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馆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年06月28日 10:59 | |
第一节 初创与调整(1962~1975)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是我国以铀矿开采为主的多专业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始建于1962年,当时称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1966年,该所与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第一设计院矿山设计部分合并,成立二机部第三研究设计院(简称三院);1969年,该院由江西南昌迁往湖南省衡阳市,与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水冶设计部分合并,成立二机部第四设计研究院(简称四院);1975年,在四院科研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为湖南六所,直属二机部十二局领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矿山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二机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以下简称六所)。自此以后,六所已成为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研究基地,为我国铀矿开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铀矿开采科学技术水平,做出了贡献。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
一、南昌矿业研究所创建时期(1962~1965) (一)南昌矿业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物理研究所创立 我国原子能事业始创于1955年。1958年10月,根据中央发展核工业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江西省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成立物理研究所,对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物理研究所。省长邹式平为该所选定了所址——江西省新建县望城乡小桥村。物理研究所成立以后,立即选调人才,组建队伍,先后分五批送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进修,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培养专业骨干。 为了促进核工业更好的发展,本着统一领导、全面规划、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精神, 1959年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与江西省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商定,向江西省人民政府提议:成立江西省矿物管理局,统一领导二机部在江西省的铀矿山、水冶厂和地质队,编制54人,周克用任局长,莫敬宇、詹启敏、张磊浩和李伟民任副局长。1959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成立江西省矿物管理局,与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设立物理研究所。1960年1月,物理研究所更名为江西省矿物管理局研究所,并正式迁址新建县望城乡小桥村。1960年8月,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到江西检查工作,检查了江西省矿物管理局及研究所,并强调要发扬“穷棒子”精神建设原子能事业。同年,江西省矿物管理局研究所用土法冶炼工艺炼出重铀酸铵产品,受到二机部表扬。1961年4月,二机部副部长刘伟到江西省矿物管理局研究所检查工作。 (二)南昌矿业研究所成立 1962年5月,中共二机部党组与中共江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撤销江西矿物管理局和江西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1962年5月底,中共二机部十二局党委决定在原江西矿物局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以适应我国第一批铀矿山相继投产的需要,主要承担全国铀矿山地质研究、采矿研究和化学分析外检仲裁以及放射性仪器检修改装研制等任务,设立采矿、地质、分析、仪器仪表、科技情报五个室和一个金工车间。1962年8月,南昌所制定了《1962年—1967年科研工作规划(草案)》,五年中,拟在矿山地质、矿山开采和矿物化学物理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1962年9月,南昌矿业研究所正式成立,二机部任命詹启敏为所长,王喜彬和高万祥为副所长。同年10月,经中共南昌市委批准,南昌矿业研究所首届党委成员由6人组成,詹启敏任党委书记。 1963年4月,经二机部批准,任命徐道智为南昌所副所长。1963年3月,南昌所向二机部呈报了设计任务书,同年5月,国家计委以(63)计防程字1416号文件批准南昌所的设计任务书,确定编制为500人,建筑面积24700平方米,总投资560万元,分两期建设。1964年5月,南昌所领导向二机部刘伟副部长和十二局报告,拟在南昌所的基础上增设矿山设计部分,机构合并后定名为“南昌矿山研究设计院”。 1964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根据二机部(64)二办字274号文对二机部成立南昌矿山研究设计院作了批复,同意将北京第一设计院矿山设计部分迁往江西南昌,与南昌所合并,成立矿山研究设计院。1965年10月,北京一院矿山设计部分陆续迁至南昌。 (三)艰苦创业,勤俭办所 南昌所创建之初,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所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艰苦创业、勤俭办所”的口号,激发干部职工的建所热情。从1962年到1965年,在所领导的带领下,全所干部职工团结一致,抢抓时间,在号称“狼窝”的地方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大家上山砍竹子搭草棚,解决住宿问题;扛石头,挖土方,修马路,解决材料运输困难;开荒种地,解决职工的生活温饱问题。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生动的政治局面。到1962年底,建起了实验室2100平方米,破碎作业车间200平方米,职工宿舍200平方米和职工食堂等。1964年3月,中共南昌所党委部署职工开展了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活动。1965年9月,南昌所党委抽调20%干部到江西临川县参加农村“四清”工作,并抽调10名干部参加七一二矿“四清”工作。同年11月,中共南昌所党委召开会议,部署安排学习王杰同志的先进事迹活动,党委书记詹启敏做了学习动员,要求全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职工,掀起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一意为革命的热潮。 (四)铀矿开采技术研究起步并取得初步成就 南昌矿业研究所的成立,适应了当时矿山生产建设的需要,集结了一支科研队伍,科研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为我国矿山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全所干部职工和科研人员发挥艰苦创业的核工业精神,团结一致,深入工厂、矿山,扎根基层,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根据二机部十二局确定的研究任务,从1963年到1965年,南昌所制定了科研工作规划,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实际,与矿山密切协作,收集资料,进行技术练兵,承担部分科研任务。三年共开课题75项,完成了71项。 1.地质物探研究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南昌所于1962年根据二机部矿山地质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地质物探研究工作五年规划,拟从铀矿床的地质特征、工业类型、铀矿物生产探矿手段和方法、储量计算方法和铀矿取样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从1962年至1963年,南昌所先后对湖南七一一矿、七一二矿地质特点与勘探方法、探矿网度进行了研究。1965年至1966年,南昌所开展了七二一矿露天开采区地质工作方法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放射性物探是铀矿地质工作的耳目,对指导铀矿开采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南昌所于1964年在江西七二一矿进行了伽玛辐射取样、参数测定、伽玛编录方法的研究。利用ΠΓP和7204两种辐射仪进行500多米的伽玛取样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良好。1965年在七二一矿又利用7204辐射仪、PΓH-1定向辐射仪做伽玛取样与刻槽取样对比试验。从试验中发现加附加屏校正仪器可以减少周围干扰的伽玛射线对测量结果造成误差的影响,使仪器达到较好的补偿状态,为后来定向辐射仪研制积累了经验。1965年,针对铀镭平衡破坏和矿化不均匀等因素对伽玛取样代替刻槽取样影响问题,南昌所在七一二矿开展了β-γ综合取样方法的研究。 2.铀矿常规开采技术研究起步 1962年秋,南昌所派员深入七一二矿进行了长壁式采矿方法的研究,在试采中,研究人员除进行回采方案选择、评价外,还对矿石贫化率和损失率的计算方法和降低措施、薄矿脉分采分运、矿石运搬工具和方法、凿岩工具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还帮助矿山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使这种采矿方法在该矿不断完善。为了开发我国铀矿开采中的堆浸技术,南昌所于1964年冬开始进行实验室试验,1965年正式立项研究。为了提高铀矿开采机械化作业水平,1963年至1965年,南昌所进行了SD-12型电钻、电耙运搬矿石、湿式电钻及其钻头选型试验,还进行了CG-2型凿岩台车和CG-300、NG-50型钻车及钻车改进等试验研究,对铀矿山早期试验生产提高掘进速度起了积极作用。在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技术研究方面,南昌所按照1959年二机部提出的“生产末动,防护先行”的方针,认真做好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1962年制定了该所从事放射性和非放射性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实验室防护工作制度。通风防护技术研究从1963年开始起步,南昌所先后在七一一、广东七四一和七四三等矿开展了“采场通风降氡”、“通风方式对氡析出影响”和“通风系统调整”等探索试验。实验人员在七四一矿对采空区进行抽排氡试验,使工作面析出氡量减少了90%以上,在七一一矿同一矿井对两种通风方式与氡析出关系进行了用多台局扇井下并联通风代替主风扇机通风的试验,这种通风方式促进了通风降氡技术的发展,节省了电能。与此同时,从1963年开始,南昌所开始了对7204型辐射仪的改进工作,研制出KF-3001型辐射仪。经现场试验和生产试用,防潮防水性能较好,工作稳定可靠,使用方便,故障率低,经二机部十二局1964年召开的物探仪表会议确定,在铀矿冶系统推广使用这种仪表。1964年,二机部十二局决定由南昌所对汽车检查辐射仪研制进行攻关,所党委书记詹启敏亲自负责,自行设计组装成KF-1002型矿石汽车检查辐射仪,性能基本达到PCP-6型的技术指标。该产品通过部级鉴定后,立即组织生产,分发各铀矿山使用,从而摆脱了对苏联进口的依赖。 3.矿山物理化学分析研究步入正轨 南昌所矿山物理化学分析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起步,重点是研究铀矿石中有关元素的分析方法,解决铀矿山系统分析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建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并为该所科研生产的质量保证提供服务。1962年起,围绕矿石中铀、钍、镭放射性元素分析等技术问题,南昌所重点解决了七四一矿铀矿石溶解时溅跳和七一三矿铀矿石的溶样技术问题。在配合所内各专业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承担了矿山系统铀矿石铀分析质量的外部检验,并测定了七一三、七一六等矿的疑难铀矿石样品246个。完成了湖南、江西、广东、新疆、贵州、浙江等省、自治区16个铀矿山外检分析工作,其中:物理法测铀2405个;化学分析铀样品2454个;建立了β-γ测铀,提高了测量精度。为了测定富铀矿石中的高含量铀,南昌所于1964年研究出了“磷酸-亚铁-钒酸铵容量法”,该分析方法作为铀矿石的标准方法在各矿山推广使用。1965年,该所有关人员开始研究低含量铀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铀试剂Ⅲ比色法和偶氮胂Ⅲ光度法,以测定矿石中的微量铀。为了掌握铀的多种分析方法,他们还建立了物理方法测铀装置,仅1965年就完成物理法测铀样品7200多个。与此同时还研究出低含量铀的极谱分析方法。钍的分析方法从1963年开始建立,早先是以铀试剂Ⅲ比色法测钍为主,同时建立了钍的容量分析方法。1965年建立了矿石中微量钍的比色法测定,以解决缺乏标准钍样品的问题。镭的分析方法也于1963年开始建立,首先建立了脉冲法测镭的物理分析方法,1965年完成测镭样品700~800个,随后又建立了放射化学分析法,1965年该法完成测镭样品7200个,同时建立了高精度测镭方法。 (五)科技情报工作全面开展 自1958年起,中科院江西分院物理研究所就开展了以科技文献搜集工作为主的科技情报工作。1961年,二机部第一次情报工作会议以后,物理所情报室正式成立。1962年,南昌矿业研究所成立后,加强了情报机构的建设,制定了1963年至1967年科技情报工作发展规划。1965年,除原有的情报、图书资料两组外,又增设了文献检索组。同年,被定为部铀矿开采文献检索中心。1962年以前,该所仅有图书资料4000余册(份)、期刊308种。南昌矿业研究所时期,情报人员奔赴全国各大、中城市新华书店和有关单位采购搜集,使馆藏量迅速增加,重要文献逐步配套,到1965年,馆藏图书增至40000余册,期刊增至600余种,资料增至8000余份,建立了图书分类法和文献管理制度,实行开架借阅和送资料上门等服务方式。南昌所1962年开始中外文检索工作,1963年开始编辑不定期内部刊物《矿山译文资料》和定期内部刊物《矿山技术情报》,刊登国内外有关科技信息及译文。1965年10月18日二级部确定该所为采矿专业国内外科技文献检索中心。
二、南昌矿业研究所与第一设计院合并时期(1966~1975) (一)南昌矿业研究所与第一设计院合并 1965年12月,经二机部批准,北京第一设计院的矿山部分432人(其中干部412人)迁往南昌,与南昌矿业研究所合并成立第三研究设计院(简称三院),詹启敏任党委书记,罗西芳任院长。1966年1月1日,三院正式办公。三院下属按专业建立室,原则上保留科研、设计两个体系。根据科研实际任务的需要,三院实行科研、设计、现场三结合的工作方式, 按地区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临时工作队下现场开展工作。后来,三院又将专业室改为综合连队。1966年3月,二机部政治部任命张天保任三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汀任三院副院长。同年5月,二机部政治部任命原二机部第一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田欲学为三院副总工程师,原南昌矿业研究所总工程师彭守礼为副总工程师。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内部人员的调配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三院在现场从事科研试验的科技人员陆续回到院里投入“文化大革命”。1967年2月,三院“造反派”夺了党政大权。同年8月,驻江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012部队派出姜文合等三人组成军宣队进驻三院。1968年3月,三院革委会成立,主任姜文合(军代表),副主任李汀、罗西芳、殷永海(群众代表)。同年5月,三院下放干部159人,其中到七七一矿63人,七一一矿35人,农村(江西奉新县)61人。1969年9月,南昌市革委会同意罗西芳任三院革委会主任,姜文合(军代表)任副主任。 (三)迁址衡阳,重建矿山研究所 1969年10月,三院、七○九勘察队陆续迁往衡阳市原衡阳市矿冶工程学院校址,与原北京一院合并。1969年12月17日,二机部军管会批复一、三院合并,定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院址设在衡阳市(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三院由南昌迁出,房产移交给七二○厂。1970年12月,中共四院党的核心小组决定出席国防科委和二机部“三代会”(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四好连队代表、五好职工代表会议)的代表,科研连聂剑秋作为先进个人出席了会议。1971年1月,原中共一0五公司党委书记张实民调任四院革委会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同年10月,经二机部政工组批准,四院将原科研连改为科研室。1972年12月,四院表彰1972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计先进集体9个,先进个人91人,科研室流动床吸附试验小组被评为先进集体。还有10名科技人员被评为先进个人。1974年1月,湖南省二机局成立,四院、二十五公司由部、省二机局双重领导,党政日常业务领导工作归二机局管理。1974年2月,四院革委会根据二机部十二局矿冶科技会议和十二局429号文件精神,制订了1974-1975年矿山科技发展计划,计划安排科研项目35项,并制定了完成计划的措施。同时,中共四院党委就关于重建矿山研究所的问题,分别向二机部和湖南省二机局呈送报告。 同年5月,中共湖南省二机局党委,先后两次就成立矿山研究所向二机部党的核心小组呈送报告。报告中提出:“从长远和各方面有利条件来看,所址以设长沙为宜”。1975年2月,经二机部批准,在第四设计院科研室的基础上建立矿山研究所,承担全国铀矿山的科研任务,定员350人,研究所暂定县团级。1975年8月18日,由湖南二机局副局长李太英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正式成立并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筹备小组,赵庆台为组长,成员有赵庆台、李永康、聂剑秋、刘魁荣。1975年8月19日,湖南二机局批复:根据二机部的批复和湖南省委组织部的通知精神,为了加强矿山研究工作,促进矿山生产建设的发展,同意在第四设计研究院科研室的基础上,成立湖南矿山研究所,承担全国铀矿山的科研任务。研究所暂定县团级,按事业编制350人,人员经费暂由四院开支,矿山研究所未组成前,所党政工作由四院领导。 (四)动乱中坚持探索,成绩喜人 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大部分科研课题中断,科研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十年动乱延缓了科研进程,由于派性斗争,许多科技人员、干部先后受到排斥打击,300余名科技人员下放,压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研、设计院所的合并、易名,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迁址衡阳又造成人才流散,情报资料所剩无几,科技仪器设备损坏,残缺不全。面对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广大职工莫衷一是,但仍然把国家的前途和科学技术的兴衰放在第一位,身处逆境,忍辱负重,顶住各种压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继续坚守岗位,深入现场,开展科研工作,完成了部分课题任务。溶浸采铀技术和等离子技术应用等重大科技项目艰难起步,并打下了良好基础,通风防护、仪器仪表和理化分析等方面的科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三院、四院时期共取得科技成果35项。 1.