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馆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中南工学院 |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年06月28日 10:40 | |||||||||||||||||||||||||||||||||||||||||||||||||||||||||||||||||||||||||||||||||||||||||||||||||||||||||||||||||||||||||||||||||||||||||||||||||||||||||||||||||||||||||||||||||||||||||||||||||||||||||||||||||||||||||||||||||||||||||||||||||||||||||||||||||||||||||||||||||||||||||||||||||||||||||||||||||||||||||||||||||||||||||||||||||||||||||||||||||||||||||||||||||||||||||||||||||||||||||||||||||||||||||||||||||||||||||||||||||||||||||||||||||||||||||||||||||||||||||||||||||||||||||||||||||||||||||||||||||||||||||||||||||||||||||||||||||||||||||||||||||||||||||||||||||||||||||||||||||||||||||||||||||||||||||||||||||||||||||||||||||||||||||||||||||||||||||||||||
第一节 初创与调整(1959~1969)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需要出发,从增强国防力量,反对核战争,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出发,从掌握核科学技术,利用核能和核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出发,毅然作出了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1956年成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改为核工业部),具体组织、领导国家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揭开了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历史篇章。 为适应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着手建立和发展核教育事业。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经与冶金部协商,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将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迁至衡阳市,以此为基础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1959年,在发展核武器和核工业的背景下,国家以原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成建制的师生为基础,成立了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隶属于二机部。学院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处于艰苦的条件下创建的,在筹办和建校的过程中,得到了二机部、冶金部、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衡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以及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广大师生员工克服种种困难,发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推进了学院不断发展。1959年10月15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次日正式上课。学院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二机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建立机构、充实师资、组织教学、加强建设,学院自创建至停办的十年间,先后毕业学生1890人。这一时期,学院在艰苦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筹建 (一)筹建经过 为适应中国核工业发展的需要,为核工业战线输送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二机部决定在湖南省创办一所综合性铀矿学院,培养原子能事业方面的专门人才。1959年2月17日,二机部党组致函冶金部党组,拟请冶金部将中南矿冶学院在1958年为二机部招收的200名新生和矿冶工程系二、三、四年级铀矿冶各专业的238名学生以及该系现有的师资、干部,原则上全部转至在衡阳兴办的学院。 当年3月,二机部决定以中南矿冶学院的矿冶工程系为基础,组建衡阳矿冶学院,由矿冶工程系主任魏忠信牵头进行建院的准备工作。二机部先后又调陈健、苏鸿伯、彭静山、王中明、王治民、管明三等同志分别在长沙中南矿冶学院和衡阳两地参加筹建。 1959年3月12日,二机部十二局在向中南矿业公司发出的通知中指出:经部决定在衡阳兴办高等学院,学院的领导管理、基建、设计,均由二机部十二局负责。经十二局领导研究决定由中南矿业公司完全负责领导衡阳矿院的基建工作。并决定当年基建投资150万元。4月,武汉中南设计院接受衡阳矿院的设计任务,按暂定5000~6000人的发展规模作出了总体规划。4月20日,中南矿业公司向湖南省委报告:根据二机部党组决定,在湖南省衡阳市郊创办一所综合性铀矿学院,培养原子能事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拟设冶金、采矿、选矿、化学分析、地质、矿山机电等6个专业,本年暑期拟招收高中毕业生400人,加上原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的二、三、四年级转来的学生400人,共800人,教职工约200余人,定于9月1日开学。本年度要完成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准备5月份开工。1959年5月,二机部派张克俭来学院统一领导;魏忠信参加筹建的领导工作。5月15日,二机部根据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正式发出(59)二机字55号文件决定:在衡阳市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发展规模为7500人,设置放射性冶金、放射性采矿、放射性选矿、放射性地质、放射性矿物分析、矿山机电等6个专业,学制为5年。 (二)校名与选址 起初,二机部将学院名称定为“衡阳工学院”。1959年3月底,学院筹备处关于学院名称问题向二机部反映:座落在衡阳市青草桥黄家湾处,已有一所学校称“衡阳工学院”,为避免造成混乱,请二机部更改学院名称。6月20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发出关于学院名称更改及印章启用的通知:根据上级决定在湖南成立一所高等学校,正式命名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并已开始进行教学准备工作,筹备处地址暂设在衡阳市江东区湖北路40号,信箱:衡阳市14号信箱。原“衡阳工学院筹备处”即行撤销。 在筹建学院的初期,曾得到中南矿冶学院(后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的大力支持。学院开始在长沙选址,由于中南矿业公司及二机部系统很多厂矿设在衡阳附近,为便于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后来决定在衡阳定点。负责筹建的同志当时在衡阳附近找了几个建院地址,都因离城区较远不够方便,最后选在衡阳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卧虎山旁建院。 (三)成立临时党委会 1959年10月7日 ,二机部党组决定由张克俭、魏忠信、苏鸿伯、陈健、王中明五位同志组成学院临时党委,张克俭任书记。临时党委的成立,为领导全体工作人员集中力量做好各项开学的准备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 (四)开学准备工作 1. 建设急需的校舍 1959年6月,张克俭、魏忠信向二机部汇报学院筹建工作情况及问题时,首先谈到校舍不够。因此,在准备开学的工作中,校舍的建设工作摆在了首要位置。当月,学院基建工作正式破土动工,到同年10月底已有两栋学生宿舍(6680平方米)基本完工,8月中旬第三栋学生宿舍开工。至年底,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奋战,已完成10020平方米的建筑任务,1103平方米的教工食堂和其他基建项目也接着陆续动工兴建。当时上级主管部门、衡阳市委和院领导对基建工作十分重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一切为了按期开学而奋斗”的口号,并开展劳动竞赛。 2. 制定教学计划 1959年7月,各专业教学计划初步制定,由张克俭、魏忠信、陈健和有关专业教师到二机部十二局进行汇报,再由二机部出面请北京地质学院苏联首席专家顾问进行审核,经过二个多星期审核完毕。因此,当时的专业教学计划是完全照搬苏联的。后来,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每年进行修订。 3. 进行教学准备 1959年9月,学院决定着重抓两个方面的教学准备工作:一是安排任课教师作教学准备,规定凡未上过课的教师都必须经过试讲,通过评议后才能正式上课。二是抓好实验室的准备工作,由各个教研室确定专人负责实验室的工作,保证按时开出实验课。学院动员全体教师要为开学后的教学工作作好一切准备,要求行政后勤部门要为搞好教学做好有关工作。 4. 开展图书情报工作 因为条件限制,学院没有地方进行图书借阅工作,为适应工作需要,开展图书情报工作,为开学及教学工作提供支撑,1959年10月,在学生宿舍楼内建立了临时简易图书馆,边筹备边开展图书借阅等方面的工作。 (五)开学典礼 1959年10月15日,学院在当时较为简陋的条件下,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到会祝贺的有衡阳市委书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南矿业公司经理,二机部和湖南省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全院师生员工共1000多人参加庆典大会。10月16日,学院正式开课,本年按6个专业招收新生330人,其中地质专业30人,采矿专业60人,电子专业30人,选矿专业60人,冶金专业60人,分析化学90人,加上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转来的二、三、四年级学生488人,共有学生818人。
二、艰苦创业,一边建设,一边教学 1959年8月,随着首期教学任务的迫近,学院决定将设在衡阳市江东区湖北路40号办公的筹备处搬至新建的学生宿舍内办公兼住所。由于校园基建工程时间仓促,房子还未盖好,因此,边施工边使用,人住在楼下,楼上还在继续施工,雨天屋内到处是水。当时来学院报到的教职工住在学院附近的饭店、旅社及衡阳市第二中学、衡阳市第六中学等学校里。开学后,学生就住在还未全面完工的宿舍里,食堂也是临时搭建的油毡盖的棚子。尽管师生员工的居住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为了核工业的发展,坚持一边办学,一边搞建设,为学院的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师生员工齐动员建造教学大楼 学院在初建时,所定地址是以卧虎山为背景向东、西、北三面展开的山坡和稻田,山坡荆刺丛生,荒冢遍地。学院是在白纸上绘蓝图,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办公楼,没有宿舍,学院筹备处的办公地点设在离建设工地直线距离约3公里的湘江东岸。至1959年底,学院才完成三栋学生宿舍的建设,总共可住学生2808人。而教工食堂、1~5栋教师住宅、教工单身宿舍、子弟小学及井水塔、车库等项目还刚陆续开工兴建。1960年2月,学院根据教学的迫切需要,决定尽快建设教学大楼,并选址卧虎山东北面的学院中心地段。由于时间紧,基建项目开工多,任务相当繁重。学院只好动员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加教学大楼的基础开挖及土方搬运任务。当时国家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初期,面临经济和粮食困难,学院又在起步阶段,条件相当艰苦。教学大楼选址又处在卧虎山东北坡,土石方量相当大,基础工程任务相当艰巨。当时的院领导一面动员师生员工参加劳动,一面又身先士卒,带头挑土劳动。他们日夜劳动,加班加点,凿石运土,风雨无阻。夏天顶烈日,冬天披风雪,常常挑灯夜战,整个工地夜间是灯的海洋,大家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工程进度明显加快。到 1962年12月,经过1年零8个月的施工,一座面积为17200平方米,高6层24米,墙体坚实、结构合理、气势宏伟的教学大楼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栋大楼设计合理,结构牢固,大楼主体历经50年风雨,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不愧为衡阳建筑业的骄傲。 (二)简陋平房里开展科研工作 1959年12月,学院开始抓紧科研工作,并拟定了地质、勘探、冶金、选矿、分析化学等44个科研项目。 1960年9月,为解决科研和实验用房紧张,学院在西北围墙边上建造了一排小平房共六间,作为放射性冶金实验室,从1961年至1966年期间,冶金教研组的教师就在这些简陋的平房里开展了铀、钍的科研和教学实验工作。 (三)艰苦条件下进行图书情报工作 为配合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院在条件艰苦、没有专用馆舍、缺少必需的图书与设备、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打破常规、因陋就简、灵活变通地开展图书情报工作,对师生进行借阅服务,满足了当时学院“一边建设、一边上课”的图书资料需求。1962年初,教学大楼投入使用后,院领导即决定将东头一、二层作为临时馆舍,面积约2000平方米。同时购置了一批木制书架和其他一些必要的设备,选派了事业心强的管理干部,配备一批素质较好的业务骨干,成立了采编和流通借阅两个大组,并确定“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为本馆藏书统一分编的依据,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至此,一个高校图书馆的雏形业已形成,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常运行。 三、领导关怀 学院的筹建,得到了二机部、冶金部、湖南省、二机部十二局、中南矿业公司等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关注与重视。1961年5月,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二机部部长刘杰到学院视察,肯定了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对学院的建设、发展作了重要指示。
四、按照《高教六十条》,开展教学工作 一是积极编写教材。1960年2月,学院发动各专业组讨论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适合原子能事业方面的教材,确定“铀矿地质”、“铀矿开采”、“铀冶金工艺”、“放射性选矿”、“铀矿分析”等为重点,并将任务具体落实到人。 二是修订教学计划。1961年3月,学院召开会议研究“教育革命”的问题,并派教务处长陈健同志带领一批教师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参观调研,然后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修订了原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精简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认真安排。 三是重视体育教学。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61年12月,学院设置了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师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对体育教育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四是重视教学质量。1961年12月,学院传达了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经过认真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贯彻措施,确立了质量第一的意识,对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作用。1962年8月,学院根据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有关教学计划方面的文件及会议纪要,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963年10月,学院举行了首届教学研讨会,由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介绍经验。会议材料由二机部教育局转发部属各院校进行交流。12月30日,学院总结了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继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选编教材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意见。 五是结合生产培养人才。1965年7月,为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学院安排冶金专业部分毕业生到衡阳建衡化工厂进行钛白粉车间的工艺设计。该厂钛白粉车间建成后试产成功,生产出了衡阳的第一批钛白粉。 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建院之初,师资力量以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师资和干部为基础,学院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派人到全国各地联系调进教师,并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使教师在政治上得到关怀,在工作上充分发挥其专长,在生活上得到关心照顾。 1963年,为了加强教学力量,二机部经请示中央组织部,从全国有关老牌院校调进一批教授和讲师,充实了学院的师资队伍,先后调进教授兰慰丰、副教授恽婉、鲍银堂等。到1968年全院有教职工527人,其中教师242人,干部180人,工人105人。1969年至1979年学院停办,教师转岗转业,分散到各行各业从事各种工作,造成人才流失。 六、建立和完善机构 (一)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 正式开学后,学院仍然由临时委员会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1960年3月,经二机部党组建议,中共衡阳市委同意并报湖南省委批准,成立中共衡阳矿治工程学院委员会,张克俭、魏忠信、王中明、陈健、苏鸿伯任委员,张克俭任党委书记。1960年5月28日,二机部党组决定任命魏忠信为副院长。1960年11月21日,二机部党组任命徐其昌为副院长,并提议兼任党委副书记,呈报湖南省委决定。1961年5月29日,二机部党组决定任命严诚为副院长。1962年11月25日,中共湖南省委任命徐其昌为党委副书记,免去其副院长职务。1963年2月14日,二机部党组决定除现有张克俭、魏忠信、徐其昌、严诚、陈健5位同志为院党委委员外,同意下届党委增补鲁彬、马子厚、胡蕴轩、许教敏、徐泽辉5位同志为院党委委员。1963年7月,副院长魏忠信调二机部太原第七研究所工作,与此同时,徐霁远调任学院党委书记,张克俭由党委书记改任院长。1963年9月18日,二机部同意院务委员会由张克俭、严诚、徐霁远、陈健、徐泽辉、裴恩魁、刘宗琦、程方道、马子厚、仰士良、张承侃等同志组成,张克俭任主任委员,严诚任副主任委员。1965年2月18日,中共衡阳市委批复,同意增补陈涤尘同志为党委委员。7月24日,二机部政治部决定任命兰慰丰为教务长。 (二)建立相应的管理和教学机构 学院党委成立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院属机构,到1962年初,党群系统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院行政系统设院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保卫处、行政处、基建办、图书馆;辅助系统设附属工厂、附属子弟小学和幼儿园;教学系统设采矿系即一系、选矿系即二系、冶金系即三系、马列主义教研室。 1963年6月29日,国家计委、国防工办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补批了衡阳矿治工程学院的建设任务书,建设规模压缩为学生1200人,教职工450人,每年招生240人,专业也同时进行了调整,由原来3个系调整为2个系,电子专业划归一系。冶金教研一组和冶金教研二组合并为冶金教研组。地质专业转到抚州地质专科学校。 1964年4月3日,二机部政治部批复,同意设立政治部,部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同意由党委副书记徐其昌兼任政治部主任。2个系分设政治工作办公室,各年级、专业、班可按学生人数多少配备政治辅导员。12月20日,院党委根据二机部政治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将人事和保卫工作并入院政治部,原人事处建制同时撤消,人事保卫工作并入院政治部后,成立干部部和保卫部。 (三)健全群团机构 1962年1月,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经过三年的建设,院属机构设置基本趋于完善,党群系统建立了工会组织,党委副书记徐其昌兼任工会主席,1964年12月26日,院工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通过,经院党委讨论同意,报请第二机械工业部政治部批准,由陈德录担任工会主席,徐其昌不再兼任工会主席。 1963年5月2日,共青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召开首届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58人。1965年1月,共青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86人,大会选举朱秋林为团委副书记。当月,204661班学生黄东娣代表全院学生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学生第十八届代表会议, 17日,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七、积极进行基础建设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从1959年6月开工建校至1969年底停办,历时10年。校园建设从零开始,到1965年底完成了投资1076万元、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其中建安投资667万元,完成建筑面积53501平方米,包括学生宿舍、教工食堂、学生食堂、学生浴室、子弟小学、教学大楼、实验大楼、通风实验楼、实习工厂、废水处理间、教工住宅等13个主要项目。同时,投资经费375.9万元,购置设备4290台件。当时的师生员工为校园建设倾注了心血,洒下了汗水,做到了校园建设和教学科研两不误。 八、学院停办 1969年底,二机部决定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停办,11月12日,二机部军管会派干部部部长耿宏等8人工作组到院,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宣布撤销衡阳矿冶工程学院﹝[69]二军字597号文件﹞。按文件规定六九届、七〇届学生不作毕业分配,全部去厂矿劳动。劳动期间,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32元,学生毕业分配的工资待遇问题,待中央关于学生分配规定下达后正式办理。干部和教职工全部下放二机部湖北“五·七”干校,工人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调往有关单位,年老体衰的按国家规定劝退,房产均移交接受单位,学院撤销后,户头仍保留。11月22日,二机部工作组组长、干部部部长耿宏宣布由徐其昌、徐泽辉、鲁彬、陈德录、蒋长益组成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徐其昌任组长,率领全院干部、教职工去二机部湖北“五·七”干校报到,于当月底抵达干校,编为五大队。马子厚等3位同志组成学院留守处,处理学校撤销后的有关遗留问题。 同时,二机部决定将核工业第四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四院)迁入学院内。1970年,四院的人员陆续从江西等地迁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直到1980年,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原址筹建衡阳工学院。 1959年至1969年,学院共有学生2078人,其中1959年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转来学生488人,学院招收学生1590人(1959年招收330人,1960年招收420人,1961年招收210人,1962年未招生,1963年招收210人,1964年招收210人,1965年招收21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未再招生)。10年间,学院先后毕业学生1890人。他们绝大多数扎根奋斗在核工业地质、矿山、核燃料、卫星发射试验基地、核电站等生产第一线,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两弹一艇”攻关中,在我国独立、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创建中,在我国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中,不少校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69届选矿专业毕业生、高级工程师、某集团总工程师杨德茂,扎根基层,组织对国内第一套万吨级小本体聚苯烯装置进行了百余项技术改造,使装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克服重重困难,研发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获得了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们中还有一批以原国家有色金属总公司总经理吴建常和国防科工委兵器工业总工程师、监事会主席曹光佑等为代表的省部级领导。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厂矿、研究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的厂矿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管理与技术骨干,相当一部分是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据1989年2月对其中363名毕业生的不完全统计,获得省部级(或相当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的47人72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的6人8项,获国家优秀奖的3人3项,获国家重大成果奖的5人5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2人2项,获国家专利1人1项,获其他科技成果奖的30人53项。在省部(或相当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的有16人24篇,出版专著的有2人2部。 第二节 恢复与更名(1979~1993.6) 一、衡阳工学院的重建 衡阳工学院恢复和重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中心工作发生重大转移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学院的重建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适应了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重建学院的提出 1979年8月,二机部副部长刘琪生在北京召集原827厂党委书记徐其昌、272厂党委书记王少山、第六研究所副所长陈健,座谈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有关事宜。 同年11月,二机部党组决定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并上报国务院审批。 1980年4月26日,二机部副部长苏华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并与矿院筹备处和六所领导协商院内房地产的划分问题。 1980年5月28日,二机部关于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致函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收文[1980]9号)提出,为培养铀矿冶和其他科学技术人才,经征得你省同意,我部已报请国务院恢复衡阳矿院,待遇为地师级,1980年1 月起,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请你们对学院的各项筹备工作加强领导。 1981年12月29日,院筹备处传达了二机部党组关于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组建学院,不再另找地址的决定。 (二)成立筹备处 1979年11月23日,为了从组织上保证恢复工作顺利进行,二机部决定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并于1980年1月1日开始办公。 筹备处由徐其昌、王少山、陈健三位同志负责。 筹备处实行第二机械工业部、湖南省双重领导,以第二机械工业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筹备处应按1983年开始招生的要求制定恢复矿院计划,建立机构、调集师资和搞好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三)四院的搬迁 1969年底,二机部决定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停办,将核工业第四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四院)迁入学院内。1970年,四院的人员陆续从江西等地迁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二机部决定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组建学院后,首先必须解决房产和用地问题。因此,四院搬迁成为学院重建的当务之急。 1982年7月,二机部下达了四院搬迁的通知。同年8月,学院筹备处根据部里通知,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与四院交接的原则:提出在房产移交中,原则上走一户交一户;所有院内现有建筑物,包括原衡阳矿院和四院在衡期间所建的房产,全部移交工学院。1983年2月,核工业部(即原二机部)赵宏副部长来院视察工作,安排四院、六所给工学院移交房地产等问题。核工业部于2月中旬下达通知,要求四院必须在1983年将设计部分全部搬完,709队必须在1984年以前全部搬迁完。四院与709队的搬迁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从1982年正式决定搬迁起,一直到1984年 9月10日衡阳工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前,才大部分搬迁移交。截止 1984年8月底,教学大楼有1100平方米和学生22号、23号(后编为学生一舍、学生二舍)楼内223间房子未交,还包括车库等其他一些建筑物也有部分未交。直到1986年,从四院向工学院房屋移交表中所注:四院向工学院共移交包括教学大楼、3栋学生宿舍、8栋教工住宅(最后移交总数为12栋)及其他大小生活设施建筑物 43项,面积达49803平方米,工程总造价(当年建筑价原值) 439.37万元。 (四)确定校名 起初,1979年二机部商谈和上报国务院时,提出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1980年5月30日,学院筹备处向二机部建议将学院名称改为“中南工学院”或“中南理工学院”,10月7日,二机部研究讨论同意将学院名称改为“中南工学院”;1981年12月,学院筹备处召开会议,传达二机部党组决定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组建中南工学院的决定。 1983年1月,教育部下发教计字007号文件批准:“衡阳工学院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筹建,由核工业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核工业部为主。” 核工业部收到文件后即向学院筹备处转发了教育部的批文,并要求“中南工学院筹备处自本文下发之日起改名为衡阳工学院”。 1984年2月25日,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为学院题写了“衡阳工学院”院名。 (五)设置机构 1.对筹备处调整补充 1980年1月1日学院筹备处成立并正式办公。 1981年9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机械工业部政治部通知,任命徐其昌同志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主任,王少山、宋允武、陈健为副主任。 1983年4月5日,核工业部任命高云飞同志为学院筹备处副主任。 1983年12月29日,核工业部批复,同意学院筹备处副主任王少山离职休养。 1984年4月20日 ,核工业部任命宋允武、高云飞两同志为调研员。 1985年4月27日,核工业部批复,同意宋允武离职休养。 1985年4月30日,核工业部批复,同意高云飞离职休养。 2.建立临时委员会 1983年3月29日 ,中共核工业部党组批准建立中共衡阳工学院临时委员会,临时委员会由徐其昌、张帆、高云飞、曾曼农四同志组成,徐其昌同志任书记,张帆同志任副书记。1984年2月25日,核工业部党组研究并商得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同意,决定对临时委员会进行调整:孙德纶同志任院长、增补为临时党委委员;张帆同志任临时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凌球同志任副院长、增补为临时党委委员;徐其昌同志任顾问,免去其临时党委书记、筹备处主任职务;陈健同志离职休养;免去宋允武同志筹备处副主任职务,免去高云飞同志筹备处副主任职务和临时党委委员职务。 3.设置相应的党务、行政和教学机构 1983年8月9日,中共核工业部党组批复衡阳工学院机构设置: 党群工作系统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团委、工会。 行政管理系统设院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保卫处、科研处、基建处。 教学系统设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系、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工业管理系、基础部、马列主义教研室、图书馆。 1984年11月8日,核工业部教育司批复,同意学院环境工程系改名为技术物理系。 1988年1月30日,核工业部批复,同意学院增设采矿工程系。 4.成立学术委员会 1984年5月15日,成立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孙德纶、毛济安、何思安、吴爱华、何宪、张悦仁、李广信、陈国清、郭世奎9位同志组成。孙德纶同志为主任委员。 5.成立学位委员会 1988年7月13日,核工业总公司批复,同意学院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孙德纶,副主任:王昌汉、汪兴华,委员:毛济安、陈国清、颜竞成、何思安、秦戌生、刘继才、任德曦、李民权。 (六)招生、开学 1983年12月9日,学院临时党委、学院筹备处向核工业部呈报《关于申请建院招生的报告》。报告认为:“为适应核工业发展需要,1980年1月,部党组决定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筹建衡阳工学院。四年来在部和省、市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筹建工作基本就绪,建院招生条件已具备。” 12月13日,核工业部向教育部提交《关于申请衡阳工学院正式建院招生报告》,提出:“1980年1月,我部决定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筹建衡阳工学院,并于1983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四年来在教育部、湖南省的帮助下,经部内各单位密切配合和学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目前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计划从1984年开始招收6个专业的本科生。” 1984年1月30日,核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正式批准成立衡阳工学院并开始招生的通知。通知强调指出:“成立衡阳工学院,对加强短线专业、逐步改变核工业部专业干部队伍构成的不合理状况,实现核工业保军转民都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要特别重视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4月17日,核工业部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会议,审定了学院6个专业的教学计划。院长孙德纶带领各专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1984年9月10日,学院举行重建后的首届开学典礼,核工业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中共衡阳市委,以及兄弟院校、兄弟单位的领导共70多个单位的代表到会祝贺。大会由院党委副书记张帆主持,院长孙德纶作题为《振奋精神,开拓前进,为把衡阳工学院建成具有我部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报告。