宣布,由徐其昌、徐泽辉、鲁彬、陈德录、蒋长益组成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徐其昌任组长,率领全院干部、教职工前往二机部湖北“五·七”干校报到,编为五大队。当月底,到达干校(湖北省钟祥县)。与此同时,由马子厚等3位同志组成学院留守处,处理学院撤销后的有关遗留问题。 学院撤销后,核工业第四勘察设计院迁入院内。
(二)衡阳工学院(1979~1993) 1979年 11月 二机部党组决定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11月23日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成立。筹备处由徐其昌、王少山、陈健负责。筹备处实行第二机械工业部、湖南省双重领导,以第二机械工业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80年 4月26日 二机部副部长苏华来院视察指导工作。
1981年 9月9日 第二机械工业部政治部通知,任命徐其昌同志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主任,王少山、宋允武、陈健为副主任。 11月18日 二机部副部长苏华来学院指导筹建工作。
1982年 8月 学院筹备处研究与四院交接原则,提出学院筹建规划。
1983年 1月 国家教育部批复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筹建衡阳工学院,由核工业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核工业部为主。 2月 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来院视察。 3月29日 中共核工业部党组批准建立中共衡阳工学院临时委员会,徐其昌任书记,张帆任副书记。 4月5日 核工业部任命高云飞同志为学院筹备处副主任。 4月 学院设立培训部,为核工业部和衡阳市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现代管理知识。4月至8月,培训部首次举办了“核工业部厂矿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学习班”。 8月 核工业部党组批复衡阳工学院机构设置。 12月9日 核工业部副部长周平来学院指导筹建工作。 12月29日 核工业部批复,同意学院筹备处副主任王少山离职休养。
1984年 1月30日 核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正式批准成立衡阳工学院并开始招生的通知。 2月 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题写“衡阳工学院”校名。 2月25日 核工业部党组研究并商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同意,对临时委员会进行调整:孙德纶同志任院长、增补为临时党委委员;张帆同志任临时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凌球同志任副院长、增补为临时党委委员;徐其昌同志任顾问,免去其临时党委书记、筹备处主任职务;陈健同志离职休养;免去宋允武同志筹备处副主任职务,免去高云飞同志筹备处副主任职务和临时党委委员职务。 3月 学院第一期核工业部厂、矿长、经理国家统考培训班拉开帷幕。此后连续举办 “衡阳市第一批厂、矿长、经理培训班”三期。 4月20日 核工业部任命宋允武、高云飞两同志为调研员。 5月15日 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孙德纶、毛济安、何思安、吴爱华、何宪、张悦仁、李广信、陈国清、郭世奎组成,孙德纶任主任委员。 9月10日 学院举行重建后的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核工业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中共衡阳市委,以及兄弟院校、兄弟单位的领导共70多个单位的代表到会祝贺。大会由院临时党委副书记张帆主持,院长孙德纶作题为《振奋精神,开拓前进,为把衡阳工学院建成具有我部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报告。 10月16日 核工业部授予孙德纶同志“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的荣誉证书。 10月30日 学院报社成立,《衡阳工学院院报》创刊。 ▲ 学院电教中心建立。 10月 学院召开首次班主任工作会议 11月8日 核工业部教育司批复,同意学院环境工程系更名为技术物理系。11月 学院举行首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1985年 1月至10月 学院开展整党工作。 4月3日 核工业部批复,同意徐其昌离职休养。 4月4日 学院参加湖南省10所高校协作会。 4月21日 核工业部顾问、原核工业部部长张忱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4月27日 核工业部批复,同意宋允武离职休养。 4月30日 核工业部批复,同意高云飞离职休养。 5月28日 学院《科技通讯》创刊,重点介绍相关专业、学科前沿动态和学院科研工作的有关重大事项。 6月14日 学院召开首届学术交流会。 7月2日 中共核工业部党组任命王昌汉为院临时党委书记。 7月3日 核工业部任命汪兴华为副院长。 7月4日 核工业部副部长刘书林、陈肇博在北京接见院领导王昌汉、孙德纶、张帆、汪兴华,对办好学院作了重要指示。 9月9日 学院召开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 10月27日 复校后学院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衡阳工学院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团;衡阳工学院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贾宏林为学生会主席。 11月5日至30日 院长孙德纶率团访问日本东京大学。 11月9日至10日 中共衡阳工学院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王昌汉代表临时党委作题为《以改革为中心,团结一致,艰苦创业,为办好衡阳工学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由王昌汉、张帆、孙德纶、汪兴华、凌球、曾春艳、刘泽南7位委员组成的中共衡阳工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和由张帆、欧阳承陆、曾民柱、周谦、万瑗5位委员组成的中共衡阳工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认真总结了临时党委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较好地完成建院招生和教学等工作的成绩,明确提出学院工作的重点要转到教学上来。 11月24日 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刘泽南为团委副书记。 11月 应日本原子力产业会的邀请,院长孙德纶等随核工业部高等工程教育考察团前往日本,对东京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考察。 12月25日 学院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曾春艳为院工会主席。
1986年 3月24日 学院《高教研究》创刊。 5月27日 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听取并审议了院长孙德纶所作的《群策群力、坚持改革、艰苦奋斗,为办好衡阳工学院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衡阳工学院教职工住房分配管理条例》。 10月29日 中共中央委员、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来院视察指导工作,为学院题词:“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核工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11月24日 湖南省副省长王向天来院视察指导工作。 ▲ 学院办公楼落成。
1987年 3月9日 联邦德国原子能专家休伯契来学院讲学、交流和技术咨询。 5月27日 院党委书记王昌汉教授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第13届采矿大会。 8月 学院图书馆(现外国语学院楼)落成。 9月 《衡阳工学院学报》创刊。 10月 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王昌汉教授“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11月23日 湖南省原副省长刘亚南来院视察指导工作。 12月4日 学院提出“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院风。 12月5日 核工业总公司教育司司长郑玉辉率专家、教授对学院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工作进行初审和检查。 12月29日 学院召开首批教师职务任命大会,首批任命的教授7人(含相当职务),副教授36人(含相当职务),中级职称86人,初级职称92人。 ▲ 学院承办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论文报告会,来自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 学院实行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在一年级新生中实行寝室导师制,四年级学生中实行班级导师制。
1988年 1月13日 中顾委委员、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来院视察指导工作,并为学院题词:“实现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是基础。” 1月30日 核工业部批复,同意学院增设采矿工程系。 2月 学院结构实验楼、水暖实验楼落成。 3月1日 学院从美国DEC公司引进的VAX8300计算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4月16日 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衡阳工学院第二届学生会主席团;衡阳工学院第二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选举张健为学生会主席。 4月17日 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选举陈海利为团委副书记。 4月21日 核工业部教育司组织专家来学院,对5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申请及学院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请进行考察、评审。 7月13日 核工业总公司批复,同意学院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孙德纶任主任,王昌汉、汪兴华分别任副主任。 7月8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7月18日 恢复建院后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原核工业部副部长周秩等领导出席。 ▲ 学院1987年从日本引进的管理工程实验设施开始用于教学。 ▲ 学院决定将培训部并入教务处,成为教务处下属的成人教育科,标志着学院成人教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院大会堂落成。
1989年 3月15日 湖南省副省长王向天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9月 学院教师邹树梁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0月16日 学院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 12月 学院举办 “湖南省第二届教学质量研讨会”。 同月 学院体育馆、田径运动场落成。
1990年 2月至6月 学院党委开展党员重新登记工作。 5月 中核总公司批复衡阳工学院机构编制,党委办公室等23个单位为正处级,团委、审计室、劳动服务公司为副处级机构。 5月23日 学院王昌汉、刘继才出席中共衡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王昌汉当选为中共衡阳市委委员。 7月10日 学院技术物理系高级工程师田志恒等研究的环境氡测量新方法——驻极体收集积分测法顺利通过部级鉴定。该方法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月24日 衡阳工学院“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制定。 10月11日 学院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衡阳工学院第三届学生会主席团;衡阳工学院第三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选举郭虎为学生会主席。 11月 “核工业高教研究学会” 换届大会在学院召开,学院院长汪兴华教授当选为理事长。 12月30日 中共核工业总公司党组决定:丁联池同志任衡阳工学院党委书记,刘泽南同志任衡阳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免去王昌汉同志衡阳工学院党委书记职务,免去张帆同志衡阳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职务。核工业总公司决定:汪兴华同志任衡阳工学院院长,张帆同志任衡阳工学院副院长;免去孙德纶同志衡阳工学院院长职务。 12月 学院陈俊杰被中核总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任德曦同志被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1990年度“湖南省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 年底 学院举办 “衡阳工学院首届新技术、新产品与科技信息交流会”。 ▲ 学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园林式单位”。
1991年 2月13日 学院“松散矿岩入出力学及其应用”项目通过部级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 3月9日 中山大学副校长张纯祥教授应邀来学院作题为《我国高本底地区辐射水平研究》的学术报告。 4月 学院青年科学基金设立。 5月11日 学院“防锈铝——不锈钢连接管冷挤压热扩散焊工艺”项目通过部级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首创”。 5月 学院202881班学生刘新平撰写的《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评估的事故分析》被中国计算机协会录用,并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青年计算机学术会议。 6月8日至9日 中国共产党衡阳工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衡阳工学院第二届委员会。新党委成员由丁联池、刘泽南、汪兴华、凌球、张帆、曾春艳、贺炳卿等7人组成,丁联池任党委书记,刘泽南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禹田、周谦、曾民柱、颛孙太宗当选为纪委委员。大会提出了学院今后五年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奋斗目标。 6月12日 全国政协委员、原二机部副部长李觉将军在湖南矿冶局局长周亚乾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学院视察。 9月12日 学院召开首次科研工作会议。 10月25日至28日 第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院长汪兴华作题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把学院建设成核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工会委员会;第二届工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选举曾春艳为院工会主席,凌均卫任工会副主席。 10月27日 学院田志恒高级工程师研制的“连铸机137Cs液面计” 通过部级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首创”。 11月8日至12日 学院成功举办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副省长曹伯纯,省教委党组书记冯象钦等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学院田径代表团荣获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最佳赛区荣誉称号。 11月17日至19日 核工业高等教育研究会换届暨核工业教育学会成立大会在学院举行。 11月 院党委印发《衡阳工学院“八五”期间党的建设工作计划》。
1992年 1月9日至20日 院长汪兴华等应邀到日本北海道大学、秋田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考察。 4月 19日 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三届委员会;共青团衡阳工学院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张兆湘为团委书记。 5月31日 学院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衡阳工学院第四届学生会主席团;衡阳工学院第四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张亚军为学生会主席。 7月1日 《衡阳工学院综合改革方案》出台,自即日起执行。 7月 学院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体育课程评估国家级优秀学校”。 7月19日至24日 学院王昌汉教授应邀参加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的“世界高寒地区砂矿开采技术会议”,被会议聘请为顾问。 10月25日至29日 日本大阪大学山口克人教授、住商产业株式会社设备部部长石田繁夫应邀来学院讲学。 11月1日至5日 学院与国家冶金部在武汉承办了第二届泛亚太地区人类工效学学术会议。 11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王方定来学院讲学。 ▲ 学院成立以汪兴华院长为主任的课程建设委员会。
1993年1月1日~6月22日 1月 学院教师刘之悦出任衡阳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斐君出任衡阳市政协副主席。 3月15日至16日 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红旗勋章荣获者、乌克兰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保局局长雅科夫列夫·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和乌克兰建筑设计院著名建筑设计专家科里奇恩斯卡娅·柳德米拉·伊万诺娜来学院讲学。 4月 学院出台《科技开发管理暂行条例》、《专职科研编制管理暂行条例》和《科技成果管理实施细则》,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5月6日 学院作出了《关于深化学院综合改革,加快学院发展的意见》的重大部署。 6月4日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董志文来院视察指导工作。