六所溶浸采矿技术研究开始起步 从1966年到1975年,六所溶浸采矿技术研究开始起步,填补了我国溶浸采矿技术的空白,后来发展成为六所核心技术研究项目之一。溶浸采矿是利用溶浸液对矿石进行浸出,以提取有用金属。溶浸包括堆浸和原地浸出,原地浸出又简称地浸。原地浸出是指按一定配方配制的溶液,通过注液钻孔法注入具有较好渗透性的、疏松砂岩型铀矿床的矿层(体),使其在扩散和渗流过程中与矿石反应而浸出铀金属。浸出液抽至地表,经处理后,获得合格产品。原地浸出的特点是基建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条件好、能从根本上改善工人条件等。 1966年9月,经二机部批准,三院“井下堆浸采铀技术研究”课题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三院、四院时期,从1966年9开始至1971年底在浙江七七一矿和江西兴国安湖矿点进行了半工业性试验,获得成功,渣计浸出率达82.6%,试验成本为每吨金属17.22万元。此后又在湖南、江西、陕西等省、自治区铀矿山进行了推广应用。我国原地浸出研究始于1969年,到1984年获得成功。1968年5月,三院情报人员收集并编译了国外有关原地浸出采铀技术资料,引起了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关注。1969年12月,四院领导决定开展原地浸出采铀技术研究,科技人员王西文等人开始到湖南衡山、陕西陇县和江西白面石等地调研矿床条件。1970年8月在广东省河源县的一个铀矿床进行原地浸出采铀试验,在1969年至1971年将近三年的探索试验中,该方法虽然因地质条件限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却为我国原地浸出采铀揭开序幕。在总结河源试验的基础上,科技人员转入了文献调研工作,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加深了对原地浸出采铀理论和技术的认识、编译、撰写了《化学采矿》等文献资料,为原地浸出采铀的进一步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2.空气等离子技术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 1965年,空气等离子技术的研究开始起步。当年底,三院采矿室科研人员魏俊全提出了用热物理方法破碎凿岩的设想,得到了室主任王云的支持。1966年秋,三院成立了由魏俊全等5人组成的课题组,围绕热物理凿岩问题,分别赴北京、天津、上海一些工厂和研究单位进行调研。1966年冬,确定了等离子焰流凿岩的研究课题。等离子焰流凿岩试验分两个阶段:条件试验和半工业生产应用试验。1966年冬先在上海电焊机厂进行条件试验,开始采用氮气等离子弧进行破岩和抗氧化电极试验,到1967年冬,未取得成功。1968年秋,又转至湖南郴州七一一矿四工区继续试验。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包括运用氮气和空气等离子焰流破碎大块岩石、加工削离岩石和穿孔三个方面试验,虽然仍处于条件试验与应用性探索试验阶段,但已有了可喜的进步。 试验初期,用氮气作电离介质,消耗太大,搬运劳动强度大,给试验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他们没有动摇,坚持试验。后来,针对氮气供应紧张的情况,提出了使用压缩空气作电离介质,但要解决电极氧化烧蚀问题,经试验证明,以空气作电离介质的等离子炬,并不比氮气等离子炬差。1968年,试验人员根据情报室王宗泽、陈寿根两人所译资料的启示,用锆、铪、铌、钽等材料进行了电极对比试验。通过各种电极材料的反复对比试验,发现锆电极抗氧化性能较好,电极寿命明显延长,能满足生产的需求。1969年,创造了锆电极寿命达15.6小时的记录。压缩空气代替氮气作为电离介质和抗氧化电极(锆电极)试验成功,为当时国内首创,是空气等离子应用技术研究的突破,受到国防科委重视,同年10月1日,周玉珩代表等离子试验小组出席了1969年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参加了1969年天安门国庆节观礼。在突破关键技术的同时,还进行了空气等离子喷枪结构研制,利用水冷却系统和旋流式进气方式,使枪体和电极寿命延长。1970年,七一一矿提出要打天井,于是等离子组在该矿四工区进行了“运用等离子焰流向上穿凿试验”,凿垂直孔深(天井中心孔)12个,进尺427米,总见矿厚度66.44米,见矿率77%,其中有6个钻孔打通了整个中段高度(50米),在国内尚无先例。 3.通风防护技术研究方面氡析出规律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南昌所开展了“采场氡析出规律”、“铀矿井下氡析出与分布规律”等探索性研究,以求解决铀矿风量计算的参数——单位当量析出率测准的问题。1965年至1967年,在广东七四三矿进行全巷动态法的现场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了影响氡析出率的许多因素,对氡析出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为了降低矿井氡析出,1966年至1971年,测试人员对几十种防氡覆盖材料进行实验,选出三种较好的覆盖材料,在广东七四三矿三0四工区进行井下坑道喷涂防氡试验。经数年观察,最后研制成功一种具有良好降低氡析出性能的材料——偏氯乙烯共聚乳液,其防氡效果达70%以上。20世纪70年代初,四院研究出活性炭滤纸测氡气的方法,全部测量过程只需10~18分钟,其方法为我国独创。70年代中期,四院研究成功了贴壁闪烁室快速测氡方法,该方法从取样测量到报出氡浓度结果只需6分钟,探测下限为370贝可/立方米。20世纪60年代末期,为了解决氡及其子体、粉尘的快速取样设备,在参照加拿大微尘取样仪的基础上,开展了解决微尘取样设备的研究。于1970年研制成功DK-60微尘取样仪,该仪器在缸体结构和进出嘴结构布置等方面有独创,具有流量大(大于60升/分),携带方便等优点,其性能优于加拿大同类产品,填补了国内直流微型取样仪的空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通风降氡技术的研究中断。进入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非铀矿山氡危害由“潜伏期”逐步开始暴露,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1975年,四院派遣科技骨干参与“云锡肺癌通风防护协作组”的科研工作,其间推广应用了铀矿通风降氡技术,总结出云南个旧锡矿通风以压为主,压抽结合控制氡析出的一整套非铀矿山通风降氡技术,拓宽了通风降氡的研究领域,平均氡浓度由38.7千贝可/立方米降到1.44千贝可/立方米,氡浓度降低了96%以上,现场氡浓度合格率提高到80%以上,荣获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4.铀矿山仪器仪表的研究改制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1966年,KF-3002型辐射仪试制成功,并生产108台,在全国铀矿山推广使用,满足了当时铀矿山生产的急需。同年,三院决定研制KF-3003型闪烁γ定向辐射仪,作为自行研制设计新一代仪器的突破口,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部分科技人员下放进行劳动锻炼,留下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研制工作,于1968年完成了样机,1969年生产了10台。后来与上海电子仪器厂合作,对仪器结构和电路又作了进一步改进,定名为FD-43型闪烁γ定向辐射仪,至1972年生产了110台,产值达30余万元,从此研制的核仪器产品进入了第二代晶体管化。该仪器测量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工作稳定可靠,提高了工作效率约3~5倍。20世纪70年代初,二机部要求四院将尾渣铀液自动监测方法和自动检测仪作为攻关项目进行研究,四院科研人员查阅了国内外资料,深入现场试验,提出“γ能谱法连续自动监测尾渣”方案。在此基础上,于1974年研制出FXY-222型铀自动分析仪。这台仪器可实现对尾渣和淋洗液等多种铀液在线长期连续监测,其性能和稳峰方法与美国《核技术》杂志1974年9月介绍的UF6自动监测仪相当。 5.理化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1966年,三院研究人员进行了偶氮胂Ⅲ光度法测定矿石微量钍和铀矿石中微量钍的研究,随后又进行了能谱法测钍研究,从而逐步完善了钍的分析方法。1966年至1967年,完成了能谱法测镭和闪烁法测镭的试验。“文化大革命”中,理化分析人员排除干扰,对1966年至1968年以来的分析工作进行了总结,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各种分析规程。编辑出版了《物理分析操作规程》、《化学分析仪器使用操作使用方法》、《含铀矿石硅酸盐多项分析》、《铀和钍的化学分析方法》、《铀矿石中铀、钍的化学分析方法》、《铀矿石中测定铀的三种酸的溶矿方法试验报告》等专集、规程和报告,较好地指导了分析工作的开展。 6.其它科研方面也有所突破 从1965年到1975年,三院、四院在其它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步。1966年,三院对原南昌所科研计划作了调整,重新明确矿山地质研究的重点是湖南七一一、七一二矿,也安排了七二一矿横涧矿体赋存特点与中小矿体勘探方法的研究,七七一矿雷公殿矿床矿体形态特征研究和七一一矿地下热水防治试验的研究。1973年和1975年在广东七四一矿开展了330矿床矿体与构造关系研究,1975年至1976年在浙江七七一矿开展了665矿床原生晕的研究,分别研究了构造特征及其控矿规律和原生晕特征,对探寻盲矿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伽玛取样方法及测量仪器研究方面。1968年研究出定向辐射方法,并研制了FD-43定向辐射仪器,该仪器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并用3年时间在全国铀矿山进行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该项目研究成功,实现了伽玛辐射取样由二次测量变为一次测量,使矿山物探工作从仪器到方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比刻槽取样提高工效15倍多,降低成本80%以上。矿山采掘运输机械化方面。1973年,二机部十二局在湖南湘潭召开矿山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实现机械化作业线的研究任务。会后,三院承担了6项任务,并从1974年开始了 CTC-200采矿钻车设计研究,由昆明风动机械厂加工,在七七一试点。为满足铀矿山用钻探代替坑探的需要,实现井下深孔探矿,六所有关人员进行了坑道钻机的研究。1975年开始设计和试制了单立柱钻架及各种配套装置,该钻架配用YG-80型凿岩机,经广东七四一、七四五等铀矿山长期使用,钻孔深度已达到50米,倾角0°-90°,台班效率最高达25.4米,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拆运方便、性能稳定等特点,是铀矿山开展钻探代替坑探、降低探矿成本的有效手段。
第二节 恢复与建设(1976~1982)
1975年,我国铀矿山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矿山相比,我国铀矿山的开采技术水平较低,许多铀矿山的特有技术亟待研究解决。由于没有专门的矿山研究机构,科研工作落后于矿山生产建设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南昌所原有的科研机构几经分合,易名迁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科研室。科技人员只剩下130余人,其中采矿、机电等主体专业人员留下不到50人,且专业不配套,科研手段极不完善。
一、重建矿山研究所 (一)重建矿山研究所提上议案 为了适应铀矿山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1974年2月26日,中共二机部四院党委会就重建矿山研究所问题向二机部和湖南二机局呈送了请示报告。中共湖南省第二机械工业局委员会,根据四院党委的报告,于1974年5月18日、12月10日两次向中共二机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呈送了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以四院科研室为基础,成立铀矿山研究所,从组织、领导到管理机构与四院分开。研究所的级别相当地师级。研究所的所址,从长远和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看,拟设在长沙为宜。但在建所初期,所址可暂设在衡阳,以利缩短筹建时间。关于领导关系问题,由于研究所任务是承担我部矿山研究工作,建议将湖南作为矿山研究的基地,但有关科研计划等业务工作应由五局归口领导”。 (二)正式重建湖南矿山研究所 1975年2月9日,二机部批复:同意在第四设计研究院现有科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矿山研究所,承担全国铀矿山的科研任务,主要是结合生产实践,研究采掘工艺、矿山机械化及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该所暂定县团级,属事业单位,定员编制350人。1975年8月18日,由湖南二机局副局长李太英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正式成立并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筹备小组,由赵庆台、李永康、聂剑秋、刘魁荣四人组成筹建小组,赵庆台为组长,本着边建所、边科研的原则,接管从四院分出的人、财、物,购置仪器设备,组织开展科研和试验,进行职工住宅建设。8月19日,湖南二机局批复:根据二机部的批复和湖南省委组织部的通知精神,为了加强矿山研究工作,促进矿山生产建设的发展,同意在第四设计研究院科研室的基础上,成立湖南矿山研究所,承担全国铀矿山的科研任务。研究所暂定县团级,按事业编制350人,人员经费由四院开支,矿山研究所未组成前,所党政工作由四院领导。1976年5月16日,二机部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称湖南第六研究所)正式成立,李永康任中共六所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1977年10月起任书记兼所长),彭守礼任副总工程师。 (三)设立内部机构与人事任命 1.调整内部机构 1976年4月17日,经二机部批准,湖南二机局颁发关于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的通知,为便于保密和对外联系工作,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为湖南第六研究所(简称六所),并颁发湖南第六研究所公章一枚。 1976年9月22日,经湖南省二机局批准,六所设立以下机构:政治处,组干科,宣教科,保卫科,所办公室,财务供应科,行政管理科,科技办公室,一室(地质物探),二室(采矿),三室(矿山机电),四室(矿山通风防护),五室(放射性仪器仪表),六室(理化分析),七室(科技情报)和机修车间。 1979年,六所编制建所规划,其原则是:以采矿为中心,以矿山机械和通风防护为重点;适当加强地质、仪表和分析。所址定在衡阳四院大院内西村,在此进行总的规划布局,基本建设总投资293万元。 1982年9月10日,经核工业部批准,湖南第六研究所易名为“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10月27日,六所向部矿冶局呈报,增设环保研究室、总工程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科、卫生所等单位。 2.更新领导班子 1976年1月22日,经湖南省委批准,湖南二机局任命李永康为湖南矿山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陈健、聂剑秋、刘魁荣任副所长。4月9日,经湖南省委批准,湖南二机局任命赵永泰为湖南矿山研究所副所长。1976年10月4日,经中共衡阳地委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湖南第六研究所委员会,由李永康、陈健、聂剑秋、刘魁荣、赵永泰五人组成。10月15日,经湖南省委批准,任命李永康为中共六所党委会书记、所长,赵贤为副书记、副所长。 1978年8月7日,经中共衡阳地委批准,任命王永为六所党委副书记,邢英华为党委委员、副所长。1978年11月28日,经中共衡阳地委批准,任命孟现璋为六所政治处主任。1979年3月7日,湖南省委批准,赵贤任所党委书记,邢英华任副书记、所长。1979年,六所原常委书记、所长李永康调任25公司党委副书记。 1980年,经中共湖南二机局党委决定批准,由赵贤等8人组成中共湖南六所第二届委员会,赵贤任书记,邢英华、王永、赵贤、孟现璋任副书记。1980年,十二局任命王永兼湖南第六研究所副所长。张启宇任湖南第六研究所总工程师,王宗棠任第六研究所副所长、副总工程师。
二、全面加强内部建设 (一)拨乱反正,健全党组织 1976年10月,六所组织开展了批判“四人帮”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的活动,对党员进行拨乱反正教育。1977年,六所又组织开展了《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学习活动。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六所组织学习全会公报,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认清形势,明确党的任务。在1976年到1979年这段期间,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六所在完善科研机构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基层党支部由8个发展到11个,其中有4个党支部配备了专职支部书记,发展新党员7名,党员总数由64名增加到124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党委各工作部门。1979年11月,六所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过去冤、假、错案进行了拨乱反正。 (二)健全学术委员会,建立办公会议制度 1980年2月26日,六所充实健全学术委员会,由15人组成,邢英华任主任委员,并于3月21日建立7个专业学术小组。4月13日,六所颁发《奖励试行办法》。1980年5月16日,六所决定建立办公会议制度:所务会议每星期一次;所长办公会每月两次;科研生产调度会每月一次;学术委员会议每两个月一次。 (三)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学习中央文件精神 中共湖南第六研究所委员会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11日至13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44人,会上赵贤代表党委总结了1976年以来的党委工作,选举了赵贤等9人组成的中共六所新的委员会,湖南矿治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实民出席会议并讲了话。这次大会的任务是贯彻全国五届人大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统一认识,确立科研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 1980年,六所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修改草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准则》为镜子,进行对照检查,自我教育,轮训党员114名,占党员总数的91.2%。 1981年1月14日,六所党委贯彻中共中央一、二号文件,党委成员分工进行专题辅导,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使党员、职工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1981年,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路线教育,学习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党的十二大文件等,轮训党员125人次,占党员总数的96.9%。这年六所进一步调整了科研的方向,明确了为矿山生产的调整、技术改造服务,建立了正常的科研秩序,加强了管理,调整科研试验室,不断充实和完善科研手段。 (四)召开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根据这一精神,1981年10月14日成立工会筹备小组,在职工中开展学习、宣传《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中国工会章程》和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关文件,明确了建立工会组织的意义、任务和作用,随即开始办理登记老会员(从各厂矿企业调入该所原有会籍的职工),同时发展吸收新会员,当年申请加入工会的会员177人,登记老会员220人,合计397人,占职工总数402人的98.8%。