核工业部教育司副司长郑玉辉宣读了核工业部的贺信。核工业部顾问、原核工业部副部长刁筠寿,核工业部教育司何谦司长、郑玉辉副司长,湖南省教育厅顾问原教育厅副厅长孙耘,中共衡阳市委副书记苏建民等上级领导,以及来宾代表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良起等都在大会上讲话。学生代表丁力同学代表学生表示学习决心。整个大会庄严、热烈、欢乐。 二、迅速发展的衡阳工学院 1984年9月正式恢复招生开学后,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各项工作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加强教学和管理工作 1. 加强专业建设 重建衡阳工学院后,核工业部不断加强了专业建设,并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了一系列的本专科专业。 1980年10月7日,二机部(80)二办字308号文《关于教育工作有关决定》指出:“为解决我部通用专业人才缺乏,充分利用衡阳矿院的条件,衡阳矿院除为十二局系统培养有关人才外,同时面向全部,为我部各条战线培养通用人才。”《决定》同意学院专业设置问题作调整,要求“设置采矿、三废治理、电子学、工业自动化、机械、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 1983年1月26日,核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筹建衡阳工学院的批复,决定学院“学制四年,规模1500人(学生),先设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辐射防护、计算机软件、工业和民用建筑、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工业管理和财务会计等专业。” 1984年4月,核工业部以(84)核教字106号文,批准学院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工业与民用建筑、辐射防护、财务会计、工业管理工程等 6个本科专业,1984年秋季各专业招生时,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以机械设计及制造的名义招生,工业管理工程专业仅招专科。 1984年11月14日,核工业部批复学院计划任务书。同意学院设置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与民用建筑、辐射防护、工业管理工程、财务会计、计算机软件、给水排水、采暖通风8个专业。学制四年,规模1500人。另设干部培训部,规模暂定200人。 1985年2月,核工业部以(85)核教字38号文批准学院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同年7月,核工业部以(85)核教字154号文批准学院设立通信专科专业,1985年秋,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给水排水工程、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和通信3个专业开始首届招生。当时已有8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 1987年9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教发(87)171号文,批准学院设置体育师范专科专业,11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教发(87)172号文,批准学院设置采矿工程本科专业,以核教发(87)189号文,批准学院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专科专业。1988年秋,采矿工程本科专业、体育师范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两个专科专业首届招生。 1989年4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教字(89)106文批准学院设置工业自动化及仪表专科专业,秋季招生,同时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名义首届招生。 1991年9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教发(91)90号文批准学院设置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和化工设备与机械2个本科专业。 1993年2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教发(93)25号文批准学院设立化工工艺、应用电子技术、文秘3个专科专业,并于当年秋季招生。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学院的专业数从1984年的5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发展到1993年的11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 2.加强课程建设 学院在恢复招生时,隶属于核工业部,大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自于核工业。将核工业严谨的管理风格带到了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课程建设抓起”是当时的基本认识,并努力将其付诸行动。 一是进行重点课程建设。1985年12月,学院首先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英语》、《普通化学》、《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电工学》、《理论力学》、《哲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数据库》、《核电子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给水工程》、《铀矿开采》等16门课程列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并设专项经费。1988年1月,增补《流体力学、泵及风机》、《测量学》、《企业成本》、《工业企业管理与组织》等4门课程为院重点建设课程。1989年,为了使《大学体育》课程参加湖南省评估,又增补其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 二是开展试点示范。为了搞好课程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其他课程建设的开展,学院以《英语》和《大学物理》作为试点示范,举办了课程建设展览会,展示的内容主要有:教学大纲、讲稿、教学日历、学生作业、试卷和录音教材,教师自制的教学卡片、图表,自编的教材及习题集等,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化的要求。1987年1月,学院主持召开了基础课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 三是规范课程建设。1987年学院制定了评价课程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3个部分的14个方面,在数学、外语两个教研室对18位教师进行了试评。1988年,学院对其进行了完善,包括5个方面24个子项。 四是开展和接受课程建设评估。1989年10月,核工业总公司下达了《课程建设及其质量评估实施办法》,学院在认真组织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相应地制订了《衡阳工学院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1990年,《材料力学》获湖南省重点课程合格奖和师资队伍建设优秀奖,同时被核工业总公司授予二类课程,《电工学》获湖南省重点课程合格奖。1992年,学院成立了以汪兴华院长为主任的课程建设委员会,由主管的院领导、教务处负责人、院学术顾问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制订了《衡阳工学院课程建设委员会章程》(试行),各系、部成立由主管教学的系、部领导、教务干事和教研室主任组成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和实施系、部的课程建设工作。 1991年11月,学院根据核工业总公司下发的评估指标体系,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进行了评估,《大学英语》、《材料力学》、《铀矿开采》等9门课程被学院评为优良课程。1992年,核工业总公司决定每年拨课程建设专款5万元,设立课程建设基金,《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等17门课程被学院确定为院第二批重点建设课程;《材料力学》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一类课程,《电工学》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二类课程,《大学体育》参加了国家级评估,学院被评为“全国体育课程优秀学校”。 五是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绩。1990年10月,湖南省、中核总重点课程之一的《材料力学》,经中核总教培部课程建设及其质量评估组的检查,获得82.8分的好成绩,被评定为二类课程;1992年4月,湖南省省级重点课程建设评估,学院《材料力学》、《电工学》两门课程获得省级合格证书,《材料力学》课程还获得省级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优秀奖。 3.接受学位评估 1987年12月,核工业总公司教育司司长郑玉辉率华东地质学院、苏州医学院及湖南部分高校的专家、教授对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5个本科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工作进行初审和检查。 1988年4月,根据学院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报告,核工业部教育司以华东地质学院副院长李学礼教授为组长,部教育司副司长严洁廉,部科技委副主任卢荣光,湖南大学教授陈行之为副组长共 26名专家、学者来学院,对5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申请及学院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请进行考察、评审。评审结果,建议学院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由核工业总公司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 1988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以(88)学位字(005)号批准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计算机软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会计学5个本科专业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1989年5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教发[1989]107号文批准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业管理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自89届开始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1992年6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教发(1992)60号文批准采矿工程专业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4.加强教研室和实验室建设 重建后,学院重视教学质量,积极采取措施组建教研室和实验室、配置人员、增加经费、添置设备、加强建设。1983年开始建设机械实验楼、建工实验楼、防护实验楼、水暖实验楼、结构实验楼。经过几年的努力,1992年3月,学院基础部力学教研室和建工系给排水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研室” 5.开展教学研究 1985年,学院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了核工业部主办的“高等教育研究”会议。 1986年,《高教研究》创刊,以后每年发行2期,并一直坚持办刊。 1986年10月,在华东地质学院成立了“核工业高教研究学会”,部教育司司长严洁廉为会长,负责组织论文交流,举办《核工业高教研究》杂志,学院积极组织撰稿。 1989年7月,核工业部成立了继续工程教育学会,并在庐山召开首届论文交流会;12月,学院成功地举办了“湖南省第二届教学质量研讨会”。 1990年11月,“核工业高教研究学会”在学院召开了换届大会,学院院长汪兴华教授被选为理事长,教务处副处长陈国清被选为学会秘书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结出了硕果。1989年,学院彭如海、孙德纶、邹长川等同志完成的《材料力学教学与课程建设》获中核总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欧斐君的《数学模型的教学与研究》、颜竞成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分别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汪兴华的《教学管理》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990年9月,陈国清高级工程师撰写的《论高等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获核工业高教系统优秀论文一等奖;1993年2月26日,学院隆重举行1989—1992年优秀教学成果颁奖大会。“材料力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等32项优秀教学成果获奖。 (二)师资队伍建设 恢复建院初期,由于学院曾在“文革”中停办,造成了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学院采取了有力措施,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力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积极引进人才 为尽快调进教师,1980年11月,学院即派人到长沙、北京、沈阳、西安、广东、四川等地联系调进教师。1983年6月7日,第二机械工业部向部所属单位下达为学院抽调97名讲师、工程师以上职称教师的通知。在调配人员中,学院坚持“宁慢不凑数、积极而慎重”的原则。凡调进人员,都要经集体研究,不循私情,从实际出发,按专业对口调进。为保证1984年招生开学和提高教学质量,院领导决定把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正、副教授及讲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1986年以后,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严把质量关。为此,学院根据教师编制、师资队伍梯队和年龄、知识结构等情况,由人事处会同用人单位考核、审查,主管院长批准后方可引进。通过广泛引进教师,并建立和健全了各种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开展教师教学水平和系级教学管理的评估,教师业务水平及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2.加强师资培养 重建后前几年,学院对师资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召开会议、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交流会、学术会,拓宽视野,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从1991年开始,学院采取代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形式,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送出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攻读博士和硕士。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使他们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多措并举,为师资队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专业职务任命和聘任工作 学院在核工业部的领导和指导下,认真组织和开展了专业职务任命工作。 1987年9月4日,经核工业部批准,王昌汉、孙德纶、汪兴华三位同志被任命为教授职务; 1987年10月30日,核工业部干部司通知,同意杜剑刚同志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职务。11月13日,同意毛济安同志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职务; 1987年12月29日,学院召开首批教师职务任命大会,首批任命的教授7人(含相当职务),副教授36人(含相当职务),中级职称86人,初级职称92人; 1988年6月,核工业部批准,同意何思安、何宪同志任研究员职务,彭肇隆同志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职务。刘继才同志被确认为教授资格; 1988年10月10日,学院进行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聘任正高级职务9名,副高级职务59名,中级职务198名,助理工程师级职务209名,技术员级职务24名。 到1988年底, 学院共有教职工782人(含附属单位人员),其中教师279人,干部305人,工人198人。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504人。其中正高级职务9名,副高级职务59名,中级职务198名,初级(助工助教)职务209名,技术员级职务24名。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思想素质较好,业务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1990年12月,张悦仁同志被确认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 1992年6月,秦戌生、任德曦同志被确认为教授资格。 4.建立健全教师考核管理制度 为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学院重建后就着手建立健全教师考核管理制度,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984年后,学院制定了《教书育人工作条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若干规定》、《教职工考核实施办法》。对各类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建立了考核奖励制度。 在1985年试行“教师工作量暂行办法”、“教师业务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及“各级教师职责暂行规定”的基础上,从1986年起试行教师工作量和教师工作量超额酬金,对于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态度认真、教学质量较好的教师,对其超过部分给予酬金。同时,从1984年起还对努力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学质量优异、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授予“优秀教师”称号,规定在每学年评定,每年9月进行表彰,并形成制度。这些规定的执行对鼓励教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院从1991年起每两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四好”(教学思想好、教学条件建设好、教学过程好、教学效果好)评选活动,每次评选10名。 几年间,学院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1985年9月,邹树梁、赵训俊、陈国清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当年李中勤被评为核工业部劳动模范。1989年7月,刘继才被评为全国能源工业系统劳动模范;9月,邹树梁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优秀教师奖章;张茨辉、杨凤凰、谭芳玉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1991年9月,秦戌生、任德曦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10月,刘泽南、娄金生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三)稳步扩大招生规模 1984年,从四川、北京、江西、山西、甘肃、江苏、湖南等省市招收新生216名,其中本科180名、专科36名;1985年,从14个省区市招收新生516名,其中本科408名、专科108名;1986年,从15个省区市招收本科新生362名,专科毕业35名,年底在册学生1056名;1987年,从16个省区市招收本科新生404名,专科毕业107名,年底在册学生1345名;1988年,从20个省区市招收新生511名,其中本科448名、专科63名,本科毕业172名、结业3名,年底在册学生1677名;1989年,学校招收新生489名,其中本科374名、专科115名,本科毕业383名,年底在册学生1771名;1990年,学校招收新生425名,其中本科339名、专科86名,本科毕业358名、专科毕业63名,年底在册学生1719名;1991年,学校招收新生430名,其中本科317名、专科113名,本科毕业386名,年底在册学生1671名;1992年,学校招收新生503名,其中本科426名、专科77名,本科毕业432名,年底在册学生1649名。 (四)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衡阳工学院重建以后,学院从机构、人员、项目、经费等入手,积极投入力量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科研机构 1983年8月9日,中共核工业部党组批复学院行政管理系统设置科技处; 1984年5月15日,学院成立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孙德纶、毛济安、何思安、吴爱华、何宪、张悦仁、李广信、陈国清、郭世奎9位同志组成。孙德纶同志为主任委员。 成立科研所。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5个科研所,利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每年下拨的科研经费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学院每年召开一次科研工作会议,总结和推进学院的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于1993年4月制定了《科技开发管理暂行条例》、《专职科研编制管理暂行条例》和《科技成果管理实施细则》,使学院的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迈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创建《科技通信》和《衡阳工学院学报》 1984年5月28日,学院《科技通信》创刊,《科技通信》定期面向全院发行,重点介绍相关专业、学科前沿动态和学院科研工作的有关重大事项。 1987年9月创办《衡阳工学院学报》;自1989年起,《学报》被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列为每年进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期刊源,1989年在我国首次举行的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的评比中,《学报》获湖南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优秀编辑质量二等奖,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既是学术交流的园地,也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园地。从1992年起《学报》刊登论文的第一作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逐渐增多(1992年占44%),说明从那时起青年教师开始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在《学报》上发表文章受到锻炼和鼓励,迅速成长。此外,一大批教师通过在《学报》上发表文章,晋升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4.开展学术交流 学院从院内开展学术交流会和积极参加国家、国际研讨会两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和参与科研、学术交流,努力拓展科研领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1984年6月14日,学院召开首届学术交流会。从此,学院每一、二年举办一次全院性的学术交流会,每一学期又重点组织10次左右的专题学术报告会。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会和专题学术报告会使学院的学术气氛逐渐浓厚。 1985年11月,应日本原子力产业会的邀请,院长孙德纶、教务处处长毛济安等参加了核工业部高等工程教育考察团前往日本,对东京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了考察。11月30日,工业管理系副主任任德曦等3人,参加核工业访日代表团,到日本考察管理教育。 1987年3月9日,联邦德国原子能专家休伯契来学院,就辐射防护理论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讲学、交流和咨询。5月,院党委书记王昌汉教授出席在瑞典召开的世界第13届采矿大会。 1989年12月7日,湖南省高校教学管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在学院举行。 1990年4月24日,计算机系崔明成副教授出席国际中文计算机学术会议。5月14日,王昌汉教授、王前裕副教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第14届采矿大会。9月3日,孙德纶教授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1991年3月9日,中山大学副校长张纯祥教授应邀来学院作题为“我国高本底地区辐射水平研究”的学术报告。4月,孙德纶教授被中国力学学会聘任为“第三届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5月1日,机械系教师王剑彬出席第三届中日精密加工国际学术会议。5月24日,中核总公司矿冶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鉴应邀来学院作题为“采矿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5月25日,中山大学罗达玲教授应邀来学院介绍“大亚湾核电站放射水平研究”的进展情况。5月,202881班学生刘新平撰写的《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评估的事故分析》被中国计算机协会录用,并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青年计算机学术会议。6月28日,湖南省物理学会第五届实验物理教学研讨会暨物理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在学院举行。7月17日-20日,湖南省第四届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在学院举行。8月14日~16日,smirtll国际会议安全分会在上海举行,孙德纶教授等出席。8月18日~23日,彭如海副教授出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1届国际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10月,基础部教师王礼广出席国际数字信号处理学术会议;采矿系王前裕副教授等撰写的《关于509煤矿矿床开采中的防火、防冻问题》编入北极采矿国际专题论文集。 1992年1月9日~20日,院长汪兴华、科研处副处长陈俊杰应邀到日本北海道大学、秋田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考察。6月3日,建筑工程系教师王汉青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流体力学与理论物理研讨会。7月19日~24日,王昌汉教授应邀参加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的“世界高寒地区采矿学术会议”,被会议聘请为顾问。10月25日~29日,日本大阪大学工学部环境学科主任山口克人教授、住商产业珠式会社设备部部长石田繁夫应邀来学院讲学。11月1日~5日,学院与国家冶金部承办了第二届泛亚太地区人类工效学学术会议。11月16日,院长汪兴华教授被聘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王方定来学院向师生介绍了我国环境放射化学的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 1993年3月15日-16日,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红旗勋章荣获者、乌克兰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保局局长雅科夫列夫·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和乌克兰建筑设计院著名建筑设计专家科里奇恩斯卡娅·柳德米拉·伊万诺娜来学院讲学。5月15日,工业管理系任德曦教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学术会议。 5.设立青年科学基金 1991年4月,学院决定自1991年起设立青年科学基金,20多名青年教师的16个项目获准首批开题,资助经费4.3万元。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激发了学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持续进步。 6.取得科技成果 学院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涌现出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和一批可转让、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开发项目。 衡阳工学院1985~1992年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一览表
衡阳工学院1986~1991年技术开发项目一览表
同时,1990年6月,学院技术物理系何宪教授、曹扬达副教授和吴松安老师设计组装的低本底r能谱测量系统,已运用于工业、医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弱放射性精密测量。 由于科研和科技开发成绩显著,学院有一批科研单位和个人受到市、省、部以及国家级的表彰。1984年10月16日,核工业部授予孙德纶同志“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的荣誉证书;1987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王昌汉教授“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1989年3月,孙德纶、王昌汉、刘继才、何宪、陈俊杰、陈锡嘉、张悦仁、何思安等同志被授予湖南省国防科技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荣誉称号;1990年12月,陈俊杰同志被中核总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任德曦同志被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1990年度“湖南省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1991年5月,中核总授予技术物理系辐射防护研究组为中核总“七·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1991年10月,孙德纶、王昌汉教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12月,学院采矿系研究组被评为湖南省教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汪兴华、张悦仁被评为湖南省教委“优秀科技工作者”;1992年12月,田志恒、唐跃庚、王汉青三同志被评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王昌汉、任德曦、刘继才、孙德纶、何宪、何思安、陈俊杰、陈锡嘉、邹树梁、张悦仁等10名同志被湖南省国防科工办授予“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优秀专业工作者”称号;1993年1月,汪兴华、田志恒、陈俊杰、刘继才、秦戌生、张悦仁、颜竞成、欧斐君等8位教授、专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五)重视体育工作 1.设置体育教研室,加强体育教学 1983年学院重建之初,体育教研室隶属于基础课部,有4位体育教师。1985年从基础课部划归教务处代管,直属主管教学院长领导。 2.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硬件建设 由于学院领导的重视,加大了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添置了大量教学设备。体育场馆建设也由无到有,由少到齐全。1984年,在学生宿舍区新建了4个水泥篮球场;1985年,学院投资60多万元在田径场的南面建成一座拥有电动记分记时显示器的标准木板地篮球场和体操房的大型体育馆;1990年投资60余万元在原有基础上改建了田径场,使之成为一个拥有8条标准煤渣跑道的半园式400m大型田径场,1991年,在田径场的东侧建成了主席台,东西侧修建了观众看台。1992年,投入50余万元在田径场主席台东面建成一座50米长、25米宽的标准游泳池。 3.建立教学制度,严格教学管理 学院在1984年招生之初,即根据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编写了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和进度,制定了详细的体育教学计划和考核内容,并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制度。特别是男女生分班上课等问题,在1984年重建学院招生时就得到了解决,符合教学规律,方便了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学院十分重视体育教学管理,严格了考勤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对教师的教学常抓不懈,严格执行;严肃教学纪律,每学期都不定期进行内部教学检查,及时督促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多年来,全体体育教师认真执教,爱岗敬业,每年的教学计划与工作量都能顺利完成,在学院组织的数次教学大检查中都受到了通报表扬,并在全国、省、市等各种评比中为学院争得了荣誉。1991年,学院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1992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学院连续6年被评为省体育达标优秀学校,学生的体育达标合格率达95%以上。 4.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学院自198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自1986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学生足球赛;自1987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篮球赛;自1988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学生拔河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广播体操比赛;199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学生排球赛,同时还举办了乒乓球赛、学生越野赛跑等。据统计,每年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占全院学生总数的95%以上。1989年,学院荣获“湖南省高校早操锻炼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课余时间,学生各班级之间、系部之间经常自行组织各种球类竞赛活动,活跃了体育锻炼氛围。1992年至1993年学院连续两年被省教委评为体育锻炼先进单位。 5.运动队训练成效明显 学院组建了运动队,建立了训练和管理规章制度,在训练中教练员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运动员认真训练,吃苦耐劳,在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学院代表队都取得过优秀的成绩,并多次成功承办过省、市级各项体育竞赛。 1986年学院承办了湖南省国防系统职工篮球赛,并以大学生和教职工联合组队参赛,获得亚军。 1987年组队参加了核工业系统高校排球赛。 1990年为迎接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凌球副院长亲自率领学院120余名大学生组成方块队参加了湖南省“亚运之光”火炬接力活动,被授予“贡献突出单位”光荣称号。 1991年11月8日~12日,学院成功举办了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全省共有43所大专院校的田径代表团、1347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副省长曹伯纯,省教委党组书记冯象钦,省教委副主任高珊曾、陈白玉,衡阳市副市长李湘沅等领导同志到会祝贺,曹伯纯副省长致开幕词,李湘沅副市长在开幕式上致词,院长汪兴华致欢迎词。整个比赛分甲组(本科院校)、乙组(专科院校)、丙组(体育系科)三组进行。