(三)中南工学院(1993~2000) 1993年6月23日~12月31日 6月23日 国家教委批准衡阳工学院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为学院题写了新的院名。 9月 学院撤销培训部,增设成人教育处,与教务处合署办公。 9月28日 日本北海道大学大桥弘士,成田成邦教授应邀来学院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10月1日 学院教师彭如海主持的《材料力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获高校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 10月6日至8日 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研讨会在学院举行。 10月11日至9日 学院成功举办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氡监测学术会议。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阿罕默德博士出席会议并作专题学术报告。 10月16日 学院首届大学生艺术节开幕。此后大学生艺术节固定从每年10月16日(校庆日)到12月底止。 10月19日 香港盈丰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汉炎在我院设立“汉炎奖学金”。 11月17日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聘任凌球同志为中南工学院院长,免去汪兴华同志中南工学院院长职务;聘任陈俊杰同志为中南工学院副院长。 ▲ 学院田志恒教授的“驻极体收集积分测氡装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4年 1月 学院增设化学工程系,采矿工程系更名为资源开发系。 4月12日 衡阳市市长贺同新率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来学院现场办公,解决周边环境问题。 5月8日 学院第五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南工学院第五届学生会主席团;中南工学院第五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曾文强为学生会主席。 5月 学院第一次女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傅戈雁为主任委员。 5月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李定凡副总经理来院视察。 5月 22日 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四届委员会;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罗建华为团委书记。 9月14日 台湾大学校长郭荣赵先生一行7人来学院考察。 10月 学院学生工作部(处)改为学生工作处,属于行政序列;成人教育处不再与教务处合署办公;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为副处级机构。 10月14日 学院隆重举行中国核工业创建40周年,学院建院35周年庆祝大会。 11月18日 原核工业部副部长、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来院视察。为学院题词:“开拓进取,为核事业培育英才”,并为图书馆题写馆名。 11月 学院工商管理系更名为经济管理系。 同月 “矿山安全科学”项目通过部级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首创。 ▲ 学院开始实施“主辅修”制度。
1995年 3月18日 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泽南同志调任南京工业学校党委书记。 4月 湖南省教委确定核技术专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7月 学院党委书记丁联池同志在中共衡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衡阳市委委员。 8月 湖南省副省长郑培民来院视察。 ▲ 学院将军政训练列入教学计划,从1995级开始,每个新生年级实施为期2周的军政训练。 9月 全国第五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在学院举行。 10月 学院党委研究制定党员“双学”轮训规划,并于11月开班。 10月14日 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唯一健在者葛振林同志来学院作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报告。 11月《衡阳工学院学报》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学报》。《衡阳工学院学报》在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司主持的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评比中获三等奖。 12月 学院制定《中南工学院“九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1996年 1月13日至14日 学院召开第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工会委员会;第三届工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选举刘光华为主席,朱惠延为副主席。 4月 学院成立劳动就业管理处(正处级)。 5月11日 学院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南工学院第六届学生会主席团;中南阳工学院第六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徐鸿喜为学生会主席。 5月17日-19日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四次年会在学院召开。 5月20日 原核工业部部长张忱来院视察。 7月16日 “中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挂牌。 10月28日至11月8日 院务委员会主任丁联池等应邀对日本高等工程教育状况进行了考察。在日期间,丁联池在日本原子能学会北海道支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核教育事业”的演讲。 11月14日 中共核工业总公司党组任命邹树梁同志为中南工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聘任邓国扬同志为中南工学院副院长。 ▲ 学院从本年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以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心为主题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交流会”。
1997年 1月 学院首次设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并将《高教研究》杂志改为季刊。 2月23日至29日 学院陈国清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作为台湾“品质管理协会”特邀质量管理专家,随团访问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3月25日 全国高校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研讨会在学院举行,原国家教委政教司司长徐文良出席。 5月 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来学院视察。 5月25日 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五届委员会;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罗成翼为团委常务副书记。 8月 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来学院视察。 9月 核工业总公司批准学院核技术、管理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4个本科专业列为核工业总公司(部)级普通高等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 ▲ 学院取消补考制度,实行重修制,逐步向学分制过渡。 10月 全国暖通空调计算机应用研讨会在学院召开。 11月8日 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一行10人到学院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 经省教委批准,湘南地区唯一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在我院设立。 ▲ 学院黄赛超教授主持的“混泥土叠合框架受力性能及配套设计方法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1月 学院刘之悦副教授当选为衡阳市第十一届人大委员会副主任(兼)。 2月 学院成立电气工程系、体育教研部(正处级)、计算机中心(副处级),成人教育部改为成人教育分院(正处级)。 4月 国家教育部明确学院本科教学评价结论为合格。 5月 教育部计划司司长纪宝成来院考察。 5月 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彭士禄来学院讲学。 5月 学院何宪研究员、郭兰英副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氮-13监测仪”通过部级鉴定,该项目具有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意义。 5月22日 学院第三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院长凌球所作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学院发展”的工作报告,掀起了学院新一轮改革。 6月6日 学院第七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南工学院第七届学生会主席团;中南阳工学院第七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崔一兵为学生会主席。 6月23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学院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采矿工程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并确定第二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 7月 院长凌球教授赴美国考察高等教育。 9月 经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湖南省教委批准,成人教育获得高中升本科的办学权。 ▲ 年秋 学院撤销子弟中学。 10月21日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聘任王汉青、邹长城同志为中南工学院副院长,免去张帆同志中南工学院副院长职务。 11月 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获国家二等奖。 ▲ 学院建成第一个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软件制作室。 ▲ 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学院“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先进服务队”荣誉称号。 ▲ 院党委书记丁联池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 孙德纶等主持的反应堆叠层板状堆芯元件流致振动及稳定性研究、郭兰英等主持的氮-13检测仪、石世宏主持的激光熔覆技术在石化阀门零件上的推广应用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1月12日 学院管理体制调整为国防科工委与湖南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 1月 学院成立外语教研部(对外称外语系)。 3月 学院撤销监察、审计处,成立监察处,与纪委办公室合署办公,单独成立审计处。 3月22日 中核总公司同意张帆退休。 4月 学院成人教育分院更名成人教育学院(正处级),成立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正处级)。 4月 学院自主研制开发的“瑞尔康”环保防氡内墙漆,通过建设部主持的鉴定会,成为建设部向消费者推荐使用的品牌,并投入批量生产。 5月 学院召开第一次成人教育工作会议。 6月 学院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副处级)。 6月2日 中共衡阳市委书记梅克保来院指导工作。 6月28日至7月2日 学院与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运筹学会可靠性学会联合举办的99人因及可靠性分析学术会议在学院召开。 9月 学院学校第一次扩招,招收本专科学生1495人,比上年增招595人。 9月4日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吴向东视察学院。 9月6日 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省长助理许云昭来院视察。 9月16日 学院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 9月28日 《中南工学院“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制定。 10月16日 学院举行校庆40周年大会。同日,王淦昌铜像、寄晚亭落成。 ▲ 学院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被评为湖南省文明高校。 12月 学院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正处级)。 ▲ 学院教师张力主持的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员可靠性研究、邱长军主持的大工件表面强化炉内重熔工艺研究、刘杰华主持的加工不对称压缩机螺旋转子滚刀精确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分别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 学院开通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连通,用于教学、科研和管理。 ▲ 学院被确定为地方人事部门教师岗前培训基地。
2000年1月1日~6月30日 4月7日 学院党委召开“三讲”教育动员大会。大会由院党委副书记邹树梁主持,院党委书记丁联池、院长凌球分别讲话。 4月15日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胡学军来院检查、指导工作。 4月28日 院党委副书记邹树梁在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接待来访教职工,院领导接待日正式启动。 5月 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来院视察。 同月 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六届委员会;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罗成翼为团委书记。 6月2日 学院党委召开“三讲”总结大会。党委副书记邹树梁主持,院长凌球作总结报告。省委巡视组组长刘安民充分肯定学校“三讲”教育的成果。 6月 学院第八次学代会召开。
二、衡阳医学院 (一)湖南省衡阳医学院(1958~1960) 1956年6月 卫生部卫教张字第801号文件决定,湖南省在衡阳市新建一所医学院。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唐麟为主任、省文教办主任华国锋为副主任的湖南省衡阳医学院筹建委员会。
1958年 4月 中共湖南省委作出决定,建立湖南省衡阳医学院,由湖南省卫生厅主办。 9月 学院首次招收三年制卫生学专修科学生198名。9月15日 借用衡阳医士学校(现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校舍开学。 11月 学院选址衡阳市西郊廖家湾(现衡阳市西郊学院西村)。 同月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师生停课下放农村除四害。 12月12日 衡阳市人民委员会、市建设局、市房地产管理局同意拨给市西郊廖家湾地区面积202,286平方米(合303.61市亩)的土地,作为学院兴建校舍使用。同年,学院办理了土地征用有关手续。
1959年 4月 学院新建校舍破土动工。 4月20日 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任命邹荣美为湖南省衡阳医学院首任院长,周云翼为副院长。 6月 学院学生开始复课。 6月 学院行政机构初步建立,设有秘书室、图书馆和人事、教务、总务、基建、教材教学、设备、财务等科室。 9月 学院首次招收五年制医疗专业本科学生282名。学院迁入新建校址(廖家湾)。 11月15日 学院全年基建计划基本完成。共建成房屋13栋,其中教学楼2栋、阶梯教室1栋、教工住宅(二层)4栋、单身宿舍(三层)1栋、公共食堂1栋、其他房屋4栋,总建筑面积12,311平方米。
1960年1月1日~8月29日 5月10日 学院教学主楼(现三教学楼)破土动工。
(二)衡阳医学院(1960~2000) 1960年8月30日~12月31日 8月30日 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原“湖南省衡阳医学院”更名为“衡阳医学院”。
1961年 8月17日 中共衡阳市委组织部批复成立中共衡阳医学院委员会。 10月21日 共青团衡阳医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2月 学院教学主楼(现第三教学楼)落成。 同月 经省卫生厅批准,成立衡阳医学院院务委员会。
1962年1月1日~7月31日 6月5日 省卫生厅下文,决定将“衡阳医学院改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从1962年秋季起停办三年”。校舍借给国家测绘局第三分局使用。 7月 学院首批58级三年制卫生学专修科185名学生毕业。
1962年8月~1965年6月(学校停办) 1965年7月1日~12月31日 7月 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复办。行政及教学业务由省卫生厅直接管理;党的关系及干部管理等委托中共衡阳地委代管。 7月 省委宣传部任命周云翼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校长,董双林为副校长。 9月 复办后首次招收三年制卫生学专修科学生150名。 12月14日 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批准,同意衡阳医学专科学校成立党委会,李唯志任党委副书记。
1966年 2月 学校三年制卫生学专修科经省卫生厅批准改为三年制医疗专修科。
1967年 2月 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衡阳市第一医院作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但因“文革”干扰未能办成。
1968年 12月 复办后第一批147名学生毕业分配。
1969年(资料缺)
1970年 4月20日 王冀克到校任革委会主任。 4月 学院开办首届工人医生班。 7月 学院会堂落成(后用作教工食堂,现已拆除建幼儿园)。 12月17日 徐东戌到校任革委会副主任。
1971年 3月 学校利用第一栋实验楼开办具有100张病床的附属医院。 8月26日 学校首届工人医生班287名学员毕业。 11月19日 衡阳市革委会批复,同意衡阳医学专科学校收回1962年借给长湖公社立新大队第五生产队40.6亩土地。 12月29日 王冀克任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徐东戌任党委副书记。
1972年 1月18日 张文华到校任革委会副主任。 5月3日 丁平到校任革委会副主任。 6月6日 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下文再次决定,将衡阳市第一医院划归衡阳医学专科学校作为附属医院,随即办理了移交手续。 6月 经省革委会批准学校重新招收三年制医疗专业学生399名。 7月4日 马凤池到校任革委会副主任。 9月29日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基建领导小组批准,同意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和衡阳医疗器械厂扩院、建厂场地调整。 10月26日 张文华任校党委副书记。
1973年 1月8日 衡阳市计委批准学校收回西合铁路以东33.1市亩土地。 1月 《衡医通讯》创刊。 1974年 5月4日 秦雨屏到校任革委会副主任。
1975年 8月21日 省教育局下文决定,在零陵、衡阳、郴州三地区各办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分校一所。
1976年 1月19日 丁少之到校任党委副书记、校革委会副主任。 12月28日 省卫生厅同意,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开办“五·七”工厂。
1977年 1月 学校在郴州、零陵、衡阳的三所分校完全交由所在地区管理。 7月26日 湖南省委发文决定,将衡阳医学专科学校改为衡阳医学院,恢复五年制本科院校。《衡医通讯》改为《衡阳医学院学报》。 7月 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院录取五年制本科生405名。 12月 工宣队撤离学院。
1978年 3月15日 湖南省委组织部同意学院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医教科研处、后勤处。 4月28日 省委任命王冀克为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张文华、辛文山、丁少之任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马凤池、丁平、秦雨屏任副院长。 10月13日 省编委同意恢复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图书馆,均与系平行。 12月26日 省编委同意学院成立基础课部,增设学生工作部。