根据会员的分布和科研生产的组织形式,先后建立了11个工会基层分会,选出会员代表42人。12月18日召开了六所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党委副书记王永作了筹备建立所工会的工作报告,出席会议代表40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由赵永泰等九人组成的“六所第一届工会委员会”。所工会设宣传、科研生产、劳保福利、财务、文体、女工等六个委员,经湖南省军工工会批准,赵永泰任本届工会主席。 (五)召开第一届团代会 六所建所初期,没有建立团的组织。1976年12月23日,共青团召开了第一届团的代表大会,由张炳南作了建所以来团的工作报告,部署了今后团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张炳南等5人组成的团委会,经湖南矿治局团委批准,张炳南为兼职团委书记。其时,组织关系隶属于湖南矿治局团委领导。1983年元月开始,根据上级规定,该所团组织关系又转属衡阳市团市委领导。 (六)全面加强职工文化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 为了响应全国科学大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号召,六所于1978年成立了职工教育领导小组(1988年改为职工教育委员会),开始把职工的文化、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增加教育经费,增添教学设备,扩大教育场所。 为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六所工会从1982年开始,先后建立了娱乐室、图书阅览室,藏书5400余册。新建了篮、排球场和组建了男女乒乓球队,购置了各种文化体育器材,每逢节假日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81年发出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六所有关部门对全体青壮年职工进行了摸底考核,确定了补文化课的对象62人,补技术课的对象44人,于1982、1983两年采取局部脱产与业余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高中文化、技术补课,经过考核,文化补课合格率为100%,技术补课合格率89%。在文化、技术双补课的基础上,1980年至1987年,开办了三届电大教学班,开设了机械、电子和微电脑应用、统计三个专业,共培训78人。加上外培和自学高考毕业生,这个时期共培训大专毕业生52人,占全所青壮年职工40%,提高了职工文化、技术素质。还开展了职工全员适应性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决策、经济合同法等,有432人次参加了学习,受教育面达85%,对研究所由单一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起到了促进作用。 (七)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表彰 1976年12月1日,六所召开科学大会,赵贤代表所党委作了报告,表彰了21项科研成果、5个先进课题组和12位先进个人。1978年1月,六所党委授予1977年度先进集体6个,先进个人66人。1978年12月,六所党委批准1978年度先进单位5个,先进集体10个,先进工作者75人,先进生产者26人。1979年12月,六所进行年终评比,通风防护室等2个单位被评为先进单位,单铀矿床定向辐射取样方法研究课题组等13个单位评为先进课题组;被授予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110名。1981年12月,王西文、胡士河等五人被评为湖南省二机局“五讲四美”积极分子。 1982年5月13日,中共湖南省二机局党委授予魏俊全劳动模范称号,陈隆玉先进工作者称号。 (八)部领导检查指导工作 1981年4月20 日,二机部十二局副总工程师、科研处处长刘威来六所检查工作,在六所班组长以上干部会议上做了“关于研究所的科研方向问题”的报告。10月,二机部苏华副部长来六所指导检查工作。
三、科技研究重新起步,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制订科研规划,召开科学大会,加强科研管理 1976年10月,六所向中共二机部党的核心小组呈报科学技术发展八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内容分四部分:⑴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⑵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改革采掘工艺、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采掘强度,降低贫化损失,搞好通风防护和三废治理,充分利用铀矿资源);⑶实现规划的主要措施(6条);⑷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1976年12月1日,六所召开科学大会,较全面地总结了全所的科技工作,表彰了科研成果、先进课题组和先进个人,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1978年3月20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六所副所长刘魁荣出席大会。六所共有5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根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和组建矿山研究所确定的“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研究为主的原则,以采掘工艺、矿山机械化、通风防护为重点”的指导方针,六所制定了科研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在党委书记赵贤、所长刑英华、总工程师张启宇等人的组织领导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多,并摸索了一些科研、管理工作的经验,使这个时期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成就有:通风降氡技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解决了铀矿和非铀矿山的通风降氡技术,积累了一整套排氡通风经验,提出了“氡的渗流——扩散理论”和“控氡通风理论”,另外运用等离子技术对发电锅炉点燃煤粉试验获得成功,为国家节约燃油,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此期间,共取得科研成果86项,获省、部、国家级成果奖10项,为20世纪80年代进行保军转民、开拓科研新领域打下了基础。 1979年1月1日,六所颁布各种岗位责任制和科研管理工作条例,岗位责任制共10章68条,科研管理工作条例共4章72条。4月13日,为适应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加速“四化”建设,六所组织政工、行政、后勤人员学技术、学业务、学管理,共计5天,由所长邢英华及各室负责人讲课。1980年9月,六所又颁布了《科研技术管理条例》和《科研计划管理工作条例》。 (二)科技研究全面展开 1.广泛开展氡析出规律理论研究,通风降氡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铀矿山已有很大发展,第一批铀矿山开始出现矿工肺癌病例,为加强通风防护工作,六所将研究组发展为专业研究室,对拓宽通风降氡技术的研究领域、促进通风降氡技术起了保障作用。从1977年起,六所开始了我国铀矿通风降氡技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通风降氡研究的长远规划。1978年1月,六所牵头成立了 “二机部通风降氡协作组”,对不同类型铀矿通风系统进行以通风降氡为目的的整治。与此同时,开展了不同类型采矿方法的采场通风降氡,独头巷道掘进通风降氡和不同通风方式对氡析出影响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六所研究成功了贴壁闪烁室快速测氡方法,该方法以取样测量到报出氡浓度结果只需6分钟,探测下限为370贝可/立方米。当闪烁室污染严重本底增高时,其硫化锌闪烁膜可以更换。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公式扣除本底的影响,又研究出单个闪烁连续测氡方法,误差小于20%。1977年六所成功地研制出KYZ-1型钢弦压力盒接收仪,获1980年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四等奖。在此基础上,六所又研制出KF-601活性炭测氡仪和KF-602型携带式氡及氡子体测量仪,KF-602型测量仪于1980年通过部矿冶局鉴定,共生产30台应用于部外有关单位,获1983年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氡渗流的调压控氡通风技术,六所进行了松散介质一维氡渗流和尾砂氡析出的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氡的扩散与渗流理论。这些理论与低压带的控氡技术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控氡通风理论,使铀矿通风由单纯的稀释通风向控氡通风技术发展。在湖南七一六矿,利用氡渗流理论,在分层崩落法的崩落体中,形成负压沟的控氡技术,采场风量减少三分之一,氡浓度降低了90%。在广东七四一矿,运用低压带控氡技术,5号坑入风段析出氡量由24.5千贝可/秒降到只有1.11千贝可/秒,析出氡量减少了95.4%。1981年《光明日报》在第一版报道北京召开的第一次矿山辐射环境学术讨论会的消息时,对这些成果作了详细的介绍。随后,他们将“渗流扩散理论”和“通风控氡理论”进一步用于通风系统的改造设计中,改造了若干个铀矿井,均取得了明显的通风降氡效果。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六所为解决压入式坑口漏风问题,分别突破了导风墙和风幕的技术难关,使七一二矿、七四三矿、七四一矿坑口漏风率由50%~70%降到20%以下。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降低氡子体浓度,又进行了空气负离子和循环风流降氡子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4年的研究,得出如下共识:铀矿井下氡析出不仅有扩散析出而且还有渗流析出,铀矿通风降氡的关键是要控制氡的渗流析出;弄清了氡的污染来源和机理;总结出了铀矿通风降氡的特点;分别提出了以压力控氡为主的通风降氡措施。至此,提出了射气介质氡析出、破碎介质氡析出和射气介质中气体氡渗流析出等比较完整的氡析出理论。80年代初,张哲著的《氡析出与排氡通风》一书就是这些理论的总结和实践。同时,六所又研究成功射气系数高达98%的固体氡源,在性能上可与国际上唯一生产固体氡源的加拿大同类产品媲美。所取得的20多项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排氡通风理论”,提出了“氡的渗流-扩散析出理论”和“控氡通风理论”,这些研究成果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奖。 2.溶浸采矿技术在艰难中推进 1977~1980年,六所在七一五矿和七九四矿开展了小型堆浸条件试验。继之,1982年在七一六所进行了表外矿石半工业性推广应用试验,使堆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技术经济指标也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同时,六所加深了对原地浸出采铀理论和技术的认识,为原地浸出采铀的进一步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1978年9月,王西文等科技人员到黑龙江海林县山市501矿床现场进行矿床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调研并采集了圆柱状矿样,于1979年初完成了实验室条件实验。同年夏天,试验小组再次到现场开始矿块浸出试验,并解决了整体浸出的技术问题,试验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初六所正式批准了501矿床原地浸出采铀条件试验研究课题。同年4月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二○一师和黑龙江省农垦局山市马场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现场地表原柱状矿块浸出试验,其中包括浅井内炮孔注液浸出试验,群孔抽注液浸出试验等。从1981年元月起,试验组又在位于云南省滇西高原的腾冲381矿床开始了室内试验;1982年,试验人员在381-1矿段施工、安装了12个试验钻孔,总进尺728.9米,并开始了第一矿块的钻孔抽注试验。 3. 空气等离子技术研究取得新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为生产力,这对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从事多年等离子技术应用研究的魏俊全和全组科研人员决心使等离子技术有新的突破,力图在应用空气等离子弧切割金属板材领域闯出新路。1979年,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派员来六所,要求合作。采用空气等离子弧切割钢桩,虽然未达成协议,却使魏俊全看到了前景,坚定了向新领域进军的信心。他的想法得到了二机部十二局科研处王生德和所长邢英华的支持。1980年,六所批准开设“运用空气等离子切割金属材料”课题,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试验人员在原有“枪”体基础上很快就设计出第一代空气等离子切割炬,用其进行切割试验,结果表明,空气等离子弧切割金属板材是完全可行的。 1980年5月28日,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和山东省电力科学研究所派员到六所,要求合作进行应用空气等离子弧在发电厂锅炉点燃煤粉的试验,并达成协议。因此,于1980年6月暂停了切割金属板材试验,并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发电厂锅炉点燃煤粉试验小组,魏俊全任组长,六所参加协作试验的还有机电和物理分析两个专业的科研人员。1980年夏,试验人员设计出点火喷枪和电源,条件试验成熟后,于1981年春,又作了改进,完善了试验装置。1981年夏移至山东潍坊电厂作工业性条件试验。在燃烧试验台点火试验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75t/h(蒸发量)锅炉上进行工业性试验,为了确保安全,制定了采用加装点火喷燃器、加大喷枪容量、延长喷枪使用寿命的改进措施,并研制出新型喷枪。1981年秋,发电厂锅炉点燃煤粉的试验一次获得成功。试验过程充分证明,75吨/时(蒸发量)燃烧烟煤,点火一次可节约原油2.2吨,如能应用到400吨/小时燃烧烟煤的锅炉,点火一次可节约原油10吨。该项技术成果,于1981年冬通过部级鉴定。同年,获山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三等奖、国家经委“金龙”奖。1982年还在湖南株洲电厂进行了无烟煤点火试验,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4.采掘技术和矿山机械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1975年,六所研究人员进行了76-135-N型双线圈钢弦压力盒的研究,其钢弦采取双电磁线圈激励钢弦振动,输出高幅连续正弦波,比单线圈激励振动弦频率稳定。获197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四等奖。尔后在湖南七一一矿2号水仓进行喷锚支护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在湖南七一五矿主斜井进行光面爆破喷锚支护试验时,喷锚巷道共计1812米,处理边坡三处,喷锚面积1113米,还用喷锚网处理三起冒顶事故。同浇灌混凝土比较,喷锚支护可减少支护厚度50%,减少开挖量22%,节约混凝土量49~56%,节约劳力50%,掘进速度加快1~2倍,每米巷道节约木材0.3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初期,喷锚技术又推广到新疆七三五矿松软岩层支护取得了成功。1981年,六所从美国首批引进了缝管锚杆,首先在湖南七一二矿进行应用试验,然后,从1982年7月开始,六所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了缝管锚杆配套设备的研究。于1982年委托江西七二○厂试制了一批缝管锚杆,并在七一二矿几个采场进行护顶应用试验,效果较好。1983年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20世纪70年代后期,六所在湖南、江西等省铀矿山开展了光面爆破应用研究,还参与了广西七○一露天矿大爆破设计。 1978年,六所开始进行“单铀矿床辐射取样方法和仪器”课题研究。到1981年底该课题方法取得成功并通过所里鉴定。从1978年开始进行了LZZ-80立爪装岩机的研制,1980年试制出样机经地面调试并作了改进。于1982年10月到11月在七一五矿三工区44平峒掘进中(配有4立方米梭车两台)进行了装渣试验,该机装岩效率比华I型装岩机高约1.7倍。 1978年,二机部十二局决定由六所承担七一五矿水平分层崩落采矿法的改进任务。科技人员对现场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采用小溜井电耙道采场运搬新工艺,缩短采场矿石运搬距离,增加采场安全出口,改善采场通风条件;采场改用手扶风动耙斗运矿,比人工装运缩短了出矿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掌子面出矿工效提高2~3倍;运用无地梁金属网假顶,整体连续好、强度高、减少了冒顶事故;用金属支架代替坑木,架设方便,承受载荷大,安全性好,且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获1981年度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通过调研,六所在吸收了国内外梭式矿车优点的基础上,于1975年开始了梭式矿车的改进研究,1976年完成设计,1977年交五二三厂进行试制,1979年制造完毕,并在五二三厂进行了空载运转和重载试验。同年9月在浙江七七一矿一工区184水平作业面进行了生产性装载试验,尔后又到七一五矿试验,梭车装载渣石多,减少了调车时间,可提高转运渣石效率。1978年,六所与七七一矿共同组织无轨干式充填采矿方法实验小组。1978年2月,六所开始设计CTC10.2双机采矿钻车。于1975年和1976年两年研制成功额定输出电压5000伏和1650伏两种型号的矿用电雷管起爆器和直径32毫米筒状装药器。1978年,六所开始YTM系列天井移动式提升机的研究,采用了齿差行星减速新技术、电磁制动并自带稳车和回转机构,其样机先后在七七一矿等矿山使用,灵活方便,可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 1980年8月,冶金部、一机部、二机部等单位联合召开了39个单位参加的鉴定会,与会人员认为,CTC102双机采矿钻车的研制成功为国内浅孔采矿凿岩设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0年至1982年,六所在CTC-140台车的基础上,改进研制出CTC-300型轮胎式采矿台车,实现了“一采一充”代替“两采一充”的高分层采矿工艺,提高了采矿工效。该项成果获得1982年度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1981年2月通过部级鉴定,定名为YTM-5型天井移动式提升机,获1980、1981年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四等奖。 从1981年至1982年,根据七七一矿开采现状,实验小组人员设计了适合无轨设备的采准系统和采矿工艺,协助矿山订购了国外设备,在该矿大茶园矿区进行工业试验,获得了成功。该成果获1982年度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外,从1982年10月开始,六所还承担了核工业部矿冶局下达的对湖南宁乡七一六矿“三下”开采技术的试验和研究的任务。 5.矿床地质和探矿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进步 从1976年起,六所先后在浙江七七一矿661矿床洋塘地段、湖南七一一矿301矿床、广东七四五矿363矿床和七四一矿330及332矿床开展了矿床地质特征、探矿方法和找矿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该项成果对深化认识和正确评价363铀矿床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获1983年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76年该仪器通过二机部鉴定,它标志着六所研究的核仪器进入了集成电路化的第三代产品。