中南工学院田径代表团顽强拚搏,奋勇作战,以总分177分荣获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仅次于国防科技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最佳赛区荣誉称号。学院代表团从上届团体总分第八名跃升为本届的三甲之列,与省内各兄弟院校联络了感情,交流了经验,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 1992年,学院的孟友媛同学经省里选拔,代表湖南省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1986年至1993年田径代表队连续蝉联衡阳市大中专院校田径运动会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1987年荣获市大中专院校篮球赛甲组第一名。 1989年获市大中专院校足球赛甲组第一名、乒乓球赛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荣获精神文明队光荣称号。 6.承办科研及相关会议 重建后,学院体育科研从无到有,科研队伍不断壮大,课题研究水平和地位逐步提高,先后承办了全国、省、市各个级别的学术交流会和论文报告会。 1987年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成立之际,学院承办了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全国共有100多所高等院校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由于组织得力,安排细致,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称赞。1991年,学院再次承办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论文报告会,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1991年学院还与湖南省教委、省体委联合举办了全国体育统计学学术交流会,共有60多个单位派代表到会。 衡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暨市大中专院校体育研究会一直挂靠在学院。由于学院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数次由学院承办了衡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暨市大中专院校体育研究会的论文研讨会及年会,与各兄弟院校交流了经验,为体育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科研和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学及训练水平的提高,为推动衡阳市大中专院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成人教育初步发展 1.成人教育起步 1983年,根据国家提出的对县团以上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都要进行一次现代管理知识培训的要求,核工业部和衡阳市把这一工作交给了学院,促进了学院成人教育工作的诞生。为完成这一任务,学院专门设立了一个培训部,由管理系和基础课部、马列教研室老师负责教学工作,分期分批进行,每期30人到 70人不等,培训时间4~6个月,每年两期,最后结业时由国家统一命题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培训结业证书,学员结业后仍回原单位任职或由上级组织重新安排职务。 2.承担干部培训 1983年4月至8月,培训部首次举办了“核工业部厂矿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学习班”,来自全国核工业系统的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经过四个月紧张培训,全体学员圆满结业,培训工作首开纪录取得成功,赢得了核工业部领导的赞誉和好评。1983年下半年,成功举办了“核工业部矿冶局系统物资管理干部培训班”和“衡阳市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1984年3月,第一期核工业部厂、矿长、经理国家统考培训班正式拉开了帷幕。参加此期培训的绝大多数是核工业部下属的一些大中型厂、矿的一把手和国营大公司的经理,其中副厅级以上干部占80%左右。此后,还连续举办了“衡阳市第一批厂、矿长、经理培训班”三期,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好评。此类培训班共连续办了6期,至1986年结束。有的学员后来走上了国务院部门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大型企业的经理、厂(矿)长。此外,培训部还相继承办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司举办的质量管理干部培训班4期,中核总属企事业单位的总经济师、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称三总班)培训班4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举办的工商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参加这些培训的有数百人,衡阳市委组织部举办的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数百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这些培训班的开办,为核工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设立成人教育科 1988年,学院决定将培训部并入教务处,成为教务处下属的成人教育科。成人教育科的设置标志着学院成人教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 成人教育专业的设置与招生 1988年初,学院要求成人教育在继续承担干部培训的同时,也要从事高等学历教育,开办成人大专班。于是,1992年,首批向中国核工业部教育司申报了会计学、管理工程、机电一体化、工业与民用建筑、化工机械、劳动安全与环保6个专科专业,同年得到了核工业部教育司和国家教委的批准,1993年有4个成人教育专业开始在湖南招生。招生人数虽不多,却从此实现了成人学历教育零的突破,为中南工学院的办学开拓了新的空间。学院制定了成人教育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收费等制度。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至1993年底,在校学生接近400人。 (七)图书情报工作取得新发展 1.临时图书馆 一是建立临时馆舍。学院重建时,筹建领导小组把筹建图书馆列为重点项目,将教学大楼东段一、二层辟为图书馆的临时馆舍,请回在矿院图书馆工作过的图书情报工作骨干。学院对图书馆的建设确定了较高的起点,要求按国家教委的规定,把图书馆建成学院的文献情报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经过4年的努力,到1984年招生开学时,馆内已收集书刊4万余册,急需的图书设备也基本安装就位,工作人员增加到20多人,基本保证了招生开学对图书资料的需要。但随着师生人数的增加,书刊数量不足,阅览场地拥挤,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服务跟不上等矛盾凸现出来。兴建新的馆舍并加速其他方面的正规化建设迫在眉睫。规划新馆建设和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已列入院领导的议事日程。 在新馆建筑施工的同时,人员的补充和培训,书刊采购和设备添置,也在加紧进行。按照“边服务,边建设”、“切实抓好基础建设,稳步提高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已有馆藏为教学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的同时,下力气抓好各项基础业务建设。鉴于当时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的情况,采取“岗位练兵”、“以老带新”、“能者为师”等多种方式,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同时配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有计划地开办图书情报专业短训班和专业知识复习班,组织在职职工学习理论。少数符合条件的职工被派出进修,选送 6名年纪较轻的同志报考电大图书情报专业,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这些措施取得了效果,一批安心本职工作的业务骨干,特别是一批年轻的图书情报专业的电大毕业生,很快在各个业务岗位挑起了重担。 在馆藏建设方面,坚持以工为主,文理兼顾,以通用技术为主又突出核技术的特色;选择《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为馆藏书刊资料统一分编的典据;制订相应的采访细则和分编细则;积极实施著录标准化。这些措施,为以后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从1984年开始,学院投入的图书资料经费,逐年大幅度增加,1983年为6万元,1984年为12万元,1985年为18万元,1986年增至22万元。在此期间,入藏图书以平均每年3万余册的速度增加。这是馆藏文献增长最快的时期。到1990年底,中外文图书已近20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已达2.3万册。 2.新馆的选址与建设 学院领导对新馆的建设十分重视,并经多次实地察看和会议研究,决定将院内最好的地方即院内风景区卧虎山北麓用于兴建图书馆,与北面的教学大楼相呼应,地处学院的中心位置。新馆于1985年底破土动工,于1987年8月初竣工,随即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设计时,留有西侧山腰处作为二期扩建工程的空地。 3.搬入新馆后的图书情报工作 1987年秋季搬入新馆以后,工作的环境条件大大改善,家具和设备设施也基本配套。经过内部整理,理顺业务工作关系,调整人员分工,确定合理的机构建制,各项工作开始规范化运行。到 9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一个与中等规模的工科院校相适应的高校图书馆——衡阳工学院图书馆,已具相当规模。 一是设置和健全内部机构。按照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原则,全馆设立三部二室一组:即采编部、流通部、期刊资料部、情报研究室、办公室及附属的技术服务组,各部室任务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统一协调,为满足学院教学、科研需要,能动地开展工作。 二是开展情报信息工作。在这一段时间里,除图书资料保障与服务全面展开以外,情报服务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情报研究室配备了与学院专业相应的多种专业技术人员,机械、矿冶、化工、核技术、计算机等专业均配有本科专业情报人员。文献与情报结合的服务工作,从1984年招生开学以后即开始启动,如采编部曾试办过几期《新书通报》。情报室建立后,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筹办情报刊物,定名《科技通讯》,于1985年出版了第一期。为配合教学工作,编印了《高教信息摘编》,半月一期(后于1989年归口教务处接管)。根据学院的决定,承担《衡阳工学院学报》的创办任务,克服种种困难,于1987年9月出版了《学报》创刊号。在致力于开发各类文献,开展情报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于1990年底会同科研部门联合举办了“衡阳工学院首届新技术、新产品与科技信息交流会”,得到衡阳市科委和市科技情报网的热情支持,增进了院内外读者和用户对图书情报工作的了解,受到多方好评。从1990年起,相继编印了《馆藏社科工具书简介》、《馆藏中文期刊目录》、《馆藏外文期刊目录》、《馆藏中文检索刊简介》、《馆藏专利标准文献简介》、《馆藏专利集锦》、《计算机软件工程》、《国际会议信息》等专题题录、索引等16种。在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方面,也作了积极的探索。从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教育入手,1987年图书馆开始承担院本科班学生的《科技文献的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为新生举办图书馆知识讲座。 三是加强队伍和自身建设。1989年之后,图书馆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加重视,及时组织了扫黄清库,关注读者阅读倾向,举办演讲比赛,开辟宣传厨窗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了提高馆内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活跃内部学术空气,组织了多次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1991年底,全馆共发表论文34篇,其中省级刊物4篇,院市级30篇,1篇获省级奖励。 四是启动自动化建设工作。当传统图书馆的各项基础建设于1991年底已初具规模以后,学院根据信息化发展形势和图书情报工作发展的需要,于1992年就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开始自动化建设的任务,并确定由情报研究室具体承担,并在1993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学院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为日后学院图书情报工作的开拓前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八) 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 学院重建后,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的持续发展。 1.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完善 首先,加强学院党委建设。1983年3月29日 ,中共核工业部党组批准建立学院临时委员会。临时党委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克服困难、艰苦创业,为学院的重建作出了特殊贡献。随着学院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临时党委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1985年7月2日,中共核工业部党组任命王昌汉为院党委书记;7月3日,核工业部任命汪兴华为副院长;7月4日,核工业部副部长刘书林、陈肇博在北京接见王昌汉、孙德纶、张帆、汪兴华等领导,对办好衡阳工学院作了重要指示。11月9日~10日,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王昌汉代表临时党委作题为《以改革为中心,团结一致,艰苦创业,为办好衡阳工学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由王昌汉、张帆、孙德纶、汪兴华、凌球、曾春艳、刘泽南7位委员组成的中共衡阳工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和由张帆、欧阳承陆、曾民柱、周谦、万瑗5位委员组成的中共衡阳工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认真总结了临时党委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较好地完成建院招生和教学等工作的成绩,明确提出学院工作的重点要转到教学上来。为适应教学和工作需要,会后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11月14日,中共衡阳市委批复,同意中共衡阳工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共衡阳工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衡阳工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意王昌汉同志任党委书记,张帆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1990年5月23日,王昌汉、刘继才同志出席中共衡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王昌汉同志当选为中共衡阳市委委员。 1990年12月30日,中共核工业总公司党组决定:丁联池同志任衡阳工学院党委书记,刘泽南同志任衡阳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免去王昌汉同志衡阳工学院党委书记职务,免去张帆同志衡阳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职务。核工业总公司决定:汪兴华同志任衡阳工学院院长,张帆同志任衡阳工学院副院长;免去孙德纶同志衡阳工学院院长职务。 1991年6月8日至9日,学院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衡阳工学院第二届委员会。新党委成员由丁联池、刘泽南、汪兴华、凌球、张帆、曾春艳、贺炳卿等7人组成,丁联池任党委书记,刘泽南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禹田、周谦、曾民柱、颛孙太宗当选为纪委委员。大会提出了学院今后5年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奋斗目标。 其次,设置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机构。学院恢重建初期,于1980年5月成立了衡阳工学院筹备处党支部,至1983年5月已拥有党员119人。 为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1981年10月临时党委作出了党支部的设置决定,设立了机械工程系、电子计算机系、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基础课部6个教学单位的党支部。 1983年7月,学院临时党委会决定成立机关、教务、基础课部、图书馆、专业管理、培训部等6个党支部,为保证正式建院开学作好了组织准备。 1986年3月,院党委会根据学院机构逐渐完善,招生逐渐扩大的情况,决定设立机械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基础课部、总务处6个党总支、12个直属党支部,到1987年底,全院建有党总支6个,党支部33个,拥有党员354人。 1988年3月,中小学校党支部分为中学和小学两个党支部,到1990年底,全院共有党总支6个,党支部34个,党员392人。1991年9月,院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发(90)12号)和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决定调整党总支、党支部的设置。教学单位以系、部为单位设立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党政机关按部门或职能相近的几个部门设立党总支,有6个系设立了学生党支部。全院共设置党总支13个,直属党支部2个,党支部50个。同时选举产生了新的总支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支部组织生活制度;1992年6月,建立离退休党总支,设离退休党支部。 2.开展组织活动 为加强党的建设,纯洁党的组织,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学院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开展了党内活动。 一是开展整党工作。1985年1月,学院开展了整党工作,经过学习文件,对照检查、集中整改、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四个阶段,到10月结束。通过整党,提高了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促进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是重新登记党员。1990年2月至6月,为进一步纯洁党的组织,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开展了党员重新登记工作。全体党员在党委的领导下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积极投入;各党总支、党支部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宣传发动、学习讨论、回顾思考、总结评议和组织鉴定五个阶段,最后确定是否予以登记。全院367名党员除1人不予登记,2人缓登、暂挂外,其余都通过了登记。 三是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1991年11月,院党委印发《衡阳工学院“八五”期间党的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各党总支、党支部每年按照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党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把双周星期四下午列为党日活动时间,做到时间有保证,活动有效果。同时,院党委每年在“七·一”前夕都要表彰一批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从1984年恢复招生至1990年,第一届党委共评选表彰了148名优秀党员。 3. 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1983年,学院临时党委成立后,在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础上,关心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至1984年共发展教工党员14人。 1985年第一届党委成立后,进一步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至 1990年发展党员195人,其中教工党员54人,学生党员145人。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精神,自1991年开始,学院各级党组织都非常重视做好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各党总支、党支部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计划,通过教育、引导,激发群众的入党热情。 为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1992年院党委提出了《关于加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制订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规划,每学期研究一、二次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选配得力的学生政治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党校为基地,党委职能部门、团委、各系党总支组成培养网络,共抓培养教育。遵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的程序,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成熟一个发展一个。1993年学院本科学生中党员的比例由1991年的3.4%提高到5.1%,提前实现湖南省科教工委提出的“八五”期间达到5%的要求。 4.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学院1980年复办后,干部任用实行委任制,形成了一支处、科级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经1991年调整充实后,处级干部58人,科级干部62人。 1992年党委根据《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企事业单位试行干部聘任制的暂行规定》,分析了全院干部队伍的现状,决定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推行干部聘任制。为此,学院制定了《党政管理干部聘任实施办法》、《聘任制干部考核办法》等制度。首批聘任上岗的系处级干部由原来的58人减至51人,平均年龄由51岁降至48岁,12人从领导岗位退下来,7名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年轻干部由 5.5%上升到17%,年纪最轻的仅28岁。科级干部由原来的62人减至53人,平均年龄从46岁降至43岁。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学院重建后,1985年11月经院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5年来,院纪委在上级纪委和院党委的领导下,配合党委做了大量的维护党章、党风、党纪的教育,特别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员生活准则、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教育工作。 1986年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全院党员学习《党章》和《党内生活若干准则》,强调党的纪律,重点抓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1987年 3月,院纪委在湖南省教育系统纪检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关于搞好党风建设的几点做法》的书面交流。1988年制订了《党风建设工作要求二十一条》,根据二十一条的要求,党风检查每半年一次,方法是:各党总支、党支部先进行自检,然后纪委再派人下去听汇报并进行检查。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纪委及时配合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统一党员思想,提高党员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学校的稳定,并制定了《衡阳工学院机关工作人员保持廉洁的规定》。1990年党委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意见》、《加强党委自身廉政建设的几项规定》等文件,强化各级干部的廉政勤政意识。1991年6月8日在学院第二次党代会上,刘泽南受纪委委托向大会作题为《坚持不懈地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做好学院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报告。总结了纪检工作的成绩,并提出了今后纪检工作的意见。 (九)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 1.健全领导体制 1983年8月,学院即成立了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工会、马列主义教研室等思想政治工作机构,马列主义教研室下设马列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教研组。 1984年正式开学前,各系都配备了分管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专职学生干事,各班配备了班主任。 1985年起,学院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党政工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根据这一体制的要求,学院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委员会,以后又相继调整为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院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主管全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马列部(社科部)、团委、工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职能部门、教学机构和群团组织具体负责有关方面的工作,各系由党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 2.把握教育内容 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院始终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对全院师生员工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意识,使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组织好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指示精神设置了课程,并将其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力求既能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又能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师生的思想情况,讲清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价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985年4月,国家教委召开第一次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座谈会后,学院即着手进行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改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改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87年,院党委发布了《思想政治工作要点》,要求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组织全院师生员工学习中央文件;同时要求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战斗力。 1989年,院党委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在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准确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把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当作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要求用马列主义占领第二课堂,帮助学生组织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有计划地举办马列主义原著讲座,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明辩是非。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后,院党委、院行政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贯彻、落实意见,推进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贯穿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 二是组织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学院复建伊始,即开设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以后又设立了专门的教研室,组建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课程建设逐步完善,开设了《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及《就业指导》、《职业道德》等课程。其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四年不断线,每学期20学时(上课10学时,课外活动10学时),教学内容根据当时情况每学期选定4-5个专题,实施程序是由思想品德教研室在每学期初拟定教学大纲,收集教学资料,宣传部审阅,党委负责人审定,各系教学小组组织教学,主要由党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讲授。该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得到省教委和国家教委教评专家组的肯定。 思想政治教育课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思想认识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结合当时的形势,进行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的思想教育,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旗帜鲜明地批评那种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和反对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组织学习《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引导师生充分肯定和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建国以来的伟大成就,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充分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坚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以后,暑假期间,组织全院师生集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政治学习,秋季又组织开展了“四项基本原则”系统的专题教育,使绝大多数师生认清了风波的真相、性质和原因,分清了大是大非。 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除了宣讲国际形势,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之外,还着重针对师生深层次的认识问题,解决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提高师生的认识水平。 1991年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教育活动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大讨论。 1992-1993年,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是组织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辅之以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1984年首届新生入学时,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还不太完善,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大学生活充满不切实际的憧憬和遐想,不能正确面对暂时的困难,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因而在思想上有些波动。特别是辐射防护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不甚了解,看了电视剧《血凝》后对专业产生了恐惧心理。鉴于此,学院将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场锣鼓,精心部署,认真落实。在后勤保障上,突出抓好学生食宿,使学生安心;在思想教育方面,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院领导和有关专家亲自给同学们讲授《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我国核工业发展简况及我国核工业面临的挑战》、《核辐射并不可怕》,勉励同学们热爱专业、勤奋学习、献身四化,使同学们波动的思想情绪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其后,学院坚持不懈地开展“学英模、创三好”等活动,建立了以“三好”为标准的综合测评制度,奖优罚劣,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四是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大学生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缺乏艰苦奋斗的锻炼,对国情知之甚少、甚浅,不易体会到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以及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从1985年起,学院就有意识地鼓励和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1985年以来,每个寒、暑假学院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服务活动;每年暑假期间,学院都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营,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 学院成立了青年志愿者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常年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3.建设宣传思想工作阵地 学院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 八十年代初,还在筹建中的学院就建立了广播室,以后扩建为广播台。 1984年10月30日,学院成立了院报社,开始编发院报。 院报社和广播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弘扬正气、鼓舞斗志、活跃文化生活,团结全院师生员工奋发图强,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维护学院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4年,学院建立了电教中心。