1979年 7月24日 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 11月1日 中共衡阳医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
1980年 2月23日 李国玺到任副院长。 5月15日 学院成立学报编委会及翻译小组。 5月23日 赵建华到任党委副书记兼学院院长。 8月4日 王冀克不再兼任学院院长。 10月28日 省编委同意学院将医教科研处分设为医教处和科研处。 12月23日 学院恢复“中国教育工会衡阳医学院委员会”。
1981年 2月23日 陈璋任学院副院长。 10月6日 刘军任学院副院长。 12月19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为全国首批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
1982年 1月5日 中国共产党衡阳医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王冀克等7人组成院党委会。 4月14日 省委决定:丁少之任学院顾问,免去副院长职务;免去辛文山副院长职务。 4月17日 学院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8月4日 学院工会第一届委员会产生,辛文山任主席。 11月 学院成立由董来炜等17人组成的学位评定委员会,首次为82届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
1983年 1月 学院图书馆(现经济管理学院楼)落成,藏书容量可达50万册。 4月8日 省政府下文决定,将衡阳地区人民医院改为衡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同年10月办理交接手续,更名为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原附属医院更名为附属第二医院。 4月19日 学院首届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6月 学院丁少之离休。 11月6日 省委下文任命刘军为院党委书记、陈德愉为党委副书记;省政府任命杨永宗为院长,陈健雄、林济国、梁铠为副院长,赵建华任顾问。原党委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的职务一律免除。 12月26日 省委下文同意王冀克、辛文山离休。
1984年 2月15日 省编委下文确定衡阳医学院机构改革后机构设置。分别为: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人民武装部(与保卫处合署办公)、纪检会;院办公室、人事处、保卫处、医教处、科研处、总务处、图书馆;基础医学系、临床医学系、马列主义教研室;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 5月8日 省编委同意撤销学院临床医学系,设立院学生处。 7月2日 省委宣传部下文同意组建学院临时党委会。 7月2日 省编委下文,同意设立衡阳医学院统战部。
1985年 1月 学院开始整党,历时一年。 1月7日 学院党委下文决定成立院务协商委员会。 4月 《衡阳医学院院报》创刊。 5月23日 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衡阳医学院学报》自第四季度起在国内公开出版、自办发行。 8月 首批外籍教师来学院任教(英语)。 10月21日 学院设立老干部工作办公室。 10月30日 省委下文同意:张秀云任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浩到任学院纪委书记;免去刘军学院党委书记职务。 11月28日 中南五省市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会议在衡阳医学院召开。 12月2日 省政府下文同意免去赵建华学院顾问职务。20日 赵建华离休。 12月17日 学院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1986年 1月23日 省教委复函同意学院征用新建常胜路以北水田14市亩,修建田径运动场。 8月 学院办公楼和科研楼竣工。 8月11日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病理生理学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9月 学院病理生理学经省教委批准为重点建设学科。 11月7日 学院决定设立衡阳医学院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12月16日 省委同意原党委书记刘军离休。 12月27日 省委任命刘谋发为学院党委书记。
1987年 3月31日 省委同意免去陈德愉学院党委副书记职务。 4月22日 省政府同意陈德愉任学院副院长。 5月 首批以衡阳医学院为主组成的出国医疗队赴津巴布韦支援。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衡阳医学院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 9月 学院病理解剖学科经省教委批准为重点建设学科。 10月 学院运动场竣工。 11月5日 第一次《机能实验教程》编写会在学院召开。衡阳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扬州医学院和泸洲医学院等院校代表出席会议。
1988年 1月 《衡阳医学院院报》经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登记。 2月 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专业和卫生检验专业被国家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 3月 学院附属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 4月27日 省编委批准同意学院成立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 同日 国务院学部委员、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毓谷教授应邀来学院讲学。 5月4日 学院附二医院首例人工受精婴儿平安出生。 6月10日 衡阳市第八届大中专(技)院校田径运动会在学院举行。 6月1 7日 省教委批复同意学院开办护士中专班。 9月16日 学院举行了隆重的三十周年校庆。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省委领导刘正、焦林义分别为校庆题词。 10月 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被省教委确定为省级重点课程。 11月12日 九省(区)12所协作医学院校教材主编会议在郑州召开,院长杨永宗带队参加会议。杨永宗、宋家兴、高岳生、盛昆岚分别担任了《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妇产科学》、《组织胚胎学》第一主编。
1989年 2月20日 学院确认43名教师为第一批出国进修预备人员。 4月17日 学院成立退休办。 4月25日 衡阳市大中专院校协作会在衡阳医学院成立,在衡十余所院校党委书记、院(校)长、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5月5日 学院 “胃癌实验性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性研究”、“理想的仿生节育——微波性法”等成果在省委举办的“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及中心小学勤工俭学展览会”上展出,获得好评。 5月27日 省人事厅批复同意学院设立监察室。 6月26日 学院党委发出“向优秀共产党员李发科同志学习”的号召。 7月5日 学院举行首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7月10日 湖南省首届中西医结合成果推广讲习班在衡阳医学院开办。 7月下旬 以陈健雄副院长为组长的赴津巴布韦医疗队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回国。 9月4日 蒋楚明奖学金基金会负责人,美籍华人黄健民博士在湖大岳麓书院御书堂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将首批《用于医学研究的动物》等五十多册英文原版医学图书及两盒录像带捐赠给学院,杨永宗院长代表学院接受了捐赠。 9月8日 学院董来炜教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优秀教师奖章。 10月11日 省教委批复同意学院征用围墙外东南角土地13市亩作为教学区建设用地。 10月17日 衡阳医学院红十字会成立。 10月30日 学院第二届科技工作会暨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和肿瘤防治研究所成立大会召开。 12月1 6日 学院首届艺术节在学院大礼堂拉开了序幕。
1990年 1月 学院87级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66人获得合格证书,年级通过率为22%,在省属本科院校中获第一名。 1月11日 学院党委发出向董来炜教授学习的号召。 4月25日 全国12省市区17所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编写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二批教材编写筹备会在衡阳医学院召开。 5月5日 已故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副主席、市民盟主任委员、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董来炜教授夫人王曾英遵照董老遗嘱,将生前珍藏的317册医学书刊赠献给学院肿瘤研究所。 5月8日 市政府批准,学院按红线范围征购市郊长湖乡立新村五组、岳屏乡联合村二组16.50亩土地。 8月 学院获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 9月8日 杨永宗院长赴中央党校学习。 ▲ 《衡阳医学院学报》被纳入湖南省CUJA系统,获得了清华大学图书馆CUJA中心颁发的CUJA成员证书和卫生部政策法规司颁发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学报”奖状。
1991年 3月2日 学院举行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汪鼎林事迹报告会。 3月28日 省政府同意余麟、陈敏时任学院副院长。 4月12日 民盟衡医支部隆重举行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 8月12日 学院89级学生、红十字会秘书长汤喻玲参加了在哈尔滨举办的“国际红十字会夏令营”。参加这次夏令营的有中、法、德、匈牙利、香港、澳门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8月27日 省委同意杨永宗任衡阳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9月10日 中共衡阳医学院委员会党校成立,党委副书记张秀云兼任党校校长。 9月17日 省委同意学院原纪委书记胡浩离休。 10月4日 美籍华人、航天医学博士黄健民先生和心血管疾病防治专家刘铭教授来学院赠送图书资料并讲学。 10月27日 省教委在学院召开毕业生思想教育经验总结会。 11月10日 全国20所协作医学院校第一批协编教材第一主编会议在学院召开。 12月6日 省教委批复同意成立衡阳医学院科技开发中心。 ▲ 从1991年开始,本科学生由基础系管理,统招专科学生由社科部管理。
1992年 4月25日 学院药理教研室青年教师廖端芳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 4月30日 学院首届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5月4日 学院聘请美籍华人、纽约退役军人医学中心主治医师黄健民和美国放射医学专家、纽约退役军人医学中心放射科主任怀特先生担任衡阳医学院名誉教授。 5月11日 学院组建成立成人教育培训部。原成人教育学生工作部和教务处成人教务科同时撤销。 6月22日 省委同意杨永宗任学院党委书记。 6月26日 新三解楼竣工,并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7月22日 省政府同意荣石泉任学院副院长。 8月 学院三解楼(现第六教学楼)竣工。 11月10日 省编委批复同意衡阳医学院增设财务处、成人教育部、党委统战部与宣传部合署办公。 11月28日 学院第三届科技工作暨科协成立大会举行。 12月18日 学院《药理学》和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学》两门课程被确认为省级重点课程。 12月 经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批准,《衡阳医学院学报》从1993年起面向国外发行,其国外代号为Q4352。
1993年 3月31日 学院率先在湖南省大中专院校主办毕业生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 9月3日 学院成立教学督导团。 ▲ 学院获“毕业生分配全国先进单位”。 ▲ 学院余麟等主持的《改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拓宽和强化实验室职能》获“1993年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省教委“1993年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0月7日 受中国病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托,由衡阳医学院成立《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编辑部。 12月27日 省委同意胡有恒任学院纪委书记。
1994年 2月1日 学院药理教研室青年教师廖端芳副教授主持的课题《ACE抑制剂和丙丁酚对氧化型LDL介导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被日本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论证通过,获Uchida国际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为40万日元。国际知名教授内田康美博士亲自在北京长富宫中心举办了捐赠仪式。 3月7日 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 5月18日 学院决定建立“三系三部”,即基础课一部、基础课二部、社科部、预防医学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前三年本科学生分别由一部和二部管理,后二年移交给一系与二系管理,专科学生由社科部负责管理。 10月7日 由学院承办的22所协作医学院校科技网络第五次会议在南岳召开。 12月29日 学院附一、附二医院经湖南省医院评审委员会审定确认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并授匾。
1995年 3月1 5日 学院首次举行公开选拔处级干部答辩会。 4月 学院94级学生王晓旭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6月 学院卫生检验专业升格为本科。 8月7日 副省长郑培民、省教委副主任陈白民一行在衡阳市委书记颜永盛、衡阳市副市长杨东林、市教委主任罗成阶陪同下,专程来学院现场办公。 8月4日 学院主办的“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张家界市召开。院长杨永宗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10月25日 省教委批复同意学院征用常胜路以北、西合铁路以东、学院西侧的水塘和土地70市亩。
1996年 1月11日 学院首届德育工作会议召开。 2月2日 学院科研处更名为科技处。 4月29日 学院《衡医一周要闻》自制电视新闻试播成功。 8月1日 省政府决定:文格波任衡阳医学院副院长。 9月 学院妇幼卫生专业升格为本科。 11月9日 由省教委组织的成人教育评估专家组,于11月9日至11日 对学院夜大学、函授教育办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夜大学被评估为优秀。 11月14日 学院成立研究生部。 ▲ 学院团委被中宣部、团中央等评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1997年 4月22日 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确定为衡阳医学院附属怀化医院。 5月17日 省长助理许云昭、省教委主任胡冬煦等一行13人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5月20日 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胡俊伯一行来院视察共青团工作。 6月7日 衡阳市大中专院校第11届田径运动会在学院隆重举行。 6月 文格波副院长、杨和平博士、戴爱国博士被批准为“湖南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后备带头人”。 10月26日 院长杨永宗率团访问美国耶鲁大学。 12月9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同意将省结核病医院划给学院作为附属第三医院。 12月13日 湖南省微生物学会1997年度学术年会在学院召开。 12月25日 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第十届年会在衡阳医学院召开。 ▲ 学院团委被中宣部、团中央等评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1998年 1月12日 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成立。何景安任党委书记,谢金魁任院长。 2月28日 学院附三医院院长、内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谢金魁教授撰写的《肺宝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的研究》论文,获第一届国际中西医学结合研讨大会一等奖。 2月10日 湖南省卫生厅同意将怀化市人民医院作为学院教学医院。 3月15日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咨询站在衡阳医学院图书馆建立。 3月15日 学院副院长余麟教授荣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奖。 5月4日 “松霖奖学金”在学院设立。该项基金由校友松霖(厦门)洁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周华松先生提供。 6月2日 “勤奋求实,博学维康”被确立为校训。 6月2日 医学生誓词碑树立。 6月19日 学院药理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列入硕士学位授权点。 7月7日 学院病原生物学、外科学(骨外科)、肿瘤学学科等专业被湖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7月9日 中共湖南省省委任命张秀云为衡阳医学院党委书记;免去杨永宗党委书记职务。 7月31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任命廖端芳为衡阳医学院副院长。 9月28日 学院大学外语部正式挂牌成立。 10月2日 学院建院40周年庆祝大会在大礼堂隆重召开。大会由党委书记张秀云副教授主持,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永宗教授在会上致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周阳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翁晖、省政府副秘书长吴科正,衡阳市委副书记李湘沅等领导到会祝贺。 10月2日 衡阳医学院校友总会暨校友基金会成立。 10月2日 学院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启用。 10月3日 学院首届“松霖奖学金”颁奖大会在大礼堂举行。 10月8日 学院附二医院普外科成功地为一名出生仅50天的男婴施行了胸部罕见巨瘤切除手术。 10月29日 学院副院长、药理学教授余鳞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优秀教师,并记省一等功。 ▲ 学院团委被中宣部、团中央等评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1999年 3月15日 省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张寅南、省体委副主任张万秋一行6人来学院检查工作。 4月25日 教育部和团中央决定,杨震同学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4月底 学院学报荣获1998年度湖南省高校学报一等奖。 6月9日 学院教师吴移谋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三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7月6日 院党委书记张秀云在湖南省创建文明高校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创建文明高校;坚持不懈,培养合格人才》的经验介绍。 9月15日 学院主编的《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被评为湖南省一级刊物。 9月28日 国家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来我院视察调研。 9月29日 学院举行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文艺晚会。 10月中旬 学院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0月 《衡阳医学院2000-2004年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出台。 11月1日 《衡阳医学院学报》被国际性检索期刊CA收录。