定向辐射仪与铀自动分析仪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两种仪器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核仪器闪烁化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该测量仪器的需要,还研制出高稳定度的直流稳压电源8台以及TTL数字电路测试仪、运算放大器电路测试仪。1973~1977年,还与七四三矿水冶厂联合研制了球磨机负荷调节器,组装了两套四台件,用于球磨机的自动给矿,提高了磨矿效率。 1980年7月到1982年底,六所物探科技人员进行了“铀矿石火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方法”和“利用在运矿皮带上实物取样逆推确定火车、皮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换算系数”两个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在核工业铀矿冶系统的七一一、七一二、二七二等7个厂矿的外供矿石按质论价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受到用户好评。这两项成果于1983年均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1年7月31日,二机部向各矿山下发了《关于采矿工业指标问题的通知》。FD-43定向辐射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为了解决七九六、七二一生产矿山的铀钍元素共生矿床的开采问题,物探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双管双晶体铀、钍定向辐射仪和伽玛取样方法。利用定向仪的特点和伽玛能谱测量原理来区分铀、钍,进行定向测量,该项成果1981年通过所级鉴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六所逐步建立了核工业部下达的各种标准化测量方法。1981年5月开始,到年底完成了铀矿石中铀的标准分析方法(EJ-267-84),该标准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由核工业部正式颁布使用。 6.加快铀矿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许多铀矿废水有含泥量多和总固体含量大等特点,当采用固定床离子交换设备处理废水时,系统常出现树脂结块、筛板堵塞等技术问题。为此,从1975年开始,六所研究采用流化床离子交换设备,以解决结块、堵塞问题,1976年在七二四矿废水处理中,第一次使用流化床工艺技术,取得了成功,到1987年已运行11年,共回收金属铀15吨,铀的回收率达95%~98%,允许的含泥量小于8%。连续逆流流化床处理废水的技术突破,有力地推动了铀矿山废水治理工作的开展。该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试行,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低浓度的铀矿废水(一般指铀含量小于2毫克/升)治理被提到议事日程。1979年,六所对七一六矿进行了废水治理研究,采用了穿流式筛板塔的流化床新技术。同年在七四三矿301工区流化床废水治理中,又设计出结构简单、脱液效率高的三用脱水漏斗。废水中的铀含量从5~7毫克/升降至0.05毫克/升。这两项废水治理成果分别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国防科委重要成果三等奖。该工艺先后在核工业部七四三矿、七六五矿、七一一矿及湖南省溆浦县七一○矿推广应用。 针对废水尾液中的镭、镉、铜、锌等有害杂质,六所又研究出了氯化钡-污渣循环-分步中和法处理酸性废水新工艺,并于1984年在七一一矿得到应用。经此法处理后,酸性矿坑中的镭、镉、砷、铜、锌含量及PH值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外排标准,从而使七一一矿废水处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该法日处理量为2000立方米,处理成本只有0.30元/立方米。产生的渣量是常规中和法渣量的1/17,仅占处理水量的0.55%。与此同时还解决了渣的固液分离技术。该方法的特点是:石灰用量少;产渣少;渣过滤性能好,并可综合利用。该方法的建立为同类铀矿及有色金属矿山的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可选用的处理方法。该项目获1987年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了全面推广我国铀矿山废水治理技术,1982年六所与其他单位共同编写出《铀矿山废水处理——铀、镭的去除》一书,由原子能出版社正式出版。 从1982年至1984年,六所结合七一二矿废水铀浓度低(0.15~0.50毫克/升)、废水量大(每天排6000立方米)及中性偏碱(PH值为7~8)等特点,研究成功“凝聚沉淀法”处理中性低浓度铀矿废水的新工艺。该工艺采用廉价易得的硫酸亚铁(或聚合氯化铝)作为凝聚剂,以用于回收铀品位在0.04%至0.14%范围内的矿泥中的铀。该项成果获1986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四等奖。 (三)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8年3月20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六所副所长刘魁荣出席大会。六所共有5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包括:1965年9月开题,1972年3月研制成功的“FD—43型闪烁定向辐射仪”,由刘维凡等7人参加;1970年2月开题,1973年9月研制成功的“DK—60微尘取样仪”,由濮泉根等2人参加;1973年3月开题,1975年10月研制成功的“FXY—22铀含量分析仪”,由刘维凡等5人参加;1973年12月开题,1976年11日完成的“活性碳滤纸测氡气方法的研究”,由王生德等6人参加;1976年8月开题,1978年4月完成的“硫化床离子交换树脂回收七二四矿废水中铀”的研究,由李尚远等5人参加。 1980年3月,六所有6项科技成果获1978年—1979年度国防科委重要成果奖四等奖。其中有:1975年开题,1977年5月完成的“KYI—1型钢弦压力盒及接收器研制”;1978年3月开题,1979年6月完成的“光谱分析蒸发温度自动测控仪”;1976年3月开题,1979年3月完成的“GKC—I型无线电感应车距控”;1976年1月开题,1979年12月完成的“FT28—1型筒状装药器”;1976年开题,1979年完成的“716矿流化床离子交换回收矿坑水中铀”;1974年开题,1979年12月完成的“KF—601测氡仪及活性炭滤纸快速测氡方法的研究”。1980年9月14日,六所的“应用流化床离子交换回收七一六矿坑水中铀”、“FT28_1装药器”、“KY1—1型钢弦压力盒及接受器的研制(两项)”、“GKC—1型无线电感应电车距控”、“光谱分析蒸发温度自动测控仪”等8项科研成果获湖南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奖。
四、积极筹办学术交流会及情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1.开展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1980年9月,邢英华、张启宇、王宗棠、王云等人在北戴河参加了中国核学会铀矿治学会成立大会,同时参加了该会举办的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李尚远列席大会。与此同时,王文健参加了在北戴河召开的国际矿山开发和规划学术会议。 1981年6月,六所负责筹备,由核学会铀矿冶学会主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矿山辐射环境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56个单位11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二机部副部长、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淦昌和二机部副部长苏华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会上共发表论文103篇,其中六所41篇。这次研讨会,对六所从1975年以来,在矿山辐射环境状况和矿山有关肺癌流行病学的调查、矿井排氡及防护措施的采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82年11月,六所与核工业部第四研究设计院共同筹备,由铀矿冶学会主持在杭州召开了铀矿开采学术讨论会,研讨会围绕提高铀矿开采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交流了铀矿开采的技术成果和学术论文。出席会议64个单位,109名代表,提交学术论文96篇,其中六所就有关采矿方法等方面提交论文19篇,大会宣读论文2篇,国外采矿译文集1册。与会代表对六所提交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深受启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派专家到国外学习考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始起步 1977年4月,六所工程师张启宇随中国原子能代表团到南斯拉夫进行回访,期间考察了南斯拉夫原子能研究所。1978年12月,六所副所长邢英华随中国铀矿冶考察团赴美国进行技术考察。1980月10月16日,二机部同意六所对国外开放,对外进行科技学术交流时使用“湖南铀矿开采研究所”名称,但暂不接待外国人参观。1981年3月,六所科技人员考取国家出国留学生,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旷冶系铀矿开采中心专修研究生课程,并参加科研工作。期间,还到美国纽约大学参观学习。1983年4月回国。1981年12月15日,美国英格索尔兰德远东分公司专家皮卡特受六所邀请前来进行缝管锚杆技术服务座谈。 (二)科技情报工作广泛开展 1.重建情报机构,出版科技刊物 1976年,六所成立后,重建了情报机构,设有情报、图书资料、文献检索、编辑出版、声像录制5个组(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科技文献损失达90%,多数情报人员被下放,情报工作陷于瘫痪)。由于“文化大革命”和院所分合易址,到1976年六所重建时,仅有图书1411本、期刊1556册、资料394份。以后,情报室采取多种方式,广辟渠道,精心收集,馆藏文献迅速增加。1976年随着六所的恢复文献检索工作又重新开始,通过手工检索为科研课题服务(六所从1962年开始中外文检索工作)。1976年后,出版不定期内部刊物《铀矿山动态》18期,36万字,后易名为《矿山科技》。从1976年开始就原地浸出采铀的水文地质条件、生产工艺流程,抽注井布置与结构,溶浸剂氧化剂与浸出效果,技术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调研工作,出版了原地浸出采铀专题译文集及文摘题录等,该科研课题获湖南省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 1976年开始的无轨采矿情报调研,贯穿于世界采矿总趋势,技术引进直至试采成功后的录像宣传、鉴定的全过程。其间撰写的综述及译文经编辑加工后出版了无轨采矿专集。试验成功后,录制了我国第一步无轨采矿录像片。1977年成立《铀矿开采》编委会和编辑部,改《矿山科技》为《铀矿开采》,编辑部设在科技情报室。编委会由7人组成,编辑部由3人组成,两名高级工程师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设编辑1人。还聘请了通讯员20人,建立了编辑、审稿及稿酬等管理制度。几年来,出版《矿山通讯》10期,45万字;《铀矿开采》39期,273万字;《情况通讯》23期,26万字。同时编辑出版各种专辑、译文集、出国技术考察报告等。其中《铀矿山辐射防护与通风》9集,45万字;《溶浸采矿》4集,28万字;《无轨采矿》1集,5万字;《摩擦锚杆》1集,6万字;《岩石力学》1集,4万字;《隧道工程》1集,4万字;《国外铀矿山》1集16万字;《芬兰小矿种开发与经济》2集,10万字;《出国技术考察报告》1集,23万字;《黄金开发与堆浸》4集,46万字。此外,还编辑出版了《化学采矿》、《矿产的化学开采方法》和《无井采矿法》三本书。为六所领导决策和科研生产以及核工业铀矿开采事业提供了有用信息。 2.提高了声像服务水平 1982年,六所科技情报机构成立了声像组,备有摄像机2台,录(放)像机5台,价值13万元。该组除为六所服务外,还为核工业部矿冶局11个单位、广东地勘局以及总参工程部洛阳仓库、广州军区工兵部各仓库、北京军区工兵团、38军工兵团、兰州军区银川给水团等部队录制科技卡,参加《核工业三十年大庆》录像片中的核工业部铀矿山及废水处理两部分的录制工作,共录制科技录像片32部,其中:《原地浸出采铀》、《空气等离子切割不锈钢》两部录像片获核工业部声像作品科技进步三等奖。 3.担任铀矿开采科技情报网网长单位,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978年,二机部第三次情报工作会议上,确定六所为采矿专业科技文献收藏、检索和情报中心,还被选为铀矿开采科技情报网网长单位。同年在湖南省国防工业系统科技大会上又被推选为第一情报站副站长单位。六所拥有科技情报楼一栋,计2209.17平方米。主要设备31台件,固定资产原值21.4万元。近30年来,六所的科技情报工作,紧密结合科研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搜集、整理和提供情报信息;进行专题情报研究;翻译、出版、宣传、报导科研成果;组织情报交流;参与外事活动等,作出了成绩。1980年及1983年,组织情报网成员进行了《电渗法清理矿车结底》和《矿山技术经济》两项情报调研,收到较好效果,尤其是电渗法清理矿车结底调研成果在江西、湖南、广东、浙江各铀矿山得到推广应用。在调研的基础上,1980年开始翻译出版有关铀矿山通风与辐射防护译文集。1982年为等离子弧切割不锈钢技术研究进行跟踪服务,并为产品小型化提供有关资料。该项情报调研获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相当部级)三等奖。1980年9月至1983年9月,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先后在北戴河、西安市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学术交流会,六所派出科技人员代表12人出席了两届交流会,并有3人在交流会上宣读了《科学研究的科学管理》、《铀矿开采与辐射安全防护》、《铀矿山通风大系统——概念、功能和作用》、《无轨开采试验研究》等4篇论文,还提交了科研成果报告和论文15篇。
第三节 改革与发展(1983~2002)
80年代,我国进入全面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时期,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核工业部对核工业建设也开始了相应的调整。1983年,国家科委发出《关于当前整顿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同年12月,国家科委召开改革整顿座谈会,要求开始研究科研体制的改革问题。1984年7月,核工业部召开了科技体制改革会议,确定六所为改革试点单位。从此,六所改革和整顿结合进行。六所对领导体制、科研经费管理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同时开始调整科研方向,保军转民,拓宽科研领域,由过去单一的军工型研究所调整为军民结合型研究所。
一、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时期(1983~1988) (一)深入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1.改革领导体制 从60年代初到1984年,六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从1985年开始实行所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是以党委会为领导核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正副所长是党委会的领导成员,一切重大问题要经党委会讨论决定,由党委会的领导成员按党、政分工,分头负责贯彻实施,对党委负责。从1980年至1988年,六所的党委书记和所长分别由赵贤、邢英华两人担任。1984年9月,核工业部决定,六所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单位。1985年12月,六所实行了改革事业费开支为有偿合同制,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 根据国家实行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核工业部决定六所从1985年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新的领导体制,即改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为所长负责制。所长主持研究所的业务和行政工作,副所长协助所长工作,所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免,副所长由所长提名,按规定程序报上级主管部门任免。所长副所长均实行任期目标负责制,可以连任。对本单位的中层行政干部、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经党的组织和行政人事部门的考察后由所长聘任。为了推行所长负责制,从1985年起,六所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建立了所务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其前身为学术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在充分尊重和发挥科技人员及其他职工在审议研究所的重大决策、监督包括所长在内的各级领导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起了较好的作用。六所实行所、室、课题组三级管理。建立健全了科研、行政、经营、后勤等管理体系,设有若干个职能管理科、室,按照分工由正副所长和总工程师领导。 2.调整领导班子,健全内部机构 1983年4月1日,核工业部矿冶局批复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更名为“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4月16日,所长邢英华调任湖南矿冶局局长。11月1日,六所调整领导班子,经核工业部矿冶局党组批准:刘魁荣任六所党委书记,李沛任所长,龙志高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宗棠、赵忠民任副所长,张启宇任总工程师,赵永秦任工会主席,赵贤任顾问,孟现璋、聂剑秋任调研员。11月11日,经湖南矿冶局党组批准:李沛为中共六所委员会委员。12月31日,经湖南矿冶局批准:冯福贤任六所副总工程师。1984年9月29日,经中共核工业部矿冶局党组批准:任命刘则尧为六所副所长。1984年12月17日,经核工业部矿冶局批准:王宗棠任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所长,同时免去李沛的所长职务,调长城公司工作。1985年2月15日,经核工业部矿冶局批准,六所领导换届任免名单如下:李明、龙志高、刘则尧任副所长,沈言谆任总工程师、张启宇任科技委主任。1986年2月3日,六所高级工程师张哲调湖南矿冶局,任副总工程师。1987年4月7日,核工业部矿冶局任命王西文为六所所长,按照中共核工业部湖南矿冶局党组的通知,任命李占磷为中共六所委员会书记,5月6日,核工业部矿冶局任命陈标兴为六所副所长,李尚远为六所总工程师,魏俊全、赵忠民为六所副总工程师。 1983年12月20日,六所向湖南矿冶局呈报组织机构调整设置方案的报告,经湖南矿冶局12月30日批准,党的工作部门设:党委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行政管理部门设:所办公室、科技办公室、设备计量室、综合设计室、财务科、供应科、行政科、教育科、保卫科、劳动工资科。科研生产部门设:地质研究室、采矿研究室、机电研究室、通风防护室、放射性仪表室、理化分析室、科技情报室、环保室、文印室、机修车间。 3.加强内部管理,扩大基本建设 1984年前,六所一直实行以中共党委管干部,所级、科级干部由党委培养、考察、推荐,报上级党委任命的体制。改革后,党政分开,将行政干部、科技人员划归人事部门管理。科技干部由党委组织部门配合人事部门进行考察、所务会讨论、所长聘任,任期2年,可连聘连任。所级干部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考察任命,任期4年。党委书记、所长由上级党委考察任命。