该中心除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运用先进的电教设备和现代化手段对师生员工进行了大量直观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986年,学院建成了大会堂。 4.充实教育队伍 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多层次联动的富有活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方面,学院十分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学院重建不久即成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和教学机构,配备了专职宣传工作干部,配备了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配备了分管学生工作的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政治辅导员、专职团干等专职学生政工干部。为了建设和稳定这支队伍,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他们进修、调研、职称、职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加速他们的成长和提高,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政工队伍建设。学院重建之初即建立了一支主要由班主任组成的兼职政工队伍,他们大多是政治觉悟高、教学效果好、作风正派、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或精力充沛、具有较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科以上管理干部。1984年10月,学院召开了首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以后又多次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评选优秀班主任,邹树梁等一批深受学生拥戴的班主任受到学院表彰;1987年学院健全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实行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同时,在一年级新生中实行寝室导师制,四年级学生中实行班级导师制。 5.抓好统战和群团工作 一是统战工作。学院设立了统战部(与宣传部合署办公),坚持不懈地开展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关心、支持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努力为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开展活动创造和提供条件;学院重视培养、推荐、使用民主党派和党外优秀人士,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1985年至1995年4月,学院共发展各民主党派成员36人,其中:九三学社10人,中国农工民主党2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5人、中国民主同盟19人。 上述四个民主党派中,在学院设立基层组织的有两个。即:中国民主同盟衡阳工学院支部,成立于1987年10月,朱章品为第一任支部书记,李延馨任第二至五任支部书记;九三学社衡阳工学院支社,成立于1992年,刘芳元为支社第一任负责人;1993年后,李荣田担任支社负责人。 1990年以来,有6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学院处级干部。 1992年以来,学院推荐了7名民主党派成员出任地方人大、政协的领导工作,其中民革成员刘之悦自1993年1月起出任衡阳市第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成员欧斐君自1993年1月起出任衡阳市政协副主席。 二是工会工作。1984年11月,学院临时党委决定组建学院各级工会,组建工会领导小组,开展工会老会员登记和发展新会员工作,全院共建立了15个工会分会。 1985年12月25日,学院召开衡阳工学院第一届工会代表大会,67名代表出席会议,曾春艳在大会上作题为“团结奋斗、投身改革,开创学院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曾春艳为院工会主席。 1986年 5月27日,学院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9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听取并审议了院长孙德纶所作的“群策群力,坚持改革、艰苦奋斗,为办好衡阳工学院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衡阳工学院教职工住房分配管理条例》。 1991年10月25日至28日,学院召开第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77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院长汪兴华作了题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把学院建设成核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的工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曾春艳代表第一届工会委员会作的“弘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学院上质量、创特色而同心同德奋发努力”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衡阳工学院教书育人工作试行条例》、《职工福利费管理暂行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工会委员会并报请上级批准,曾春艳任工会主席,凌均卫任工会副主席。 三是共青团工作。学院重视发挥共青团的后备军作用,加强领导,积极支持共青团的各项工作。1985年11月24日,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团代会,选举刘泽南为团委副书记。1988年4月17日,召开第二次团代会,选举陈海利为团委副书记。1992年4月 19日,召开第三次团代会,张兆湘当选为团委书记。 四是学生会工作。1985年10月27日,学院召开首届学生代表大会,10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选举贾宏林同学为院学生会主席。1988年4月16日,学院召开第二届学生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119名,大会选举张健同学为学生会主席。1990年10月11日第三届学生代表大会召开,148名代表出席会议,郭虎同学当选为学生会主席。1992年5月31日,第四届学生代表大会召开,168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选举张亚军同学为学生会主席。 (十)大力加强校园建设 1.正式开学前的各项建设工作 衡阳工学院自1979年二机部决定组建起,从学院筹备处到后来的历任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坚持把学院基础建设放在增强学院发展后劲的高度来认识。1982年8月,学院就着手筹建规划,提出新建教学实验楼、图书馆、实习工厂、风雨操场、会堂、学生食堂和浴室、职工住宅及学生区锅炉房、运动场、室外道路等规划,并从1983年4月开始就陆续建设起来。1984年 11月,核工业总公司在批复学院计划任务书中要求将这些新建项目(总面积46530平方米,总投资3650万元)在1988年要全部完成。 学院重建初期,要将学校办好,当初面临的困难是不少的。首先是四院移交的部分校舍需要全面维修,而在维修过程中,只能是四院、七〇九队搬一间才能维修一间。主要难点首先在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上。直至1985年,也就是首届开学典礼后,仍有部分房子未空出来。这给校舍整体维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是学院没有实验楼、图书馆、实习工厂、会堂、学生活动场所以及食堂、浴室和商业服务用房。原矿院遗留下来的实验、实习等用房基本上已由四院移交给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衡阳工学院所接收到的除教学大楼、教工住宅、学生宿舍整栋建筑以外,其他是一些陈旧的、不规范的棚顶等简易结构房屋,故必须从零开始新建实验等教学急需用房。三是当时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过渡时期,建设用“三材”实行指标供应。校舍维修主要材料——木材,新建项目所需的钢材均需上级机关拨指标才能购买到,这给维修、新建施工的材料供应带来时断时续现象。四是要培养合格人才,必须做到教学实验两不误。这样就要求校园基本建设必须加快步伐,尽快达到教学要求,而建设项目多,建材供应又不及时,只有新建一栋就交付使用一栋,形成了边建设边使用,教学等房用的局面。 2.大规模的基础建设 学院重建中的基建工作始于1983年4月,建设高峰期在 1985年至1987年。学院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要敦促四院搬迁,另一方面调动各方积极性,组织进行新建项目的筹划与施工工作。1985年,新建工程项目开工达15个主要项目,包括图书馆、会堂、行政办公楼、培训楼、机械实验楼、中学高中部教学楼、实习工厂、学生二食堂、住宅19号楼和20号楼等,以及 1984年开工、1985年竣工或仍在建的项目有风雨操场、供应仓库、材料库、教工住宅16号楼、17号楼、18号楼、东大门等建设项目,决算投资达770.7091万元,建筑面积达34183.04平方米。由于项目多,投资任务大,主要建筑如图书馆、会堂等均由湖北工业设计院设计,设计出图晚,施工力量又不相适应,“三材”指标不足,任务相当艰巨。为确保完成任务,尽快满足教学用房需要,院领导经常研究、检查、督促施工进度,协调各方关系,遇到难题学院主管领导亲自向省、市领导汇报批项目、申报“三材”指标、抓好基建投资款项的落实和到位,寻求各方面的帮助。基建处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从处长到全处人员经常是日以继夜地工作,跑项目,跑批文,跑材料,求指标。工程施工进入到1987年,是学院重建工作最关键的一年,基建总投资须完成1065万元,其中建安投资455万元,设备及工器具投资为480万元,其他基建投资为130万元。主要项目包括在建项目有图书馆、会堂、培训楼、机械实验楼、实习工厂金工车间、建工实验室、防护实验楼、水暖实验楼、变电所等,新开工项目有结构实验楼、油库、学生区小卖部等。由于措施得当,从 1983年开工建设以来的在建项目和1987年开工建设的项目如图书馆、机械实验楼、建工实验楼、防护实验楼、水暖实验楼、结构实验楼、培训楼、行政办公楼、实习工厂、风雨操场、学生一、二食堂等教学急需的建设项目在1987年底前基本竣工,绝大部分已陆续交付使用。 衡阳工学院根据核工业总公司(85)核基字35号和核计发 (91)445号文件批准和增加计划投资,两次共计4262万元(原计划投资是4077万元),从1984年4月首项工程开工建设到1992年底完成主要工程建筑项目41项,面积达60253.21平方米,完成投资4338万元,为概算投资的101.78%,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1993年后,学院的基本建设转入正常建设阶段。 随着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学院的发展步伐已经加快,远远超过了重建初期的计划发展规模。学院的专业由1984年的5个系 8个专业发展到8个系18个专业。 为了改善和扩增学生的住房条件及活动用房,学院于1990年 12月投资86.367万元,在学生1—3舍两头纵向修建面积为2210平方米的学生辅助楼。学生辅助楼于1993年5月建成后,学院又先后投资150多万元,为学生1-3舍扩建南北阳台。这两大工程的兴建,有效地改善了学生住房质量,扩增了学生住房活动空间。 3.教职工住房建设和旧房改造 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与第四设计研究院时期,共建有教职工住宅16065平方米,共计282套,学院能实际使用的共210套,仅为 13000平方米。随着学院重建工作的起动,教职工陆续调入,原有住宅已不能满足需求。学院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1983年,学院就把住宅建设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当年上报二机部要求新建教授楼3200平方米,1984年初又申报了讲师楼。从1983年10月开始,先后投资150.88万元,于1986年7月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的14-20号住宅楼,面积达11110平方米。单套讲师住宅面积 71.94平方米,教授住宅面积87.54和89.64平方米各20套。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开始酝酿,到1992年,地方悄然兴起集资建房之风,学院也为之所动,开始尝试集资建房。1992年11月开工兴建职工住宅21号楼,面积3729平方米,投资114.39万元,职工个人集资8.86万元。1993年初采取按个人集资额多少选房号的做法,于当年4月开工兴建22号住宅楼,面积3105平方米,投资131.7万元,每户集资最高为1.4万元,最低为0.68万元,共集资43.43万元。 学院在加快新建住宅建设的同时,开始注意对筒子楼和旧楼房的改造扩建。1991年冬,学院开始对职工住宅10-13号四拣楼进行改造扩建。10-13号住宅楼是1972年10月至1976年由第四设计研究院兴建的,面积为7440平方米。户平面积约48.9平方米。这4栋住宅,首先是建筑面积小,不适应一家三口人使用,其次是结构不合理。学院根据教职工的反映,于1991年底开始对该类住宅进行扩建,每套扩增建筑面积约9平方米。从1991年起,学院先后将1、2、4及8至20号楼共16栋教工住宅楼进行了改扩建,增大了户均面积,结构也相对趋于合理,为不同需求层次的住户提供了不同档次、不同户均面积的住房。 这些新建住宅楼陆续交付使用和旧房扩建工程的完工,有效地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为留住人才,招引人才,改变学院的面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校园建设 学院重建初期,校园内正值四院搬迁,学院基建项目上马,校园内到处是施工带来的泥土。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加上校园树木不多,到了夏天,校园内热浪滚滚。秋冬季节,风卷尘扬,校园内尘雾弥漫。学院领导意识到,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美化,没有绿色的校园不成校园,要给师生员工舒适的教学、学习、工作环境,必须重视校园环境质量。1984年11月,学院就研究制订了校园绿化规划,决定在1990年前,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30%;2000年前绿化概算为127.3万元。同时决定对卧虎山实施封山育林,用三年时间使卧虎山全部绿化。1984年12月成立了院绿化委员会,统管校园绿化工作。学院每年划拨绿化专款用于购买苗木、花草种籽,组织10余人的临时工园林建设队伍与每年学院组织的义务植树大军相结合种植花草树木。坚持做到基建施工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不留一块空地,不弃一个死角。在卧虎山上,在建筑物之间空地,在道路两旁,在房前屋后地角宅旁,到处栽种常绿树,种植花草。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院栽种树木数十种,绿化面积达到11800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1.6%,形成了点、线、面紧密结合的校园绿化格局;形成了卧虎山上松涛拍浪、山下香樟常绿的校园绿色景观。 1986年7月到1987年12月学院用近一年半的时间,投资34万元,在8590多平方米的臭水塘里兴建了校内公园——东园。在园内还修建了园中园,建起亭、廊、阁建筑群,假山飞瀑,荷塘蛙鸣的人造景观,把江南山水集于一园,被誉为衡阳人造公园中的五朵金花之一。经过三年的努力,1987年底衡阳工学院被衡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1989、1991年又先后两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园林式单位”。 三、领导关怀 衡阳工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1979年8月,二机部副部长刘淇生在北京召集有关领导研究学院建设事宜。 1980年4月26日,二机部副部长苏华来衡阳指导学院筹建工作。 1981年11月18日,二机部副部长苏华第二次来学院指导筹建工作。 1983年2月1日,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来学院指导筹建工作。 1983年12月9日,核工业部副部长周平来学院指导筹建工作。 1985年4月21日,核工业部顾问、原核工业部部长张忱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1986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委员、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为学院题词:“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核工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1986年11月24日,湖南省副省长王向天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1987年11月23日,湖南省原副省长刘亚南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1988年1月13日,中顾委委员、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并为学院题词:“实现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是基础。” 1989年3月15日,湖南省副省长王向天在衡阳市副市长李湘沅陪同下,第二次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1991年6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原二机部副部长李觉将军在湖南矿冶局局长周亚乾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学院视察。 1993年6月4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董志文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第三节 改革与发展(1993.6~2000.6) 1993年6月23日,国家教委批准衡阳工学院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为学院题写了新的院名。更名以后,面对核工业军转民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学院及时调整战略,积极推进改革,着力谋划发展,学院先后制定和印发了《内部分配改革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几项措施》、《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方案》、《党政管理干部聘任实施办法》、《教师聘任实施办法》,相继实施教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改革和后勤管理改革,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学院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一、机构设置调整和完善 学院更名以后,积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及时对机构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促进了学院的各项工作。 1993年8月,成立院教学督导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监督;9月,为适应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院撤销培训部,增设成人教育处,与教务处合署办公。 1994年1月,增设化学工程系,同时将采矿工程系更名为资源开发系。 1994年10月,将学生工作部(处)改为学生工作处,属于行政序列;成人教育处不再与教务处合署办公;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为副处级机构。 1994年11月,学院将工商管理系更名为经济管理系; 到1994年底,学院的党群机构有: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办公室、工会和团委等;行政机构有:院长办公室、外事办、人事处、教务处、科研生产处、财务处、保卫处、人武部、学生工作处、监察处、审计室、离退休职工管理办公室、总务处、成人教育处;教学和教辅机构有: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系、建筑工程系、技术物理系、经济管理系、资源开发系、化学工程系、基础课教研部、马列主义教研部、图书馆、附属子弟学校等。 1996年1月,学院将离退休职工管理办公室更名为离退休职工管理处(正处级机构);同年4月,为加强教职工子女就业管理,学院设立了劳动就业管理处(正处级机构);12月,学院将成人教育处改名为成人教育部(正处级机构)。 1998年2月,为适应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的需要,学院成立了电气工程系、体育教研部(正处级)、计算机中心(副处级),并将成人教育部改为成人教育分院(正处级)。 到1998年4月,随着机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学院的党群机构有: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统战部、武装部、党校、工会和团委等;行政机构有:院长办公室、外事办、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教务处、科研生产处、科技开发公司、财务处、保卫处、学生工作处、监察处(与审计室合署办公)、离退休职工管理处、总务处、劳动服务公司;教学和教辅机构有: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系、电气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技术物理系、资源开发系、化学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基础课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体育部、图书馆、计算机中心、成人教育分院和自考中心等;直属机构有附属子弟学校。 1999年1月,学院成立了外语教研部(对外称外语系);3月,撤销监察、审计处,成立监察处,与纪委办公室合署办公,并单独成立审计处;4月,学院将成人教育分院更名为成人教育学院(系、处级),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系、处级);6月,学院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副处级);12月,学院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正处级)。 到2000年7月,学院的党群机构有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统战部、武装部、党校、工会和团委等;行政机构有:院长办公室、外事办、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教务处、科研生产处、科技开发公司、财务处、保卫处、学生工作处、监察处、审计处、离退休职工管理处、总务处、劳动服务公司;教学和教辅机构有: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系、电气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技术物理系、资源开发系、化学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基础课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体育部、外语教研部、图书馆、高教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和自考中心等。 二、院级领导的调整和充实 为适应学校改革和发挥的需要,核工业总公司和中共湖南省委根据学校的实际,不断对学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不断优化了院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增强了班子的活力。 更名之初,学院的领导有5位,他们是:丁联池同志任党委书记,刘泽南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汪兴华同志任院长,凌球同志任副院长,张帆同志任副院长。 1993年11月17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聘任凌球同志为中南工学院院长,免去汪兴华同志中南工学院院长职务;聘任陈俊杰同志为中南工学院副院长。 1994年3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党组同意增补陈俊杰为中共中南工学院委员会委员。 1995年3月18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泽南同志调任南京工业学校党委书记。 1996年11月14日,中共核工业总公司党组任命邹树梁同志为中南工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聘任邓国扬同志为中南工学院副院长。 1998年10月21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聘任王汉青、邹长城同志为中南工学院副院长,免去张帆同志中南工学院副院长职务。 到2000年并校组建南华大学前,学院的的领导有7位,他们是:院党委书记丁联池,院长凌球,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树梁,副院长陈俊杰、邓国扬、王汉青、邹长城。7位院级领导班子成员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4人为教授,3人为副教授,平均年龄为51岁。 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 更名后,学院的改革发展得到了核工业总公司、湖南省和衡阳市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很多领导亲自来学院视察,他们现场了解和解决学院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或来校讲学具体指导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各级领导的到来增添了学院师生员工不断进取的热情和信心。 1993年更名之初,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即应邀欣然为学院题写了新的院名; 1994年4月12日,衡阳市市长贺同新率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来学院现场办公,解决周边环境问题。 1994年11月18日,原核工业部副部长、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国家“863高科技计划”发起人之一、第三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王淦昌院士来院视察。为学院题词:“开拓进取,为核事业培育英才”,并为图书馆题写馆名。 1995年8月,湖南省副省长郑培民来学院视察。 1996年5月20日,原核工业部部长张忱第二次来学院视察。 1997年3月25日,原国家教委政教司司长徐文良参加在学院举行的全国高校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 1997年5月,8月,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先后两次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1998年5月,教育部计划司司长纪宝成来学院考察。 1998年12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寄语中南工学院,肯定学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中取得的成绩。 1999年6月2日,中共衡阳市委书记梅克保来学院指导工作。 1999年9月4日,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吴向东视察学院; 1999年9月6日,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省长助理许云昭来院视察。 四、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更名为中南工学院以后,学院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和调整,努力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并以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价为契机,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一)加强专业建设和调整 1.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新专业 1993年9月,学院设置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 1994年10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人校发(94)335号文批准学院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化工工艺等3个本科专业和核反应堆与核电运行专科专业。 1995年8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人校发(95)291号文,批准学院设立工业外贸本科专业,同年秋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首届招生。 1996年秋,化工工艺、工业外贸招收首届学生。 1997年8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人校发(97)365号文批准设置电子工程、英语2个本科专业。1998年7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人校发(98)217号文批准设置建筑学专业。 1998年秋,电子工程、英语2个本科专业招收首届学生。 1999年秋,建筑学本科专业招收首届学生。 1999年3月,教育部以教高函(99)4号文明确,根据教育部 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整理审核后,学院有 17个本科专业(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整理汇总表)。 中南工学院本科专业汇总表
注:1998年批准设置的“建筑学”专业未列入表内 2.采取措施强化专业建设 (1)建设重点专业。根据我国核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学院选择了一批专业加以重点建设。1995年4月,湖南省教委以湘教高字(1995)2号文,确定学院核技术专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1997年4月,湖南省教委以湘教通(1997)58号文确定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管理工程2个本科专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二批重点建设专业。1997年9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人发[1997]390号文批准学院核技术、管理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4个本科专业列为核工业总公司(部)级普通高等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对省(部)级重点专业的建设严格进行管理,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检查与评估。学院在师资、人力、物力、财力、科研等方面都予以扶持和倾斜。 (2)增设急需专业。为满足核工业建设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八五”、“九五”期间先后增设了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化工工艺、工业外贸等4个本科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等6个专科专业。1997年又增设了英语和电子工程2个本科专业。1998年增设了建筑学本科专业。 (3)改造传统专业。随着铀矿开采技术的改进和核工业的转民,学院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急需改革。从1992年开始,学院分两步对该专业进行改造,第一步,充分考虑行业特色及新兴的采铀方法,系统地开出了溶浸采铀专业课程,扩大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的适应面,从而填补了铀矿开采、溶浸采铀、铀矿井安全与防护方面高级人才培养的空白;第二步从1994年起,对91级及以后的学生在保持原有采矿工程专业特色不变的前提下,向岩土工程方向拓宽,用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改造和建设该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使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 (4)拓宽专业口径。对一部分专业面较窄的专业进行拓宽。一方面在部分专业增设专业方向。原有的辐射防护专业,改为核技术专业,设置辐射防护、核电子学及核辐射探测2个专业方向,使专业面得到拓宽。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3个专业归并一处,设置电气工程学,3个专业统一公共课、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学,拓宽了专业面,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为了拓宽原有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面,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学院自行停止该专业招生一年,进行了专业改造与调整,设置了经营管理、外贸与涉外管理、生产技术管理3个专业方向,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另一方面,进行“按大类招生”尝试,将“机械设计及制造”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2个专业设置相同的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只是部分专业课不同)。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做到四年不断线。 (5)开展专业水平评价活动。1994年10月,核工业总公司颁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试行),为了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造,学院于1995年2月,召开院务会议,专题研究本科专业建设评价工作,将专业评价工作列为1995年教学工作的重点。1995年7月,学院教学督导组和课程建设委员会专家,依据核工业总公司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试行)》,对15个本科专业(含4个未招生的新增专业)进行了自评,自评结果是:“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合格,没有不合格的专业”。在全院开展的专业建设水平评价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改革。 (二)强化课程建设 学院秉承建校以来注重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优良传统。从抓好课程评估、建设重点课程、完善评价制度、增加经费投入等方面推进课程建设。 1994年底,学院根据核工业总公司下发的指标体系,组织专家组对第二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进行了评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制造工艺学》、《测量学》、《钢筋砼结构》、《排水工程》、《通风工程》、《原子核物理》、《经营管理学》等12门课程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 1995年,学院制订了《中南工学院课程建设工作的若干规定》,同时开始组织实施第三批重点建设课程规划,38门课程被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大学物理》、《物理实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材料力学》、《大学体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工程制图》、《金工实习》、《电工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流体力学》等14门为院控重点建设课程,《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化工容器》、《机械CAD》、《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自控原理》、《结构力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热力学》、《房屋建筑学》、《制冷》、《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核辐射探测》、《辐射剂量学》、《财政与金融》、《技术经济学》、《生产管理学》、《企业财务管理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核工业生产概论》等24门课程为系控重点建设课程,其中,《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被湖南省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同年,《金工实习》被湖南省确定为省级合格课程。 