2000年1月1日~6月30日 1月15日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衡阳医学院获得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1月28日 湖南省卫生厅同意将永州市人民医院作为衡阳医学院附属永州医院,其隶属关系不变。 3月2日 教育部督学、中国教育审计学会会长、原审计署驻国家教委审计局覃立垣局长来院检查内部审计工作。 3月7日 学院附属永州医院挂牌,杨永宗院长等出席。 4月9日 学院“三讲”教育动员大会召开,杨永宗院长主持。省高校“三讲”教育办公室、省委驻院巡视组领导,院党政领导出席会议。 4月14日 学院曹克敏教授青年志愿护理组被团中央、全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全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此前,该护理组还被团省委评为“湖南十佳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5月15日 学院校园网开通。 5月19日 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来校视察。 6月6日 学院“三讲”教育总结大会。杨永宗院长主持,张秀云书记作总结报告。省委驻院巡视组领导,院党政领导等出席会议。 6月25日 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省委专职副主委陈幼平来院考察盟务工作。
三、核工业第六研究所(1962~2002) 1962年 3月 二机部十二局同意将原江西省矿务局研究所改为矿山研究所,作为独立单位归二机部直接领导,中共江西省委同意党的关系隶属南昌市委。 5月 中共二机部十二局党委决定,组建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承担全国铀矿山地质采矿研究和化学分析外检仲裁以及仪表检修、改装等任务,设立采矿、地质、分析、仪器仪表、科技情报五个室和一个金工车间。 9月 南昌矿业研究所正式成立,二机部任命詹启敏为所长,王喜彬和高万祥为副所长。 10月 经中共南昌市委批准,南昌矿业研究所首届党委成员由6人组成,詹启敏任党委书记。
1963年 3月 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南昌矿业研究所所址选在新建县望城公社小桥大队。 5月 国家计委批准南昌所呈报的设计任务书,确定编制为500人。建筑面积为24700平方米,总投资560万元,分两期建设。
1964年 ▲ 南昌所自行设计组装成KF-1002型矿石汽车检查辐射仪,通过部级鉴定,性能基本达到PCP-6型的技术指标,从而摆脱了对苏联进口的依赖。 7月 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同意将北京第一设计院矿山设计部分迁往江西南昌与南昌矿业研究所合并,成立矿山研究设计院。
1965年 10月18日 二机部确定南昌所为采矿专业国内外科技文献检索中心。 12月 二机部批准,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的矿山部分432人迁往南昌,与南昌矿业研究所合并成立二机部第三研究设计院。詹启敏任党委书记,罗西芳任院长。 ▲ 所科研楼(现军工楼)竣工。
1966年 1月1日 第三研究设计院正式办公。 9月 经二机部批准,第三研究设计院“井下堆浸采铀技术研究”课题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1967年 8月 驻江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012部队派姜文合等人组成军宣队进驻三院。
1968年 3月 三院革命委员会成立,姜文合任主任(军代表)。
1969年 9月 南昌市革委会同意罗西芬任三院革委会主任,姜文合任副主任。 10月 三院、七〇九勘察队陆续迁往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校址,与原北京一院合并。 12月 二机部军管会批复一、三院合并,定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院址设在衡阳市(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三院由南昌迁出,房产移交给七二〇厂。院领导决定开展原地浸出采铀技术研究。 ▲ 四院创造了锆电极寿命达15.6小时的记录;压缩空气代替氮气作为电离介质和抗氧化电极(锆电极)试验成功,为当时国内首创。
1970年 研制成功DK-60微尘取样仪。该仪器在缸体结构和进出嘴结构布置等方面有独创,填补了国内直流微型取样仪的空白。
1971年~1974年(材料缺)
1975年 2月 经二机部批准,在第四设计研究院科研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直属二机部十二局领导,承担全国铀矿山科研任务,定员350人,研究所暂定县团级。
1976年 5月16日 二机部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称湖南第六研究所)正式成立,李永康任中共六所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1976年10月起任书记兼所长),彭守礼任副总工程师。 9月 经湖南省二机局批准,六所设立以下机构:政治处、组干科、宣教科、保卫科、所办公室、财务供应科、行政管理科、科技办公室、一室(地质物探)、二室(采矿)、三室(矿山机电)、四室(矿山通风防护)、五室(放射性仪器仪表)、六室(理化分析)、七室(科技情报)和机修车间。 10月 经衡阳地委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湖南第六研究所委员会。 12月1日 所召开科学大会,张贤代表所党委作报告。 12月23日 共青团第六研究所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张炳南等5人组成的团委会。经湖南矿治局团委批准,张炳南兼职团委书记。
1977年 4月 工程师张启宇随中国原子能代表团到南斯拉夫进行回访,期间考察了南斯拉夫原子能研究所。
1978年 3月 副所长刘魁荣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4月 所5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2月18日 所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党委副书记王永作了筹备建立所工会的工作报告,出席会议代表40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由赵永泰等九人组成的六所第一届工会委员会。经湖南省军工工会批准,赵永泰任本届工会主席。 12月 副所长邢英华随中国铀矿冶考察团赴美国考察。 ▲ 所办公楼(现继续教育学院楼)竣工。
1979年 1月 所牵头成立 “二机部通风降氡协作组”。 3月7日 湖南省委批准,赵贤任所党委书记,邢英华任副书记、所长。 7月 经二机部十二局批准,恢复湖南第六研究所分析室作为铀矿山的中心矿石分析室。 10月11日至13日,中共湖南第六研究所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0年 2月26日 所充实学术委员会,邢英华任主任委员。 9月 所8项科研成果获湖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同月 所邢英华等人参加中国核学会铀矿治学会成立大会暨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同时,王文健出席国际矿山开发和规划学术会议。
1981年 6月 由所筹备,核学会铀矿冶学会主持的我国第一次矿山辐射环境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二机部副部长、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淦昌和二机部副部长苏华出席。 10月 二机部苏华副部长来所检查指导工作。 12月 所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1982年 9月 经核工业部批准,“湖南第六研究所”更名“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 11月 所与核工业部第四研究设计院共同筹备铀矿开采。
1983年 1月 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来所检查指导工作。 同月 所8项科技成果获1980、1981年度国防科工委重要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 4月16日 所长邢英华调任湖南矿冶局局长。 4月 核工业部矿业局批复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更名为“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 11月1日 所调整领导班子,经核工业部矿冶局党组批准,刘魁荣任所党委书记,李沛任所长。 12月 湖南矿冶局批准六所组织机构调整设置方案,党的工作部门设组织科、宣传科、党委办公室;行政管理部门设所办公室、科技办公室、设备计量室、综合设计室、财务科、供应科、行政科、教育科、保卫科、劳动工资科;科研生产部门设:地质研究室、采矿研究室、机电研究室、通风防护室、放射性仪表室、理化分析室、科技情报室、环保室、文印室、机修车间。
1984年 1月 核工业部副部长陈肇博来所检查指导工作。 同月 所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奖。 3月 核工业部陈肇博副部长到云南腾冲“381矿床原地浸出”课题现场检查工作。 6月 所朱思明工程师赴美国哈罗吉特参加第三次国际矿山通风会议,并宣读了《中国铀矿井中氡析出和通风控制》论文。 9月 核工业部决定,六所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单位。 10月 核工业部批准六所为丙级设计单位,并颁发丙级设计证书。 ▲ 所被评为核工业部情报系统先进单位。 12月17日 经核工业部矿冶局批准,王宗棠任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所长。
1985年 1月 所5项科技成果获1983年国防科工委重要科技成果二等奖1基,三等奖1项,四等奖3项。 同月 所开始实行所长负责制。 4月 核工业部批准六所对外开放,但规定暂时不接待外国人参观。 4月 核工业部顾问张忱来所检查指导工作。 4月29日至30日 中共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6月 所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8月25日 经湖南省批准,所征购衡阳市岳屏乡联合村土地30.9亩。 9月 所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11月 所承办的第二次全国矿山辐射环境学术讨论会在所内召开。 12月 “空气等离子水再压缩弧切割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CTC10·2双机采矿钻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2月 试行改事业费开支为有偿合同制,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986年 4月 共青团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团委,经衡阳市团委批准,何继江任团委书记。 10月 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来所检查指导工作。 11月 受中国核学会委托,由所筹备的国际矿山辐射环境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12月 “空气等离子切割机”荣获布鲁塞尔第35届尤里卡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7年 1月 所12项科技成果获1984、1985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 3月 所获核工业部声像作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3月 所高级工程师丘寿康赴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4月7日 核工业部矿冶局任命王西文为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所长。 4月 中共核工业部湖南矿冶局党组任命李占磷为核工业部第六所党委书记。 4月 核工业部批准六所为乙级设计单位并颁发了乙级设计单位证书。 同月 核工业部副部长李觉、刘书林、李定凡检查云南腾冲381地浸试验现场。 5月 王西文所长赴瑞典参加“十三届世界采矿会议”并宣读了“原地浸出采铀”论文。 9月 所王海峰工程师赴法国蒙皮利埃科技大学参加世界铀矿开采会议。 10月 天井移动式提升机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 1月 所3项科技成果获1986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1月 所成立空气等离子技术开发公司。 同月 核工业部副部长陈肇博对六所在“七九四矿堆地浸课题”作出批示:“这是一条好路子,一定要努力走下去,要注意集中力量解决环保问题,尾矿坝的安全要万无一失。” 2月 所成立外事办公室。 2月 核工业矿冶放射性计量站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国防计量先进单位”。 3月 所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次职工代表召开。 6月 所 “KF-603热释光氡子体个体剂量计”获1988年度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7月 核工业部顾问周秩来所检查指导工作。 12月 所8项科技成果获87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同月 经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批准,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易名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将军题写新所名。 ▲ 所被评为湖南省科技情报系统先进集体。
1989年 1月 中国共产党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5月 中核总批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为二类院所,相当政府的副局级单位。 7月 所LG-50K空气等离子切割机获1989年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11月 所6项科技成果获1988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1990年 4月 所氡室通过核工业总公司鉴定,加速了α、β源的建标步伐,为放射线计量二级站考核认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9月 所6项科技成果获本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 1月 所主持的衡阳市面粉厂工程设计获1990年度部级优秀工作设计二等奖,湖南花岗石厂工程设计获三等奖。 3月 所LG-80K空气等离子切割机获1991年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10月 所“空气等离子”系列项目作为中核总“七五”优秀新产品开发项目受到表彰。 11月 所9项科技成果获本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 所氡室(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通过国防计量考核认可,被评为氡及氡子体计量一级标准。 ▲ 所长王西文赴前苏联考察。
1992年 1月 所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工会代表大会召开。 3月 所LG-50K等离子切割机获1992年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5月 所主持的新疆富蕴县萨尔布拉克低本位金矿十万吨级堆浸工业试验获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月 所根据核总职改发(1992)110号文件通知,成立工程系列高(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11月 所11项科技科技成果获本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 3月 中国共产党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5月 所成立衡阳市爆破工程施工管理服务站。 同月 所研制和建成“检定氡及氡子体浓度标准装置(简称氡室)”,是我国唯一的氡室。 ▲ 所机关机构设置调整,所办公室(由原所办、外事办组成),组织人事处(由原党办、组织部、人事处)组成;宣传教育处(由原宣传部、教育培训中心组成);科研处(由原科研处部分、总工办、机动科、设备管理部分组成);生产经营处(由原科研处民品和生产部分等组成);后勤处(由原行政科、供应、基建、机动科电力部分组成);其它机构与职能不变,并任命了各处室负责人。
1993年 4月15日 巴西两名工程师来我所接受培训。 4月 核工业总公司批准六所原综合设计室更名为“核工业衡阳设计院”。 5月 所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氡室)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 7月 所成立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检测中心。 11月 所9项科技成果获本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12月 中核总任命王立庆任六所党委书记。 12月 成立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机电设备总厂。 10月11日 所“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获42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1994年 3 月 所三力(Sunny)高科技开发公司成立。 4月 核工业溶浸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 11月 所5项科技成果获本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1995年 2月 所组建第三届科学技术委员会。 3月 所主持的卷烟厂工艺风力改造最新技术获1995年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弧形筑堆机获银奖。 5月 所氡室被国际氡计量组织指定为亚洲地区协调实验室。 9月 中核总任命陈明阳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所长,王西文为名誉所长。 11月 所9项科技成果奖获1995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 同月 核工业总公司批准六所具有核工业一般工业民用建筑与安装、中小型矿山、环境工程乙级监理资格。 12月 所第四次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1996年 ▲ 机关机构改革,机构设置为所办公室、科研生产处、政工处(含工会)、人事教育处、财务处、行保处。 4月 中南核龙实业总公司成立。 8月 重点实验室和地浸研究室合并成立溶浸技术研究室。 11月 所3项科技成果获1996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2月 中国共产党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 8月 共青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第五次团员代表大会召开。 11月 所3项科技成果获1997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1998年 1月 核工业衡阳设计院工程监理部更名为核工业衡阳工程监理部。 2月 核工业矿冶放射性计量站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国防计量先进单位”。 6月30日 核工业总公司批准六所“核工业溶浸采矿重点实验室”建成验收。 6月 原核工业副部长彭仕禄院士来所视察工作。 11月 副所长袁国安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中国国防工业委员会授予“核工业(部级)劳动模范”称号。 