1984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方针,对所级、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 1984年3月9日,中共六所党委决定成立由16人组成的改革整顿领导小组和改革整顿办事机构(体改办),刘魁荣任组长。3月27日,所成立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张启宇任主任委员。9月25日,核工业部确定,六所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共制改革试点单位,要求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从实际出发,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通过试点逐步推广。 1985年8月25日,经湖南省批准,征购衡阳市岳屏乡联合村土地30.9亩。1986年9月27日,核工业部矿冶局(86)核矿字420号文批复六所补建项目,即建综合科研8层大楼,计8000平方米,投资299.1万元。12月18日,经湖南省矿冶局批准,漆多见任副所长。1985年,六所将所区与解放西路的西北侧的30.9亩土地征用,征地费45万元。1986年编制了补建项目规划,完成了初步设计,建筑面积13605平方米(综合楼和家属宿舍两项),概算投资299.91万元。1977到1988年的12年中,六所编制了建所基建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工程设计和委托施工,签订合同。 (二)核工业部领导先后到六所和六所试验基地视察指导工作 1983年,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来所检查指导工作。并于2月由赵副部长主持召集四院、衡阳工学院、六所三个单位就四院搬迁、衡阳工学院与六所划界等问题进行协商。1984年1月5日,核工业部陈肇博副部长到六所检查工作,陈肇博副部长十分关心六所的建设和发展,就六所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六所根据陈副部长的指示,编制了1984年至1988年的建所规划,重申了1975年制定的两种建所方案。1984年3月,核工业副部长陈肇博到云南腾冲“381矿床原地浸出”课题现场检查工作。1985年4月,核工业部顾问张忱来所检查指导工作。1986年10月29日,核工业部蒋心雄部长到六所检查指导工作。1987年4月,核工业部副部长李觉、刘书林,副部长李定凡检查云南腾冲381地浸试验现场。1988年1月,核工业部副部长陈肇博对六所“七九四矿堆地浸课题”作了批示:“这是一条好路子,一定要努力走下去,要注意集中力量解决环保问题,尾矿坝的安全要万无一失”。1988年7月,核工业部顾问周秩来六所检查指导工作。 (三)加强党建、团建工作,强化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1.召开第二次党员大会 1985年4月29日至30日,第二次党员大会召开,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共50名,其中科技干部党员代表36名,占72%;工人党员代表5名,占10%;党政管理干部党员代表8名,占16%;离退休党员代表1名,占2%。50名党员代表中,有妇女党员代表6名,占代表总数的12%。党委委员、所长王宗棠致开幕词,党委书记刘魁荣作题为《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研所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印发了中共六所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书面工作报告。党委委员、副所长李明致闭幕词。这次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刘魁荣所作的工作报告和纪委会的书面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党委会和纪委会。1985年5月25日,经中共衡阳市委批准:同意由刘魁荣、王宗棠、张启宇、李明、邹礼祯、赵永泰、王定军7人组成的党委会和由六所党代会选举产生的纪委会,刘魁荣任党委书记,赵永泰任纪委书记。大会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统一了对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形势和任务的认识,制定了六所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1985年6月27日,六所召开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邹礼桢等9人组成的第三届工会委员会。9月17日,六所召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通过了所长王宗棠作的行政工作报告,制定通过了《六所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大会闭幕期间的办事机构由六所工会委员会承担。1988年3月,六所召开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拨乱反正,端正党风 根据中共中央清查工作的指示,从1983年至1987年,对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跟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体系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分子(简称三种人)进行了清理和核查。成立了清理“三种人”的机构,进行内查外调,调查了250人次,取得旁证材料200多份。弄清了一些人的问题,为整党奠定了基础。1985年和1987年,对重点人和事进行了核查,并作出了组织处理结论。中共中央党的十三届全会后,党中央十分重视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根据中央的指示,复查处理了知识分子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涉及的人员有26名。复查受党纪处分的党员5名。其中有3名维持原处分,纠正处分的2名。按照《全国纪检信访工作座谈会议纪要》的要求,认真处理了群众信访工作,仅1986年10月至1987年10月,接待信访者139人次,处理信访办结率为97.3%。1985年,六所制定了实现党风根本好转的规划,对党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使党员认识什么是新的不正之风以及它的表现和危害性,联系自己的实际纠正不正之风。1985年6月6日,六所党委成立整党办公室,刘魁荣任主任,并制定了整党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整党的目的、意义、做法和要求。1986年,教育党员在正确分析所内党风现状的基础上,端正党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好党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自觉增强党的观念,提高端正党风的自觉性。 从1986年冬至1988年春,社会上出现一股反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削弱党的领导,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六所联系实际,在党员干部中进行了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的党风党纪教育,分析了党内各种不正之风产生的原因,并组织党员学习了党中央1987年1、2、3、4号文件和中纪委1987年1、2号通报,教育党员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使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增强了遵纪守法、抵制不正之风的自觉性,检查、纠正和克服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 3.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决定和《政治思想工作纲要》,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共建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制订了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1983年1月,六所党委作出向全国劳动模范、四零四厂4分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张同星同志学习的决定。1984年7月7日,为了贯彻《国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纲要》,所党委成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刘魁荣,副会长:李沛、龙志高、孟现璋,顾问:赵贤。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引导职工学习张同星、赵春娥等先进人物事迹,开展了以“三优一学”(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单位等活动,“做文明职工,创文明单位,争作一代新人,开创一代新风”。围绕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对职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树立主人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在衡阳地区国防系统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二。举行“四有争先、文明达标”竞赛,制定了文明单位标准和“四有”职工条件。1988年评出文明达标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29名。在职工中还进行了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理想前途等五个专题教育,树立“爱我六所,建设六所,为六所作贡献”的思想,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80年代中期,宣传贯彻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总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教育全所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树立信心,为实现党的总任务而奋斗。 4.全面加强工会、共青团工作 1985年5月29日,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会员代表57人,由赵永泰作了第一届工会工作总结报告,选举产生了由邹礼祯等九人组成的六所第二届工会委员会。根据上级工会的批示精神,六所工会委员会增设了一个科研生产经营委员会,参加科研、生产经营的民主决策。经湖南省军工工会批准,邹礼祯任本届工会主席。到1988年,六所工会会员发展到550人。有基层分会17个,常设工会主席1人,专职工会干部7人。 根据国家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工会积极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首届职工代表大会于1985年9月12日到17日召开,职工代表76名,会议审议通过了所长王宗棠向大会作的行政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暂行条例。还讨论审议了职工福利制度。本届职代会,设立了人事教育干部评议、科研生产经营、职工生活福利3个工作委员会。根据全国总工会的指示,为了避免机构重叠和工作重复,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办事机构由所工会委员会承担。1988年3月25日至26日,六所召开了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和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两会共产生代表78人。会议审议了行政工作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选举出新的工会委员会。邹礼祯选为连任工会主席。 1983年元月,根据上级规定,六所共青团组织关系转属衡阳市团市委领导。1986年4月5日,六所召开第二届团的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团员代表36人,由何继江作了上届团委工作总结报告,并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新的团委会,经衡阳市团委批准,何继江任团委书记。团委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活动:组织青年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举办日语学习班和“三项技能”学习小组;组织团员青年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普法教育。在青年“自学成才”活动中,有60多人获得了电工和高中等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义务劳动,为六所建活动房、修筑花圃、挖下水道、建共青团园林,累计植树近万株。1986年到1988年,开展了“立志达标,岗位成才”、“双增双节”和“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小设计、小建设)智慧杯等活动。有三项“五小”成果获衡阳团市委竞赛一等奖,其中王怀杰设计的《中文电脑汉语词组智能输入方法》获团省委和团中央颁发的“五小”竞赛三等奖。 (四)狠抓科研管理,科研成就又上新高 1.加强科研规划,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根据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和“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以及核工业调整转民的需要,从1976年至1988年,六所先后制定了“湖南六所科技发展八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以及“六五”、“七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开展以采掘工艺、矿山机械化、通风辐射防护为重点的研究。从1980年起,逐步健全了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制定了《科研计划管理条例》,明确了计划管理的基础是课题,重点抓住了对课题的选题与论证、实施与检查、总结与鉴定三个环节,合理安排人、财、物,从而使科研工作效率、完成课题比率、优秀成果率有了明显提高。1984年至1988年,实行了课题经济承包责任制,制定了《科研课题合同管理条例》,明确了单位(室)、课题组和个人的经济责任,使计划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1985年,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实行改事业费开支为有偿合同制,纵向(军用)合同的科研经费按有偿合同方式由部、局下达到所,六所根据科研任务的需要承包到课题组作为课题经费投资和核算的依据。 2.铀矿开采等各项技术取得新进展 ⑴原地浸出采铀技术获得新的试验成果。从1982年10月到1985年10月15日,六所在云南腾冲381矿床成功地开展了地浸采铀试验,获得了低成本的试验产品。期间,1984年3月25日,核工业部副部长陈肇博亲临云南腾冲“381矿床原地浸出”试验基地现场检查,充分肯定该项试验成果及其意义,勉励王西文等试验组人员再接再厉,为提高和完善原地浸出技术做出新的贡献。1987年春,该项技术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被评为核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于1988年获得1987年度核工业部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这项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地浸采铀工艺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的一项空白,对砂岩矿床原地浸出钼、金、硒、锰和稀土等金属有重要参考价值。原地浸出采铀技术中的采铀钻孔人工隔塞和快速洗孔技术,为我国独创,溶浸范围控制理论、计算方法和监控措施都较为先进。为进一步完善提高该项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使用价值,有关科技人员提出了建立描述地下溶浸液状态的水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的方案。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地下溶浸液分布状态的模拟系统软件,分别对钻孔构型为“四点式”、“五点式”、“七点式”进行了模拟运算。该项成果于1986年通过国级鉴定,受到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后来在新疆建设的地浸矿山,于1992年投产。此外,还在巴基斯坦伊萨海尔矿床应用了原地浸出技术。 ⑵堆浸工艺技术日趋完善。1987年,根据核工业部矿冶局下达的任务,六所运用已经掌握的堆浸技术,在陕西兰田七九四矿进行地表堆浸工业试验研究。根据七九四-1矿段的矿石浸出性能,采用堰塘布液渗滤浸出、移动床离子交换、氢氧化钠沉淀等一套较完整的堆浸工艺流程,该项成果获得1988年度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对铀矿山实行“限产减产”的情况下,为贯彻核工业部提出的“保军转民”方针,六所于1986~1988年在广西七○一矿,运用堆浸技术对表外矿石回收铀钼进行试验研究。他们采用造粒堆浸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泥化严重的七○一表外矿石堆浸的难题,用碳酸盐碱性溶液沉淀法直接分离铀、钼和造粒堆浸试验成功,扩大了堆浸技术的应用范围。 ⑶铀矿山井下开采边界品位研究有新进展。1984年核工业部矿冶局向六所下达了“我国生产铀矿山井下开采边界品位”的研究任务。六所应用地质经济理论、系统工程原理、数理统计方法和应用电算技术先后对湖南七一一矿、七一六矿,江西七二一矿(横涧矿床)、七一九矿(鹿井矿床),广东七四一矿(希望、新桥和竹山下矿床)、七四五矿(斜洲矿床),浙江七七一矿(大茶园、雷公殿矿床),甘肃七九四矿等矿床的井下开采边界品位进行了研究。应用数理统计估值法来研究铀矿开采边界品位,编制了电算应用程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确定矿山井下开采边界品位的理论与方法。课题研究成果已在我国铀矿山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经济效益,获得1987年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夏至1987年冬,六所地质人员对我国铀含量较富的三个不同地质类型的露天开采铀矿山(江西七二一矿邹家山矿床,广东七四三矿东坑矿床,广西七○一矿矿床)进行了露天开采铀边界品位的研究。经过科学的统计分析,发现和证实了我国露天开采铀矿山品位亦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的规律,为矿山选择最佳开采边界品位提供了科学方法,也为我国矿山生产露天开采铀矿床确定开采边界品位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 ⑷放射性物探方法与仪器研究的新突破。火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方法和铀矿石火车、皮带检查站取样核算系数确定方法的两项研究成果于1983年均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至1986年,关于“单铀矿床辐射取样方法和仪器”课题研究的仪器研制取得成功,生产出小批量仪器,1986年度获得省国防工办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又获得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针对皮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的一些测量影响因素,又就“铀矿石皮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找到了各矿伽玛取样换算系数差别大的原因和伽玛取样的重量影响及修正办法,解决了生产的实际问题。