1996年,《大学物理)被湖南省评为省级重点建设优秀课程,《大学英语》被湖南省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合格课程。1997年,学院增补课程建设经费每年5万元,《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湖南省确定为省级第二批重点建设课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学院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全院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反复宣传和推动,持久不懈地抓。全院各部门都重视和支持,尤其是教学及其管理部门、师资部门、总务部门、财务部门等在人、财、物方面有较好的配合和投入。第二,学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对那些在课程建设中作出成绩的教师给与奖励,同时号召广大教师发扬“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第三,学院在课程建设上抓重点,做到有规划,有主次,将主要精力放在受益面广的主要基础课上,并加强建设。 (三)加强教材建设 学院坚持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各学科(专业)都要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出发,采用能反映最新水平的高质量的教材,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有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制定和实施了编写教材补贴课时政策,创造条件,保证实施“九五”教材建设规划,争取更多的自编教材获得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先后有何宪教授的《核技术应用概论》、曹扬达副教授的《核电子学基础》、林祖滨副教授的《辐射防护》、朱齐荣教授的《核电厂机械设备及其设计》、王昌汉教授的《铀矿床开采》、任德曦教授的《核电站工程管理》、《核工业技术经济学》、邹树梁副教授的《机械原理及其在核工业专用设备中的应用》、唐耀庚副教授的《核电生产过程自动检测与安全保护》等9本教材列入核工业总公司“九五”教材选题规划。其中任德曦教授的《核电站工程管理》列入“九五”总公司重点教材选题,同时申报国家的重点教材。 (四)进行教学改革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今后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学院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于1995年12月制订了“九五”教学改革规划,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强化实践训练,拓宽专业口径,注重能力培养”的24字教改方针,并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 1.实行“主辅修”制度 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注重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在学好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再辅修一个专业。1994年开始,学院实施了“主辅修”制度,当时已开设建筑工程、会计学、英语、管理工程、计算机及应用等辅修专业。 2.抓好“两课”教学改革 学院党委和行政十分重视“两课”教学改革,制定了“两课”教学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了改革,建立了“两课”实践基地,学院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等地正式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坚持不懈、系统规范地组织了这方面的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大特色。 3.把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学院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每个学生每学年必须劳动一周。通过劳动,学生增强了劳动意识,培养了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精神。 4.对学生进行军政训练 在1995年修改的新专业教学计划中,学院将军政训练列入教学计划,从95级开始,每个新生年级实施为期2周的军政训练,对学生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初步掌握军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5.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学院从1995年开始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995年,学院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开设了24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要求每个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选修8~10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995年秋季学生开始实施。 6.面向二十一世纪,制订了新一轮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整理后,学院有4个门类共17个本科专业,结合教评整改的要求及时地把制订面向21世纪的各专业教学计划列入学院议事日程。这是一项跨世纪的教学建设工程,是一次按新的专业目录要求,为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全面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设计的施工蓝图。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新一轮教学计划于1999年6月29日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 7月8日院务会议审议后予以批准。这次设计的教学计划框架由原来的公共课、基础课、技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部分改成通识课程、主修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三层结构,总学时在2550学时左右,这是一种体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做学问、做事、做人协调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了拓宽专业、提高素质、加强基础、重视能力、因材施教、整体优化的基本原则。 7.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学院来说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到每个老师,这是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使教学过程逐步从以“教”为中心改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变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传统的群体授课模式,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开设第二课堂和开放实验室,扩展和延伸教学过程,实行开放式教学,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从单一课堂教学扩展和延伸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活动中去,并充分运用电化教学、CAI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九五”期间,改建和新建4个语音室,添置了一批投影仪、无线扩音器,专人负责借用管理,部分教室安装了电视机。1998年建成一个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软件制作室,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1999年开通校园网,供教学使用,与国际互联网连通,用于教学、科研和管理。 8.加强教学研究 学院建立了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立项制度,设立了教改和教研专项基金,不断推进高教研究立项工作。1996年末,学院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中心主题为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交流会”,并评选优秀项目,发给证书和奖金。1997年1月,学院设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53项,其中院控22项,系控31项。1997年将《高教研究》杂志变成季刊。1999年,学院设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29项。1999年6月成立高教研究所,负责研究学院重大教研教改问题,为学院决策提供依据。经过持续不断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学院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从1993年至1996年底,共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及其它奖12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另外评选出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2项。 中南工学院1993-1996年获得的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五)加强实践教学 1.进行实验室的调整和建设 更名以后,学院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对某些实验室进行了调整、合并。1998年将原有的15个实验室调整为11个实验室,管理体制也由原来的三级管理变为院、系二级管理。到1999年10月学院有实验室专职人员68名,实验教学用房1万余平方米,且兴建了一幢50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1999年5月,学院机械基础、化学化工、电工电子、物理、材料力学等5个基础实验室又顺利通过了省教委“双基”实验室评估专家组的合格评估。全院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物理实验室1997年被湖南省教委授予高校实验室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实验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物理实验室改革了传统的理论考试方法,将原来的理论考试改为实际操作考试,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化学化工实验室在探索以开放性实验指导方式开设综合性实验,形成一套综合性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模式。 2.狠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院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工作,先后制定了《中南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中南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中南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实施有效管理。对工科专业,要求以工程设计课题为主,工程设计型题目占80%以上,能用于实践的题目数占题目总数的15%以上。建工系“结合工程实际,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与水平”的课题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从1997年开始,学院对条件成熟的几个专业,毕业设计还允许部分学生采用走出去的办法,除院内安排有指导教师,还从院外聘请了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人员参与指导,直接在生产第一线参加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1998年省教委《关于机械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抽查情况的通报》中,学院的毕业设计得到了省教委的肯定和表扬。1999年开始评选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3名同学获奖。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为满足各专业的实习要求,除院内建立的金工实习工厂及电子实习工厂外,还在院外建立了36个实习基地。学院学生在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过程中,坚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些同学还解决了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和好评。如建工系93级江岳松等同学,1996年12月在衡阳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市人大办公楼施工工地实习时,大楼桩基的桩孔开挖出现大量流砂和淤泥,严重影响桩基工程的施工,他们经过现场测量观察,提出了既经济又合理的处理流砂和淤泥的施工方案,施工单位采纳后,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技物系92级许光同学,1995年6月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某室实习期间,参加了该室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组装调试了该室“16位双向DMA接口”电路,发现并纠正了原调试方案与电路图图标不相符的错误,分析解决了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受到该室同行的一致赞扬。 4.搞好硬件建设 自1983年重建以后,特别是更名后,学院坚持增加经费投入,抓好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共投入21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到1998年,学院拥有500元以上仪器设备4457台(套),5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59台(套),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费近6000元。1996年以后建成了4个语音室,一个多媒体教室,并逐步完成了机械系、建工系、管理系、技物系、计算机系、电气工程系、资源开发系等计算机局型网络工程的改造建设工作,提高了硬件的配置和软件的应用能力,加大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训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机人均150学时以上(不含毕业设计上机)。 (六)严格规范教学管理 1.建立激励机制 学院在稳定教师队伍,培养科研和教学带头人,建立教学梯队;对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职称、奖励挂钩;学生评教;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评优等方面建立了规章制度,大大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2.加大教考分离力度 主要基础课和部分技术基础课采用了试题库命题,无试题库的课程由教研室命题或采用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试题。在期末考试中实行院领导主考制度、统一准考证制度,修订了学生管理条例,规定对考试舞弊者原则上作退学处理。严明考纪,有力地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3.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主要有:系(部)级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抽查期末考试阅卷评分制度。每个学期除系 (部)召开学生座谈会外,学院还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专门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在教学大楼设立教学信息反馈意见箱,经常收集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4.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1995年,学院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教学管理文件,并编印《中南工学院管理文件汇编》,使全院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学院每年均认真讨论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1996年全面修订出各专业 (学科)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等,使学院教学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5.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学院于1996年分别举办了“教学行政管理业务知识”培训班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知识”培训班。教务处全体工作人员、全院教务干事参加了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同时学院为各系(部)配置了教学管理专用计算机,提高了现代化教学管理水平。1995年实现了排课用计算机管理,1999年实现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制作用计算机管理。 6.健全教学组织机构 学院聘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系(部)教学秘书,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实验室正、副主任,改善了系级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充实和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力量。 7.定期开展教学评价工作 学院定期对院级和系(部)级重点建设课程进行年度的评价检查,定期进行教研室(实验室)评价,定期进行系(部)级教学工作评价。 8.取消补考实行重修制 以院政发(1997)79号文规定从97级开始在全院范围内取消补考制度,实行重修制,并逐步向学分制过渡,并以院教字(1997)19号文制订了《中南工学院课程重修制实施细则(试行)》。 (七)体育工作成绩喜人 学院注重抓好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院的体育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师资力量不断加强 1998年学院进行系部调整,成立体育教研部,到1999年已逐渐发展壮大为拥有14位专职体育教师、2位工作人员的系部级教学单位。14位教师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6人,中级职称的3人,初级职称的5人;40岁以下的教师12人,占体育部教师总数的86%,形成了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素质优良的体育师资队伍。 2.场馆建设不断完善 学院逐步加大了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添置了大量教学设备。1997年,学院将田径运动场主席台下的体育器材室拓宽改建成健身房,并投资3万多元添置了多功能健身器、跑步机、卧推架、放松器等健身器材,为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院的体育场地由恢复建校之初仅有的一块草坪,人均运动场地面积只有2.6平方米,到1999年底共拥有1个大型田径场、1个体育馆、1个游泳场、1个网球场、1个健美操房、1个健身房、1个乒乓球房、2个排球场、11个篮球场。运动场馆总面积达28264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为8.83平方米。运动场馆设施齐全,完全能够满足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的需要,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列前茅。 3.重视课外体育运动 学院坚持大学生早操出勤考核制度,并于1997年将全院学生由体育教研室和学生工作部统一进行早锻炼晨跑盖章管理,更改为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体育教研室负责管理,以班为单位集体出早操,大三、大四的学生由学生工作部(处)负责管理,进行晨跑盖章,使学生的早锻炼管理分工更加明确,实施更加规范,学生每年的早操出勤率均在80%以上。学院还组织各种球类竞赛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学院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越野比赛等体育竞赛。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体质。 4.体育工作成绩喜人 学院坚持不懈地加强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好地成绩。 学院1992年至1996年学院连续五年被省教委评为体育锻炼先进单位。 1995年,中南工学院健美操队第一次组队参赛,经过队员们的顽强拼搏,获湖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 在衡阳市的各种体育比赛中,连续多年蝉联衡阳市大中专院校田径运动会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5年连续两届荣获市大中专院校篮球赛甲组第一名; 1998年,学院组团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先后研究撰写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学科研成果和研究论文。王秉彝、李实等同志主持的《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向科学化发展》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体育部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8篇,其中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有10篇。 (八)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4年下半年,学院根据国家教委高教司[1994]125号文件《关于开展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和填报(普通高等工业学校本、专科教学基本状况统计表)的通知》精神,着手考虑学院教学工作的自评工作,并将其纳入1995年学院的议事日程。1995年初,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和研讨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试行)》,院党委和院行政提出了积极开展自评工作、促教学基本建设上台阶、促教学改革上层次、促教学管理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着手规划和组织学院的自评工作。 1.上级领导高度重视 国家教委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非常关心。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于1997年5月、8月先后两次来学院视察工作。1997年8月8日,周远清同志在衡阳市委书记颜永盛、湖南省教委副主任李洪基的陪同下视察学院,听取学院关于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情况的汇报,并关心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申报的准备工作。国家教委关心和指导学院本科教学的评建工作,经常给学院寄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简报》,并多次听取学院自评自建工作的汇报。 湖南省教委高度重视学院教学工作的自评自建,省教委领导同志和省教委高教处的负责同志都先后来学院检查自评自建工作,听取汇报,多次询问和关心学院教学工作的自评自建情况。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对学院教学工作评价的评建工作非常重视。总公司领导多次听取学院关于教学工作评价的汇报,对学院教学工作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帮助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1996年6月,中核总人事劳动局局长王占元、副局长严洁廉来学院检查本科教学工作自评进展情况。王占元局长在学院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教学评价工作的动员报告,要求学院把教学工作自评作为重中之重,认真抓紧抓好。严洁廉副局长于1996年12月中旬和1997年8月上旬先后两次专程来学院检查自评工作进展情况,听取各系(部)主任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关于开展自评工作情况的汇报。 国家教委、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湖南省教委对学院自评自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学院教学工作是极大地鼓励和推进。学院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经过近两年的评、改、建,取得了明显成效。 2.自评方式与过程 (1)加强领导,认真组建自评机构。1995年4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进行首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的通知》。虽然学院没有被列入首批教学工作合格评价的院校,但学院党委和行政提出“抓住机遇,自评为主,评建结合,以评促建”的方针,建立了自评机构,成立了以院长凌球同志为组长的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丁联池同志为组长的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同志为组长的教学工作评价工作组。 为了充分发挥老教授、老干部的作用,1996年6月院党委调整了院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专家组由院教学督导组成员组成,汪兴华教授为组长,王昌汉、孙德纶两位教授为副组长,同时将院教学工作评价工作组调整为教学工作评价办公室。 1997年4月又充实加强了教学工作评价办公室,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同志任教学工作评价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任副主任。各系(部)也成立了系级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系(部)评建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院党委对全院的教学工作评价统一领导,统一协调。院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院教学工作评价的具体领导;院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负责全院教学工作评价的检查、咨询、督导与监控;院教学工作评价办公室负责全院教学工作自评与建设的组织与实施。健全的教学工作自评机构与较协调的工作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学院的自评工作。 (2)广泛动员,不断增强评建意识。为了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自评自建,院党委多次召开(扩大),会议,深入研究和领会国家教委的评价方案与指标体系,提高对教学工作评价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院党委明确提出了学院教学工作评价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全面提高;教学工作评价的工作方针是: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切实整改,讲求实效;教学工作评价的工作目标是:确保合格,力争良好。 1996年3月至4月,学院集中进行教学工作评价的宣传发动,院党委多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学习国家教委有关文件,明确评价的目的、意义、方针、方法和任务,使大家认识到,开展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是国家为加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更重要的是促进高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使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评价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统一全院教职工的思想,动员师生员工投入到教评工作中去,学院利用橱窗、广播、报刊等宣传手段,积极宣传教学工作评建情况,定期(每月两期)出版《教学信息》或《教学评价快讯》,先后编写出五册《中南工学院教学工作评价与建设学习资料汇编》。 学院多次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学习文件,明确指导思想,还分别召开教师大会和学生大会,宣讲国家教委文件,提出要求。全院上下形成了“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确保合格、力争良好”的共识,掀起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高潮。学院在1997年暑假前,新学期开学初,分别举行了科(室)以上干部、副教授以上教师学习班,并召开教职工大会,在全院教职工中开展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学习与讨论,使评建工作由硬性的要求逐步变为理解后的自觉行动,评价的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家纷纷表示,要借教学工作评价东风,变压力为动力,搞好各部门、各单位的自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把一个“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的中南工学院带入21世纪。 (3)统筹安排,深入开展自评工作。为了讲求实效,切实搞好教学工作评价的自评工作,学院对教学评价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制订了自评工作计划。两年时间内学院共进行了五次自评,每次自评做到有要求、有重点、有整改计划、有落实措施。 第一次自评(试评)。1995年4月底,院长带领各系(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到国家教委进行本科教学工作评价试点院校之一的株洲工学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调研学习,并着手研究学院自评工作的方案。在此基础上,1995年7月,学院各系(部)按照《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开展了试评工作。院党委、院行政要求全院教职员工充分认识试评的主要目的,即在于通过自我“诊断”,摸清“家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第二次自评(教研室教学工作自评)。1996年6月,各系(部),对所属教研室进行教学工作的自评检查,主要是对教研室已有的9项规章制度建设与教师的教学资料建设进行评价,以建立健全教研室的教学文件与教师的教学档案为重点,加强教学管理基本文件资料的建设,并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工作。 第三次自评(系级教学工作评价)。1996年7月,学院专家组深入各系(部)按照《中南工学院系(部)级教学工作评价方案》进行自评,重点是全面摸清家底,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制订整改与建设措施,解决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第四次自评(全院诊断性自评)。1996年9月,国家教委行文将学院列入第二批进行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高校。学院认真传达学习国家教委高教司[1996]108号文件,从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开展第四次自评,学院专家组深入到各系(部)和职能部门,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进行自评检查,这次重点是检查各系(部)和各职能部门第三次自评后的整改情况。院专家组在对各系(部)、职能部门进行评价检查的基础上,对照指标体系,进一步找出全院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加强全院教风和学风建设的任务与具体措施。 第五次自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专家组诊断性检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公司院校1997年工作要点》要求“中南工学院要抓紧做好迎接国家教委对其进行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此之前,总公司将组织专家对其进行预检预评”。中核总专家组一行9人于1997年4月7日至13日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诊断性预评。在广泛调查和详细审阅学院自评资料的基础上,专家组按照国家教委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肯定了学院的评建成绩,向学院提出了评建意见和整改建议。 1997年11月8日,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霍雅玲为组长的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一行10人正式到学院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1月14日评价专家组结束对学院的实地考察。 3.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形成评价意见 主要成绩: (1)核工业总公司、湖南省、衡阳市非常重视教学评价工作,不但给学校加大了投资力度,而且具体指导了学校的评建工作。学校对待评价工作态度端正,以评促建效果显著。 (2)学校从创建至今已培养了20届共5500多名毕业生,为核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3)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比较明确,校领导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大部分校领导亲自承担教学任务,注意深入教学第一线,能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4)学校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多种途径引进、培养青年教师,在积极创造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学校的图书馆、金工实习基地、体育设施、学生宿舍、校园环境等教学基本条件比较好。白天上课和晚自习期间校园一片宁静,学生遵守纪律,教学秩序较好。 (6)依据学校确立的“立足核工业,服务核工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办学方向,注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建立“两课”实践基地,开展“三下乡”活动等,在德育工作上有自己的特色。 主要问题: (1)在教学条件方面表现为:青年教师高学历比例太低,达不到合格标准;实验室设备配置情况不平衡;有的系专业实验开出率低,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电子实习基地还不完善;电化教学手段的实际使用还不够广泛。 (2)在教学状态方面表现为:有的专业口径不够宽,教学计划中如何体现学校提出的“加强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训练、拓宽专业口径、注重能力培养”的24字方针,尚研究落实得不够,非计算机专业近三届毕业学生累计上机时数偏低,全校选修课虽近一年开出门数较多,但前两学年门数很少。 (3)在教学效果方面表现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比较弱,课外科技活动偏弱。 