同月 所4项成果获1998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 ▲ 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将军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题写所名。 11月 所第五届科技委员会组建。 同月 所4项成果获1999年度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0年 8月 中核集团任命陈明阳为六所所长、六所委员会书记。 12月 所1项成果获2000年度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1年 11月 湖南省信息产业厅授予六所信息工程一级资质证书。 同月 所1项成果获2001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11月 所3项成果获2001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四、南华大学(2000~2008) 2000年3月27日~12月31日 3月27日 经教育部批准,原中南工学院与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 5月15日 经教育部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学校为多科性本科大学,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南省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7月12日 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李湘沅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书记;凌球、文格波、邹树梁同志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副书记;陈敏时同志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原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党委组成人员、纪委书记职务自然免除。 8月7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凌球同志任南华大学校长;文格波、荣石泉、邓国扬、廖端芳、王汉青、邹长城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长;张秀云同志任南华大学正校级督导员。南华大学行政领导职务任期四年。原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行政领导职务自然免除。 同日 学校决定设置党政职能部门机构26个(其中合署办公5个)。党委职能部门设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党校与组织部合署办公)、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下设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纪委办公室(与监察处合署办公)、离退休工作办公室;行政职能部门设校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处(产业办公室与科技处合署办公)、财务处、研究生处、医院工作管理处、规划建设处、物资设备处、后勤处、保卫处(武装部与保卫处合署办公)、审计处;群众组织设南华大学工会委员会、共青团南华大学委员会。 8月15日 南华大学领导班子宣布大会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共衡阳市委书记梅克保主持,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吴向东、省长助理许云昭等领导出席会议。 8月 学校第五教学楼落成。 9月5日 原衡阳医学院附属怀化医院、附属永州医院分别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附属永州医院。 9月5日 原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分别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9月9日 学校举行并校后首个教师节庆祝大会。 9月13日 中核集团公司安防环保卫生部代表从慧玲和南华大学代表凌球,在北京签订成建制交接核工业415医院意向书。 9月15日 学校核技术及应用、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管理科学及工程、内科学、外科学、卫生毒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7个学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9月20日 学校举行“南华大学成立”庆典。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唐之享、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寿君、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事局局长王占元、衡阳市市长徐明华、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启明、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彭涛出席。周远清副部长、唐之享副省长为“南华大学”揭牌。 9月28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樊明武来校讲学,并被聘为学校兼职教授。 9月29日 并校后首次教师大会召开。 10月27日 并校后首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 11月3日 并校后首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举行。 11月12日 南华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成立。 11月14日 学校建立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 11月18日 学校在韶山举行“南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李湘沅书记、凌球校长为基地揭牌。 11月25日 日本Otsuka株式会社代表团来校访问。 12月1日 原衡阳医学院怀化临床医学系、永州临床医学系分别更名为南华大学怀化临床学院、南华大学永州临床学院。 12月4日 并校后首次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召开。 同日 并校后首次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在怀化召开。
2001年 1月3日 学校核技术及应用、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管理科学及工程、内科学、卫生毒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6个学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月10日 并校后的第一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邹树梁主持会议,李湘沅书记作题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推进我校的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报告。 2月13日 学校举行万名大学生拒绝邪教签名活动。 2月20日 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陈宜明副司长一行来校考察工作。 同日 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月13日 学校召开并校后首届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由校党委书记李湘沅主持会议,副校长邓国扬作题为《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报告。 4月5日 南华大学高新技术总公司更名南华大学科技产业集团公司。 4月10日 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团。 4月24日 学校第一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由邹树梁主持,省教育工会副主席等领导出席。凌球作题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努力加快我校发展步伐》的工作报告。会议讨论了学校十五发展规划,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选举邹树梁为校工会主席,何景安为副主席。 4月27日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文格波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月12日 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罗成翼为团委书记、黄昕为副书记。 5月16日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基礩来校视察。 5月17日 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传顺等领导来校指导工作。 5月26日 学校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南华大学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团;南华大学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姬广锋为学生会主席。 6月20日 学校举行第21届大学生火炬传递暨“迎圣火来湘、盼申奥成功”主题活动。 7月2日 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一行来校指导工作。 7月3日 湖南省2001年高校“两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等部省相关领导,李湘沅等学校领导出席会议。全省53所高校“两课”部主任参加会议。 7月5日 学校成立文法学院,与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合署办公。 7月11日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来校视察。 7月14日 中国病理生理学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和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落户南华大学。病理生理学博士生导师杨永宗教授被选举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洋硬化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 7月25日 学校征购的原两院之间的147.6亩地开始拆迁。8月4日拆迁完毕。 同日 省人民政府决定张百川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级督导员,免去其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校长职务。 7月26日 台湾南华大学、淡江大学师生来校交流。 ▲ 学校第八教学楼竣工。 8月5日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戚和平来校视察。 8月21日 学校外语系与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合并组建外国语学院,撤销外语系与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 同日 学校获准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或向社会筹措资金,试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学院—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8月29日 核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孙又奇来校视察。 9月5日 省高校纪工委书记李丽来校指导工作。 9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周觉来校指导工作。 同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被聘为学校顾问和名誉教授。 9月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为我校题词“科教兴国,南华争先”。 9月18日 全国第七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我校学生朱慧玲、詹明学合作的《小型快速高效多功能光电电源》获三等奖。 9月20日 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刘永青来校指导工作。 同日 学校启用新校名字体、校训、校徽。新校名字体为辑录毛泽东手书而成;校训为“明德博学、求是致远”;校徽为圆形,红色基调,侧面如花蕾,平面如绽放的花瓣,三层花瓣间环以汉、英文校名,整体如炽热的火炬,又似东升的旭日,象征南华大学团结奋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确定建校时间为1958年,校庆日为10月16日。 9月22日 学校举行南华大学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唐之享、省长助理许云昭、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衡阳市委副书记贺仁雨、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出席。 同日 学校举行广场奠基仪式。唐之享、许云昭、徐明华、贺仁雨等省、市领导出席。 9月23日至10月8日 校长凌球率团访问美国耶鲁大学。 9月28日 学校教师王剑彬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0月15日 学校王汉青教授荣获第三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 10月25日 学校成立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署办公。 11月10日 “医学遗传学—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1月23日 学校与日本大塚制药厂建立科研合作关系。 11月24日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周其凤院士来校指导工作。 12月2日 学校采矿工程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 12月3日 省委高校工委党校第27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在我校开班。 12月4日 学校首次函授站工作会议在岳阳举行。 12月13日 教育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谢桂华一行来校调研。
2002年 1月10日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元魁一行5人来校调研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情况。 1月15日 学校设立临床教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理学院。撤销计算机科学系、化学化工系、数理教学研究部。 1月23日 学校成立南华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撤销南华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同日 学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为兼职院士。 2月4日 国防科工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陈求发,纪检一室主任詹纯莉,国防科工委办公厅副厅长徐希悦一行来校视察。 2月 6日 国防科工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长沙隆重举行。中纪委驻国防科工委纪检组长、国防科工委党组成员陈求发、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唐之享、省长助理许云昭、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冯先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事劳动部副主任李泽忠、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等出席签字仪式。 3月 9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勤来校指导工作。 3月12日 湖南省科技厅季益贵厅长一行来校指导科技工作。 3月19日 学校成立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3月20日 衡山县人民医院、常宁市人民医院、岳阳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新宁县人民医院、祁阳县人民医院、宁远县人民医院等6家原“衡阳医学院实习医院”更名为“南华大学实习医院”。 3月22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成立,并向全校学生开放。 4月5日 学校成立总务处,撤销后勤处。 4月9日至10日 中科院院士姚开泰来校讲学。 4月12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院士来校讲学,并为我校题词:探南天奥秘,扬华夏文明。 4月13日 学校首届校园社团文化节开幕。 4月14日 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田芦娥一行来校调研。 4月19日 光明日报发表《一加一大于二》的长篇报道,称赞学校“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又一成功实践的范例”。 5月22日 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 5月23日 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罗志刚博士荣获“湖南省十大科技创新标兵”称号。 5月25日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在学校举行。 5月26日 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协会和我校共同主办的环境Rn/Tn测量与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校举行。 6月6日 省科技厅副厅长乐寿长一行3人来校检查指导。 6月10日 由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湖南日报、湖南电视台等20余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三湘高校巡礼”采访团来校采访。 同日 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刘爱华一行来我校调研,并就医学生培养工作进行座谈。 6月11日 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启动。 6月14日 株洲市二医院等14所原衡阳医学院教学医院、实习基地、实习医院更名为南华大学教学基地。 7月 4日 学校发布《南华大学岗位聘任及岗位津贴制度暂行办法》,决定推进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自2002年1月起实行岗位聘任及岗位津贴制度。 7月9日 中科院院士张楚汉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8月9 日 教育部副部长周济听取我校并校以来的情况和申报博士授予权单位情况的汇报。 8月18日至23日 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杂志》联合举办、我校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国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杂志》第三编委会一次会议在我校举行。 8月26日 南华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成立。 9月5日 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一行来校检查新学期开学工作。 