该课题研究成果在1987年获得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根据核工业部矿冶局下达“总结铀矿冶物探工作经验,实行物探工作方法标准化”的任务。从1983年开始到1988年六所先后制定了“铀矿石矿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铀矿石汽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铀矿石皮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铀矿石火车计量站伽玛快速分析”、“铀矿冶系统物探仪器检修”等方法标准。其中“铀矿冶系统物探仪器检修方法”于1988年获得核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标准经核工业部批准,已发布实施。此外,六所物探人员还开展了球磨取样方法、X荧光测钼、γ能谱法测定U-Ra平衡系数、物探方法测定131产品铀含量的研究和为厂、矿外供矿石确定γ取样换算系数的技术等研究工作。 ⑸铀矿山全无轨开采等技术试验成功,并取得新成就。1985年,六所试验研究课题组在七一六矿积极配合下,采用了倾斜分层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方法进行试验,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了地压岩移观测研究,所采用的人字形倾斜分层“素混凝土—围岩”组合结构在国内具有独创性,地压岩移观测手段先进可靠。这些成果对开采松软的铀矿床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在铀矿开采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改进和突破。该项成果获1987年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已在广东七四一矿和江西七二一矿邹家山分矿推广应用。六所从美国首批引进了缝管锚杆,首先在湖南七一二矿进行应用试验,然后,委托江西七二○厂试制了一批缝管锚杆,并在七一二矿几十个采场进行护顶应用试验,效果较好。1983年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984年,通过与江西七一九——1矿床开采方案的技术经济的比较,六所提出该矿年产20万吨矿石的全无轨开采方案,建议在采掘中广泛采用无轨开采、尾砂充填、放射性分选、地表堆浸、废石堆坝、锚杆支护等新技术。1984年8月,该项成果被核工业部科技委铀矿冶专业组第二次铀矿冶科技论证会认可,获1984年湖南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4年,六所开始研制的高效浓缩仓先后通过对浙江漓诸铁矿尾砂、广东大宝山矿铁精矿和二七二厂水力旋流器矿浆的浓缩试验,获得高浓缩的效果,提高了矿山的经济效益,为高浓度输送创造了条件。另外,还利用所内管道输送实验室开展了“铀矿尾砂高浓度管道输送”试验研究,在七一九矿的尾砂浆和水泥尾砂浆的试验,得出了水力坡度、临界流度的经验计算公式和合理输送参数。1985年,根据核工业部矿冶局下达的任务,六所在湖南七一一矿开展了应用线性规划编制地下矿山采掘计划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根据铀矿山特点,结合七一一矿生产实际,应用数量经济学和线性规划理论,建立了一套编制采掘计划的数学模型和微机程序系统,填补了我部矿山这方面应用的空白。该项成果获1987年度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推广到广东矿冶局及其所属矿山应用。 六所研制的CTC10.2双机采矿钻车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YTM-5型提升机应用的基础上,1982年至1983年又完成了YTM-3型天井移动式提升机的研制,从而形成系列产品。该项成果获1984年、1985年度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六所研制的单立柱钻架及各种配套装置获1985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⑹KF-603热释光剂量计的研制成功。80年代中期,为解决氡子体浓度的标准测量,又研究成功氡子体的多段测量方法,氡子体测量方法的误差得到明显降低。1983年六所研究成功KF-603有源式热释光剂量计,该仪器1984年通过部级鉴定。1986年该剂量计在加拿大埃利奥特湖实验室的标准氡室进行刻度,与加拿大里奥·阿尔戈姆公司的夸克铀矿进行的井下刻度的剂量计完全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该仪器已成为核工业部铀矿山监测个体氡子体累计暴露量的暂定标准剂量计。该成果先后于1983年和1985年获得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KF-605连续测氡仪,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从取样到瞬时测量、连续测量的仪器,保障了科研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⑺铀矿石中铀的标准分析方法的顺利完成。1983年10月,六所开始研究建立铀矿外排废水中镉的测定方法,即双硫腙分光光度法(EJ-272-85),该方法于1984年完成。该法1984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由核工业部颁布使用。1984年开始研究建立测定粉末样品中镭的标准分析方法即γ闪烁法(EJ-283-86),于1985年完成。1985年制定了β-γ闪烁法测定粉末样品中铀方法的标准(EJ-284-86),该标准对分析过程中的一切有关事项做了具体规定,1986年批准为核工业部标准,198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在“铀矿石标准样品的制备”(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中,参加定值测试工作,该标准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同年还参加了八氧化三铀标准(国家标准)样品的制备。 ⑻成功研制“凝聚沉淀法”处理中性低浓度铀矿废水的新工艺。从1982年至1984年,六所结合七一二矿废水铀浓度低(0.15~0.50毫克/升)、废水量大(每天排6000立方米)及中性偏碱(PH值为7~8)等特点,研究成功“凝聚沉淀法”处理中性低浓度铀矿废水的新工艺。该项成果获1986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四等奖。六所又研究出了氯化钡-污渣循环-分步中和法处理酸性废水新工艺,并于1984年在七一一矿得到应用。该方法的建立为同类铀矿及有色金属矿山的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可选用的处理方法。该项目获1987年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了进一步提高“三废”治理技术,扩大废水治理领域,六所陆续承担了一些非铀矿山的废水治理项目。导弹氧化剂硝酸-ZOS移动式废水净化处理装置(净化拖车)是海军后勤部军械部委托六所于1984年研究的项目。1986年经海军和核工业部鉴定认为,净化拖车总体方案可行,工艺有一定创造性,采用这种工艺处理海防导弹氧化剂废水属国内首创,该成果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民品开发取得丰硕成果 ⑴黄金堆浸试验研究的新突破。从1986~1988年,六所先后在陕西双王金矿、甘肃北山金矿、广西浪全金矿、湖南龙王山金矿、河北张家口金矿及贵州紫木凼金矿等矿山进行了黄金的堆浸试验研究,其中贵州紫木凼金矿粘土状氧化矿预氰化、防结垢造粒堆浸试验,是国家黄金科技攻关项目。该课题针对紫木凼金矿矿石特征,在国内首次采用了“预氰化加防结垢造粒堆浸技术”,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367吨及1015吨规模的工业性试验,渣汁浸出率高达90%~94%。1988年5月至12月试验期间,回收载金炭上黄金6600克(实收6336克),年产25000克黄金,经济效益显著,为我国大面积开发含泥低品位金矿找到了新的途径。 从1985年至1988年,六所还把采矿研究成果推广到民用工矿企业,开发项目14个,诸如浙江漓诸铁矿尾砂浓缩与高浓度管道输送;衡东铅锌矿技术改造;衡阳市第二塑料厂矿用塑料管的研制和水口山矿务局豹市岭尾砂库开采工程设计等。民用项目的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⑵空气离子切割机获第35届布鲁赛尔“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1984年,六所运用水压缩空气等离子切割金属板材取得成功,该项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986年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CN85.005V),并获第35届布鲁赛尔“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为了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1985年,六所开始组织设计、加工和组装空气等离子切割机,第一批生产了KLG-260-1型等离子切割机8台,产值18万元,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定型生产的同时,瞄准市场的需求,于1986年又研制成LG-50K型接触式薄板空气等离子切割样机,并通过部级鉴定,获1987年度核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小批量生产,投放市场。1988年,六所成立空气等离子技术开发公司,实行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1988年销售199台,产值293.91万元,利润89.86万元。该公司作为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于1988年2月24日受到核工业部的表彰。1990年,50K切割机获得90年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并获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对外经贸部颁发的军转民技术出口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 在其它民品项目开发方面,1986年和1987年,六所研制了臂DBS-1型大理石双向切机,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大理石毛板加工设备。1987年通过部级鉴定,获1987年度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3月,湖南矿冶局批准六所国营湖南花岗石厂初步设计,该厂花岗石板材生产规模年产标准2万平方米,露天矿规模为年产荒料1500立方米,工程概算总投资为474万元。1988年6月,六所开始进行SDQ-300(CNC-3000P)型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的研制,该成果于1988年11月通过部级鉴定,并组织小批量的生产。 ⑶积极开展化工和石材等产品的开发工作。1986年后,六所又进行了化工和石材等产品的开发工作,对高岭土和海泡石的精选工艺进行了研究。承担了汨罗大众乡和耒阳集贤等高岭土精选工艺的试验,并与汨罗大众乡联合建立了“汨罗高岭土精选厂”,还与衡阳市湘江乡茅叶村联合建立起恒兴化工厂,生产七水硫酸锌。联合办厂虽然未获成功,但得到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此外,与湖南东安县、祁东县联合进行沉淀硫酸钡的试验,为松柏化工厂生产复合肥料——磷酸二氢钾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还进行了合成立德粉B301试验。 ⑷广泛开展民用建筑设计,并取得佳绩。1984年10月,六所成立综合设计室,取得丙级设计证书。1987年晋升为乙级设计室,由核工业部发给乙级设计证书。1988年6月,经湖南省建设委员会检查验收合格,颁发了湖南省乙级勘察设计许可证。综合设计室属县团级事业单位,隶属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对外是独立设计。正式编制56人,专业比较齐全。具有乙级设计的条件。综合设计室的体制是采用设计室与各专业室(组)相结合共同承担设计任务的管理体制。综合设计室设建筑、结构、供配电、给排水、总图、运输、概预算、自动化、通讯等专业组。从综合设计室成立到1988年,先后承接了衡阳市面粉厂、衡阳市油漆厂、衡阳市第八中学科技大楼三项工程设计任务。1990年,六所的衡阳市面粉厂工程和湖南花岗石厂工程分别获得1990年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和三等奖。 (五)深入开展科技情报和学术交流工作 1.科技情报工作取得骄人成绩 近30年来,六所的科技情报工作,紧密结合科研工作需要开展了收集、整理和提供情报信息;进行专题情报研究;翻译、出版、宣传、报道科研成果;组织情报交流;参与外事活动等作出了成绩。1984年六所被评为核工业部情报系统先进单位。1988年被评为湖南省科技情报系统先进集体。 ⑴科技文献检索与管理。1983年在采取手工检索的同时,增加了机械检索,并拟以机检为主,建立检索系统。1986年初步建成计算机小型数据库,并输入科技文献8795篇,能检索五种国外刊物,为所内外18个科研课题提供专题服务。到1988年,六所科技图书达37804册,资料32375份,期刊797种,过刊10751册(合订本)。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建立了图书分类法和较完整的科技文献管理制度。还与湖南省多个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 ⑵科技文献翻译。文献翻译是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一种方法。六所拥有英、俄、日、德、法五大语种的翻译能力。到1988年,做了大量翻译工作,除为科研课题服务外,还为《铀矿开采》、《铀矿山动态》、《情报通讯》、《世界采矿快报》和《铀和金》五种刊物服务,还根据科研生产需要,为编辑出版各种专辑、译文集、出国技术考察报告等做了大量工作,平均每年翻译45万字。此外,还承担了衡阳市绝缘材料厂等12个单位的口译和笔译工作。 ⑶科技情报调研。从1976年到1988年,六所情报人员就原地浸出采铀的水文地质条件、生产工艺流程、抽注井布置与结构、溶浸剂氧化剂与浸出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调研工作,出版了原地浸出采铀专题译文集及文摘题录等,该课题获湖南省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1983年,六所情报人员就国内外铀矿辐射防护现状及发展动向进行较全面系统地调研,撰写了《我国铀矿山井下辐射防护现状》及《国外铀矿辐射防护近况》两篇调研报告。该调研课题获湖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情报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进行了国内外铀矿现状的调研,写出了《国内外铀矿山地质采矿现状及发展动向》、《如何提高我国铀矿山技术装备水平》以及《国内外铀矿山辐射防护现状》等五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其中1项获所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985年,六所情报人员就溶浸技术在黄金、贵金属、铜、镍以及化工矿产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调研。1986年,六所情报人员根据对国内外铀的供求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就我国铀工业的发展前途及提高我国铀矿经济效益的途径,提供了《铀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提高铀矿经济效益的途径》两篇情报调研报告,为部、局领导决策提供了资料。1984年以后,六所情报人员根据转民需要,还进行了高岭土精选工艺、钡盐加工工艺、固体物料管道输送等课题的情报调研。1988年,六所还承接并完成了深圳凯利公司不锈钢紧固件和PDC钻钻头两项调研任务。 ⑷科技情报刊物。1977年,六所情报室创办了《铀矿开采》,作为所刊和核工业铀矿开采情报网网刊。自创刊至2002年,《铀矿开采》共出版了26卷,94期,是情报网沟通各成员单位的桥梁,是科技人员进行科技交流的重要园地。为了配合部级重点课题溶浸采矿的顺利开展,情报室于2000年至2007年,还编辑出版了《地浸采铀手册》(上、下集,53万字)、 《地浸采铀译文集》(17万字,内部发行)、《地浸采铀工艺技术》(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等。 ⑸科技情报网。六所从1977年被铀矿开采情报网推选为网长单位后,到1988年,先后召开了五次年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部署工作任务。1987年7月,在与有色、冶金、黄金、煤炭、化工、建材等七个部门联合举办“全国首届采矿技术市场”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采矿情报协作网,沟通了全国矿山技术情报信息,加强了学术交流,同时联合主办《世界采矿快报》,在六所设立了“铀矿山分编辑部”,每月出一期,每期1.8万字。1987年10月,在安徽屯溪市召开了建网10周年庆祝大会,表彰情报网工作积极分子。经过10年努力,六所先后与370个科研、设计、厂矿、院校和情报单位建立了情报交流关系。 2.学术交流势头良好 (1)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1983年6月,由六所负责筹备,与中国金属学会共同主办在广西桂林召开了地下矿山机械化使用经验及学术讨论会,总结了引进设备和矿山机械新产品的推广、使用经验。来自矿山、工厂、设计、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67个单位的11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了论文75篇,六所在会上交流论文7篇。1985年11月,由六所筹备,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辐射防护学会、中国稀土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全国矿山辐射环境学术讨论会在六所召开。六所就矿山辐射环境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计量学、效应研究等问题做了交流,并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1986年11月,六所受中国核学会的委托,在北京筹备召开国际矿山辐射环境学术讨论会,有美国、西德、法国、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六所提交了论文。1986年11月六所7名科技人员参加在唐山召开的我国采矿学术交流会,送交论文7篇,王西文就原地浸出采矿技术在大会上发言,“三下”开采试验课题在小组作重点发言。 此外,1983年10月和1986年11月,冶金部等五个部、公司先后在安徽马鞍山市、河北唐山市召开两届采矿学术交流会,六所参加两届交流会13人,提交科研成果报告和论文14篇,其中《无轨采矿在我国铀矿山的试验研究》、《原地浸出采矿研究》论文的交流,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1987年5月和12月,六所先后两次应邀参加冶金部地下重点铁矿技术攻关座谈会和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等单位联合召开的全国黄金技术攻关首届专家讨论会。 (2)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①广开渠道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六所从1978年到1988年的11年间,先后与美国、法国、加拿大、瑞典、日本等国家的有关行业、部门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了学术活动往来,就铀矿的采矿方法、采矿工艺、矿山的辐射防护与通风等专业技术问题,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进行了学术交流。为了适应与国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六所于1986年建立了外事组,1988年2月单独成立了外事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与所办公室共同负责外事接待工作。从1981年至1988年先后接待了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13人次。 