几点建议: (1)学校要加强教育思想的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明确整体改革思路。首先,要把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思路,真正落实在培养计划当中;其次,要着力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施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第三,必须认识改革的系统性,注意教学改革与其他工作的联系,营造有利改革的氛围,吸引一流教师投入改革;第四,使教育研究植根于实践之中,加强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实验研究,把教务处的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加强专业建设、调整、改造的整体规划。对学科专业建设一定要进行科学分析,认真论证。建议学校在专业数量的进一步发展上,要十分慎重,并努力理顺专业整体结构和重点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 (3)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工作水平。建议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克服经验管理的倾向,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建议学校巩固前阶段教学管理中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规范管理。 (4)增强忧患意识,下大力气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建议学校加强人才流动的预测、决策工作,制定整体队伍结构优化及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工作计划,注重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建议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湖南省、衡阳市尽力为学校引进人才、提供科研机会与经费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条件与政策,帮助学校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难题。 (5)注意合理使用经费,保证投资重点。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对课程建设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建设课程的遴选原则,从实际出发,首先建设那些对培养学生占重要地位、覆盖面相对大一些的基础和技术基础课。 根据专家组以上评价意见,学院很快形成了以院政发(1997) 112号文上报的整改报告,并制订了1998年教学整改工作计划,认真进行整改。 1998年4月,国家教育部以教高(1998)3号文明确学院本科教学评价的结论为合格。 (九) 发展成人教育 学院在发展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同时重视成人教育,到中南工学院时期,成人教育完成了从短期专门人才培训为主到进行正规学历教育为主的重大转变;办学层次也由专科跃上了以专科学历为主兼有本科的新台阶;办学形式实现了以夜大脱产为主体,兼有函授、自考等三种办学方式,基本满足了成教学生的学习要求。1999年5月,学院召开了第一次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邹树梁主持,党委书记丁联池致词,副院长陈俊杰作了《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开拓学院成人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院长凌球在大会闭幕式上讲话,院党委委员、院行政领导、院属各系、部、处、委、办、工会、共青团的主要负责人、成人教育各地区教学站的负责人和成人教育学院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学院成人教育的发展。 1.管理机构的调整和健全 1993年,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措施,这给成人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学院抓住机遇,将成人教育科从教务处分离出来,成立成人教育部(正处级)和自学考试中心,1995年又将成人教育部改为成人教育处,管理人员增至14人。 1998年2月,学院将成人教育处改为成人教育分院,将自学考试中心并入成人教育分院,成人教育成为了中南工学院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它设有招生、教学、学籍管理、学生管理、自考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等一整套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满足教学需要。 1999年初,院党委将成人教育分院改为成人教育学院。为了加强成人教育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党总支委员会。 2.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96年以前,成人教育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1996年,成人教育处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手册制定了《成人教育学生手册》,健全了学生辅导员制度、班主任制度、学生劳动课制度、学生奖惩条例、宿舍文明建设规范,加强了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陆续制定了《教学站建站条例》、《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定》、《成人教育招生与毕业证发放制度》、《成人教育学生收费规定》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对学生从招生、交费、学习成绩登录直至毕业证发放的全过程实行微机跟踪管理。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微机管理的启用,彻底改善了成人教育的内部管理。同时,根据国家对成人教育的要求,编写了成人教育教学大纲,制订了教学计划,制订了教师上课考勤制度、学生自习制度、教学站检查巡考制度和函授学生面授制度、学生考试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态度进一步端正,学风大有好转,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96年顺利通过省教委组织的全省成人教育教学评估。 3.专业数量快速增加 1995年,经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批准,在原设专业基础上又增办了计算机及应用、建筑装饰、外贸英语、经济法、电子技术、工业外贸、给水排水、核反应堆工程等 8个专科专业,成人教育招生专业达到14个,基本对应了学院当时所设全部本科专业。 1998年9月,经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湖南省教委批准,成人教育获得了高中升本科的办学权,首批设立的建筑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4个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到1999年,成人教育学院所设专业覆盖了文、理、工、管、法学、外语等学科,设有电算会计、管理工程、机电一体化、工业与民用建筑、化工机械、劳动安全与环保、核电运行、计算机及应用、应用电子、经济法、外贸英语、文秘、体育师资、建筑装饰技术、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7个专科专业和会计学、建筑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4个高升本专业。 4.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1993年招生不足400学生,1996年招生扩大到820人,1997年计划招生900人,实际招生超过1000人,使成人教育在籍学生人数达到2700多人。1998年,学院成人教育在读学生超过了2800人。 5.办学形式有了发展 1993年前,成人教育只负责干部培训,成人教育专业招生为夜大(即脱产住校学习)一种形式。1993年起成人教育增开了函授学习形式,有几百名学生参加了函授学习。同时,还开办了自学考试短线专业助学班,1997年报经省教委批准,成人教育又设立了湘南地区唯一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 6.院外办学有新突破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办学是成人教育的一大特色。学院继1994年首次在邵阳、衡东设立成人教育函授教学站后,相继在长沙、岳阳、益阳、娄底、郴州、祁东、永州、惠州、贵州、大亚湾等地建立了13个函授教学站,其中最大的教学站在校学生超过700人。1998年成人教育学院先后在贵州省贵阳市、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湖南省永州市等地增设了3个函授教学站。校外函授站的建立,拓宽了成人教育的办学范围,提高了办学效益。 7.教学条件大为改善 1993年学院决定,将培训招待所完全划归成人教育部,并作为成人教育部的教学办公基地。随后,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也得到了添置和补充。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1997年湖南省教委组织的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学院成人教育顺利通过评估。 五、师资队伍建设上台阶 更名后,学院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经过不懈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思想素质较好,业务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到1999年9月,共有在职教职工786人,其中教师373人,干部292人,工人121人。教师中,教授及相应职称者23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28人,讲师147人。高级职称教师中,45岁以下的83人,占55%。220名青年教师中,研究生班以上学历的115人,占52%。 (一)拓宽渠道,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 学院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为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使他们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学院每年为新分配的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请校内外名师对他们进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素养。另外,在见习期必须参加地方人事局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干部入门培训,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法律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1999年开始,学院被确定为地方人事部门教师岗前培训基地。 2.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使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更好地独立承担起教学科研的重任,成为教书育人的骨干,学院对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签订培养合同。严格青年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主讲课程前必须经过助课这一环节,至少要听导师一门主干课,协助导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然后经试讲,通过后方能正式给学生授课。为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学院规定给导师计适当教学工作量,并从院长基金中给予适当的奖励。导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高尚的师德对青年教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学院青年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快速提高。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四好”活动 学院延续了衡阳工学院时期的优良传统,每两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四好”评选活动,每次评选出前10名,从院长基金中出资奖励。另外,学院还不定期地举办教师板书比赛、青年教师外语达标竞赛、外语演讲比赛、“五分钟”课堂讲授观摩评比、教学文件评优、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通过评比和竞赛,培养和发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引进相结合,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1.加强代培研究生力度,积极鼓励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 针对高学历人才缺乏,单靠引进一时满足不了需要的现状,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采取代培博、硕士研究生的形式,先后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到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该批人员包括:何少华、丁德馨、阳小华、王振全、龚学余、肖德涛、廖碧波、陈龢、柯国军、石世宏、何毅、肖东生、肖宗志、鲁志军、蒋艳华、冯丹凤、陈永坚、欧春华、于巍、潘立新、谭淑英、胡仲英等。 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该批人员包括:刘振宇、陈坚祯、刘原、朱开悉、刘伟四、张彤、陈丛桂、曾庆生、彭如恕、周荣安、肖基毅、綦春明、刘迎云、唐壮丽、伍衡山、杨仕教、苏泽光、熊智彪、刘源泉、罗扬、陈云新、李晓衡、罗建华、唐振平、邹树梁、朱惠延、陶鲜花、谭良、李东、马满军、杨晓霖、付春、胡鸿雁、胡启海、刘再雄、何鸿雁、晏小花、何固佳、刘祥青、袁春阳、伍卓、戴立操、邱小平、屈国普等。 2.拓宽渠道,积极引进人才 学院地处衡阳,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学院改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走出去,登门揽才,编辑宣传材料和招聘广告,积极主动地寻找人才,挖掘人才。先后从科研院所、兄弟院校、工矿企业引进教师98人,接收应届毕业研究生和重点院校本科生80人,从本校选留优秀毕业生28人,充实了师资队伍。 3.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稳定人才 为吸引和稳定人才,学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实行校内津贴制度,给博士生、硕士生每月分别发给100元、50元津贴;给正教授每月发给150元津贴;省、部级学科带头人每月发放津贴200元;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在培养期内每月发放津贴100元;省青年骨干教师每月发放津贴80元;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培养期内每月发放津贴40元;给来院工作的博士生、硕士生分别发给一次性安家补贴费10000元、5000元,家属随调,优先解决科研经费,优先分配100平方米和65平方米住房1套;在评定职称时,指标分配向教师倾斜;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倾斜等。实施上述措施,对吸引人才、稳定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4.重视提高综合素质 学院重视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举办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班,先后选送10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党校学习,发展党员30余人。组织56名教师到秦山核电站、272厂等工矿企业、农村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有68人参加社会调查。8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入门教育,60余名教师参加岗前培训。与此同时,学校坚持的青年教师导师制,使青年教师不断学习老教授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 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学院对潜力大、竞争力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实行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和环境。一是建立院级重点培养对象,学院在听取系、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15名左右的重点培养对象,并制定具体措施,进行滚动培养,形成对培养对象和广大教师的激励;二是对被列入省重点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每月发放30月津贴,每年报销500元书报费,并签订培养合同,实行动态管理,促进他们不断地地成长。经过努力,一批学科骨干逐步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有一批骨干教师成为了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核工业总公司中青年专家,涌现了一批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994年,张悦仁、王昌汉、孙德纶、汪兴华等4名教师被确定为衡阳市学科带头人。王秉彝、王汉青、黄赛超、唐耀庚、邓国扬、丁德馨、朱开悉等7名教师被确定为衡阳市学科后备带头人。 陈俊杰、邹树梁、徐伟昌、丁德馨等4名教师被确定为核工业总公司中青年专家。 邹树梁、丁德馨、龚学余、阳小华、张春良、刘泽华、周晓东、张元钟、陈也平、郭长青、赵修良、李兰君、张兆湘、樊建军、朱开悉、饶平等16名教师列为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三)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学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硬条件,择优评选,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旧格局。教学系列的评聘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系列,35岁以下晋升副教授予以优先或破格推荐到省评审。学院还要求系、部、处对符合条件的40岁以下申报副教授者,要积极推荐,并帮助他们做好整理申报材料工作,以保证他们得以顺利通过。到1999年9月,学院35岁以下正教授1人,副教授(高工)23人,36~45岁的副教授(高工)有4人,此举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鼓舞。 更名后,学院教师取得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具体情况如下: 1993年7月,凌球、朱齐荣、彭如海同志被确认为教授资格; 1994年11月,周贤玉同志被确认为研究馆员资格;12月,陈国清同志被确认为研究员级高工资格。 1995年7月,李民权同志被确认为教授资格; 1997年7月,丁联池、陈俊杰、王汉青同志被确认为教授资格。 1998年9月,张力、郭兰英、王前裕经湖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教授资格;中核总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同意凌均卫同志任研究馆员。 1999年7月,娄金生、石世宏、丁德馨被确认为教授资格。 (四)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内部分配向教师倾斜,课时酬金不断提高,使教学一线广大教师的收入明显高于非教学人员,调动了教学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2.努力解决骨干教师夫妻分居的困难。在非教学人员超编的情况下,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先后为近20名骨干教师解决夫妻分居的困难,使他们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3.积极解决教师的住房、子女升学、就业等问题,努力稳定教师队伍,使学院广大教师安居乐教,推动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建立起了一直学科分布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一些教师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 1993年9月10日,王前裕、彭如海同志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 1994年,邹树梁同志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黄赛超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5年1月,孙德纶同志被评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9月,王昌汉、刘祥清同志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并记二等功。 1996年,邹树梁同志被评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饶平同志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 1998年12月,丁德馨同志被评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郭长青同志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到1998年底,孙德纶、凌球、汪兴华、陈俊杰、邓国扬、王汉青、王昌汉、何宪、任德曦、王前裕、秦戌生、周贤玉、郭兰英等13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六、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有新的突破 90年代中期,学院的科研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资助、实行按立项项目拨款)的情况下,学院开始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申报各类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使学院承担省(部)级、国家级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90年代后期,学院的科研工作已开始上台阶、上水平。 90年代中期以后,学院基于“核电”是核工业的主导产业,面向核电建设选题进行技术开发,逐步开发出拳头产品。学院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学院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氮—13监测系统研究》、《氮—13监测仪工程样机的研制》的完成,具有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意义。 90年代后期,学院设立了专项青年科研基金,制订了《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考核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技术贸易管理条例》、《知识产权管理条例》。 1998年,学院还投资72万元创建校园网,为科研、教学、管理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广大教师投入学术研究,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促进了教师队伍研究水平的提高。其中邹树梁副教授完成的《电磁感应式飞轮设计》被评为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一)科研项目上档次,并获得一批科研成果 学院组织广大中青年教师面向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选题,并为申报省(部)级、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和“八五”技术攻关项目的教师创造条件。到1999年8月,经批准立项的省(部)级、国家级及“八五”攻关项目13项;获省(部)级、国级奖的科研成果35项。 中南工学院1994-1999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览表
中南工学院1993-1999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一览表
(二)围绕核电建设进行开发,科技产品进入市场 中南工学院的科技开发是从非核行业的“短、平、快”项目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初,围绕核电建设和运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一批有实用价值的成果。郭兰英教授主持的氮—13监测仪、环境氡测量技术及其第三代产品,丁德馨教授主持的线型聚能药包断裂控制爆破和肖德涛主持研制的防氡涂料,先后研制成功,形成产品或技术。特别是学院自主研制开发的“瑞尔康”环保防氡内墙漆,这一成果通过了1999年4月建设部主持的鉴定会,得到专家的肯定,成为了建设部向消费者推荐使用品牌,并投入批量生产,受到消费者好评。 (三)拓展学术交流空间,活跃学术气氛 学院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与乌克兰、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拓展学术交流空间,活跃学术气氛。 1.学院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地区性重要的学术会议,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993年9月28日,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部大桥弘士、成田成邦教授应邀来学院访问,并向学院师生作了题为“高能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性防护的最优化”的学术报告。 1993年10月6日-8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研讨会在学院举行。 1993年10月11日-9日,学院成功举办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氡监测学术会议。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阿罕默德博士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1996年5月17日-19日,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四次年会在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专家、教授与会。 1997年3月25日,全国高校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研讨会在学院召开。 1997年10月,全国暖通空调计算机应用研讨会在学院召开。 1998年5月,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彭士禄来学院讲学。 1999年6月28日-7月2日,学院与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运筹学会可靠性学会联合举办的99人因及可靠性分析学术会议在学院召开。来自国家核应急办、国家核安全中心、中核总科技局、国防科工委宇航局、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大亚湾核电站、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台湾核能院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教委科技处、衡阳市科委等数十单位、部门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领导出席了会议。 2.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考察、讲学,派员出国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拓展学术研究空间和渠道 1994年9月14日, 台湾大学校长郭荣赵先生一行7人来学院考察。 1994年11月13日-19日,任德曦教授出席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三届泛太平洋地区人类工效学学术年会。 1995年11月12日-26日,应日本科学技术联盟的邀请,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国清作为中国质量管理代表团副团长对日本进行了访问。 1996年10月28日-11月8日,院务委员会主任丁联池、技物系主任林祖滨应邀对日本高等工程教育状况进行了考察。在日期间,丁联池同志一行访问了北海道大学工学部、秋田大学矿山学部,参观了北海道泊原子能发电所,与日方专家就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交流。丁联池同志在日本原子能学会北海道支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核教育事业”的演讲。 1996年10月,邓志良、廖碧波等出席第四届俄——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 1997年2月23日-29日,陈国清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作为台湾“品质管理协会”特邀质量管理专家,随团访问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1998年7月,院长凌球教授参加湖南省教育考察团,考察美国高等教育。 (四)发挥学报作用,促进学术交流 1995年起,《衡阳工学院学报》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学报》。1999年由半年刊过渡到季刊,1999年国内和国外都有征订客户。在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司主持的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评比中获三等奖,在1997年、1999年由湖南省科委、省新闻出版局主持的两次科技期刊分级评定中均评为2级期刊。 《学报》自1999年第一期起,刊登的论文全文收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光盘版)》,联合国国际核情报系统的《INIS Atomind- es》、《中国期刊论文数据库》、《中国核科技文摘》、《中国化工文摘》等定期收录学院《学报》的论文摘要。 学院的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除了一批科技工作者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外,学院“氮—13监测系统研究”课题组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李先义、龚学余、陈振富、张力还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七、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不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与质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础上,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学院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并确定第二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学院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9月16日,学院举行99级硕士研究生开学期典礼。党委书记丁联池教授,院长凌球教授,副院长邓国扬博士、王汉青教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副所长李丛奎研究员以及研究生导师出席了典礼。溶浸机理及应用、爆破理论与技术、岩土工程技术、安全防护等4个研究方向的全体研究生参加开学典礼。从此,学院的人才培养覆盖了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表明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层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八、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形成特色 学院始终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列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时都强调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1993年中央下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院党委、院行政在深入领会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经过几年的积极实践,学院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已经形成了“五有”的局面:一是有地位,德育工作列入党委、行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二是有制度,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学校已经制度化,各项措施由软变硬;三是有队伍,建立了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四是有经费,学院预算列有德育专项经费,为德育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五是有特色,注重德育工作的实践性环节,注重效果。1997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认为学院“注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上有自己的特色”。 (一)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确立大德育观念 1.树立大德育观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深刻理解所担负的为国防工业、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使命,积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适应核工业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 为确立和强化大德育观念,增强全员德育意识,党委学习中心组、党总支学习中心组多次进行德育专题学习,深入领会中央和省高校工委有关德育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举办了多期院、系(处)级干部德育工作研讨班,组织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和德育工作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向全院师生员工深入地宣讲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具体要求等,明确了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德育职责,有效地增强了全院师生员工做好德育工作的自觉性。 2.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和工作制度 学院、系都建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体制。德育工作列入了学院“九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教育质量的第一项指标,也列入了各年度的工作计划。每年召开一次德育工作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德育工作情况,分析德育工作的形势和问题,安排和部署下一年的工作。院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每学期组织一次德育工作专项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德育工作总结、表彰。 为强化德育工作制度建设,院党委制定了20余份德育工作方面的文件。