9月5日至23日 党委书记李湘沅率团访问德国有关高校。 9月12日 学校举办的“室内氡的危害与防治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原国家体委主任、中国奥委会主席李梦华出席研讨会。 9月16日 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来校视察。 9月18日 学校把邵阳市中心医院列为协作型附属医院,定名为南华大学附属邵阳医院。 9月18日 邵阳市中心医院、衡阳市中心医院、核工业四一五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娄底市中心医院、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等6所原衡阳医学院教学医院分别更名为南华大学邵阳临床学院、南华大学衡阳临床学院、南华大学四一五临床学院、南华大学郴州临床学院、南华大学娄底临床学院、南华大学湘西自治州临床学院。 9月20日 学校学生胡耀洲等组成的创业团队撰写的《瑞尔康环保防氡内墙漆商业计划书》获全国第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铜奖。 9月25日 学校决定从2002级新生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建立平台式教学模式。 10月1日至7日 学校5名选手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1个。 10月8日 南华广场建成,占地2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700万。 10月11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变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核工业四一五医院隶属关系协议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我校、核工业四一五医院划转湖南省,作为南华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定凡、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勤、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许云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政研体改办主任王敏、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刘爱华、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放平、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市长贺仁雨等出席签字仪式。文选德同志为学校题词:“南国有容乃大,华夏厚德博学”。 10月12日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 10月20日 学校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8项。 10月27日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著名体育散文作家万伯翱向我校图书馆捐赠新著《四十春秋》,并被学校特聘为文法学院客座教授。 10月30日 学校学生记者通讯社在首届全国“十佳百优”文学社团中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称号。 11月8日 2002中国(衡阳)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1月13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唐之享在省长助理许云昭、省教育厅厅长申纪云等的陪同下来我校视察。 11月13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客座教授张楚汉来校作学术报告。 11月25日至12月5日 校长凌球率团访问台湾淡江大学和台湾南华大学。 11月30日 学校龚学余、邓国扬、张力、郭兰英4位教授被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遴选为“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 12月2日 学校特邀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湖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来校作报告,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李丽应邀出席报告会。 12月5日 原核工业四一五医院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12月 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 学校学生参加全国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1个,学校获“优秀高校组织奖”。 ▲ 学校团委被中宣部等评为“三下乡”先进集体。 ▲ 学校学生昝鹏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 学校教师傅戈雁的《创造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湖南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 学校教师高治平的《综合性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湖南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 学校教师丁德馨教授的《弹塑性位移后分析的智能化方法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项目获湖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1月3日 原核工业衡阳设计院更名为南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同时,南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设计研究院。 1月6日 学校聘请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为名誉校长。 1月24日 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益阳市人民医院、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等四所医院确定为南华大学临床教学医院。 3月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我校兼职院士张楚汉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同日 学校第三次研究生代表大会暨首届研究生分团委成立大会召开。 3月6日 学校设立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撤销基础医学院和临床教学部。 3月7日 南华大学新闻网站正式开通。 3月16日 何继善院士来我校讲学。 3月28日至4月12日 党委书记李湘沅率团访问澳大利亚昆仕兰理工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4月7日 学校副校长邓国扬在美国考察因公殉职。 4月21日 学校召开防治非典型肺炎会议,并成立“防非”工作领导小组。 4月23日 省“防非”检查团一行来校检查预防和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对我校的“防非”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4月29日 湖南省人大副主任颜永盛来校视察。 4月 学校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南华大学第三届学生会主席团;南华大学第三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高治国为学生会主席。 5月3日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伯华在省政府办公厅主任袁建尧、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省卫生厅厅长刘家望和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贺仁雨的陪同下,视察我校预防与控制“非典”工作。 5月9日 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谢康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张文雄,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陈叔红,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赵湘平,省农办党组书记武吉海,省经贸委主任林武的陪同下来我校视察。 5月21日 学校大学生代表队获湖南省计算机应用知识电视抢答赛一等奖。 5月29日 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王腊生一行来校调研。 5月 学校工会被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健身队。 6月25日 团省委副书记严华等来我校调研今年“三下乡”工作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贯彻落实的情况。 6月26日 湖南省副省长甘霖在省科技厅副厅长王腊生和中共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等的陪同下来我校视察。 7月25日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寿君、副总经理吕华祥来校指导工作。 7月26日 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团委谢铷鸿同志当选为共青团十五大代表,并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代表大会。 ▲ 学校第九教学楼落成。 8月9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来我校考察。 8月12日 学校“罗荣桓故居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罗荣桓故居举行挂牌仪式。 8月21日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等来校指导工作。 8月28日至30日 台湾淡江大学黄振丰等学者一行11人来我校访问。 8月 学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9月1日 弘辰学生公寓投入使用。 9月8日 学校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9月9日 学校获批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9月11日 学校人体标本陈列厅揭牌。 9月20日 卫生部科教司司长齐国民一行来我校指导工作。 9月28日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于幼军在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贺仁雨等的陪同下来我校视察。 10月15日 学校新图书馆举行开馆仪式。校训石刻揭幕。 10月16日 学校举行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暨建校45周年庆祝大会,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颜永盛、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勤、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申纪云等领导出席。 10月30日 学校获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资助。 11月4日 学校大学生素质训练与培训中心成立,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我校全面推行。 11月11日 中共中央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在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陪同下来到南岳,并会见了我校党委书记李湘沅。 同日 湖南省“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校举行。省委高校工委时章明副书记等参加会议。 11月15日 学校团委被中宣部、团中央等评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11月20日 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钟子才一行7人来我校进行调研、交流。 11月20日 “民政”特困优秀大学生奖学金在我校设立。 11月20日至24日 学校学生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11月25日 学校新增12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 12月4日 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2月7日 学校学生黎颖莉、陈小强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分获二、三等奖。 12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考核组一行7人来我校考核。 12月15日 团中央学校部常务副部长李小豹来我校指导工作。 12月22日 学校网络中心成立。 12月30日 学校医学专科部设立。其行政、人事关系隶属于附属南华医院,业务接受南华大学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 ▲ 学校“核技术及应用”学科被批准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专业), “十五”期间建设项目。 ▲ 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7项。 ▲ 学校教师肖建华主持的《恶性疟原虫海南株、云南株抗原基因研究》项目获湖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 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 学校医学生肖风仪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另有4名学生获二等奖,7名学生获三等奖。
2004年 1月18号 教育部确认我校独立学院(船山学院)办学资格。 3月22日 学校首次在外省自主组织艺术类专业招生学科考试。 4月11日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颜永盛一行来校考察。 4月15日 广州大学党委书记陈万鹏、校长庾建设一行来校调研。 4月17日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徐晨光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 4月23至25日 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黄昕为团委书记,苏玲为副书记。 ▲ 学校校务公开网站开通。 5月10日 海军驻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成立。13日,海军驻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主任曲凤桐等进驻学校。 5月14日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丽一行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6月16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公布南华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名单:核技术及应用学科(专业)的凌球、谭凯旋、龚学余、肖德涛、周剑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专业)的杨永宗、廖端芳、苏琦、唐圣松、文格波、尹卫东。 ▲ 学校获得“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权。 7月8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南华大学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签字暨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学校举行。双方签订了《关于海军依托南华大学选拔培养干部》协议。 同日 中共湖南省委同意南华大学正校级督导员张秀云退休。 7月22至26日 全国建筑类专业教材编写研讨会在学校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54所大学从事建筑类教学和研究的120多名专家和教授与会。 7月26日 学校新添生物化学与生物药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语音实验室、经济管理基础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五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项目。 8月4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袁德平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级督导员,免去其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校长职务。 8月28日 由我校曹正平等拍摄的新闻图片《带着女儿读大学》(组照)在“青岛杯”全国教师摄影比赛中荣获新闻类一等奖。 ▲ 学校丁德馨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9月8日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启明来我校考察。 9月10日 学校首届级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 9月16日 学校首届国防生入校。 10月10日 共青团南华大学委员会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10月11日 南华大学“红丝带”防治艾滋病先锋队成立。 10月15日 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 10月19日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药理学专家Larsen博士来校考察。 10月24日 学校与中国核工业四〇四厂签订关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协议书。 10月30日 学校晨光助学爱心基金会成立。 10月 校团委被中宣部等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11月15日 学校电视台视频新闻网上开播。 11月23日 学校首届实验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同日 湖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王振杰少将一行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 12月1日 湖南省科技厅乐寿长副厅长一行来我校检查工作。 12月1日 学校被省委高校工委认定为“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 12月15日至27日 校长凌球率团访问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和德比大学,双方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 12月27日 学校聘请衡阳市公安局副局长聂运生为学校法制副校长。 ▲ 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2004年全国和湖南省大中专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 学校增设附属南华临床学院。 ▲ 学校吴移谋教授主持的项目“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获湖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19日 学校李岚教授主持的项目 “面向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 学校船山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 1月4日 学校设立就业指导处;原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网络中心合并组建;外事办升格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武装部调整为与学生工作部(处)合署办公。 1月16日 湖南省人大副主任、学校名誉校长唐之享来校视察。 2月27日 学校成立设计艺术学院。 4月4日 学校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签定合作协议。 4月4日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谢康生来校视察。 4月9日至10日 学校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南华大学第三届学生会主席团;南华大学第三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许太相为校学生会主席。 4月15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来校作学术讲座。 4月16日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一行来我校考察指导工作。 4月23日 纪念人民海军诞生56周年暨南华大学国防生大队成立仪式举行。 4月23日 曲卫平少将来我校视察并作学术报告。 4月27日 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 ▲ 邹树梁教授应邀参加中国工程院与中共中央组织部主办的“院士专家服务中部活动”,被聘为株洲市人民政府顾问。 6月1日 学校成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招收的工程领域为: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矿业工程。 6月3日 学校首届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会召开。 6月7日 湖南省氡重点实验室在我校正式挂牌。 6月19日 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张振华少将来校视察国防生教育。 6月27日至28日 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启明、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丽、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等省、市领导出席。校党委书记李湘沅作题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而奋斗》的报告,大会提出了“把学校办成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7月2日至4日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钱仁根教授来校指导评估工作。 7月11日 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及评估工作动员大会在大会堂召开。 7月21日 学校召开“新一届领导班子宣布大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廖端芳主持,省委组织部干部四处处长李世宏等出席。李世宏宣布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中共南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结果的批复》,同意我校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意中共南华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选举邹树梁同志为书记,文格波、廖端芳、赵红同志为副书记,同意中共南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选举荣石泉同志为书记。宣布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文格波同志任南华大学校长,免去凌球同志的南华大学校长职务;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长;免去荣石泉同志的南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新一届领导班子由邹树梁、文格波、廖端芳、赵红、荣石泉、邹长城、吴移谋、丁德馨、罗成翼组成。 7月21日 中共湖南省委同意李代华任南华大学党委委员、副书记。 8月7日 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小豹来校视察。 9月1日 学校第一名外国留学生美国人JONATHAN JOSEPH GUFFEY来校学习汉语言。 9月19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南华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寿君与校长文格波在合作框架协议上签字。 同日 副校级督导袁德平率团访问加拿大北阿尔伯他工学院,双方签署合作意向。 10月1日 学校80级校友捐赠了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题词的“南华园”石碑。86级工民建专业校友向学校赠送刻有“胸怀山河志,大展鸿图业”的牌匾。 10月25日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培训在我校开班,来自全国各地7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 10月29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政委李光将军,海军潜艇第一基地政委曲卫平少将来校视察。 11月18日至25日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现场考察和评估。 11月28日 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林佳楣女士来校考察。 12月8日 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工作会议召开。 12月8日 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召开。 12月26日至27日 校长文格波等参加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工作会议。文校长在会上作题为《适应国防科技事业战略需求,突出核特色,发展核专业,努力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书面经验交流。 ▲ 学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2005年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12月21日 学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 学校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 ▲ 学校廖端芳教授主持的项目“氧化应激介导血管重构的信号通路研究”获湖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 1月4日 学校党委被湖南省委正式命名为“湖南省第二批基层党的建设示范点”。 1月5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致函,感谢我校“十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做出的贡献。 1月15日至17日 学校第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省教育工会副主席李宪华等出席,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工会委员会;第二届工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李代华为工会主席,陈志衡、刘华为副主席。 1月25日 学校新增采矿工程和病原生物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2月10日 学校主办的《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承办的《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被评为2005年度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2月11日 学校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称号,刘振中老师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称号。 2月12日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于来山和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市长彭崇谷等省、市领导陪同下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3月9日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来我校视察。 4月4日 学校与中国核工业五〇四厂签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作协议。 4月7日 教育部公布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结论为良好。 4月8日 学校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4月30日 学校发出《南华大学关于开展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开展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管理年活动。 5月10日 学校医学院2002级临床07班被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 5月12日 共创实业集团在我校设立“共创科技奖励基金”。 5月13日 衡阳市经济学会在我校成立。 5月16日 “2006年中核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培训班”开学典礼在我校举行。 5月26日 学校机构作出调整,党委办公室、校办公室合并组建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校合署办公;设立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合署办公;设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与研究生处合署办公;设立招生就业工作处;物资设备处、产业办公室合并组建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规划建设处合并组建总务处;撤销党委宣传统战部、就业指导处;设立城市建设学院、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加挂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牌子;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与应用技术学院合署办公;机械实习工厂与电子实习工厂合并组建工程训练中心(副处级),归口教务处管理;设立党委政策法规研究室,与高等教育研究所合署办公;设立网络与信息中心(正处级);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正科级),归口教务处管理;科技产业集团公司更名为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设立档案馆(副处级);设立驻京联络办事处(副处级,挂靠党政办);撤销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6月4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湘发[2005]8号)的文件精神,校党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办法》。 6月13日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Alfred k.Neumann博士和Bryant博士来校考察大学生防艾宣传工作。 6月16日 学校党委制定《南华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7月1日 “南极光战略管理研究基金”在学校设立并首次颁奖。 7月6日 学校在海南、山西、内蒙、河南四省被列为“一本”招生院校。 7月11日 学校护理学、会计学、给排水工程、矿物资源工程专业被评为“十一五”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7月25日 学校学生付竞成在“中华之声”全国大中专院校优秀主持人大赛中,获大赛一等奖和最佳原创奖。 7月25日至29日 中华医学会医学化学第九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教授、985工程首席科学家谭蔚泓先生应邀作学术报告。 8月1日 学校核技术与应用等6个学科获批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五”重点学科。 8月9日 学校《水质工程学》、《建筑环境测量》两种教材获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 8月20日至24日 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和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 9月11日,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副校长Dr. David Halton率团访问我校,双方签署了进一步合作协议。 9月20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免去张百川同志的南华大学副校级督导员职务。 9月21日 学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与湖南省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首届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被批准,湖南省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为我校第一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9月21日至24日 在中国共产党衡阳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同志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9月25日 学校经济管理学院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在第四届湖南青年科技创新奖、第三届湖南青年创业奖评选中,学获“首届湖南青年科技创新奖集体奖杰出奖。” 9月27日 由省社科联主办、学校承办的 “三湘论坛”第26期学术报告会举行。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邹树梁教授作题为《中国核电产业发展战略与湖南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的学术报告。 同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王乃彦教授应邀来校作学术讲座。 10月12日 中共湖南省委同意南华大学原副校级督导员张百川同志退休。 10月16日 学校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签订“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协议”。 10月20日 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 10月22至24日 全国《乡村医生诊疗常规》丛书定稿会议在我校召开。 10月30日 张楚汉院士来校作学术讲座。 11月2日 日本京都大学吉田治典教授来校作学术交流。 同日 湖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符华兴一行来校检查教育外事工作。 11月10日-13日 中核陕西铀浓缩公司史庆丰总经理来校就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合作事宜进行考察、交流。 11月12日 学校聘请著名法学家张起淮为学校客座教授。 11月16日 学校李岚教授主持的教研成果《面向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1月18日 学校附属娄底医院暨南华大学临床娄底学院授牌。 同日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杨忠民将军来校视察。 11月19日至26日 学校副校长廖端芳率团访问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签署合作意向。 12月10 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我校名誉校长周远清来校视察。 12月12日 学校《水质工程学》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同日 学校学生范成林、谭文志、肖湘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甲组一等奖。 12月13日 学校承办的“三湘防艾”——湖南省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网站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十佳高校学生网站”。 12月21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北京签署“十一五”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副省长郭开朗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陈求发,分别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工委签署共建协议,并为南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授牌。 12月27日 学校党委出台《南华大学党委会议事规则》、《南华大学党委书记办公会议事规则》、《南华大学校务会议事规则》、《南华大学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标志着学校民主决策又上新台阶。 12月28日-29日 学校首届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12月31日 学校党委出台《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 学校试行新进专业教师担任1-2年专职辅导员制度。