1984年6月,在英国哈罗吉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矿山通风会议上,六所工程师朱思明宣读了《中国铀矿井中的氡析出和通风控制》论文,引起了各国与会学者专家的关注。为了促进矿山辐射防护工作的开展,提高辐射防护技术水平,六所负责筹备,中国核学会主持于1986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矿山辐射防护学术讨论会。有来自美国、法国、西德、澳大利亚、中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39个国家和机构63名代表出席会议。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王淦昌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核工业部副部长陈肇博出席了招待会。我国出席会议的代表主要是六所的科技人员,提交和会上交流的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六所研制的KF-603热释光氡子体个体剂量计,受到了社会与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此外,核工业部和六所先后邀请外国专家、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共4人次来六所进行学术交流,六所随矿冶局组团或直接派遣出国人员6人次。 ②派员出国访问、参观学习和考察。六所从1978年到1988年11年间,先后派出15人次到南斯拉夫、美国、法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参观学习和考察。经国家考试向加拿大麦吉乐大学矿冶系铀矿开采中心派出访问学者,并参加了该开采中心科研工作。派出人员访问了南斯拉夫,考察了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研机构。根据核工业部与日本科技厅签署的《核领域科技人员交流计划》,派出人员在日本分析中心,就“环境样品中铀及其它放射性核素的测定”课题进行了研修。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派遣,派出人员到巴西参加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办的“铀矿开采与水冶中的辐射防护”跨地区学习班。到加拿大的派出人员在矿床能源中心埃丽澳特湖实验室“铀矿山辐射安全”学习班研修了氡、钍及其子体的基本行为规律和测量技术。 1985年3月,六所工程师李可大随中国铀矿冶代表团赴意大利参观考察石材应用技术。1985年3月,六所科技人员周剑良赴加拿大参加能源、矿山和资源部矿床能源中心埃澳特湖实验室《铀矿山辐射安全》的学习,就氡、钍及其子体的基本行为规律和测量技术进行研修。1986年3月,六所工程师李宏全赴加拿大能源和矿山资源部矿床及能源技术中心采矿研究所进修。12月回国。1986年8月,李先杰赴巴西参加采矿与辐射防护班学习。9月六所工程师金问龙去日本研修环境样品的铀及放射性核素测定。1987年3月,六所高级工程师丘寿康赴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环境安全研究部就环境中天然放射性的测量(氡和氡子体)进行合作研究,并结合上述研究内容对日方现状、水平进行调研。1987年5月,经核工业部批准,六所所长王西文参加在瑞典召开的十三届世界采矿会议,会上王西文宣读了“原地浸出采铀”等论文。1987年9月,六所工程师王海峰赴法国蒙皮利埃科技大学参加世界铀矿开采会议。 3.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 1988年2月,应巴基斯坦的邀请,六所总工程师李尚远随核工业部地质考察团赴巴考察,并与巴洽谈了技术合作事宜,签订了有关技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的规定,六所于1988年11月派出副所长陈标兴等4人组成铀矿开采专家组,赴巴工作了56天,圆满地完成了对BC-1工程纳格奈矿床常规开采方案可行性评价、原地浸出采铀的条件评价及实验室条件试验和现场试验规划的任务。1988年4月22日,应伊朗的邀请,核工业部组成以六所所长王西文为组长的核工业铀矿冶专家组一行7人(其中六所2人,五所5人),赴伊洽谈了铀矿堆浸等技术合作项目。 六所科技人员在巴、伊两国圆满地完成了协议规定的各项合作任务,为建立中国与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友好关系作出了努力。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六所同国内外专家建立了联系,提高了六所的知名度。
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时期(1988~2002) (一)健全内部机构,改革内部管理 1.研究所易名,张爱萍将军题写新所名 1988年12月31日,经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批准,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易名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1999年,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将军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题写所名。 2.改革和健全内部机构 1989年5月5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下文(核总劳发[1989]83号)批准六所为二类院所,相当政府的副局级单位,定员550人,9个研究室、4个办公室为副处级机构,副处级职数13名,正科级职数29名。 为了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和恢复党委的机构,根据中央(89)9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工作需要,六所党委研究决定:1990年起,恢复党委宣传科、组织科,并从恢复之日行使职权。党委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是: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编制2人(书记和专职纪检员各一人),党委办公室编制2人(主任一人、秘书或副书记兼秘书一人);组织科编制2人(科长和组织干事各一人);宣传科编制3人(科长一人,干事二人)。 1991年,六所根据中核总文件的批复,结合六所科研、生产、生活服务、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经六所领导集体研究和请示上级同意,六所的机构设置明确如下:科研、生产、设计线设地质研究室、采矿研究室、矿山机电研究室、通风防护研究室、电子仪表研究室、化工研究室、综合设计室、技术监督室、科技情报室、实验工厂。机关职能部门设党委部门、所办公室、人事处、科研生产处、财务科、机动科、供应科、保卫科、总工办、行政科、销售科、基建科、教育培训中心、宣传部、组织部。1992年5月,六所根据所人字(1992)37号文的通知,设地浸采矿研究室,铀矿山计算机应用中心。 1993年,六所根据核工业总公司关于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对内部机构做了调整:一、所办公室(由原所办、外事办组成);二、组织人事处(由原党办、组织部、人事处组成);三、宣传教育处(由原宣传部、教育培训中心);四、科研计划处(由原科研处部分、总工办、机动科设备管理部分等组成);五、生产经营处(由原科研处民品和生产部分等组成);六、技术监督处(原技术监督室管理人员);七、财务处(含内部银行);八、后勤处(由原行政科、供应科、基建科、机动科电力部分等组成);九、保卫处。纪检、工会、科技委、团委等,机构与职能不变。 1994年,六所按照“加强一头,放开一片,重组分流”的原则,采取“一所两制”和“一所多制”的管理体制。“一所两制”即纵向与横向分开,纵向实行以国家或中核总的要求或计划为主,在所内实行市场经济。“一所多制”即在所内应根据不同产品和行业特点,实行多种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将其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者。 1996年,六所实行机关机构改革,内部机构进行了精简合并,机构调整为所办公室、科研生产处、政工处(含工会)、人事教育处、财务处、行保处。1996年,六所成立技术监督科,重点实验室和地浸研究室合并为溶浸技术研究室。 为了适应民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要求,六所先后组建系列科技开发公司。1993年7月成立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检测中心。1993年12月,六所将原实验工厂、矿山机电研究室和等离子课题组等单位组建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蓝光等离子切割机、机电设备总厂。1994年成立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1995年11月,核工业总公司批准六所具有核工业民用建筑与安装、中小型矿山、环境工程乙级监理资格。1996年4月成立中南核龙实业总公司。1998年1月,核工业衡阳设计院工程监理部更名为核工业衡阳工程监理部。 3.人事任命与变迁 1989年1月,六所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党委会和纪委会。党委会由李占磷、王西文、李明、邹礼祯、赵永泰五位同志组成,李占磷任党委书记;纪委会由赵永泰、王德山、赵首琼、丁朝阳、李尚英五位同志组成,赵永泰任纪委书记。1989年2月,六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共青团工作的需要,任命何继江为六所团委书记。1997年8月,召开共青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第五次团员大会,大会选举李凌波、丁红芳、刘拥军、曾庆益、杨卫平等五人组成第五届团委会,李凌波任团委书记,丁红芳任团委副书记。 1991年10月,根据核总劳发(1989)83号文件的通知,王西文任六所所长,李明、陈标兴、漆多见为六所副所长,李尚远为六所总工程师,张启宇为六所科技委主任。1992年3月,六所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选举出新的党委会和纪委会,李占磷任党委书记,赵永泰任纪委书记。 1993年7月,根据核湘人字(1993)92号文,任命陈明阳为六所副所长。1993年12月,中核总任命王立庆任六所党委书记。1994年,根据核湘发字(1994)5号文件,任命李占磷为六所纪委书记。1995年9月,根据核总人发[1995]179号文的通知,中核总任命陈明阳为核六所所长,王西文为名誉所长。1995年10月,六所根据核湘人字(1995)126号的通知,任命李明、李丛奎、卢崇仁为副所长。1996年2月,六所根据核湘人字(1996)18号文的通知,任命李明为总工程师。1997年5月,经核工业湖南矿冶局党组研究,同意袁国安任六所副所长,免去卢崇仁副所长职务。1999年4月,六所根据核湘人[1999]28号文的通知,任命副所长李丛奎兼任六所总工程师和六所科技委主任。 2000年8月14日,根据中核党发(2000)43号文件,陈明阳任六所所长、六所委员会书记,卢崇仁任中共核六所委员会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聘任谭亚辉、袁国安、曾毅君为六所副所长,聘任李丛奎为六所总工程师。 为加强职称评聘工作,1992年和1999年,六所先后成立高(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1992年8月,六所根据核总职改发[1992]110号文的通知,任命二十八名同志组成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人员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张启宇 副主任委员:李明、李尚远 委员:魏俊全、郭茂金、赵忠民、吕致中、丘寿康、陈祥标、蒋远立、梁时明、陈景良、胡士河、欧阳涛、刘生正、王贵林、欧阳建功、曹鼎阶、方彦育、朱家华、王相武、吕兴仁、周星火、黎文光、叶碎彩、王德山、顾荣良、周尤敏。 1999年11月,六所根据中核职改[1999]7号文的通知,调整工程系列高(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委会共由27人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李丛奎 副主任委员:符可军、曾毅君 委员:陈景良、周星火、王海峰、袁国安、陈明阳、王怀杰、全爱国、陈世和、谭亚辉、胡柏石、阙为民、易卫平、李先杰、麻胜荣、曾宪祥、李国荣、戴石良、袁一军、杨明理、李羽、寇子顺、李铁球、赵彩能、刘陶安。 (二)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召开第三次党代会 1989年1月六所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为指导,认真总结三年来党委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的保证监督作用的经验、教训,以达到更好地发挥党的保证监督作用的目的。会上王西文致大会开幕词。党委书记李占磷在会上作了题为《在科研改革中加强党的建设,为振兴六所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其报告分三个部分:三年来,党委工作的回顾;新时期党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今后的工作。纪委书记赵永泰作了题为《加强党的基建工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的纪委报告。通过这次会议,动员了全所党员干部团结起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艰苦奋斗,增产节约,努力完成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为深化六所改革,为把六所建设成一个“双文明”先进单位而努力奋斗。 2.召开第三次职代会、第四届工代会 1992年1月,六所召开第三次职代会、第四届工代会。会上,所长王西文作了题为“奋发图强、艰苦努力,为振兴六所而奋斗”的报告。这次大会以中央(89)12号文件和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动员全所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发扬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圆满完成六所“八五”科研生产计划,为把六所建设成为科研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而努力奋斗。 3.召开第四次党代会 1992年3月六所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所长王西文做了大会的开幕词,他要求全所职工学习贯彻中央2号文件,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紧密结合我所的实际,制订、贯彻落实中央2号文件的具体措施。党委书记李占磷做了题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完成我所科研、生产任务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 此次党代会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和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好党委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反对和平演变中经得起考验,带领全党和职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促进六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祖国“四化”建设多作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所党委会和所纪委会。六所党委会由王西文、李明、李占磷、邹礼祯、陈标兴组成。李占磷任党委书记。所纪委会由丁朝阳、张炳南、赵永泰、赵首琼、颜学东组成。赵永泰任纪委书记。 4.召开第五次党代会 1996年12月,六所召开第五次党代会,党委书记王立庆代表党委做了题为《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加快我所发展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所长陈明阳致闭幕词。王立庆在报告里回顾了四年来六所科研生产取得的显著成绩,并提出以后工作的重心:(1)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有一个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懂业务、会管理团结协调、廉洁公正的领导班子;(2)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加快六所发展的“先导工程”来抓;(3 )始终坚持以科研生产为中心,全所各方面的工作,都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4)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根据自己的特点,确立新的发展目标。(5)树立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办好六所的思想。(6)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选举卢崇仁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确定了今后几年的工作思想和重点:切实抓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先导工程”;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全所职工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发展生产,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大六所的改革力度;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5.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⑴表彰模范共产党员和先进党支部。1991年1月,为表彰在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经各党支部评选,党支部书记会议和党委机关推荐评比,所党委全面考察后研究决定:授予采矿研究室党支部、机电研究室党支部、设计和技术监督党支部为所1991年度先进党支部。授予党员刘则尧、彭瑞桑、徐宗元、王亮、黄乐社、李国荣、凌先来、彭显佐、彭玉兰、周履成、刘维凡、刘长荣、郭仁杰、刘俊武、谭庆余、颜学东、王晟辉、李琛齐、李连智、张连城、曾月蛾为所199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授予杨为材、张炳南、宁正庭、张卫国为1991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 1991年2月,为了表彰各党支部在1990年中较好地完成了六所在科研、生产中的工作任务,经各党支部推荐,党委审议,六所决定授予化工研究室党支部、科技情报党支部、采矿研究室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称号,授予刘则尧、胡士河、徐宗元、卿永吉、黄乐社、王明昌、赵彩能、王永莲、刘长荣、任福生、章维波、聂剑秋、赵宝珩、李裕、赵军、万文华、李连智优秀共产党称号。 1995年6月,六所的广大党员在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加快六所各项工作的开展,经所党委讨论,六所授予王清良、杨为才、卢崇仁、廖勇兵、周尤敏、邹庆仙、刘俊武为1994年度所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 1997年6月,六所在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六周年之际,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在六所科研生产、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党组织和个人,经六所党委研究决定:授予三力党支部、科生处党支部红旗党支部称号;授予费烈忠、陈淑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授予王海峰、王清良、刘文彬、袁国安、李先杰、谭亚辉、陈隆玉、郭仁杰、谭庆余、王建华、丁凯为模范共产党员。 ⑵开展“双文明”建设活动。1989年,六所的职工积极响应总公司关于开展“双文明”竞赛活动的口号,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促进了六所的“双文明”建设,全所职工抗干扰、顶逆风,坚守岗位,文明生产,较好地完成了科研生产和各项任务。1990年,为了鼓励先进,六所评出“双文明”先进科室2个、先进班组15个、先进个人75名。 1998年11月,六所副所长袁国安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中国国防工业工会授予“核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四)科研成就实现提升和突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核工业调整转民,把军用技术转向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此,在贯彻改革、调整转民中,六所开展了对微型计算机的开发,以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0年,六所继续贯彻总公司制定的“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的发展方针,在完成上级下达的科研任务、增添六所科技特色和发挥技术优势开发民品两个方面,加强了管理,取得了新的科技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1992年4月8日,六所申报六所科技委评审通过了溶浸采矿试验室、氡和氡子体测量实验室两个项目的立项申请。1993年,溶浸采矿重点实验室经批准在六所建立。六所的“卷接工艺风力供给方法与装置”获1993年“尤里卡”金奖和1995年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览会专利金奖。 承担军品科研、黄金、标准化课题48项,民品(劳务、技术服务、生产等)项目51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总共101个课题,计划任务完成率超过90%。其中,六所12月份通过国防计量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合格证。环保评价,获得申请认证,取得湖南省乙级环境检测和环境评价资格。获得89年部级科技成果进步奖8项,其中工程技术奖6项,专利1项,声像奖1项。且多次获得上级有关单位奖励与表扬,被评为先进单位。 1.组建六所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5年2月,六所根据所字(1995)7号的通知,对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予以调整、补充,组建六所第三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六所聘任丁桐森、王相武、王海峰、丘寿康、朱思明、李克文、李丛奎、李尚远、吕致中、陈景良、易连全、余润兰、周星火、周剑良、胡士河、胡柏石、赵永清、赵忠民、欧阳建功、封国宁、符可军、曹鼎阶为六所第三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李尚远兼任六所第三届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赵永清、易连全兼任六所第三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9年11月,六所根据所字(1999)39号文的通知,对科技委员会成员予以调整补充,组建六所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六所聘任王火元、王西文、王海峰、全爱国、李羽、李智、李先杰、李丛奎、李国荣、陈明阳、张保平、胡柏石、杨明理、钟平汝、姚益轩、袁国安、符可军、麻胜荣、曾毅君、雷泽勇、阙为民、谭亚辉、廖永兵为六所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李丛奎兼任六所科技委主任,谭亚辉为六所科技委副主任。为便于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六所将科技委下设地质采矿专业学术分会(主任全爱国、副主任王海峰)、化学化工专业学术分会(主任曾毅军、副主任阙为民)、暖通辐射专业学术分会(主任李国荣、副主任李先杰)、机械自控专业学术分会(主任麻胜荣、副主任雷泽勇)、综合工程设计专业分会(主任廖永兵、副主任符可军)。 2.建立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 1994年4月,六所成立核工业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1994年-1998年,建立了国内一流的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目前唯一装备先进、配套齐全的溶浸采矿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研究开发铀矿原地浸出、原地爆破浸出和堆浸技术,同时也研究有色、稀土及贵金属矿床的地浸堆浸技术,是我国溶浸采矿技术的研究基地。 3.建立氡室,氡计量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1990年3月,放射性二级计量站的氡室标准通过部级鉴定。同年,初步建成了亚太地区第一氡室,并进行了部级鉴定。1991年,铀矿冶氡及氡子体测量刻度的研究课题按计划已完成了准确测定和控制仪器的各项刻度因子,已建立次级标准测量装置,11月份完成了集中检定。已初步完成测氡仪的气压效应研究。对氡室大系统的改造进行了部分试验并已完成了设计。1991年,氡室(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通过国防计量考核认可,被评为氡及氡子体计量一级标准。1992年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氡室的建立,为我国氡及氡子体测量提供了量值基准和刻度中心。1992年,为使核工业矿冶放射性计量站更好地为矿冶系统厂、矿、院、所的科研和生产服务,经研究计量站下设氡及氡子体计量组,a、b计量组,矿石模型计量组,核仪器检定计量组,计量管理组。1993年,六所完成了氡及氡子体测量仪的刻度研究,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各类现用的氡及氡子体测量仪的刻度问题,改进了可携带式氡子体测量仪的采样、测量条件和刻度方法,制定了检定规程。通过国际ARL氡室的双向比对,全面而严格地检验了量值基准和刻度方法的稳定性和再现性,其相对偏差小于国际先进氡室间的偏差范围,证实了氡室和氡子体测量仪的刻度和测量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铀矿冶系统提供了氡及氡子体量值传递标准。对氡室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控系统改造,通过二期改造,提高了调控能力与效率,初步建立了先进的气溶胶测控系统,氡子体浓度的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提高。1992年5月,六所研制和建成的“检定氡及氡子体浓度标准装置(简称氡室)”,也是我国唯一的氡室。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它通过了国防计量考核与认证,被评为氡及氡子体计量一级标准,同时于1999年1月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可;1995年5月应邀成为亚洲地区的协调实验室。至今已为亚太地区和全国80多个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成为全国的氡检测质量保证单位。 六所氡实验室建于1994年,氡实验室所拥有的“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是国防计量一级标准,1995年被国际氡计量组织(IRMP)指定为亚洲区域的协调实验室。1997年,荣获国防科工委“国防计量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可和授权,是目前全国“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的最高标准。2000年1到9月,六所氡实验室参加了由英国辐射防护局氡室(简称NRPB,四个国际氡计量参考实验室之一)举行的“2000年氡积累探测器国际比对”活动,并取得了A级的好成绩。这次比对结果表明:六所自己研制的KF606型氡积累探测器和氡计量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4.地浸采铀技术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中核总“九五科研计划指南”的要求,核工业开展了地浸采铀技术、原地爆破浸出技术、先进的常规铀开采、铀矿山退役治理和环保技术等专题研究。“九五”前三年共开展了45个子项的研究,总计划进度完成率大于95%。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铀矿开采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技术发展的重心转移到(1)先进的铀矿开采工艺方法及配套技术,(2)硬岩铀矿资源堆浸工艺技术,(3)井下原地爆破浸出等采冶新技术。 为了尽快建成我国第一座地浸铀矿山,1989年6月2日,核工业总公司矿冶局决定在现有381矿床地浸采铀试验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各项设施,形成生产系统。该矿命名为767-1矿,由六所负责,建成投产后由六所负责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该矿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1989年9月,核工业总公司批复关于六所“381实施计划”的请示,规定381地浸矿山建设期为一年,即1990年12月建成投产。1991年,六所完成了新疆512矿床地浸扩大试验的调研,钻孔结构及施工方法研究,水冶设备的研制,钻孔施工及水冶设备的安装,部分孔进行了抽注试验并检验了其抽注能力;完成了512矿床10吨规模地浸厂的设计。1991年,六所完成了万吨堆浸的前期研究工作,如树脂转型,淋洗及工艺废水处理实验及其他有关参数试验。1991年8月20日完成试验工程设计。 1997年,新疆512矿床11号井场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实现了可编程序控制器与微机的通讯连接,基本满足了地浸井场监测与控制的电脑化,使地浸采矿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1999年,遵照中核计法(1999)16号文《关于报送“十五”计划和十五年发展规划思路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六所组织铀矿采冶各专业的主要专家和骨干,在广泛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先进的铀矿采冶工艺技术研究》的“十五”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 5.民用“烟草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等取得突破 六所以铀矿降氡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的具有国际独创性的烟草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已成为六所转民的又一支柱项目。该技术成功解决四川、广东、河北、湖南、湖北等省多家卷烟厂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的难题,该技术于1993年10月11日获得第43届“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1994年11月20 日获国家发明专利,1995年5月获中国专利十年成就金奖。 此外,六所成立了爆破技术开发部,后来发展为爆破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六所爆破技术力量主要用于原地破碎浸出采铀方法的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原地破碎筑堆,并成功完成了20 吨级炸药量井下中深孔大爆破的地下原地破碎筑堆任务。20世纪90年代末,爆破公司先后承担了被誉为“衡阳第一爆”的莲花大厦爆破等近20项爆破工程。 6.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和表彰 1990年,六所的衡阳市面粉厂工程和湖南花岗石厂工程分别获得1990年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和三等奖。1991年10月,“空气等离子”系列项目,作为中核总“七五”优秀新产品开发项目受到表彰。1991年,六所9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1992年,六所12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1993年,六所9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1993年,六所的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六所5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1995年,六所9项成果获1995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1998年,六所4项成果获1998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六所共4项成果获1999年度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998年2月,核工业矿冶放射性计量站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国防计量先进单位”。1998年6月30日,核工业总公司批准六所“核工业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验收,正式投入运行。2000年,六所1项成果获2000年度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001年,六所申请并通过了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多项,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1项。2002年,六所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1年1月,六所被湖南省产业厅授予信息工程一级资质证书。2001年11月,湖南省信息产业厅授予六所信息工程一级资质证书。 (五)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1.国内学术交流 1990年,六所接待来所参观、技术交流、培训的外宾4次,共12人。其中智利1次,2人;巴基斯坦1次,3人;前苏联2次,7人。编印了对外技术培训并讲课提纲(英文)17份,10万余字,受到上级外事部门的好评。1990年,六所完成了对伊朗和巴基斯坦技术服务两项合同。共派了7名专家,共计476个工作日,创汇近4万美元。为巴基斯坦服务的工程项目效果显著,为国争了光,为所赢得了信誉。另外,还派出了3人到南斯拉夫考察。收发涉外文件110余封,来自港澳和国外的科技交流资料近200份。另外,还组织六所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国际各类专业会议44个,总计超过100人次。 1991年,批准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项目,王西文赴前苏联考察。同时接待了伊朗、巴基斯坦培训人员。 2.热情接待国外来访专家 1993年4月15日,巴西派两名工程师(采矿和化工各1名)来华接受培训,这次培训内容主要是原地浸出采铀控制溶浸范围的原理、圈定溶浸面积的方法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等。六所王树德等人从1992年就开始着手作准备工作,编写教材,七室及时翻译、打印和装订。1993年4月23日至5月1日,核工业总公司铀矿地质—水冶代表团一行5人(地质局黄光宇、丛卫克、西北地堪局李铁柱、国际合作局杨林、矿冶局六所钭洪福)访问了巴基斯坦拉合尔原子能矿物中心,与巴西原委会D.G.汗项目主任阿斯拉姆、拉合尔原子能矿物中心主任莫厄尔先生等8人进行了会谈;参观了原子能矿物中心实验室,参观了伊沙海尔地浸现场。 应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六研究所的邀请,乌克兰环保和建筑专家学术交流代表团雅克夫列夫·叶夫根尼·亚历山大德罗维奇等一行人于1993年3月来华访问。在华期间,外宾到核工业总公司、石家庄四院、衡阳六所和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同国内外专家建立了联系,提高了六所的知名度。 1993年3月6日到3月30日,由六所出面邀请的乌克兰的雅科夫列夫·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环保专家)和卡尔钦斯卡娅·柳德米拉·伊万诺娜(给排水设计专家)两位专家来华访问讲学。3月9日到3月18日,两位专家在六所和衡阳工学院讲课。 1995年8月29日到10月9日,俄罗斯马·伊·法日鲁林应六所邀请来华访问。1995年9月23日到29日,日本放射性医学研究所的Shinji Tokonami博士应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邀请来六所进行学术交流。1995年10月4日到10月25日,乌克兰赖·斯·扎尔尼柯娃应六所邀请来华进行访问。1996年4月15日到5月5日,捷克专家贝纳西(Benes)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派遣来华执行“铀矿地浸项目”专家服务。期间,捷克专家在六所进行了考察和技术指导。 3.加强内部学术交流 1990年10月19日至22日在四川省重庆市联合召开铀矿冶综合利用、革新挖潜技术经验交流会议,共收到各类论文、资料27篇。参加会议的有20个单位的40名代表,不少单位派出了负责科技管理的同志出席会议。矿冶部科外处、情报所基层处派代表到会指导。1991年10月27日到30日,两网在贵州省二七六厂联合召开情报网年会暨技术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24个单位的47名代表,会议共收到各类论文、资料40篇。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铀矿冶系统面临进一步转民的形势下,铀矿开采、铀矿选冶情报网于1993年12月8日至11日在国营771矿联合召开年会暨信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矿冶部科外处朱文华同志、核情报所基层处马淑琴同志和272厂科技委周裕常主任等厂矿院所18个单位的25位代表,会议共收到论文和书面资料17篇。1998年10月26日到29日,铀矿开采科技情报网、铀矿选冶科技情报网正副网长扩大会议在湖南衡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核四院、二七二厂、湖南矿冶局、江西矿冶局、广东矿冶局、甘肃矿冶局、七五三矿、七一五矿等单位的代表,共计18人。 4.积极筹办《堆浸与地浸》专刊 1992年,9月7日至8日核工业总公司在北京召开地浸与堆浸办公室成员第一次会议,委托六所编辑、出版反映国内外地浸堆浸信息的专刊。1992年9月15日,六所发表筹办《堆浸与地浸》专刊的报告,定刊名为:堆浸与地浸。编辑部设在六所,10月出创刊号,本刊暂定双月刊,每期约8万字,内部免费发行。六所情报室负责编辑、印刷、出版、发行等具体工作。1993年4月15日,核工业总公司同意六所原综合设计室更名为核工业衡阳设计院。1993年7月13日,六所成立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检测中心,李明任检测中心主任,余阳印(技术负责人)、朱家华(质量负责人)任副主任。 通过40多年的努力,六所逐步建成为一个专业基本配套、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实验手段日臻完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调整转民中,使铀矿开采科学技术和民用科技开发方面又有了创新和发展。40多年来,六所共获省、部和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46项,在国防、科技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设计机构。
|
|
责任编辑:档案馆 | |
【打印】 【收藏】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