经过较广泛深入地调研,于1996年上半年制定了《中南工学院<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实施细则》、《中南工学院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中南工学院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中南工学院教书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暂行条件》、《中南工学院学生德育考评标准及实施细则》、《中南工学院“九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同时,还陆续实施了韶山基地德育实践教学、军政训练、升挂国旗、劳动课、优良学风班、校园文化节、校园文明工程、“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等具体德育活动的制度。学院德育工作,从目标计划的确立,组织实施到督促检查与评估,有章可循,基本上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 3.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德育条件 学院在不断加强“两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从省内外兄弟院校文科、社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挑选了近30名素质较高的党员充实德育工作队伍,优化了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学历及年龄结构。还选送了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干部到原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师资培训中心及重点大学进修。1999年春季,选送了10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加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每年暑假组织德育教师外出调研、考察,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了培养教育工作,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学院设立了辅导员、班主任专项津贴,并规定辅导员工作满三年表现突出的即可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有的同志走上党务政工的处级领导岗位,解决了政工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这些措施,对稳定德育工作队伍,调动德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院党委十分重视德育的科学研究工作,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的规律,指导学院的德育工作。几年间,在国家、省部级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同时,学院特别注意德育条件的改善。自1996年起,学院开始设立了德育专项经费,每年不低于16万元,此举保证了“两课”改革、社会实践、军政训练、校园文化节等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历时两个半月,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系列讲座、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合唱团、京剧社、书画协会、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各展其长,使同学们受到良好熏陶。学院还筹集400多万元扩建、新建了教职工、离退休职工、学生三个文化活动中心、王淦昌铜像等一批人文景点及板报栏、宣传橱窗等设施,下大力气整治校园环境,拆除违章建筑,迁出校园内的菜市场,整顿商业摊点,净化、绿化、美化校园,保持了省园林式单位的荣誉称号。在教学大楼、学生食堂安置一批大屏幕彩电,保证学生收看电视新闻联播,形成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二)大力加强“两课”建设和改革,积极实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1.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教学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邓小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和《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发行后,院党委、院行政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贯彻、落实意见,推进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贯穿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为了积极实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程,院党委在1994年组织师生员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时就要求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五项重点、二十个新观点纳入“两课”教学内容;1996年,学院制定了《“两课”改革实施方案》。作为国家教委“两课”改革的试点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武汉座谈会精神,学院自1997年起加快马列主义理论课系统改革的步伐,到1998年下半年,原来的三门马列课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四门。其中突出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开设。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和完善,通过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确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及世界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具有了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 2.认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 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青年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学院思想品德教研室按照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精神,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师队伍,长期不断线地开设《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及《就业指导》、《职业道德》等课程。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四年不断线,每学期教研室根据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确定课程专题,拟定教学大纲,收集教学资料,宣传部审阅,党委负责人审定,各系教学小组组织教学,主要由党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讲授。该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得到省教委和国家教委教评专家组的肯定。1998年,承担该课的思想品德教研室被评为省优秀教研室。 通过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学院始终紧紧抓住教育时机,开展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993年,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广大师生深入把握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1994年,院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力度,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意见》,结合学习雷锋、徐洪刚等英模的先进事迹,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掀起了学习英模的高潮。 1995年,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和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了较系统的德育工作制度,德育条件、德育环境不断改善,德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湖南省和教育部领导、专家的肯定。 1995年以后,学院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了“三三四五”基础文明工程,持之以恒地开展“争先创优”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涌现了众多的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处(科)室、文明教研室、文明实验室、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文明教职工。1998年以后,学院加大文明高校的创建力度,组织开展了全方位的文明高校创建活动。 1997-1999年,学院围绕香港、澳门回归,党的十五大召开,建国五十周年,建院四十周年等大事、喜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纪念活动;5月9日,为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暴行,经衡阳市公安局批准,学院2700余名师生走上雁城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拥护我国政府“维护主权,反对侵略”的严正立场,对师生进行了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增强“两课”教学效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几年来,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师系统讲授的基础上,请校外的生产、科研的专家、领导来校讲课,更紧密地联系社会上改革和建设的实际,丰富了教学内容。如,1995年10月14日,学院请来了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唯一健在者葛振林同志来学院作专题报告,79岁高龄的葛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青年学生:抗日胜利来之不易,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牢记历史,奋发图强;二是针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重视“两课”基地建设 几年间,学院在韶山、衡南县工联村、衡阳烧碱厂建立了稳定的教育基地,分批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调查研究,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会运用邓小平理论去分析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法律基础》教学中,请衡阳市城北区人民法院精选案例,到学院开庭审理案件,组织学生旁听。这一教学活动,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法律基本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反响强烈,效果显著。在1998年6月的一次开庭现场教学中,市检察院系统的50多位干部、城,北区30多位人大代表到庭视察,《中国教育报》为此作了专题报道。 5.认真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院把“两课”教学同日常思想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一是《形势与政策》课要联系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来进行教学,难度比较大,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较规范的制度。二是课程安排四年不断线,每学期20学时,上课10学时,课外活动10学时。三是教学内容包括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国际斗争事件、重要建设成就、重要法律等方面。四是在实施过程中由思想品德教研室于每学期初拟订教学大纲,收集教学资料,宣传部审阅,党委负责人审定,各系教学小组组织教学,主要由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讲授。五是社科部的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三学”小组活动;同时积极与学工部、团委配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演讲活动。六是安排社科部的教师兼任班主任,深入开展个别思想教育活动。 (三)建立韶山“两课”教学基地,用韶山精神哺育大学生 韶山,孕育过一代伟人毛泽东而闻名于世。这里有全国唯一的反映毛泽东及其家庭成员生平、革命经历的最丰富的资料,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数以千计的宝贵遗物,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场所。 院党委和行政1995年初与韶山管理局、韶山市商议在韶山建立“两课”教学基地,1996年7月,“中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挂牌。学院把分批组织全院学生和教职工到韶山参观学习列入了学院德育工作计划,并为此项活动设立了专项经费。学院聘请了韶山管理局和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领导、专家任兼职教授,工作人员任兼职讲师,编写了教材。1995年以来,按年级分期分批组织4300多名普招学生和近500名教职工前往参观学习。学院在韶山德育基地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报刊介绍后,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1995年以来,学院及各系在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活动、湖南省“十县百乡大学生科技服务活动”、衡阳市“百万青年上门入户送温暖行动”活动等。这些活动也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众多的大学生利用实习和假期,深入企业进行科技咨询、设备改造和微机操作培训、家电维修等;走进田间农舍支农扫盲、传播科技知识;走上街头、走进车站、走进福利院、走进老干所、走近失学儿童,为他们“送温暖、献爱心”。这些活动,突出了注重品德教育,紧扣时代脉博、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服务力度等特点,既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学习社会、认识自我、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为社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因而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和好评。部、省、市多种新闻媒体多次给予宣传报道,学院多次被评为湖南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从1997年暑假起,院党委、院行政组织大学生响应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号召,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三进衡阳县的乡、村,传播科技知识,义务维修家电,参加田间劳动,举行大型文艺晚会。大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院多次被评为“湖南省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湖南省大学生‘三下乡’先进服务队”。 1998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学院“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先进服务队”荣誉称号。 (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站在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高度,院党委在构筑德育工作框架时,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1996年,学院党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见》;成立了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为正副组长,科研处、团委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学院每年设立学生科研经费2万元,用于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并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固定场所。从此,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由过去的自发的社团活动发展为党委直接领导,团委、科研处具体组织,相关部门大力配合的良好局面,做到了组织领导落实,活动场地到位,活动经费落实,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体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设立了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制度 学院每年从专项经费中拿出1.5万元,用于支持学生开题立项,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自 1997~1999年,课题立项达49项。 2.举办小型多样的科技活动 院团委、院学生会每年都要推出大学生学术论文交流会、电脑程序设计赛、大学生“三新”科技赛、百名专家系列讲座。在三届学术交流会中,参加人次达280多人,举办专家讲座30余场,听众近万人次。 3.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开展科技服务 1996年后,学生科技服务已成为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一项优势项目,学生科协先后到衡阳县台源、渣江、岘山开展义务维修等科技服务,并在衡阳市西湖二村、太平小区等社区建立了科技服务基地,签订了定期服务协议。 4.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科技大赛 院基础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模竞赛,每年都以较好成绩完成任务,科研处、团委指导学生科协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和省大学生科技作品赛。在 1994年“毅格杯”赛中,有3项作品获奖,在1997年“湘泉杯”赛中,有4件作品获奖,并获省优秀组织奖。 几年间,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获国际奖1项,国家级奖10项,省部级奖10项,在各类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论文43篇。仅1994~1996年大学生课外活动科技成果(含专利)获奖就达11项,其中304921班杨新江、305931班袁文彬、 305911班郑建军分别获《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竞赛》二、三等奖;101901班孙卫国《喷吸式抽油烟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2911班何志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MIS原型开发工具 POT》获中核总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有 6名同学获二等奖。 (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高雅育人氛围 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1993年举办了首届大学生艺术节,1995年12月制定了《中南工学院“九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以制度的形式写进了德育文件,成为学院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以下几个方面活动: 1.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 每年举办“五四”系列活动、国庆系列活动,通过报告会、辩论赛、演讲会等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学院都适时举办专题活动。 2.举办校园文化节 自1993年开始,每年10月16日(校庆日)至12月底,学院都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历时两个半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文化节以“爱国、爱校、勤学、成才”为主题,包括学科竞赛、书画赛、学术交流会、大学生运动会、校园歌手赛以及大型文艺晚会等十几个大型活动,每届参与人数均达6000余人次。文化节活动以思想鲜明、时代特色强、参与面广深受师生欢迎。 3.建阵地,带社团 学院建立了广播台,发行院报,修建了板报栏和报刊长栏,建成了大学生排练厅等文化阵地。组建了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合唱团、大学生京剧社、大学生书画协会、外语协会和各类棋类、球类协会等13个社团,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市电视文艺晚会,多次赴农村、部队等地演出,其选送的节目,先后获得国家级奖2项,省级奖4项,市级奖10项。大学生艺术团舞蹈《飘》在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节目中播出。大学生京剧社也成为全省高校社团中的一朵奇葩。 九、党的建设全面推进 (一)党组织建设 1.发挥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领导学院的改革和发展 党委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对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事项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1992年,院党委积极推动制定和实施了《内部分配改革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几项措施》、《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方案》、《党政管理干部聘任实施办法》、《教师聘任实施办法》等。 1995年12月,院党委在分析学院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南工学院“九五”发展规划》,确定办学规模到2000年普教学生3500人,成人教育学生3000人,在校研究生20人。并制定了8项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及与之相配套的“九五”教学改革规划。 1996年和1997年,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全院师生员工总动员,经过两年的努力,学院教学和各方面的工作上了新的台阶,1998年初,学院以良好成绩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计划1999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5人亦获教育部批准。 1998年3月,党委总结前段改革的经验,适时推出第二轮《综合改革方案》,制定了新的目标和措施。普教学生规模从3500人增至4000人,成人教育学生4000人。 1999年,适应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学院管理体制由隶属于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调整为湖南省政府和国防科工委共建,省管为主的体制,党委经过多次讨论,提出重新确定学院发展目标,普教学生6000-7000人,成人教育学生4000人,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招收职高生100人。 2.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二次党代会以后,学院调整了党组织机构设置,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1994年4月,设立化工系党总支。1998年4月,设立电气工程系党总支。1999年1月,设立外语部党总支、成人教育学院党总支。分设党群机关和行政机关党总支。 1995年,学院共有党总支15个,直属党支部3个,党员504名。3月,学院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党章》等规定,对全校党总支和党支部进行了换届选举。 1998年4月,为适应学院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院党委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湖南省高等学校党支部工作细则》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新一轮的党总支、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 至1999年6月底止,全院有党总支17个,直属党支部2个,党支部54个,共有党员675人,其中包括离退休在内的教职工党员49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0%,在职教工党员378人,占 48%,在校学生党员19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 中南工学院1999年党总支、党支部设置情况是: 机械工程系党总支:机制党支部,机设党支部,实验室党支部,学生党支部。 计算机系党总支: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 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专业教研室党支部,基础教研室党支部,学生党支部。 建筑工程系党总支:土木教研室党支部,建筑环境和设备教研室党支部,建工实验室党支部,学生一党支部,学生二党支部。 技术物理系党总支: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 资源开发系党总支:资源开发系党支部。 化工系党总支:化学教研室党支部,化工教研室党支部。 工商管理系党总支:会计与财务管理教研室党支部,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教研室党支部,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党支部,实验室党支部,学生党支部。 基础课部党总支:数学教研室党支部,物理力学(实验室)教研室党支部,办公室党支部。 外语教研部党总支:外语教研部党支部。 成人教育学院党总支:成人教育学院党支部。 党群机关党总支:党办和组织部党支部,宣传部党支部,学工处和团委党支部,纪委、监察和工会党支部。 行政机关党总支:院办党支部,财务处党支部,保卫处党支部,人事处党支部,小学部党支部,幼教部党支部。 教务处党总支:教务处一党支部,教务处二党支部,计算中心党支部。 科研处党总支:科研处一支部,科研处二支部。 总务处党总支:总务科党支部,饮食服务部党支部,基建办和水电科党支部,园林环卫科党支部,劳动服务公司党支部,汽车队党支部。 离退休党总支:离休党支部,退休一党支部,退休二党支部,退休三党支部。 直属党支部:社科部党支部,图书馆党支部。 3.规范党组织活动 学院按照1991年11月党委印发的《衡阳工学院“八五”期间党的建设工作计划》,规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把双周星期四下午作为党日活动时间的规定,确保了党内活动的时间。1997年,党委制定了贯彻湖南省高校党总支部和党支部《工作细则》的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1999年,党委组织部将上半年“三会一课”的具体安排以文件通知的形式下发各总支、支部,并对每次活动进行检查督促,确保落实。 1996年和1998年,学院党委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经过学习文件,提高认识,开展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和组织评议,总结提高,增强党性。全院参加评议的正式党员:1996年400名,1998年519名,均被群众评为合格党员,其中有19.7%的党员被群众评为优秀党员。 5.实施先锋工程 学院党委在每年“七一”前夕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1992年至1996年第二届党委共表彰了27个先进党支部、189名优秀共产党员。为贯彻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在全省实施党建“先锋工程”和省高校工委关于全省高校实施党建“先锋工程”的精神,院党委在全院实施了以“领导班子创先进、领导干部作表率、共产党员当模范”为主题的党建“先锋工程”,并部署开展“评选先进领导班子、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工作,制定了具体的评先条件。在1997年、1998年和1999年纪念“七一”时,党委共表彰了4个先进领导班子,9个先进党支部和30名优秀共产党员。 5.加强党员发展工作 学院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重视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各党总支、党支部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计划,通过教育、引导,激发群众的入党热情。至1999年6月共发展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党员71人。 学院党委根据1992年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每学期定期对发展党员工作进行研究;设置了学生党支部,并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选配得力的学生政治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党校为基地,党委职能部门、团委、各系党总支组成培养网络,共抓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1995年至1997年本科学生中党员的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7%,1998年6月底在校学生党员达到239人,占学生总数8.79%。截至1999年6月,7年累计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62人,发展学生党员488人。 (二)思想理论建设 1.兴起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央对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部署。学院党委组织党员干部以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开篇,到1993年10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发行,院党委以此为契机,在全院兴起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院、系两级领导干部带头,一个群众性的通读《邓小平文选》活动在校园广泛开展。 2.将邓小平理论融入思想理论教育中 1995年10月,党委研究制定了党员“双学”轮训规划,并于当年11月开办了第一期轮训班,到1997年,分三批轮训党员,在院党校统一编班,集中辅导,每批学习60学时。1996年,党委文件开始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并明确提出把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列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点内容。1997年,学院紧密联系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和教学评价工作,再一次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以改革为动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取得了明显成效。1998年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后,学院举办处科级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班,组织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和《高等教育法》,观看邓小平教育理论系列辅导讲座电视录像片,并联系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进行座谈讨论,统一思想认识。自1993~1999年,党委学习中心组的成员共撰写学习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文章60篇,有57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其中有4篇在《中国高等教育》等国家级刊物上刊出。 3.发挥党校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作用 1991年6月,党委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党校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党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成立校务委员会,党委书记兼任校长,配备专职副校长,成立党校办公室和政治理论教研室,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聘请兼职教师。从1991年开始,每学期举办1期处(科)级干部学习班,1期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到1999年6月底,共举办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19期,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765人,中层干部学习班17期,培训系处级干部1100人次,党支部书记培训班6期,培训210人次,举办党员“双学”轮训班3期,轮训党员400人,科级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班、“两课”教师和政工干部学习班各1期,培训70人。 (三)干部队伍建设 1.推行干部聘任制改革,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1992年,学院党委启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聘任实施办法》和《聘任干部考核办法》等制度,并进行了首次聘任上岗。经过两年试行,1994年12月,系处级干部换届聘任,党委修订了《处、科级党政管理干部聘任实施办法》,在第二届系、处级干部的聘任中,年轻干部达到 30%,七系二部一馆中,有9个单位的领导班子配有1~2名年轻干部,有6个重要单位和部门由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主持工作。 1998年2月,党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南工学院处、科级党政管理干部聘任工作暂行条例》,进行了第三届处、科级干部换届聘任工作,11人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16名优秀年轻教师走上领导岗位,这16人中,研究生10人,占62.5%,40岁以下的14人,占87.5%。第三届系、处级领导干部70人,平均年龄43.5岁,比上届下降3.5岁,年轻干部上升到49%,有12个系处级单位和部门由优秀年轻干部主持工作;具有本科以上学历59人,占84%,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21人,占30%;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有51人,占73%。科级干部60人,平均年龄43.6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0%,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占75%。基本实现了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年富力强、整体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 2.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自1991年以后,学院从各高校、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挑选党务政工干部,每年进2~4人,先后引进21人,共选派31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和培训,1999年学院一次投入 5万元,选送10人参加湖南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先后选拔12人担任系处级领导干部,14人走上科级岗位。