2007年 1月9日 湖南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唐峰一行来我校调研科技工作情况。 2月4日 学校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三个校级教学科研单位。 2月6日 学校成为“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院校”。 3月17日-18日 学校二届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增补李国彦为工会委员;第一届工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选举李国彦副主席。 3月26日 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谢伯端一行来校考察。 3月27日 学校新增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核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反应堆工程为全国新设的8个专业之一。 ▲ 学校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入选第三批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4月2日 学校南北苑幼儿园合并。 4月3日 国防科工委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楼宇光来校视察。 同日 学校与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联合举办的湖南省高等学校第62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开班。 4月5日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教授、博导应邀来校作学术报告。 4月9日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赵华一行来校洽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事宜。 同日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许云昭来校视察。 4月10日 学校85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受聘为我校兼职院士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举行。 4月12日 学校首次档案工作会议举行。 4月21日 学校与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仪式暨“南华大学中乌文化中心”揭牌仪式举行。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副校长别什塔.亚历山大、国际学生部主任彼得洛夫基.维亚奇科斯拉夫、外办主任科瓦伦科.夫拉德基斯拉夫,校领导邹树梁、文格波、廖端芳、丁德馨,原核工业六所所长王西文出席仪式。 4月25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收教授应邀来校作学术报告。 4月26日至27日 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副主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国防科工委信息中心主任张晗立应邀来校指导工作。张华祝受聘为学校顾问。 5月12日 学校研究生会、研究生团委联合举办的首届研究生“楚岳”学术节开幕。 5月15日 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李求长来校考察。 同日 湖南省国防科工办副主任童旭东一行来校考察。 5月24日 衡阳市人民政府同意南华大学附属小学移交地方。 5月26至27日 学校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南华大学第四届学生会主席团;南华大学第四届学生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蒋儒义为学生会主席。 5月29日 学校英文名称由“Nanhua University”更改为“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5月30日 经湖南省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委员会专家组现场审查,学校顺利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 5月 学校“同伴教育”阳光站成立。这是湖南省第一个以开展同伴教育为专职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受到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办和国内外许多相关组织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关注。 6月9日 学校首届自主培养的医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在医学院会议室举行,博士研究生凌晖、祖旭宇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6月11日 贵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申振东、贵州大学副校长高克新来校考察、交流工作。 6月13日 学校党委作出实施国防科工委“一提三优”工程的重大部署。 6月18日 学校大学生射击队在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军用枪射击锦标赛上夺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和3个团体冠军。 6月25日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我校设立“中国核动力” 奖助学金。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袁小刚与南华大学副校长罗成翼分别在 “中国核动力”奖助学金协议书上签字。 ▲ 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7月11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来校,就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进行交流。 7月13日 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冯树青少将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8月14日 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批,学校获准设立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站还成为国家环保总局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授权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培训机构”。 8月22日 学校船山学院学生王思远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8月22日 学校大学生射击队李石花等8名队员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军用枪射击比赛中取得女子精度射击团体亚军。 8月28日 中共湖南省委同意,南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李湘沅同志退休。 8月28-29日 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的“核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副校长邹长城、丁德馨等出席会议。邹长城作题为《抓住共建契机,彰显国防特色,为国防事业及核工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报告。 ▲ 学校与蒸湘区人民政府举行南华大学附属小学移交地方政府签字仪式。 9月4日 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李晖来校视察指导团学工作。 9月5日 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在学校2007年第三期处级干部学习班暨第五次中心组学习上代表校党委就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教育强省,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作出动员和部署。 9月10日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省信息产业技术厅副厅长张大方一行来校考察。 9月14日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厅党组书记、省教育工委书记张放平一行来校指导工作。 9月20至21日 瑞典公共卫生研究院专家AnetteAgardh一行及世界卫生组织项目专员胡翼飞来校考察“同伴教育”工作。 9月25日 吐鲁番地区职教中心党委书记赛依提·买买提、校长黄快林一行来校洽谈合作办学。 9月26至28日 学校学生廖德元、康晓敏、邹章辉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9月 学校教师张春良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10月13日 湖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07年年会在学校举行。 同日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党委书记余家根一行来校调研和交流。 10月19日 首届南华大学共创科技奖励基金颁奖仪式在学校举行。 10月25日 毛新宇博士来校作题为《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的制高点——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论析》讲座。 10月26日至27日 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共青团南华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大会选举苏玲为书记、谢四平为副书记。 10月19日至31日 校长文格波、纪委书记荣石泉一行应邀赴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行访问,与格拉摩根大学校长Halton就两校师生互访、科研合作等方面签署了更加细化的合作协议。 10月30日 桂林工学院院长赵艳林一行来校考察、交流。 11月5日 海军92330部队副政委王殿斌大校来校视察指导国防生工作。 11月13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荣石泉同志任南华大学正校级督导员,黄芬远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级督导员。 11月17日至18日 学校“迎奥运”首届教职工田径运动会暨大众广播体操比赛在田径运动场举行。 11月25日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衡阳分公司在学校设立“移动助学金”。 11月26日至27日 国防科工委组织专家组来校进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现场审查评定。 11月27日 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徐宪平率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 11月28日 国防科工委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一院王瑞铨研究员应邀来校作学术讲座。 11月29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前副总干事钱积惠教授应邀来校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12月5日 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暑期“三下乡”团队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授予优秀团队称号。 12月6日 学校与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获得批准的“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12月7日 海军92330部队副司令员薛法玉大校来校视察指导国防生工作。 12月21日 全国第二次天然铀建设项目调度会成员一行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金原铀业公司副总经理杜运斌的率领下来校考察,并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协商。 12月29日 浏阳市人民医院挂牌成为南华大学协作型附属医院。 ▲ 学校获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认证证书、辐射安全许可证、安全生产达标许可证、消防安全达标许可证等五个资质认证。 ▲ 学校首次以合作单位之一获得“973项目”。 ▲ 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
2008年1月1日~6月30日 1月18日 湖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高校申报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南华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矿物资源工程、工商管理、给水排水工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6个专业获准建设立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被列为第一批建设点,其它5个专业实行逐年建设。 1月21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龚学余同志任南华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1月28日 学校党委迅速行动,研究学校抗冰救灾工作。书记邹树梁主持会议并作部署。 2月3日 学校学生施海燕为救治白血病患者在北京捐献骨髓,成为衡阳市第三名、我校第一名骨髓捐献者。 3月13日 中核集团副总经理杨长利来校指导工作。 3月17日 温州医学院院长龚永生一行来我校进行调研交流。 3月18日 西华大学罗中先校长一行来校考察交流。 ▲ 学校教师廖端芳、张春良入选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 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 学校西校区建设规划获衡阳市规划委员会批准。 4月1日 学校举行形象识别系统发布会。校党委副书记赵红点击开通了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网页。该系统于2008年1月18日,经学校二届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月29日,学校党委、行政联合下文发布实施。 4月2日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向学校赠送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反应堆及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和主设备模型。 4月10日 湖南省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基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学校召开,国内核科技界的知名专家出任湖南省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基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4月18日 衡阳市公安局蒸湘分局红湘派出所驻南华大学警务室挂牌成立。 4月18日 咸宁学院党委书记李友清一行来我校进行调研、交流。 4月 学校学生郝杰、张丹妮成为湖南省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4月20日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盛茂林来我校考察指导工作。 4月22日 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UCSF)教授Julius Schachter博士、加拿大麦克马克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教授Max Chernesky博士和美国得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UTHSCSA)教授钟光明博士应邀来我校讲学。 4月25日 由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办主办、南华大学协同湖南大学承办的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地区联络网管理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5月8日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力伟一行来校考察。 5月11日 校长文格波应邀出席在天津举办的全国“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并作发言。 5月13日 学校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获准为“十一五”国防科工局紧缺专业。 5月13日至14日 学校408名师生为四川地震灾区献血130400毫升。 5月14日 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和附属南华医院联合组建的紧急医疗救援队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援。 5月16日 学校印发《南华大学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学校校院两级管理进入实质阶段。 5月18日至6月15日 学校3406名党员为支援汶川地震灾区自愿交纳“特殊党费”75.27607万人民币和80元港币。 5月19日 学校师生为四川地震灾区首批捐款62.59843万元。 5月20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开朗对南华大学抗震救灾工作作出批示:“南华大学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见事早、行动快、效果好,值得充分肯定和表扬”。 5月22日 原国防科工委“一提三优”工程督导组徐复铭一行来校考察。 5月23日 学校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处级机构),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 同日 全省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副校长罗成翼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5月27日 学校会计学、卫生检验、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护理学被确定为第一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6月3日 学校谢水波教授获第三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 6月7日 学校8件参赛作品在第三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并实现金奖零的突破。 6月13日 学校吴移谋教授作为带头人的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获批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 6月24日 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副校长詹妮特·沃伦博士来我校访问,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6月25日 学校与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申报的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批准为第三批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
|||||||||||||||||||||||||||||||||||||||||||||||||||||||||||||||||||||||||||||||||||||||||||||||||||||||||||||||||||||||||||||||||||||||||||||||||||||||||||||||||||||||||||||||||||||||||||||||||||||||||||||||||||||||
责任编辑:档案馆 | |||||||||||||||||||||||||||||||||||||||||||||||||||||||||||||||||||||||||||||||||||||||||||||||||||||||||||||||||||||||||||||||||||||||||||||||||||||||||||||||||||||||||||||||||||||||||||||||||||||||||||||||||||||||
|
|||||||||||||||||||||||||||||||||||||||||||||||||||||||||||||||||||||||||||||||||||||||||||||||||||||||||||||||||||||||||||||||||||||||||||||||||||||||||||||||||||||||||||||||||||||||||||||||||||||||||||||||||||||||
【打印】 【收藏】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