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到1999年6月,学院拥有专职党务政工干部57人,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28人,大专以上学历4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5人;担任处级干部职务的20人,科级干部职务的22人。 学院涌现了一批受到国家、省、厅级表彰干部:1995年,熊哲琰同志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记二等功;赵蓉同志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先进统计工作者;1996年,刘禹田同志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组织工作者;罗建华、赵红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万瑗同志被评为“八五”期间核工业先进档案工作者,刘少年同志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保卫工作先进个人,涂筱扬同志被评为湖南省幼儿教育先进工作者;1997年,纪委副书记、党委办主任贺炳卿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领导干部,袁德平、何庆涛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院党委书记丁联池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四) 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并积极从机制、制度、教育、监督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学院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 1.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工作制度 1993年以后,学院党委相继制定了《中南工学院院、系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规定》、《中南工学院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中南工学院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方案》、《中南工学院党风廉政责任制实施意见》等制度。1999年,党委在总结对新提拔处级干部实行廉政谈话制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建立新聘任提拔的处级干部廉政谈话制度的办法》,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印发了《中南工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补充规定》,从而从制度上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有效推进。 2.健全相关的机构 为强化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学院于1989年设立了监察(审计)处,1999年单独设置审计处,院党政领导加强对监察、审计工作的指导,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贯彻执行。 3.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 1997年以后,学院每年召开一次全院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党委书记、院长、纪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主要内容是传达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总结年度党风廉政建工作,分析当前学院党风廉政建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具体部署下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 4.贯彻落实制度,树立良好形象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纪委和各党总支、支部齐抓共管,初步形成了适应学院实际情况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并予坚持和落实。如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从党委会到党总支、党支部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自1995年以来,全院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坚持每半年向党组织报告一次个人收入情况和重大事项情况;坚持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院领导分工联系系、部单位,党委成员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 (五)深入开展“三讲”教育 根据湖南省委和省委高校工委的安排,学院从2000年4月3日起,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认真对待、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通过“三讲”教育,学院系、处级以上的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上有明显提高,思想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加强,为学院的发展和南华大学的合并组建提供了组织和思想保障。 1.“三讲”教育的准备工作 学习精神、统一认识。学院党委于2000年3月27日和29日先后两次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委、省高校工委“三讲”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分析院领导班子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学院处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的实施意见,统一学院处以上干部的思想认识。3月31日,学院召开了中层干部会议,党委书记丁联池就学院“三讲”教育作了初步动员。 成立机构、配置人员。2000年3月27日,学院成立了“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丁联池任组长,院长凌球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任副组长,党委委员和其他院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委委员、党办主任贺炳卿同志兼任主任,党委组织部长袁德平、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主持工作)熊哲琰任副主任,工作人员从党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办、院办、人事处等部门抽调组成。“三讲”教育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材料组和核查组三个小组,并于3月30日开始集中办公。为贯彻“边整边改”的原则,学院成立了“三讲”教育整改领导小组,院长凌球任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和副院长邓国扬任副组长,成员有副院长陈俊杰、王汉青、邹长城、院长助理罗建华,整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罗建华兼任主任,工作人员从院办、教务处、保卫处、学工处、总务处等部门抽调。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成立了以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为基础的领导小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任组长, 省委“三讲”教育巡视组进驻。4月3日,以刘安民同志为组长,俞燕飞、许彬、周志华等三位同志为组员的省委“三讲”教育巡视组进驻学院,指导学院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起草和制定《“三讲”教育实施意见》和《动员报告》,学院“三讲”教育办公室编印了7万余字的学习资料。 4月6日,学院召开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三讲”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及联络员会议,明确学院“三讲”教育的目标、要求和任务。 2.按照要求,深入开展“三讲”教育 学院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在省委巡视组的具体指导下,分四个阶段,认真组织开展“三讲”教育。 第一阶段:思想发动、学习提高(4月3日~4月18日) 4月7日,学院召开了“三讲”教育动员大会,学院副科级以上干部、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教代会主席团成员、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会议。动员大会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主持,党委书记丁联池作了题为《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动员报告;院长凌球代表院领导班子成员表了态;省委巡视组组长刘安民,省高校“三讲”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省高校工委组织部部长朱桂林等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学院“三讲”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 从4月8日起,学院“三讲”教育全面铺开,并进入集中学习环节,院“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中南工学院院、系(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集中“三讲”教育考勤请假制度》,确保学习时间、精力真正集中。在为期5天的集中学习时间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认真,深入学习了中发[1998]17号文件、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有关“三讲”教育的讲话、《“三讲”教育读本》以及学校编印的“三讲”教育学习资料;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个专题集中进行了讨论,并对学习讨论中心发言人作了分工;还观看了反腐倡廉录像片。集中学习每天坚持考勤,严格坚持请假制度,保证了集中学习不走过场,学有所获。在集中学习的同时,有的部门设置了“三讲”意见箱收集和听取群众的意见,院“三讲”教育整改领导小组紧密结合实际,坚持“边整边改”的原则,对师生员工反映较集中的一些问题立即组织整改。从4月12日至18日,省高校工委副书记胡学军作了题为《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的专题报告,院、系(处)领导班子成员交流了学习新的体会,分类召开了座谈会,发放了学院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征求意见表》,收集意见143条。在集中学习阶段,学院领导干部普遍写了1万字左右的笔记,有的同志还超过了2万字,普遍提高了政治理论素质。 第二阶段:自我剖析、听取意见(4月19日~5月17日) 4月17日至21日,学院党委先后召开了三次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高校“三讲”教育领导小组转段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讨论第一阶段工作小结和第二阶段工作安排;印发了《中南工学院第二阶段安排意见》;4月19日,党委召开了转段工作会议。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根据学院的安排分别召开了第一阶段小结和第二阶段动员会。 发动群众,广泛听取意见。4月29日,召开了系(部)主任和党总支书记两个座谈会,征求基层单位对职能部门的意见;5月8日,印发院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剖析材料给同级领导成员和老同志审阅,征求同级领导成员和老同志的意见;5月10日,省委巡视组召集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仔细阅读院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剖析材料,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征求意见的同时,院党委班子成员之间、院领导和分管部门、联系单位处级干部之间进行了交心谈心活动。通过多层次的征求意见,共收集对学院领导班子和和成员意见1492条。 深入剖析,撰写剖析材料。院、系(处)领导班子和干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结合自身的实际,认真进行了剖析,实事求是地写出了剖析材料。 坚持群众路线,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5月14日,省委巡视组主持对院领导班子和成员进行了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发放民主评议表和民主测评表各105份,收回105份。经统计,班子剖析材料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89.2%,班子成员剖析材料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平均达到91.6%。 通过第二阶段的教育工作,找准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了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的整改。 第三阶段:交流思想,开展批评。(5月16日~23日) 召开转段工作会,部署第三阶段的工作。5月17日,学院召开转段工作会议,传达了省高校“三讲”办的转段工作会议精神,对学院“三讲”教育第二阶段工作进行了小结,对第三阶段“交流思想,开展批评”进行了动员,明确了第三阶段的任务、时间和工作要求;5月18日,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也分别召开了转段动员会议。 进行思想交流。5月16日至19日,党委书记丁联池与班子每个成员谈心,交换意见;其他成员之间也交心谈心;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政主要负责人之间、班子各成员之间均开展了谈心活动,为下一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打下了基础。 召开民主生活会。5月21日至22日,学院党委召开了为期两天的民主生活会;5月22日至23日,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分别召开民主生活会。 通报情况,酝酿整改方案。民主生活会结束后,学院党委整理了会议情况,形成了民主生活会综合报告,并在5月25日召开情况通报会,将院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通报。 通过第三阶段的教育工作,广大处以上干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紧密联系班子成员和自身的实际,深入开展了交心谈心,严肃认真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了班子的团结,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四阶段:认真整改,巩固成果。(5月24日~6月2日) 制定和形成《中南工学院“三讲”教育整改试行方案》。学院结合查摆出来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方案》初稿,5月29日,党委召开了各系(部)负责人和担任过院级领导的老同志等3个座谈会,征求了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54条。而后,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最后的修订,并召开了一定范围的群众会议予以宣布。 院、系(部)两级领导干部根据自我剖析、群众的评议和民主生活会情况,制定了个人整改措施,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征求了意见。 整改阶段结束后,院、系(部)还形成了“三讲”教育总结报告上交到上一级“三讲”办。 6月2日,学院召开了“三讲”教育总结大会,省委巡视组同志、院领导班子成员、副科级以上干部、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教代会主席团成员、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总结大会。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主持会议。院长凌球作了“三讲”教育总结报告;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宣读了《中南工学院“三讲”教育整改试行方案》;省委巡视组组长刘安民作了题为《进一步增强党性,端正党风,为建设一流的大学,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学院“三讲”教育工作,认为基本实现了群众满意、领导满意和巡视组满意的预期目标。 学院开展的为期两个月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使处以上领导干部提高了政治素养、增强了党性观念、剖析了思想灵魂、促进了团结和谐,为学院的发展和南华大学的组建做好了准备。 (六)统战和群团工作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群团工作方针,团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凝聚力量。 1.统战工作 1992年以后,学院推荐了7名民主党派成员出任地方人大、政协的领导工作,其中民革成员刘之悦自1993年1月起出任衡阳市第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至南华大学组建以后,民盟成员欧斐君自1993年至1997年任衡阳市政协副主席。学院为出任地方人大、政协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人士尽其所能地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在市、区人大、政协兼任领导职务的教师,任职期间享受学院副院、副处级干部待遇,住房、职务津贴、通讯、交通、调研考察等方面,都给予了适当考虑。 学院统战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好评。1998年,李平安同志被评为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统战干部。 2.工会工作 1994年5月,学院召开首届女职工代表大会,64名妇女代表出席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南工学院第一届女职工委员会,选举傅戈雁为主任委员。1996年 1月13日至14日,学院召开第三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30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听取和讨论了院长凌球所作的“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刘光华代表第二届工会委员会所作的“发扬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为实现学院‘九五’目标而奋斗”的工会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中南工学院职工住房分配管理条例》和《中南工学院职工奖惩条例》。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工会委员会,刘光华为主席,朱惠延为副主席。1998年5月22日,第三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90名,会议听取和讨论了院长凌球所作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学院发展”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中南工学院第二轮综合改革方案》、《教师工作量及酬金计算办法》、《教师工作评价考核办法》、《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计算考核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及《中南工学院教职工聘任暂行办法》、《内部分配方案》等重要改革政策,为学院掀起新一轮的改革热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工会较好地发挥了“三育人”、自我教育以及民主管理学校的积极作用。院工会1995年被湖南省国防工业工会评为“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国防工业系统工会工作先进单位”。 3.共青团工作 1994年5月 22日,共青团中南工学院第四次团代会召开,罗建华当选为团委书记。1997年5月25日,学院召开第五次团代会,选举罗成翼为团委常务副书记。 学院团委在抓好团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团结教育青年的作用和党的助手作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三下乡”活动,学院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赴衡阳县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全国大中学生‘三下乡’优秀志愿者服务队”。 4.学生会工作 1994年5月8日,中南工学院第五届学生代表大会召开,157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选举曾文强为学生会主席。1996年5月11日,第六届学生代表大会召开,167名代表出席会议,徐鸿喜当选为学生会主席。1998年6月6日,学院召开第七届学生代表大会,168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选举崔一兵同学为院学生会主席。 学生会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和院团委的指导下,在大学生中坚持开展争做“四有”新人的各项活动,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 十、校园新貌 (一)教学用房建设 1997年8月,学院开工新建电气、化工工程专业实验大楼,面积3351平方米,1998年底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实验用房不足的局面;1998年秋,学院撤销了子弟中学,将子弟中学面积为3011平方米建筑改造成基础课部教学实验基地,使得基础课部、化工系、电气工程系等专业从教学大楼搬出,扩大了教学大楼的教学用房。 (二)学生生活设施建设 1994年底,学院投资258.9万元兴建了学生宿舍,面积3785平方米,增加学生住房102间。1998年7月,学院又投资300余万元开工兴建新的培训大楼,2000年初投入使用。学院将原培训楼改造成学生宿舍,又增加了学生住房89间,面积3154平方米。经过几年的改造扩建,学生宿舍面积增加到19000多平方米,基本上满足了学生住房的需要;1999年,学院开始在卧虎山南面兴建两栋达1万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2001年,两栋学生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可容纳住校学生6000人。 1998年暑假,学院对1、2、3栋学生宿舍房顶进行了翻修,对墙面进行了刷新,使这三栋宿舍面貌焕然一新。 1995年,学院对学生宿舍的生活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充实,每一间宿舍都安装了电话,部分宿舍安装了电扇。根据学生购置电脑不断增多的实际,学院专门为其开辟了电脑室,同时对电路进行改造,为学生使用电脑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学院对学生宿舍配备了专职管理干部,聘请了一批宿舍管理指导老师。 学院为学生活动中心购置了先进的活动设备,在大多数教室安装了电视,为电化教学和学生收看新闻创造了条件。 (三)教职工住宅建设 1994年11月,学院兴建23号教师住宅楼,面积3180平方米,投资86.6万元,个人集资总额33.6万元。1996年12月开工兴建24号住宅楼,面积4370平方米,投资305万元,个人集资84万元,21-23号三栋住宅楼的集资款按5年后还本付息的办法由学院从房改售房款中支付或抵交购房款。24号楼,住户直接参与了房改购房。1999年初,同时开工兴建的25-28号4栋住宅,实行全额集资办法来筹集住宅建设资金,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国家投资建房、职工福利购房的做法,2000年很多职工住上了面积较大的新房。 (四)校园环境建设 学院大规模地整治了学生宿舍区的环境,建成了100多米长的阅报栏长廊。 1999年,学院拨专款进行校园道路两边的路沿工程建设,硬化水泥路面,修建三座人文景点,铺设草皮,拆除部分违章建筑,使校园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学院努力加强学生食堂管理,不断改善学生伙食。在保证和提高饭菜质量的前提下,1997年食堂采用微机管理,学生持金龙卡就餐,提高了服务效率。 1999年对教工7、8、9号楼进行了粉刷。 注重新建住宅的外观设计,使学校新建的建筑物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校园绿化美化相映成趣,改善了学院的整体形象。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树木成荫、绿草覆地、花香四溢、文明舒适的良好环境,受到师生员工的广泛好评,1999年学院被评为湖南省文明高校。 十一、庆祝建校40周年 1999年10月16日是学院建校40周年纪念日。为了回顾和总结40年来学院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加强与校友及社会各界的联系,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等各项事业更好地发展,学院决定于1999年10月15日至17日举行热烈隆重、务实简朴的校庆活动。为搞好40周年校庆活动,学院于1998年3月就成立了校庆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丁联池同志任组长,校长凌球同志任副组长,成员有: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树梁、副校长陈俊杰、邓国扬、王汉青、邹长城等。同时设立了校庆筹备委员会,凌球同志任主任,邹树梁、邹长城同志任副主任,委员有:罗建华、贺炳卿、罗嗣旺、陈锡嘉、张力、赵红、陈国民、唐振平、隆金珠、刘光华、张元钟、熊哲琰、陈海利、罗成翼等,筹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邹树梁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副主任有贺炳卿、罗嗣旺以及陈海利(常务)。经过近半年扎实有效的工作,1999年10月16日,学院在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学院党委书记丁联池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的讲话,首先,对参加校庆活动的核工业总公司和省市领导、兄弟院校和单位的代表及校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接着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4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介绍了学院各项工作发展的情况;最后,描绘了学院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宏伟蓝图,号召全院师生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创造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严洁廉局长、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顾问刘述英、湖南省教委副主任、高校工委副书记蒋作斌、衡阳市委副书记李湘沅、中国原子能科学院院长樊明武、中南大学副校长时京明、深圳凯利集团公司总经理(校友)叶其彬分别代表中核集团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省教育厅、衡阳市、兄弟院校以及校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中南工学院建校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祝愿学院前程似锦、兴旺发达。校庆期间,学院组织了王淦昌铜像落成典礼、卧虎山“爱晚亭”落成典礼、校友座谈会等活动,举办了校史展览、校友总会理事会会议、校友座谈会、科技成果转让、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洽谈会、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焰火联欢晚会、文艺晚会、深圳校友与院队足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编纂了《中南工学院40年》、编辑了《校友通讯录》。参加校庆活动的来宾有核工业集团总公司、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省市领导、兄弟院校代表和校友代表300余人。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及所属部分单位、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及所属部分单位、湖南省部分高等院校、衡阳市以及市部分校友为校庆发来了贺电、贺信。 十二、文明高校创建喜结硕果 1997年5月,学院党委下发《关于在全院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院掀起创建文明单位的高潮。1999年初,党委和行政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创建文明高校的步伐,积极参与省文明高校评估。经过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学院在年内顺利通过了省高校工委的检查评估,实现了创建成为湖南省文明高校的工作目标。 (一)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1997年9月,学院成立了文明高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丁联池任组长,院长凌球任副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副院长邹长城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树梁兼任主任,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主持工作)熊哲琰任常务副主任,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工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加强宣传,广泛动员 1997年以来,学院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场合广泛宣讲创建省文明高校的重大意义,解读创建省文明高校的指标体系,开展了全方位的创建工作。1999年10月,学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搞好省文明高校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迎接省文明高校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全校上下层层动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为推动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工会开展了“文明高校知识竞赛”活动,加强了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组织力量检查家属楼舍的文明卫生情况,评选了文明单位;院团委开展了合唱比赛、演讲赛、书画大赛、组织了大型文艺晚会,极大地推动了文明高校创建活动的进行。 (三)统筹规划,扎实创建 学院把创建文明高校工作和校庆40周年活动结合起来,投资300多万元资金整修了校园,绿化、美化和净化了校园环境,兴建了一批人文景点和学生文化长廊。同时,开展了校园秩序的整治,制定了《中南工学院校园综合治理整改方案》,集中力量进行了校园秩序、环境的整治,拆除了校园内的违章建筑,规范了商业门面,加强了外来暂住人口的管理。从9月1日起,组织教工和学生值班,加强巡逻巡查,严格内部治安,有力地维护了学院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四)收集材料,开展自评 为加强自查,推进创建工作,1999年上半年,学院成立了“文明高校”自评工作组,划分了各单位的工作任务,对各责任单位下达创建工作任务书。通过一定时间的创建后,自评工作组对各责任单位进行了逐项评估,对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各单位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为做好迎评工作,学院还在10月中旬集中人力高质量地完成了自评报告撰写、编印和背景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11月18日到20日,学院接受了湖南省文明高校评估专家组的评估验收。通过查看资料、走访检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检查和评估,专家组对学院文明高校的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学院“文明高校”创建工作“起步早、计划细、动员广、工作实、特色新、成效好”。经省文明高校评审委员会评定,省高校工委以[1999]33号文批准学院为“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 文明高校创建工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到2000年6月,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生4036名。从学院更名到2000年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前,学院共招收学生6164名,其中本科生5225名,专科生939名,共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近4000名,学院的毕业学生绝大部分进入了核工业系统,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扬甘于奉献的核工业精神,为我国国防事业和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很多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骨干。 |
|||||||||||||||||||||||||||||||||||||||||||||||||||||||||||||||||||||||||||||||||||||||||||||||||||||||||||||||||||||||||||||||||||||||||||||||||||||||||||||||||||||||||||||||||||||||||||||||||||||||||||||||||||||||||||||||||||||||||||||||||||||||||||||||||||||||||||||||||||||||||||||||||||||||||||||||||||||||||||||||||||||||||||||||||||||||||||||||||||||||||||||||||||||||||||||||||||||||||||||||||||||||||||||||||||||||||||||||||||||||||||||||||||||||||||||||||||||||||||||||||||||||||||||||||||||||||||||||||||||||||||||||||||||||||||||||||||||||||||||||||||||||||||||||||||||||||||||||||||||||||||||||||||||||||||||||||||||||||||||||||||||||||||||||||||||||||||||||
责任编辑:档案馆 | |||||||||||||||||||||||||||||||||||||||||||||||||||||||||||||||||||||||||||||||||||||||||||||||||||||||||||||||||||||||||||||||||||||||||||||||||||||||||||||||||||||||||||||||||||||||||||||||||||||||||||||||||||||||||||||||||||||||||||||||||||||||||||||||||||||||||||||||||||||||||||||||||||||||||||||||||||||||||||||||||||||||||||||||||||||||||||||||||||||||||||||||||||||||||||||||||||||||||||||||||||||||||||||||||||||||||||||||||||||||||||||||||||||||||||||||||||||||||||||||||||||||||||||||||||||||||||||||||||||||||||||||||||||||||||||||||||||||||||||||||||||||||||||||||||||||||||||||||||||||||||||||||||||||||||||||||||||||||||||||||||||||||||||||||||||||||||||||
【打印】 【收藏】 【关闭】 |